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李白酒后写的一首好诗《山中与幽人对酌》,刻画了两个什么形象?

2020-07-22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有好诗。在他的笔下,有寓抱负于放荡不羁的“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也有大夸自己酒量的“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还有以酒自遣,鄙视功名的“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而在李白的另一首小诗《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则换了另一种笔墨。诗中塑造了一个不拘小节、悠情纵饮的诗人自我形象,刻画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天真烂漫,诗意盎然。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在安徽安庆境内所做,时间应该是李白辞去官职离开长安,游历安徽这一时期。

据《宿松县志》记载,唐天宝14年,安禄山举兵叛乱,李白为避战乱,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安庆宿松境内。他久闻为官清廉的宿松县令闾邱大名,便主动拜访了他,而闾邱久慕李白诗才,两人一见如故。闾邱安排李白在南台山上的南台寺居住,还特在寺旁筑了一座读书台。又为喜饮酒的李白建了一座“对酌亭”, 并常陪他饮酒赋诗。

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当作于此亭内。

诗以咏志,大多是抒发情感,很少像小说那般强调塑造人物形象。而这首诗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两个富有诗趣的人物形象:一个是“我” ,即诗人自己 ; 另一个是“幽人” ,即诗人的挚友,隐居在山中的高士。诗中的主角,显然是诗人自己。

诗的前两句点题,写“我”与“幽人”在山花盛开的环境里举杯畅怀痛饮,“一杯一杯复一杯”,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这里连用三个“一杯”,极易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听到诗人劝酒的声音,一杯又一杯,“将进酒,杯莫停”。看到诗人喝酒的样子,好家伙,海量,一杯又一杯,“会须一饮三百杯”。感到诗人与“幽人”深挚的感情,一杯又一杯,“相逢意气为君饮”。

诗的后两句,刻画了这场豪饮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天真烂漫的醉态和洒脱不羁的醉语。

今天,我已喝多了,想要睡觉了,你先回去吧。明天,你要是还有兴趣和我喝酒谈天,那就抱着你的琴过来吧。

何等豪迈的酒逢知己、畅怀痛饮,何等洒脱的无拘无束,率真可爱!

这样的以醉语写醉态,最是在“无理”中见诗趣。诗人到山中幽人的家中与幽人对饮,喝醉后却让幽人“回家”去,真真是醉糊涂了。这种憨态也只有辛弃疾可比了。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盛唐绝句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常常以“有意”与“无意”之间为上品。然而这首诗却不就声律,词气飞扬,完全是一派李白古体歌行的作风。但仔细读它,就会发现这首诗虽然豪放,却并非不事雕琢、一味发露,诗中仍然有曲折、有波澜,甚至还有典故在其中。

这个典故就是关于李白的偶像陶渊明的,在《宋书·隐逸传》中这么记载的:

(陶渊明)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这首诗的第三句几乎用陶渊明的原话。然而第四句继之以“明朝有意抱琴来”,又使得陶渊明的话变为诗人的醉话,二者十分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效仿陶潜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而口语化的语言又使得全诗风格一致,豪放不羁。

李白用典一向非常自然,经常对典故中的原话一字不改,反倒使得他的诗作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感觉。就像“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日边来”,就是化用《世说新语·夙慧》中晋元帝的“不闻人从日边来”这个典故,一字不改,而又十分贴合题意,因此成为千古绝句。

清代刘宏煦《唐诗真趣编》中这么评价这首诗:

此诗写对幽人,情致栩栩欲活。言我意中惟幽人,幽人意中惟我,相对那能不酌?酌而忽见山花,便似此花为我两人而开者,意投神洽,杯难手,故不觉陶然至醉也。

是啊,读了这首诗,不但清代的人会陶醉,即使相隔千年的我们也会陶醉。陶醉于“两人对酌山花开”的幽意正浓,幽兴颇高。陶醉于“一杯一杯复一杯”的酣畅痛饮、豪迈爽快。陶醉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天真烂漫,忘却形迹。更陶醉于“明朝有意抱琴来”的深情厚意、缠绵亲切。

有幽人对酌,真好。


上一篇 : 历史上的王昭君为什么远嫁单于?为什么说这是正确的选择
下一篇 : 樊城之战徐晃为什么能战胜关羽?原来是徐晃有这些优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