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孟浩然的古诗代表作《夜归鹿门山歌》,四十岁的诗人仍未有一官半职

2020-07-16 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代表作 孟浩然古诗大全

何为隐居?《辞海》一书解释为,不愿为官的人蛰伏于山野之中。自古以来,隐居便被定义为三种境界。其一是淡出红尘,在乡村野居中自得其乐;其二是身在俗世,却不受其扰,甘之如饴;而最后一种,则是位居人臣,仍可远离复杂的人心,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道家思想中有“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的说法,由此可以得出,解甲归田的做法实为小隐的结论。

可事实是,偏偏还有许多的人只愿意小隐于乡野,不愿做那所谓的上层隐士。从尧舜时的隐士祖师爷许由,以水洗耳不愿做官;到战国时的道教创始人鬼谷子,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再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均是舍弃富贵,甘愿与清苦为伴的名士。所以,古来隐者,似皆具超凡脱俗的能力与品质,究其原因,大抵是这样的人都心性淡泊,对于名利已然是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隐士历朝历代均有,唐朝也不例外。其中尤以“诗佛”王维最有名,他写的田园诗“身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不但道出了隐居的事实,还几度生出遁入佛门的想法;更有诗人韦应物,年少时纨绔放纵,所幸后来看透了繁华世俗的浅薄,“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终究于山中幽居时,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山水诗作。

而在众多的唐朝隐士中,不得不说到的还有诗人孟浩然。出生于湖北襄阳的孟浩然,家境富有,且从小饱读诗书。襄阳附近有座鹿门山,山势险峻,风景极幽。山上有着佛教圣地鹿门寺,也曾是东汉名人庞德公的隐居之地。这座家乡的名山,让孟浩然极其向往,青年时便与同窗好友张子容一同隐居此山,苦读诗书,以求他日入仕可以实现男儿志向。

可人生沉浮,际遇难知,直到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仍未达成心中所愿。深思熟虑之后,诗人回到了家乡的鹿门山,开始了隐士生活。今天我们要读到的,便是孟浩然隐居后的诗作。全诗充满了远离俗世的怡然自得,同时也有着离群索居的凄苦寂寥。

让我们来品一品:

《夜归鹿门山歌》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鹿门山外的喧闹场景。每到黄昏时,鹿门寺的钟声就会响起,而此时汉江边的渔梁码头却人来人往,吵吵嚷嚷,人们都抢着过河准备往家赶。河岸边的行人沿着两岸走向各自的村落,诗人也坐着小船要返回鹿门山。这两句诗用寺庙的钟声衬托宁静的黄昏,用渡口的喧闹比照诗人的形单影只,佛门之地满是禅意,与红尘俗世中的热闹纷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与岸边的行人各自归处的不同,也反映出诗人不慕繁华,与世无争的隐逸之志。

诗的后两联继续书写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想。月光照到了鹿门山,让原本雾气朦朦的景物逐渐清晰起来。诗人沿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之处。只见山门对开,四周无人,一片寂静,只有诗人独自走在林间小路中。这两句诗生动细致地描写了鹿门山的夜景,幽静深远的意象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而这样的“静”,并非人人都能接受。除了山中隐士,能从心底里远离尘世,才会甘愿与这寂静为伴。诗人以庞德公为榜样,山中岁月虽寂寥清苦,却也乐得享受这份恬淡自然。

纵观诗人孟浩然的一生,因为没有做官,所以其人生有相当多的时间都在老家襄阳度过。而这些时间里面,又以鹿门山隐居为主。究其原因,除了孟浩然向往自然的天性,也与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品质有关。正如《论语》中所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想来无数的隐逸之士正是遵循着这样的为官为人之道,宁愿隐居,也不愿与非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这样一份高洁脱俗的心境,其背后必然也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与无奈。对此您怎么看?


上一篇 : 张良故事三则:改姓、造秤、拜师,皆诉说了传奇人生
下一篇 : 历史上的诸葛亮借东风,这件事其实只是他的气象学方面知识的一次实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