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想学好行书,首先要选好范本。历史上,在行书上有造诣的书法家很多,但是能被后世奉为正源的不多。王羲之就是那众多行书大家里面出类拔萃者,素有“书圣”之称誉。他是书法界少有的“奇才”。各种书体都擅长,尤其擅长行书。而他行书作品当中,最为出名的首推《兰亭序》。所以,很多练习行书的书者喜欢选择《兰亭序》作为自己的临摹范本。
那么,王羲之的行书有哪些特点和气势呢?
第一点:王羲之的行书有“中庸平和”的特点。他的行书字体,笔法方圆兼具,不肥不瘦,刚柔相济,动中寓静,疏密相宜,欹正适中,骨肉饱满。王羲之能把行书的笔画和结体完美地结合起来,笔画既不张扬夸张,也不羞涩内敛,结体布局张弛有度。唐太宗李世民曾这样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
第二点:王羲之的行书有视觉冲击力。学书法的都知道,好的书法作品,只要一铺开,放眼望去,笔画结体的精妙,瞬间喷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是这一类。神奇而又变化莫测,规矩中见颤变。字体的书写笔画富于变化,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他的书体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精妙结合起来。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赞誉:“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注:逸少,乃王羲之的字号)第一。”《兰亭序》这部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行书作品,全文28行,共有327个字,都是王羲之一气写成,其中有21个“之”字,写法各有不同,但是又神似而不脱俗。这就是王羲之的高明之处,也给后来那些临摹假冒赝品埋下了“锋尖”,难以企及。
第三点:王羲之的行书风骨高雅,出类拔萃。从《兰亭序》作品可以看出,全篇字体刚柔相济,气势苍遒,风骨兼具,飘逸中有劲健。其章法中的字体排序,如大雁之阵势,钱塘之浪潮,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生机灵动,顾盼有情。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曾令虞世南广收流散于民间的王羲之作品,但是因为皇帝重金搜寻,所以不免有赝品,但都被虞世南识别出真伪,也足见虞世南对书法的研究水平。
如何写好行书呢,准备好了吗
那么,我们临摹王羲之的行书,要知道哪些书写技巧呢?
其一,要学会写行书时,以点带笔画或部首,以线带点,顺应笔势。如书写“视”和“继”字时,视字的“礻”中的“丶”与“丿”连成了提画,而继字的“米”上面两点和下面的撇捺也写成了连笔,要注意它们的写法变化。
王羲之行书字体“视、继”字
其二,写行书结构的时候,要重心平衡,欹正有度,点画呼应。左右相背之字,互相要顾盼依偎,切忌互不相干,如下图的“後”字。左右相同的字,或左小右大,或左低右高,力求变化。
王羲之行书“後、得”字
其三,上密下疏的字,疏处要写的劲健,左密右疏的字,右面的部分要写得舒展。
查看更多与“为什么学习行书大家把《兰亭序》作为自己的临摹范本呢?”相关的文章
重温经典,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欣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摹本这么多,为何冯承素的这么受欢迎?原因在这。
王羲之《兰亭序》书写于永和九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53年,这一年的春天,王羲之和朋友在绍兴兰亭这个地方聚会,期间饮酒赋诗,王羲之和朋友们将会上写的诗歌编辑在一起,形成了一本诗集《兰亭集》,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给诗集写一篇序文,于是趁着酒劲,王羲之一口气写下了这幅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兰亭序》这篇文章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习过,这是一篇文、书俱佳的作品,“酒”也给这幅作品带来了灵气,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据说王羲之第二天想要重新誊写一遍,却怎么也写不出这种感觉了。
虽然这幅作品上面有很多的涂抹,但依然阻挡不了他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经典,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行书这种书体成熟的标志,甚至称为书法的“代言人”。
据说王羲之《兰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带进了自己的陵墓,也有人说不是,反正唐代以后便从江湖上消失了,我们今天重温经典,学习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不得不提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他的《兰亭序》摹本,被称为最像王羲之《兰亭序》的《兰亭序》。
冯承素的这个摹本,采用的双钩填墨法,就是先用一张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原作上,然后用很细的勾线笔把字的外轮廓画出来,然后再往轮廓里填写墨汁,这个方法就相当于今天的复印技术,肯定可以和原作很像,但冯承素的摹本还要更特别。
很多时候,这样的事情都是由工匠做的,能够把作品的形状摹写像,冯承素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勾摹师”,又是一名大书法家,对王羲之书法有着深入的了解,称得上是心追手摹,才把《兰亭序》摹写得这么惟妙惟肖。《兰亭序》摹本这么多,包括褚遂良摹本、虞世南摹本等等,为何冯承素的这么受欢迎?原因就在这。
所以,作为一个书法初学者,如果想要了解和学习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最好还是从冯承素摹本开始,形神必备,学书必临。
查看更多与“《兰亭序》摹本这么多,唯独他的被称为最像王羲之真迹”相关的文章
王羲之,站在中国书法史顶峰的人物,《兰亭序》更是顶峰之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之一。《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所作,内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会聚兰亭的之事,内容共计327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最让人惊叹的是,全文20多个“之”中,写法竟然无一相同。然而,《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死后,下落成谜。关于《兰亭序》下落有两个说法,一是被李世民带到了昭陵里,可温韬盗掘昭陵时,并没有发现;二是目前还埋在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里。
《丧乱贴》流传有序,是鉴真东渡带到日本的,被公认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丧乱帖》8行62字,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仔细观赏,发现其字体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在日本人看来,《丧乱贴》是至高无上的国宝,他们高度称赞: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丧乱贴》被带到日本时,被圣武天皇收藏。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丧乱贴》送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不过,短短20年后,《丧乱贴》被归还,后藏于宫内厅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丧乱贴》曾于2006年回到中国,当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民间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带入坟墓陪葬。现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双钩描摹出来的。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
查看更多与“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相关的文章
当提到书法,无论如何是绕不开一个人的,他就是王羲之。
《兰亭序》的创作是偶然为之,在兰亭雅集王羲之和其他的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大家推选王羲之为大家作的诗集做序,微醺的王羲之即兴创作,后来这个序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兰亭序》。
魏晋时期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而王羲之的书法在众多书法作品中更是与众不同。
纵观历史的浪潮,王羲之的伟大,和唐太宗李世民有着重要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曾下诏书,赏赐能够搜集到王羲之真迹的人。《叙书录》中记载,李世民当时收集了王羲之的墨迹约3000多幅。《晋祠铭》就是临摹王羲之他最满意的作品,从图中这临摹的相似度可见这位皇帝有多么崇拜王羲之。
据史料记载,他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欣赏,还专门让一些人临摹王羲之的真迹,并作为奖赏发放给文官
但如果你认为王羲之只是书法大师的话,那你就低估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贡献。他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贡献远远大于他对书法处理上的贡献。
书法,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
书法是什么?它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提到书法,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汉字,那一点一线的勾勒,变化万千,也形成了书法艺术的精髓。
中国的汉字由线条构成,不同的形态让书法艺术显得更为多样,而书法家则是把想要表达的心情和感受通过汉字中的线条展示出来。
客观来说,书法的艺术表现包括文字本身以及书法家赋予的情感。好的作品一定会带有自己个人的特色,文人们用不同的篆、隶、楷、草、行等字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向世人展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
书法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怀。书法艺术是一种力量,智慧和思想的结合。
它用汉字中笔划(点、横、撇、竖、钩等)的变化,创造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艺术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汉字的演变和书法家们对汉字处理的精妙让书法这门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书法鉴赏资料,书法艺术本身还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作为中国人,我们多多的弘扬传统书法文化,让其教育价值最大化。
查看更多与“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经历了历史的浪潮,对现代有何教育价值?”相关的文章
中华历史,在五千多年的漫长时光中,留下了无数令人为之着迷的千古疑案。其中,“书圣”王羲之神作《兰亭集序》的下落,就让人头疼了上千年,许多人为此争论不休,但是至今都没有定论。
那么,这一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绝世珍品,究竟在何处呢?
《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其之所以在众多神作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这一作品由王羲之醉酒后所作。那种挥毫时的洒脱飘逸,,结合他信手拈来的《兰亭序》美文,让这部作品成为神品。就连王羲之清醒之后都连呼神奇,却再也没能再现这样的神韵。
不过,《兰亭集序》出世后,因为与王羲之大多数的作品风格不同,其实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直到的出现。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是文武全才,他非常崇拜王羲之,为此亲自为他撰写了传记。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得到这部神作,他搜寻了很多年,才终于用计从辩才那儿得到。自此,他对《兰亭集序》视若,不时就要欣赏一番。
李世民在临终之时,还惦记着《兰亭集序》,特地交待儿子李治,在他死后把《兰亭集序》放在他的枕下,陪伴在他身边。按理说,孝顺的李治一定会遵照父亲的嘱托,将《兰亭集序》放入昭陵。然而,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以至于让它的下落成为谜案。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耀州节度使温韬坐镇陕西。此人极为贪婪,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他居然打起了埋葬有无数财宝的皇陵的主意。七年时间里,温韬指使手下盗了17座唐朝皇陵,只有李治与合葬的乾陵因为无法找到入口,时有神奇事件发生而幸免于难。
温韬除了爱好财宝,还有一个癖好,就是每盗完一个皇陵,他都会将获得的宝物登记造册,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公布于天下。奇怪的是,在史书中写着葬入昭陵的《兰亭集序》,却并没有在其中。
温韬不顾天下人的口诛笔伐,干出盗皇陵这种缺德的事情,胆子当然非常的大,所以他没必要为此而撒谎。所以据此推测,《兰亭集序》的下落有以下两种可能:
一、在昭陵的某个角落
对李世民来说,《兰亭集序》太过珍贵,到了视若生命的地步,他想到过有人会觊觎他的陵墓,到时候《兰亭集序》可能会遭到不测。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李世民可能交待李治,将它放入了昭陵中某一隐蔽的地方,这使得它侥幸逃过一劫,没有被盗走。
不过,温韬盗了那么多的皇陵,手法娴熟,他当然知道《兰亭集序》这种珍宝埋在昭陵,肯定会挖地三尺将它找出来,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因此,这种猜测可能性极小。
二、葬入乾陵
唐太宗晚年,武则天入宫,她是一位大才女,不排除李世民与她一起欣赏《兰亭集序》,武则天后来对它也是难以割舍。因此,在李世民提出陪葬的要求时,武则天违背了他的意愿,将它保留了下来,最后与她葬入了乾陵。
这种推测目前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除了确实有很大可能之外,不愿这件绝世珍品消失于世间也是一大因素。毕竟,如果《兰亭集序》在乾陵,我们还有盼头,它总会有出世的一天,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其风采。
以上就是《兰亭集序》下落的两大猜测,究竟如何那就见仁见智了。其实,历史正是...
查看更多与“《兰亭序》真迹真的让李世民带入棺材了吗?其下落有以下两种可能”相关的文章
如果《兰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话,一定会深深地嫉妒,为什么王羲之为它所做的序竟在历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华丽的倩影。绝佳的文笔是这篇序享誉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须笔,龙飞凤舞、意兴翻腾的字迹,一气呵成的笔法,无不显现书法大家的风范。
据说唐太宗拿到这篇书法珍品时爱不释手,装裱后即挂在床头,每日观赏,临死前还让这世上绝无仅有的王氏真迹随他一起进了坟墓,至此《兰亭集序》的墨宝失传。
兰亭集聚太多文人的回忆,王羲之挥笔写下了上面这篇序记载当时聚会的情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应当是下水沐浴的祭祀日,王羲之与一大堆朋友和家人决定到会稽山的兰亭沐浴山岚,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
一行四十余人,其中包括当时极负盛名的孙绰和谢安等人,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即兴赋诗,王羲之主动担任了负责记载和整理诗的角色。兰亭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沟,山上流下的泉水汇聚在这里,溪水打旋之后又顺着亭边的小沟弯转离去,形成了曲水的雅致景象。
王羲之命跟随的仆人把他的鹅放到池塘里,一边逗弄着爱鹅,一边招呼众人坐下。不知道何人出了个好主意,来到曲水的上游,把一个酒盏搁在荷叶上放入水中。带着酒盏的荷叶顺水而下,围着兰亭打转,在谁那里驻足,谁就要将酒杯拿起来赋诗一首,对不上来便要将杯中的酒喝掉。
这个主意既能让大家喝到美酒,又能赋诗,绝妙有趣,所有的人都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境中,即便耳边没有天籁之乐,能够和好友们一起畅言无忌,举杯高歌已是人生乐事一件,所求不多了。
王羲之拊掌微笑,感受着微醺的滋味,在喧闹中生出了对生命意义的感叹。人与人交往、周旋,大家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挥霍着生命。有的人喜欢在一室之内谈论自己的抱负,有的人却喜欢寄托外物,四处游历、喝酒饮食,不羁于世道。虽然每个人的性格、行为都不尽相同,但遇到得意的事情就会忘乎所以,甚至把自己快要老了的事情都给忘了,好比眼前这群人,无论年纪大小,都玩得那么快乐。
可是,等到对已经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或是因事物变化而心境发生变化时,感慨便会油然而生:以往令自己欢欣的事物已经不再能够鼓舞自己,退化为历史的陈迹,而自身这时才如同从梦境中蓦然醒来一样,发现生命已经快到尽头。不知不觉,由新生转瞬到了面临死亡的一刻。死和生,是人生多么大的事情啊,如何能不为它痛心呢。
莫名的悲怆袭上王羲之心头,想到每次看前人的文章里大谈生死,总不免要唏嘘一番,弄不明白个中道理,认为古人常把生死混为一谈,把长寿和夭折等量,根本是荒谬的论断。可是回过头来又一想,既然他是如此看前人,想必后人看到他在大谈生死问题的诗词之后,也一定会有和他相同的看法。
所以,他不再多想,尽力记下今天所有人在兰亭里留下的诗篇。虽然亭里玩乐的众人经历的事情各异,作风也迥然不同,但在同样的情境下触发的情怀,应该相去不远。那么,当后人看到了自己记录的这些诗篇时,定会与...
查看更多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字句间刚柔并济,启发生与死的考量”相关的文章
说到王羲之大家并不陌生,他的书法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不已,他也被尊称为书圣。尤其是他所写的《兰亭序》笔法精湛,是行书的典范之作,很多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其实王羲之的传世书法并不是只有《兰亭序》,他的另一幅书法只有二十八个字,也被后人称为行书的范本。
这幅书法就是《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即兴书写的一封书札,也是王羲之的真实情感流露。描写了大雪初晴的时候愉快的心情和对亲人的问候,仅仅二十八个字,字字笔法精湛,整幅书法造诣不在《兰亭序》之下。
这幅书法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被乾隆称为稀世珍宝,乾隆皇帝对此帖爱不释手,从这幅书法的引首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题字,对这幅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乾隆皇帝在题记中写道,对此帖临摹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之多,所以这幅书法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乾隆在此帖上题跋达到了数百字之多,每次欣赏此帖都有提拔一番,可见对此帖的重视。
在《王羲之外传》中记载,王羲之擅长各种书体,笔法变化多端,而这幅书法也是王羲之最拿手的行书字体,恰恰能代表书圣的书法水平。从起笔到收笔再到运笔,笔画的提按得当,转折之处交代很清楚,整体书法给人一种圆润流畅,干净利落之感。
王羲之的书法是公认的,曾有人这样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说他的书法比颜真卿的更加遒劲,比虞世南的更具有神韵,比赵子昂的书法多了几分典雅,比欧阳询的书法更加精简凝练。所以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而《快雪时晴帖》就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写出了大家风范。
这幅书法的高深之处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通过书法中的文字可以了解王羲之的内心世界,他触景生情,即兴挥洒,这样的书法是具有生命力的,具有一种天然的美,而不是故意雕琢。其实从《兰亭序》和《快雪时晴帖》这两幅书法中都可以看出来,王羲之的书法都是真实的情感表达,赋予了书法的生命力和真实感,这种感觉并不是刻意为之所能达到的。
在书法的点画之间体现了书法家喜怒哀乐的心情,书法也随着感情的波动有所起伏,情感和笔下的书法融为一体,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艺术手法,这幅书法被视为传世珍宝,实至名归。
查看更多与“王羲之在雪后初霁即兴写作的书法,造诣不在《兰亭序》之下”相关的文章
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吗?
用简单语言阐述传统的艺术,大家好,我是不二斋,有网友问我“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吗?”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王羲之不是捧起来的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质疑,说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并没有那么高明,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捧起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确实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称王羲之的行书“尽善尽美”,甚至采用了坑蒙拐骗的方式得到了《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这个叫法也是从李世民这开始的,李世民死后,还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带进了自己的坟墓。
但事实上,早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王羲之的书法就已经很出名了,王羲之活着的时候,他的书法和文章就已经声名远播,并不是靠别人捧起来的,山东临沂琅琊的王氏家族本来就是一个擅长书法的家族,王羲之的父亲、伯父、妻子、堂兄弟、儿子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当时的书法是贵族的专属,普通人是没有闲情逸致练习书法的,全国书法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当时几个大的家族手里,也就是说王羲之只要能够在他自己的家族里出名,就是在全国的书法圈出名了。
所以, 王羲之真的不是靠捧起来的,而是靠着真才实学赢得当时书法圈子的认可,包括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如此,他们都从王氏家族脱颖而出,被当世认可,被后人学习的。
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其实这话已经有人说过了,当代文学家、书法家 郭沫若就曾说过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假的,在王羲之那个年代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行书来,认为当时的行书还完全没有成熟到《兰亭序》这种程度。
但是王羲之写出来了,所以他才厉害,开创了行书的全新局面,标志着行书的完全成熟,也因此被称为“书圣”,成为祖师爷,这幅作品的水平实在太高了,同时还是一幅前无古人的创新作品, 如果这幅作品被王氏家族的其它成员写出来,估计也会轰动一时的,成为当时的文化名人,也会流传后世,被后人所敬仰的,甚至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都是贵族,能够被上层文人所知道并传播。
但是,如果《兰亭序》是当时的一个普通文人或者百姓所写,那估计当时就被扔进废纸堆了,或者放在书桌上,有一天没东西引炉子了,就给用了也未可知,一个普通人的一幅普通的作品谁又会留意呢?
你觉得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吗?
查看更多与“假如《兰亭序》非王羲之所写 ,还会拥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吗?”相关的文章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神秘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说它千古流传不能否认吧,这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是如今大伙最熟悉的,可想见过的人对它的评价有多高,否则咱们今天也不知道啊。说它神秘也不能否认,毕竟咱们只是听过,它的身影已无法再寻找到。其实除了这篇书法作品,王羲之的所有真迹到今天已经全部消失。
王羲之的作品!不懂书法的人也知道它们千金难求,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宝贝没有被保存下来?它们是如何消失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小编总结下来——物极必反。宝贝自然是被珍藏的,可惜爱得太深沉,反而对它们是伤害。
不像大多数名师,王羲之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已经是受到了万人追捧,或许这也是对艺术家能力最大的赞赏吧。大量粉丝追捧收藏,人人都为有王羲之的作品收藏而骄傲,对于这些珍宝,这却加速了它们的消失。桓温大家不陌生吧,这位权臣的生平事迹令无数人为之唏嘘不已。而桓温的儿子桓玄紧随其后,操纵朝政,谋权篡位,虽然还是失败告终。今天的我们不好奇政治,桓玄和这些宝贝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桓玄也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他收藏了偶像的许多作品,其中大多数都是靠抢来的。后来桓玄篡位失败,被人一路追杀,既然要死了,他也不想便宜其他人,选择将自己收藏的偶像的作品全部投江销毁。这下好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遇到了第一个滑铁卢,虽说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最多,而消失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桓玄在前,萧衍在后。萧衍比前者好一些,至少他是名副其实的皇帝。既然是皇帝,那就更有能力去保护这些真迹。而且这个时候,王羲之的作品已经不多见,反倒是山寨的相当风靡。萧衍确实很爱惜这些真迹,而且还将真迹都收集在一起。然而萧衍靠谱,他的子孙们就不一定了。南梁覆灭,掌权者和桓玄想到一块了,直接一把火烧掉了梁朝的图书珍藏,这其中就包括了王羲之的作品。这是王羲之书法作品遇到的第二个滑铁卢,事情的发展让人无话可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才会做出这样的事。
时间依旧不停歇,来到了唐朝。此时此刻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数量大不如前,掌权者是想尽了办法得到这些宝贝,重金酬谢,甚至还有坑蒙拐骗。《兰亭集序》就在这个朝代先后出现了多个摹本,后人们才得以见到王羲之笔下的风采。唐太宗当然也很爱惜它们,根据历史记载,他不仅细心收藏,还在每一张上面印下了“贞观”的小印。这位奇葩的掌权者去世之前,还特意交代了自己的后人要将《兰亭集序》放进自己的棺木中,这是《兰亭集序》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从此以后再无音讯。
估计唐太宗也没想到,这样万无一失的方法还会出现纰漏——他忘记了盗墓贼。温韬在盗墓上展现了自己的无处安放的狂热,唐代陵墓都遭到了他的毒手,唐太宗的当然也没有被放过。但是后人并没有在他的“忏悔录”中寻找到《兰亭集序》的踪影,从此以后,这篇佳作就此消失。在随后的改朝换代中,王羲之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没有挺过来,消失在历史长河。
王羲之的真迹从此成为了“听说...
查看更多与“《兰亭序》消失在历史长河,看看王羲之的真迹消失谜团”相关的文章
从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看,有一种出世的倾向。实际上,《兰亭序》中的思想观点确实与道教有关,而且非常密切。道教的教义以及教规甚至对王氏整个家族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世界观的作用,其在书法或者说艺术创作,甚至对世界、人的看法都会以道教的观点和认识的方法论来左右、影响其行为与艺术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思想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王羲之书法的其他名作如《快雪时睛帖》等,作品格调俊逸神妙,自然无拘,道趣盎然,具有一种冲和之美,这正是道教思想的书法艺术化的解读。
一、王羲之书札作品的佐证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王羲之本论》中说:“王氏世事五斗米道。”而在陶弘景的《真诰》中也说:“他与许先生(许迈)周旋,颇亦慕道。”依据现有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对道教的教义和教规都是非常认真执行的。
在《太平御览》援引《太平经》的话说:王右军病,请杜恭。恭谓弟子说:右军病差(瘥),何用吾?
据资料显示,杜恭就是东晋非常著名的一位道士,并且对于东晋道教之所以复兴,与这个人关系非常大。
王羲之有一件《玉润帖》就是写给道士的一封信。信中大意说:王献之的小女儿玉润病笃。王羲之非常自责: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致于此。民惟归诚,待罪而已。可以见证王羲之对道教的崇信程度。
关于王羲之对道教的虔诚,还有一件作品,更有力,就是王羲之在49岁那年作的《誓墓文》: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敬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日吉辰肆筵舍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君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二、王氏家族对道教虔诚的佐证
据《晋书》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甚至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
《潜夫论》中也说: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可见,从王羲之的祖上,到王羲之的时代,王氏一门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
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
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子敬告诉他: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据说,这里的“上章首过”,就是按照道家教规,书写上病人的姓名,述说服罪内容,请道士祷告,并磕头思过的一种仪式。
王子敬就是王献之,他生了重病,不肯看医生治疗,却去请五斗米道师前来作法事,亲自书写表章,上奏天神,...
查看更多与“王羲之及其《兰亭序》与道教的不解之缘?寄托了才情与风度的追求和对道教的虔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