back_img

屈原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20-07-28
1 屈原怎么死的?屈原死之前写了一首诗成了遗书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战国

一般对屈原的介绍,都承认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这一年,楚国发生了重大变故,楚国经营数百年的古都郢,被秦将白起攻破,地除为郡。楚国举国东迁,东保于陈城。从此,楚国的政治中心,就转到河南安徽山东交界处的区域,再也没有回过湖北。楚国几十代先王的坟墓,几十代各种贵族的坟墓,就此遗落在湖北,楚人再也无法回去祭祀。

而就在这年,屈原正好自沉在汨罗江。这就让人起了怀疑,屈原是真的抑郁症爆发,因而自沉的;还是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被组织胁迫自杀甚至干脆直接扔进汨罗江喂鱼的?而我认为,前一种可能性当然有,但后一种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屈原到底是怎么死的?

作为一个满腹牢骚的公知,一生唱衰楚国,因此为楚王流放到南方的屈原,说实话,楚王对他的待遇并不坏。他可以每天不干活,天天在外徘徊作诗,而且允许他发表。我想当年沙皇俄国对列宁,也不过如此。屈原的身边,肯定也是有仆人侍候的,要不然以他六十来岁的年纪,是支撑不住的。楚王对屈原为什么这么宽容,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有“制度自信”的缘故,他就想让屈原这个公知看看,你想唱衰楚国,我偏不让你如愿。我一定把楚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楚国虽然比秦国差一点,但至少还是老二,好东西你是唱不衰的,只会自取其辱。但前278年这一仗惨败,狠狠打了楚王一记耳光。楚国在湖北经营了数百年的基本盘都丢光,整个国家要迁徙到陌生的新地。这时候,楚王的心理是怎样的?我想正常人都能猜到:肯定是羞惭、气愤、痛苦、暴怒。堂堂五千里的楚国,怎么一下子搞成这样,怎么真的被公知屈原给猜中了。这个时候,他会怎么做?

把屈原留在流放地长沙附近?听之任之?不行,万一被敌对势力秦国接去,作为反面教材,天天用来攻击楚国,那我楚王的脸往哪搁?把屈原带到陈城?也不行,怎么面对他?向他道歉?那不等于打自己的脸吗?闹了半天,自己真是昏庸之主啊?这个,在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我楚国虽然被秦国打败,但我至少也灭了宋国,夺取了淮北十五城?

那么剩下就只有一条路:火速派人到流放地,找到屈原,直接从床上拉起来,给他套上麻袋,绑块石头,扔到江里喂鱼。

好在屈原是个诗人,平时写些牢骚诗,就要死要活的,随便翻出一首,宣布为屈原的绝命诗,证明他是自杀的,一点也不难。还可以告诉老百姓:一个人不管君王对他有怎样的误会,都要有良心,都不能叛国,都要爱国。也就是说,纵跳水,也幸福。

于是屈原的一首牢骚诗《怀沙》,就被当成了他的遗书,说他是“抱着沙袋”自沉的。但事实上,我和另外一个学者都考据过,“怀沙”并不是这个意思。楚王完全是诬陷。屈原自投汨罗江而死。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袁绍有个忠臣叫田丰,和屈原一样,为人刚直,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都说他“刚而犯上”。袁绍要打曹操,田丰极力劝阻,认为应该以逸待劳,拖垮曹操。袁绍不听,还把他监禁。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军士都捶顿足,说,要是田丰在,我们不至于败到这么惨。狱吏也祝贺田丰:“这些您可以得到重用了。...

查看更多
2 屈原到底是怎么死的?从屈原的两首诗中间可以找到线索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战国

一提起屈原,大家都觉得听起来耳熟,但是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干了啥人们还得仔细再过两遍脑子才能想起些蛛丝马迹来。相比之下,他的死可是时刻活在我们心中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死的那天恰好是端午节。在这吃货横行的年代,吃粽子就想起屈原来了。那么,屈原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话说楚怀王执政前期屈原也是很受器重的,他的一揽子计划都在领导的授权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不想这新官上任的火烧的太旺,引起了朝中亲贵大臣的嫉妒和不满。于是,这些势力便联合起来把屈原挤走了。也有人提出要毒死屈原,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反对,不是这发出反对之声的人们多么有正义感,而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更坏的方法——逼迫屈原自尽。

这些人也是算准了屈原的脾气,越是忠贞爱国越不能看到国家衰亡,亲眼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结果遭到践踏,想必屈原也就会被气个半死了。这些人脑筋转的可是快,楚国灭亡了又跟自己有什么想干呢,接着做秦国的朝臣不就得了,生活还得继续。果不其然,屈原看着国家日渐衰败,他满腔怒火,积怨良久,丝毫看不到国家的出路和希望,心一横抱着大石头就跳了江。

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家还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小长假,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

屈原的香草美人指的是什么

一旦人们提到香草美人的时候,总是会联想起屈原。《离骚》实在是太过有名,一曲绝唱,唱遍人间沧桑无奈,唱遍诗人心中千丝万缕的惆怅,也唱遍了他那忠君爱国的思想,唱遍了他不同流合污的主张。

香草和美人,都是太过美好的事物,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屈原太爱香草美人,所以常常把它们写在自己的作品里面,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寄托在香草美人中间。因此后人也会把香草美人和屈原等同。

香草美人是高贵而纯洁的,香草和杂草是不一样的,因为香草是香的;美人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因为美人是漂亮的;屈原和一般的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屈原是自认为独一无二的。屈原拿香草美人自比,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资本。他天赋异禀,才能卓越,善于辞令,是个外交能手。制定法律特别厉害,但也因为这种尤其的愤世嫉俗,导致自己结识了仇家而不自知,或许是知道的,只是不屑不在乎不放在心上罢了。

得罪君子,也万万不该得罪小人。屈原太自傲,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洁白的身体,怎么可以沾染上世俗的泥垢?身为香草美人,怎么可能和杂草普通人在一起?就是这样,屈原注定不为这个世界容纳。屈原选择了以身殉国,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从此我仍是我的香草美人,至于你们,注定和我并非一路。

香草美人,正如屈原。

屈原的渔父辞讲了什么内容

公元前299年,屈原接二连三地劝说楚王不要去秦国赴会,称秦国凶如猛虎,狡似豺狼,与这样的国家结盟,无异于玩火自焚。

屈原的直言不讳加上朝廷上小人的谗言,让楚王对屈原忍无可忍,他罕见地对屈原大发雷霆:我去意已决,再有喋喋不休者,斩立决。这样一意孤行的...

查看更多
3 屈原怎么死的?为什么要在端午节独自投江呢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战国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河自杀了。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选择投江自尽呢?屈原到底怎么死的?

说法其一:当时屈原跳的这条江叫做泊罗江,当时屈原心怀爱国之志,犯颜进谏被朝中佞臣诬陷,导致自己一个贵族公子遭到流放,当时走到了泊罗江,正好看到了自己的国家正在被秦国攻打,知道楚国已经逃不掉灭亡的灾难,愤怒之下跳江自尽。

说法其二:当时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到了泊罗江,后面逃难的倾襄万到此,见到屈原之后,大哭诉说楚国已经被灭,自己逃了出来,一心想要复国,后面的追兵当时紧追不舍。屈原被顷襄王的爱国之心感到,于是和他换了衣物,待追兵到此之后,屈原从身一跃,跳江自尽保全了顷襄王。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关于屈原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跳江的原因到是没有说明,估计也没人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很有可能当时屈原一时想不开就跳江了,那天刚好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了。而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因此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期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屈原墓一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屈原墓区内。屈原墓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湖北省文物部门复建到凤凰山上,以恢复其历史原貌。另一处位于湖南汨罗市城北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汨罗山顶。因在2公里范围内有12个高大的墓冢,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相传为屈原的“十二疑冢”。

查看更多
4 屈原之死是爱国情怀的体现,屈原的死完成了他与国家的灵魂相依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战国

吃粽子,划龙舟——端午节在特殊的时刻度过,但其中之思考则愈加浓烈,屈原之死,说明什么?为何同是跳江而亡,屈原一跳,跳出了爱国情怀?跳出了一个爱国的化身?跳出了一个民族精神的彩虹?

现实中跳江跳河的不在少数,这些跳江人更多的是要么格局之小,要么心胸之窄,要么气量之短,要么责任之薄,要么情感之淡,要么为己之私,要么精神不正,要么走头无路,要么听信谣言等等不一而足,但人们都会认为如此跳江者均属不耻行为,更为如此轻生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对生命的亵渎和漠视,让人嗤之以鼻,是对亲朋好友情感的虐杀,定然遭到世人的唾弃。屈原之死却不一样。

然而,屈原之死,则为世人推崇,为世人称道,为国人敬仰,同为跳江,意义相去甚远,更不可同日而语。

屈原一生,实属极其坎坷,布满荆棘的一生,但他对楚国,对楚王的忠心用无改变,一生执着与为国而思,为国而想,自然是为国而生,他的死定然是为国而亡,这是屈原之死的价值与意义。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更为楚国大臣,无论从自身家族抑或自己在楚国的地位,成就,他都可以过得悠然自得,他完全可以有无数多的选择,无数多的生活路径,他都可以过得非常自在和美满。然而,他唯独选择抗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论在他当时遭受多大的打击,他都本性不改,品质不移,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无论经受多大的冤屈,排挤,甚至,被置死地,无论身心受到多大的摧残和创伤,他依然如故,反而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方向,所有一切,他都毫不动摇,为国之心,不容半点妥协,不会半点退让。

如此品格,如此精神,岂不是我们民族之魂吗?

屈原之死,他毕竟是跳江而亡,可曾想,他之跳江不正是他一颗爱国心的闪光,不正是他爱国情怀的涅槃吗?只有如此,屈原自己方能得以宽慰,只有这纵身一跃,才完成了他与国家的生死相依。

“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这是一个智者的孤独,更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的情怀者的孤单,也正是这个“独清”与“独醒”,经过一生抗争,企盼扭转乾坤,

面对那个时代竭尽全力的抵抗,凭一己之力希冀挽救国之运势。直到全身心投入化为乌有,满怀激情变为浮云,他唯有选择纵身一跳,带着“独清”,更是“独醒”,以此来完成他一生的夙愿,让江水作证,让大地同在,唯有这一跳,给后辈诸君无限的缅怀与思念,无穷的震撼与敬仰……

屈原,永远的屈原,相信你已融化为国之大地,更相信你已为民族的图腾,唯有吾辈之瞻仰,更为吾辈之典范。

查看更多
5 屈原之死都展现在了诗里,他绝对不可能自杀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战国

在中国端午佳节的来历相信没有人不清楚,这个美好的端午佳节里,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屈原。相传屈原因为屡屡进言,不得重用,终日郁郁寡欢,借酒消愁。家国不保后更是心如刀割,最后自尽于江中。百姓们为了保护他、纪念他。便有了现在的端午佳节与习俗。人生不如愿之事十之八九,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数,悲壮的死亡比痛苦地活着简单多了。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此屈原的轻生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懦弱,逃避。我们不妨从他的诗文中去分析一下他死亡的真相,希望大家对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印象有所改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这句话可翻译为: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意思是说: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少次死亡也不后悔。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意思是:我指着苍天起誓、让天作证啊。我的忠诚只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涉江》意思是说:听说鸟飞行千里,最终会返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在临死时,头总朝向出生的小山头。从这些诗句中可以了解到:屈原能体会民之艰辛,以至于痛哭流涕。为了心中追求的大义,宁死无悔。急于向苍天君王证明自己的忠贞爱国,以求得到重用。最后一句则更像是对自己的家国故乡的极度热爱,希望以后能落叶归根。由此看出屈原的人生态度是有些消极的,太过刚直,还总是把死亡与大义挂钩。加之,诗人一向都比较敏感,情绪波动会比较大。一旦走入死角想不开,就很容易抑郁,最后走上自尽之路也不足为奇。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唯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其中还有一句:“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任污浊侵蚀我洁净的躯体?就算跳入这汨罗江中,我也不会让自己被这污浊的世道亵渎。

这首诗更能体现他刚直,正义凌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死不屈。更是直接提到了跳江死亡。但诗中讲的仅是精神层面,不与人同流合污,不虚与委蛇。而并非国破之感。由此可见死亡确实是有值得争议的地方。也可能有人故意借此诗,用于了屈原的最后死亡方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意思是说:光阴似箭,我唯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

这些诗句又能反映出屈原,积极追求真理,并觉得道路漫长。重视心灵的成长,还唯恐时间不够用。那么试问,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会轻而易举走上自尽之路呢?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意思是说: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查看更多
6 屈原是自杀还是情杀?屈原之死真相不简单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战国

屈原是我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在《诗经》的基础上,把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屈原并非自杀,而是被他人谋杀,且跟女人有关。

屈原是一个浪漫主义理想诗人。在他的作品里,《湘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其死因,我们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判断,“湘夫人”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过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湘夫人”有着惊人的美貌;“湘夫人”是位已经出嫁的、受道德礼教制约的女人,她不能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其秘密幽会。而标题“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国,“夫人”就是妻子。对照王宫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这四个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了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由不住的欢欣鼓舞、心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而流传至今的赛龙舟和包粽子是不是也在暗示当时的追杀情景呢,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当然屈原死于谋杀这一说法并没...

查看更多
7 屈原之死和这四位人物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自己造成的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屈原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在文学上是成功的。作为战国时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他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忠君爱国,励精图治,主张变法,提倡“美政”,对内举贤任能,对外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因此,屈原在政治仕途上是不成功的。

关于屈原的死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从这篇传记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死与几个关键人物有关。

首先是楚怀王,屈原之死是因楚怀王不信任造成的。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属于王公贵族。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仅次于令尹,相当于美国国务卿。他帮助楚怀王制定政策法令,处理外交事物, 是楚怀王的左膀右臂。“王甚任之”,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后来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把屈原贬到汉北(今南阳西峡、淅川一带)。虽然被贬,屈原对楚怀王仍然忠心耿耿,“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但屈原的忠心并没有换来楚怀王的信任,这使得屈原很是郁闷。屈原对怀王不能分辨是非,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用,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其次是上官大夫,屈原之死是上官大夫的谗言造成的。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为了能得到楚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楚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这种挑拨令楚怀王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再次是令尹子兰,屈原之死是子兰陷害造成的。子兰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要和楚怀王见面。屈原知道秦国的狼子野心,劝谏不让去,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不怀好意,力劝怀王前去。结果,楚怀王刚一进武关,秦朝的伏兵就断了后路,把怀王扣留,怀王最终死在秦国。 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掌管军政大权的令尹。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君能突然觉悟,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愤愤不满的心情。《史记》记载:“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查看更多
8 关于屈原之死有三种说法,最后一种令人不寒而栗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史学界对屈原之死有很多种说法。之所以各种说法相差甚远,可能是因为学者们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关于屈原之死主要有三种说法:

秉持第一种说法的学者较多,他们认为屈原之所以投江自尽,是以身殉国之举。这种说法,以现代史学家郭沫若及清朝学者王夫之为代表。他们认为,屈原身为楚国的士大夫,国家对于他来说比生命都重要,所以,屈原才会有“国破之日,即死之时”的勇气。

众所周知,东周时期天子采用分封制,天子是各诸侯共尊的天下之主,所有诸侯都是与天子有血缘关系的旁支。至于诸侯的封地距离天子远近,则是完全依照亲疏有别的原则来划分的。诸侯像天子一样,按照分封制的方式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士大夫。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楚国就算是诸侯国中的例外,楚国的国君与周天子并没有亲缘关系。因此,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只能自称为“公”、“侯”,但是,楚国国君却可以“王”来自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楚国人对周天子的归属感很淡。

屈原与楚王的姓氏相同,所以,相比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周天子,屈原对楚王的归属感更强。王夫之认为,屈原之所以写出感人的《哀郢》,是因为当时的都城已沦陷,楚国宗庙沦为丘墟,百姓居无定所,楚襄王敌不过秦国,楚国即将走向覆灭。

据此,现代研究屈赋的学者大多认为:屈原之所以投江自尽,是因为国家的都城被攻破,他不忍心见楚国灭亡,所以,用这种方式为国家殉葬。

关于屈原之死,史学界的第二种说法是:屈原死谏楚王。

秉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楚国“党人”横行,百姓食不果腹,朝堂上没有忠义之臣,军队没有抵抗外敌的力量,楚国的未来十分堪忧。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屈原有心报国,却遭小人栽赃陷害,反被流放到不毛之地,无法劝谏楚王。无可奈何的屈原,只能通过自己的生命警示楚王。

《离骚》中有一句“吾将从彭咸之居”,表达的就是屈原的志向。彭咸是殷商时期著名士大夫,他曾身谏国君,却遭到漠视。报国无门的彭咸,最终,毅然决然地投水自尽,通过“尸谏”这种方式震醒昏君。显然,屈原认为彭咸是楷模,他之所以投江自尽,很有可能是为了效仿彭咸。

有人对屈原之死提出了第三种看法:“屈原并非自尽身亡,而是遭到谋杀。”

屈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为后世留下大量情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

查看更多
9 关于屈原之死到底是自杀还是被谋害?事情的真相无人可知
屈原之死
屈原怎么死的

每年的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一体的伟人。他创作《诗经》的基础上,又对楚国的民歌加以促进,创立了“楚辞”这种独具特色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这一两千年来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核心的代表作。

关于屈原之死,真的是投河自尽吗?自尽的原因你是否清楚?

这位伟大的人,我们知道他是因为怀才不遇核对朝廷的灰心而自投闵罗江,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早年的屈原还算是得志,他收到楚怀王的信任,出人左徒、三闾大夫邓志伟,经常参与国事和法律的指定。屈原主张改革吏治,任用贤能,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之下,楚国的实力日益强盛。“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耿正不阿,所以为他人排挤,渐渐地失了宠。

公元前305年,屈原因为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而遭受到了楚怀王的质疑,但是楚国还是彻底的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一直感到心中异常郁闷,于是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辞藻十分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都城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身怀大石自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知晓之后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虾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

以后每年 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最近,有人对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并非是死于自溺,而是被死于谋杀。屈原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理想的诗人,他曾经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那首《湘夫人》是其中之一。

研究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判断,“湘夫人”这个人有着很高的地位,而且似乎比屈原本人更高,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湘夫人”也有有着惊人的美貌; 同时是一位已经出嫁的、受道德礼教而制约的女人,她不能够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其秘密幽会。而这首“湘夫人”之中的“湘”就是代表楚国,“夫人”就是妻子得意思。对照王宫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这四个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便让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便把遗体送回了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当时的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禁不住的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因为屈原相信,他的老相好“湘夫人”一定会想尽办法说服心上人的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握权柄。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有辱往事,楚国新王便遵照楚怀王的遗命, 派人捕杀屈原。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其实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