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千古传颂古诗名篇《望岳》怎样赏析?
说到杜甫,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流传的诗词数量也是不少的,很多都是传世佳作!本文,小编就和各位同学一起来赏析一下杜甫千古传颂古诗名篇《望岳》了解作者是如何创作出如此佳作!
望岳
唐朝·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望月》三首之咏东岳泰山诗。这首诗的看点在一个“望”字上,是看见泰山时的激动和喜悦,整首诗都是在“望”,并没有登临的描写。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决心要登顶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勃勃朝气。
这首诗写于作者赴京投考,落第,于齐鲁省亲之际。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进京赴进士考不第,第二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便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当时他的父亲杜闲正任兖州司马,便在省亲之际,留下了此诗。
“岱宗夫如何?”起句就先描写出了作者年少易狂的神态,将要接近泰山时的兴奋、激动,不知去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字在里用的很别致、新颖,虽无实在意义,但作者当时的神态、心情,传神之处,全在一个“夫”字,可谓独具匠心。愣是把诗句进行了口语化处理,不露斧凿之痕。
接下来一句“齐鲁青未了”,是上一句的注脚和答案。也是独出心裁,没有一般化地去写泰山如何挺拔高大和伟岸,而是用距离感来烘托泰山的雄姿。在齐鲁之外就能远远望见横亘在两国之间的大山,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
三、四句,近望泰山,则突出了天地自然的造化之功。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之情,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阴阳割昏晓”可谓尽显诗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风格,用生花妙笔,付予了泰山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突出了泰山之高,之雄,遮天蔽日,割断阳光,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近望泰山,云雾荡漾,心胸也为之激荡。诗人像着了迷一般,要把这神奇缥缈、巍峨壮丽的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看个明白,看个够。瞪大了眼睛看,看到了“归鸟”还巢,已是薄暮时分还没离去,还在“望”。这其中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仰慕、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既是虚写,也是实写。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傲视一切的雄姿和宏伟的气势;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气魄,表达出了诗人不畏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志向。结尾“一览众山小”,意境全出,扑面而来……
全篇都着落在“望”字上,句句望岳,句中却无一个“望”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诗人构思的精巧之处,有登临泰岳之兴会,无刻意比兴之痕迹。气骨峥嵘,体势雄浑,使后来无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