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成功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编写时不应匆忙了事。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我们已经为您搜集整理了关于“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的相关内容,请您查收。请不吝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
查看更多陶渊明,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影响了包括王维、孟浩然、范成大在内的一系列著名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的田园诗表达了魏晋名士风范和对简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在中国诗歌史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世人无不追求随心所欲的生活,按照心中所想,不被外界影响,潇潇洒洒过完一生,陶渊明几乎做到了。东晋时期,科举制度尚未出现,如果想踏入仕途,谋取一官半职,仅有才华是不够的,需要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否则一切都免谈,别人也不会予以推荐。
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陶渊明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为座右铭,高兴时开怀痛饮,每次都必须喝醉,不开心时借酒浇愁,平生没有其他爱好,唯独喜欢喝酒。在陶渊明笔下,描写过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现实中并不存在桃花源,这只是他的梦想,甚至可以说是幻想。
义熙元年,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令,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但陶渊明毫不在乎,未满三个月,就直接辞职不干了,并且彻底结束仕途生涯。从此之后,陶渊明放飞自我,过着完全隐居的躬耕生活,直至生命终止。在此期间,他写下大量诗歌,包括五首《归园田居》,咱们聊一聊第一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系列诗,陶渊明一共写了五首,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当了八十天的彭泽县令后,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回家,当起了农民,而且心情还不错,在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这首诗通俗易懂,没有晦涩的词语,也没有引经据典,朴实无华的诗句,流露出陶渊明反思后的大彻大悟。天生喜欢平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奈何为了生计,曾经落入尘网,不得已踏入仕途。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摆脱世俗的束缚,放弃眼前的一切,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开垦出一块荒地,种上粮食蔬菜,建造几间茅草屋,房屋后面种植榆树与柳树,院子里栽上桃树和李树。傍晚的时候,望着远处的村落,飘荡着袅袅炊烟,听着鸡鸣狗叫的声音,还有什么比这种生活更加惬意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陶渊明梦想的桃花源。
开篇四句,是陶渊明对自己过去的回顾和小结,说自己少年时起,就不喜欢这世俗的市侩,就喜欢大自然,喜欢自我的无拘无束,而自己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歧途,走进了官场,前后已经三十多年了。只不过这里的“三十”应该是虚词,因为后世记载,陶渊明从出仕为官,到辞官归隐,前后一共是十三年,所以也有人分析,是陶渊明自己把“三十”和“十三”写反了。
但不论如何,开篇,陶渊明便定下来基调,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从来就不喜欢当官,我就喜欢亲近自然。至于如何亲近自然,陶渊明在后面给予了说明,他先...
查看更多与“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一》赏析,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由之乐的?”相关的文章
唐代诗人贺知章是醉中八仙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年老的。同时也正是因为他对李白的偏爱,才促使李白在长安城能够有一个相当的后台。要知道正是因为这个诗人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之后,才给了李白谪仙人的称号,并且沿用至今。
贺知章这个文学家曾经担任高官,在文学史上的成就谈不上太大。今天我们脍炙人口的作品大概只有两首,一首是《咏柳》,另外一首就是《回家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古诗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虽然对于其中的一个字的读音到今天还存在一些的争议,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首古诗的喜爱。“衰”读音[shuāi] 的也有,读[cuī]的也有,但无论是哪一个读音,其中所代表的汉语意义差别不大。
这首古诗最精彩的诗句还在于最后两句,本来诗人是这落叶归根,但是现在却被这里的孩子们当作一个外来人来看待。这就形成了非常富有张力的夸张效果,也使得这样一首古诗有充足的韵味。
其实在一组组诗中另外还有一首诗歌,和这首古诗同样的脍炙人口,只是流传度差了一些。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古诗就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二》,诗歌的一开篇就写自己离开家要很多年了,回家以后才发现家乡的人和事都已经有了太大的变化,所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毕竟贺知章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外出当官,一直到80岁高龄才回到故乡。中间过去了这么几十年,半个多世纪的光阴,确实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但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当中,后两句更有意义。人和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门前的那一池塘的水,却还是原来的模样。所谓“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相比第一首古诗当中夸张的对比效果,这首古诗的对比效果其实更加的明显。把个人几十年的经历、几十年的光阴,同大自然永恒的时空加以对比,其中更加凸显出人本身的弱小,更加凸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第一首古诗当中还带有些许的豁达和调侃,但第二首古诗当中就已经有了相当的感伤。但这两首古诗无论哪一首其中都有真实自然的情感流露,朴实无华毫无雕琢,却有独特的诗歌意境,流传至今。
与“贺知章最著名的古诗《回家偶书》,很多人知道其一,其实贺知章还写了一首”相关的文章
王昌龄最具有杀气的一首边塞诗,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杀气腾腾!
王昌龄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唐朝诗人,而且他也被称为“七绝圣手”,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七绝为主,只有少量的五言绝句。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边塞诗人,一生写过了无数极为霸气,也很有气势的边塞诗,使得他与岑参、高适、王之涣等人齐名。但是很显然他笔下的边塞诗,要更加的凄美,也更加的有气势。他并不仅仅只是描写边塞的风光,而是直接描写了边塞的战争。
然而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二首.其一》,则是一首不仅有气势和霸气的作品,同是还是一首充满了杀气的作品,通篇描写的杀气腾腾,更是把战争上的那种紧张的气氛描写的活灵活现,读来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所以这样的一首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们一读,而且从这么样的一首边塞诗中,我们也最是能够感受到当时边塞战争的残酷。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虽然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但是他的这首《从军行二首·其一》,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同样描写的很是凄美,也很是生动,读来更是朗朗上口。其实他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深入人心,相信即使是连小学生对于他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那也是能够通篇背诵下来。这也正是他最独特的一个地方,身为一位诗人,能够令自己的作品在千年之后,依旧被人传唱,一直被人铭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唐朝尽管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它很强盛,也很繁花,但是边境其实一直是战争不断,这也使得很多诗人,他们都写过这一类的作品,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想要去到边塞把敌人赶跑这么样一种愿望。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边塞诗出现的原因,由于边塞常年会爆发战争,这也使得很多的诗人为此写过很多这方面的诗作。
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里的大家,他的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描写边塞的战争,以及边塞的风土人情,这也使得我们从他的诗作中,能够感受到当时边塞的情形,以及边塞战争的残酷。而他的这首《从军行二首·其一》,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篇更是意境高远,同时又是杀气腾腾。
第一二句描写的就很是有气势,诗人把当时边塞的战争,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大将军卫青一出战了,便是把敌人给包围了起来,并且是在白天便是把榆关给团团包围住了。起篇这两句诗便是描写的很是有气势,也很是霸气。尽管诗人所写的是汉朝时期的故事,但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向往,他也希望可以唐朝的将领可以像汉朝的大将卫青一样。
第三四句描写的就更加的有气势,也更加的杀气腾腾,“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整个榆关三面都被包围了,而且使得单于胆子都吓破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最后这两句诗人则是又进一步地表达了这么样的一种愿望,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更加的别致,也更加的充满了杀气。
唐朝很多的边塞诗人,尽管也写边塞的战争,可是总体上来说,那都是不如王昌龄,他笔下的战争描写的极为深刻,也无比...
查看更多与“读过王昌龄的《从军行二首·其一》吗?通篇更是意境高远,同时又是杀气腾腾”相关的文章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鉴赏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与“杜甫的《咏怀古迹》的第一首你读过吗?漂泊在外的乡国之思挡也挡不住”相关的文章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者的嫉妒、诽谤,自知不为当权者所容,乃愤然辞别朝廷而去。辞别朝廷后不久,作《行路难三首》,此即其一。
《行路难》原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大都写世路艰难或离别悲伤一类的主题。南朝宋时,鲍照有《行路难》十八(一作十九)首。其六云: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的《行路难》,显然给李白以启迪。但李白擅于学习前人而不为前人所囿。他在充分展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感受的前提下,能沿用古乐府的形式而开拓新的意境,并以其豪放的风格和瑰奇的想象赢得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载的六十二篇同题作品中,李白的《行路难三首》毫无疑义是卓立榜首的。
一开头:“金樽”、“玉盘”,令人何等悦目;“清酒”、“珍羞”,使人何其垂涎!“斗十千”、“直(同值)万钱”,益见酒之美与肴之佳。但诗人面对着美酒、佳肴,竟一反平素“斗酒十千恣欢谑”的习惯,居然停杯、投箸,不饮不食。这岂非出奇?其缘故,诗人虽未明言,而读者能就此领悟到诗人内心深处有大不快在。不然,诗人何以“拔剑四顾”呢?这一举一动,都合乎诗人的独特性格,因此写到诗里便也别具风格了。“心茫然”三字,深一层揭示了诗人欲有所为而又无可作为的悲哀。
这悲哀的内涵是什么呢?接下四句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两句是说世路艰难,邪恶的势力像冰雪一般地堵塞了他前进的道路。后两句用吕尚、伊尹的典故(吕尚在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滨磻溪垂钓;伊尹在受商汤重用前曾做过乘船绕日的梦),透露出诗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矛盾情态。这种心恋旧主、欲去还留的苦闷,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无力破除纲常束缚的情况下必然陷入悲剧性怪圈的表现。
从艺术手法说,李白的诗确实是飘逸不群的。欧阳修在《太白戏圣俞》诗中说:“李白落笔生云烟,千奇万险不可攀。却视蜀道犹平川。”这意思是说:李白的诗比蜀道还要奇险得多。即就此诗兴象而言:它一忽儿清酒、珍馐罗前,一忽儿又冰、雪塞川满山;一忽儿在碧溪上悠闲自得地垂钓,一忽儿又在睡梦中乘船绕着太阳转。真似“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查看更多与“李白《行路难其一》是什么意思?这悲哀的内涵是什么呢”相关的文章
陶渊明的大名,世人皆知。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最早的隐士之一,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被人传唱。在我们普通人心中,他是遥不可及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文坛巨匠心里,他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白崇拜陶渊明,他说:“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他和陶渊明一样,有着归去来的潇洒;王维视陶渊明为偶像,他说:“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他觉得陶潜的天真如酒一样醇香;欧阳修更是夸张,他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在他眼中,陶渊明在东晋无人能敌;苏轼推崇陶渊明的诗,他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他只叹陶渊明存作太少,根本读不够。
陶渊明的经典太多,小编今天只与大家分享最有哲理的一首,6句就有4句经典,最后5个字读来更是令人受益终生。
《杂诗十二首.其一》
东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全诗朴素无华,却蕴含深意,发人深省。或许是多年的隐居生活,让陶渊明对人生,对生活都着不同的见解,再没有一首诗能像这首诗一样,饱含如此多的哲理,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第一句,是经典句之一。人生在世就如路上的尘土,无根无蒂,随风飘落。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此为开篇,干净利落。第二句是指人的一生随风流转,经历了人生种种,早就不是当初的模样,这句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解释。第三句,是经典句之二,是对于骨肉亲情,兄弟之情的理解。这一句,千年来一直被后世引用,形容四海内皆是兄弟。这种泛爱的情怀,在东晋时陶渊明就能看透,不得不说,他确实是有大智慧的。
第四句,是经典句之三,既然生命如此无常,快乐时就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该叫上朋友共饮。人生能与二三知已相伴,共品美酒,何等畅快,与这相比,那些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呢?第五句,是告诫世人,时光匆匆,应该积极奋进,珍惜一生的盛年,珍惜一天清晨的时光。
最后一句,是经典句之四,也是最受后世追捧的一句。陶渊明虽归隐,却并不消极,在他眼中淡泊和奋进是不矛盾的,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正是如此。最后5个字,“岁月不待人”一语道出岁月匆匆,不少人把它当成人生座右铭激励自己,珍惜好时光。
陶渊明的一生都是传奇,他的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对国人的影响不亚于屈原。
与“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全诗朴素无华,为何蕴含深意发人深省”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