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温庭筠的经典代表作《菩萨蛮》解析,看闺阁女子怎样梳妆打扮

2020-07-16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经典诗词 温庭筠代表作

唐代妇女面妆之重是历代少有的,除了以白粉施面、胭脂涂颊、口脂涂唇外,还在脸上饰以额黄、花钿与面靥等手法 。而且,对穿着也很讲究,将唐代妇女们求妍尚丽的容美情趣展露无遗 。她们不仅喜爱打扮,也很会妆扮……

词兴起于晚唐五代战争频仍之际,起初只是在歌筵酒席之间,写给歌女们唱的歌词。后来因为诗人和文人的参与,使得词的内容丰富起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我们都知道中晚唐时期是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党争激烈的年代,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空怀壮志而报国无门 。于是他们借着写歌词以排遣心中难解的幽抑怨悱之情。

其中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词曲写作的文人 。这些词曲多数是描写日常生活身边的琐事、爱情的烦恼、间逸的寂寥,忠实地反映了平民百姓真实的生活面貌 。而温庭筠不仅创作量大,又能“逐弦歌之音”创作的曲调,更擅长于刻画各种精美的物象,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精彩的篇章 。

借着温庭筠词曲的描述,我们得以了解当时妇女们的服饰装扮,配上传世的绘画作品以及出土的文物数据,一幅唐代妇女的鲜活形象宛在眼前。

温庭筠有一首《菩萨蛮》,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当时女子注重外在修饰的风貌 。其内容如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01小山重叠金明灭 ——富丽堂皇的发饰与发髻

唐代妇女喜爱梳高髻,发髻的形式多而复杂,流行于中晚唐的就有丛髻、堕马发髻、闹扫妆髻等样式。在注重发髻造形美的同时,妇女们对面颊两侧的发髪也十分重视,并加以修饰 。最常使用的手法是整理成薄如蝉翼的「蝉鬓」,也称云鬓或薄鬓 。晩唐流行的抛家髻,就是从蝉髻发展出来的,实际的例子可见于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唐三彩陶俑的发式 。

除了变化多端的发髻外,妇女的发饰、发梳种类也多不胜举 。有的花钗是一式二件,图案相同,方向相反,以便左右对称插戴 。而所谓的「金步揺」是指带有下垂配饰的花钗,当使用人在步行中,下垂的珠串和金链跟着步伐的前进会不停的揺摆,展露出撩人动感的姿态 。

至于髪梳,往往使用不同的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做成,插入发髻上,漏出半月形的梳背,梳背在发丝间隐隐约约闪烁,这就是温词里“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情景 。

从传为唐张萱绘,宋徽宗赵佶临摩的,《捣练图》,画中妇女梳的发髻与插的发梳,式样就要好多种,在敦煌莫高窟的晚唐壁画中,亦可见头发上插入发梳的妇女形象。将乌黑的秀发绾出漂亮的造型,配上耀眼的发饰点缀,流露出绚丽迷人的风采,反映了唐代妇女们高贵尚华的审美观。

02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多彩多姿的面部化妆

唐代妇女面妆之重是历代少有的,除了以白粉施面、胭脂涂颊、口脂涂唇外,还在脸上饰以额黄、花钿与面靥等手法 。而且,对穿着也很讲究,将唐代妇女们求妍尚丽的容美情趣展露无遗 。她们不仅喜爱打扮,也很会妆扮。所以温庭筠词有“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之句,道尽了其中的曲折。

娥眉与柳眉

唐代妇女的娥眉,大致有两种:长眉与短眉。长眉通称柳眉,流行与唐朝前期,短眉通称娥眉,盛行于唐朝晚期。柳眉形状上模仿柳叶,有的甚至连颜色也画上了绿色,从诗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和“翠柳眉间绿”可以为证。娥眉短而阔,传为周昉手迹的《簪花仕女图》中,妇女所画之眉,即为此类。

花钿

花钿又名花子、媚子。娥眉间饰以花钿,在唐代是极为盛行的一种化妆术。花钿的由来,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将之归因于自然的启示: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 。宫女奇其异,竟效之 。

其实应是由于佛教信仰的流传,菩萨佛面饰有白毫,其位置和形状与花钿相似,或可以看作花钿的前身;后为世俗所崇尚,促成了花钿的盛行 。唐代花钿的种类丰富多彩,简洁的则画以小红圆点,复杂的有使用金泊片、纸、鱼腮骨、螺壳或云母片剪成花样,贴在额上。《捣练图》中忙于劳作的妇女们,使用的是碧录色的花钿;《簪花仕女图》中,贵妇人们的脸上,则是使用黄色的花钿 。这两种花钿在当时非常普遍,中晚唐诗人的吟咏中,提及较多的就是翠钿与黄色的花钿 。

面靥

面靥是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点在两颊上的花妆手法,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木俑,额上饰以花钿,嘴唇两侧,即画有深红色的圆点 。面靥的由来,据说是三国时,吴王孙权曾经误伤其宠姫部氏的脸类 。部氏面伤复元之后,在留有伤痕处,竟意外地长出红点,将疤痕遮盖了 。大概脸颊加上红点的美感效果不错,于是宫中其他女子争相模仿,纷纷于姣好的脸颊上,饰以红点,面靥因此流行开来 。

由唐代妇女们对面部化妆修饰的考究,可以体会温词“弄妆梳洗迟”描述的传神,因为他们不是匆匆忙忙的梳洗把脸,梳了梳头就了事,而是用心的完成这么一件事。首先要调粉涂脂,把胭脂与黛色的深浅调配妥当,再一丝不苟的图颊画眉;照一照镜子,一面欣赏一面画,然后,贴上花钿,再照照镜子,如有不满意的地方,重新修正,如此照镜、修改、重描,一直到满意为止,而这不正是温庭筠所形容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吗?

03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婀娜典雅的衫裙与帔帛

唐代妇女喜爱打扮,也合妆扮 。妇女时兴着襦裙与帔帛,襦是短的上衣,裙则是腰线高置于胸的设计 。由于纺织工艺兴盛,生产处了各式各样的彩锦、彩绫;染整技术的发达,提供了各种图案美丽的织品,妇女们的服饰也就色彩缤纷,姹紫嫣红。

唐初流行窄袖短衫和曳地长裙,盛唐之后逐渐朝宽大拖曳发展,甚至衣袖大过四尺,裙长拖地四五寸。为了消弭这种奢侈浪费之习,官方不得不下令加以限制。《新唐书·兴服志》记唐文宗在提倡节俭的前提下,曾要求“妇人裙不过五幅”,可见,五幅之裙应是比较狭窄的一种 。

根据实物数据的显示襦襟有对襟、交衽、套头之分;桥领有V字型领、国领等式样;襦裙有长短、短窄的差异 。裙装的名目亦多,大都以质料和色泽来命名,如单丝碧罗笼裙、翡翠裙、百鸟裙、五色夹花裙、黄裙、石榴裙、间色裙等 。

帔帛,几乎是唐代妇女服饰的国定搭配,这种带有异国风味的衣着,可能是伴随着佛教的东渐而来 。在唐代的各种文物中都能看到帔帛,从初唐的《步辇图》、永泰公主墓壁画,到中晚唐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等。妇女们头梳典雅的高髻,身着美丽的窄袖短罗襦,下穿拖曳的长裙,外披轻柔飘逸的长巾, 婀娜多姿,将唐代妇女们求妍尚丽的审美情趣展露无遗 。

温庭筠词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所指的短襦是用丝作的,而且还贴绣上一对金银线饰的时鹧鸪鸟 。中国传统文化中喜用成双成对的动植物来代表幸福美满,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吉祥特号 。衣服帖绣上了饰有金银的鹧鸪鸟,除了增加美感外,还传达了妇女们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

04总结

词产生于民间,思想质朴、感情真挚 ,是一种最接近市井小民的文学体式 。 因此,温庭筠词所描绘的种种形象,当能真实地反映十世纪初唐末妇女的服饰文化 。当时虽已步入唐代盛世的尾声,但是黄昏的夕阳无限好,从中我们仍能感受其气象万千、恢弘壮阔的时代精神 。妇女们费尽心思修饰自己,充分地展现女性妩媚动人之美 。她们梳高髻、插金钗、抹粉涂妆、缀钿、贴靥 、着华服、披轻帛,对于服饰精致讲究的程度可谓空前 。如此富丽堂皇的审美情趣,必深植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皆成熟与稳定的社会 。正是有大唐盛世的厚实基础,历史上方有唐代妇女服饰精彩绝伦的一页。


上一篇 : 屠杀秦宗室时子婴为什么活了下来?难道他是扶苏的儿子吗
下一篇 : 刘备的老婆里只有与她的感情最纯粹,那另外三个老婆与刘备怎么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