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王维这都是我们教科书里面大名鼎鼎的诗人,他们在诗歌界的成就堪称是极品,当年李白能够诗成泣鬼神,这两位也能够大笔一挥,铸就一个时代的精神。但是在文学境界里面如此高大威猛的两位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却过得极为凄凉,他们的人生随着自己文学境界的提升,而逐渐的走下坡路,这也正应了,以前历史学家所调侃的那句话,乱世出英雄,落魄出高人。虽然这种言论有些调侃性质,但是当年的孟浩然与王维的确是如此,在官场混斗了一辈子,最终踉踉跄跄选择彼此诀别,走向另一个人生。
当年孟浩然与王维,在谋求官场出路的时候,不断地参加考试,孟浩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最后一次考试过程中他选择了诀别这个世界,并且还和同样被不断贬官的好朋友王维一起分别。在这个环境之下,孟浩然写成了一首无比悲惨的诗,
《留别王御史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里面一字一句无不透露着悲哀与无奈,特别是最后一句,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作为两个有追求的文人,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入官场之中,然后拯救天下黎民,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奋斗了一辈子,还在原地踏步踏。并且,抱着崇高的理想,融入到那个竞争残酷的秩序之中,见到了那么多的痛苦和罪恶,把自己的气节丢得一干二净,弄得一身脏,最终抬头一看还在原地,曾经的理想慢慢的淡去了,想要拯救天下的心思也慢慢的冷却了。所以才会有了最后一句,当年就不应该进入官场,而应该守住自己的寂寞,在自己的花园里面,独自观赏员们沉浸于文学世界之中,天地与我何干,我只一人而已。
在这样的描绘之中,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口味是不断的突出,让人读来无比的伤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孟浩然和王维两人的悲惨遭遇是心心相惜,感慨于这个时代的不能容忍,而且也感慨于自己的生不逢时,所以这是孟浩然,最后的诀别之时,从此以后他就与官场割裂,再一次回到自己的田园世界里面,就好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人生之境界者不就是在于一人一花一世界吗?
但别看诗句中表达出来的那种境界,让人非常的感慨,但是其实里面充斥着是无尽的悲哀,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只能默默的把自己锁在一个荒山僻野之中,然后独自的研究自己的诗歌文化,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哀,虽说古代一直有高人之说,一直有所谓的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世外高人,但是,若是有才华,若是有拯救天下的心思,又怎么甘心沉寂于大千世界之中而不再显现儒家与道家佛家不同,它不仅有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有更加强烈的入世情怀。所以孟浩然最后的诀别之时,看起来已经超脱了,实际上是无限的悲哀,其实剧里面字字句句中透露着无奈,想要在世界上大干一场,但却拥有无尽的才华,也不能够真正地进入其中这种无奈,恐怕是大多数刚毕业的年轻人应该能够感同身受的吧。
回顾那一段时期的两大诗人,他们的诗词歌赋名扬天下,但是文学界的传承始终无法改变他们在官场中的地位,宋朝的官场是一道铁门,虽然他欢迎所有的文人进入,但是文人们注定只能用来点缀繁华却很难真正地进入其中干实事,有的人身处高位却成为了一个沉沦者,有的人不断的想要改变世界而努力,最终却被拒之门外,且去填词的柳永,还有这位与世间诀别的孟浩然,还有那个被劝勉的王维,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不过话又说回来,越是痛苦的时代越容易酝酿出文学作品,正如历史学家开头所说,乱世出英雄,而痛苦的环境也会酝酿出那些诗人,孟浩然如果没有那种极限的悲哀,又怎么会有这么高超的语句的表达呢?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以这些诗人为鉴,人生的路还很长,文人的世界极为丰富多彩,但是却又极为脆弱,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追求很容易遇到碰撞,碰撞之后是极致的文学思维的表达,那仅限于诗人们而不限于我们,我们普通人应该更加乐观,我们不是文人,我们有着更加现实的生活。诗人们描绘的境界让我们追求,让我们向往,但是诗人们的遭遇也让我们反思,人生处处有磨难,但有磨难我们也应该迎难而上,乐观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