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兰亭序真迹

发布时间:2020-06-19
1 《兰亭序》摹本这么多,唯独他的被称为最像王羲之真迹
兰亭序
兰亭序真迹

重温经典,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欣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摹本这么多,为何冯承素的这么受欢迎?原因在这。

王羲之《兰亭序》书写于永和九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53年,这一年的春天,王羲之和朋友在绍兴兰亭这个地方聚会,期间饮酒赋诗,王羲之和朋友们将会上写的诗歌编辑在一起,形成了一本诗集《兰亭集》,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给诗集写一篇序文,于是趁着酒劲,王羲之一口气写下了这幅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兰亭序》这篇文章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习过,这是一篇文、书俱佳的作品,“酒”也给这幅作品带来了灵气,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据说王羲之第二天想要重新誊写一遍,却怎么也写不出这种感觉了。

虽然这幅作品上面有很多的涂抹,但依然阻挡不了他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经典,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行书这种书体成熟的标志,甚至称为书法的“代言人”。

据说王羲之《兰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带进了自己的陵墓,也有人说不是,反正唐代以后便从江湖上消失了,我们今天重温经典,学习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不得不提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他的《兰亭序》摹本,被称为最像王羲之《兰亭序》的《兰亭序》。

冯承素的这个摹本,采用的双钩填墨法,就是先用一张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原作上,然后用很细的勾线笔把字的外轮廓画出来,然后再往轮廓里填写墨汁,这个方法就相当于今天的复印技术,肯定可以和原作很像,但冯承素的摹本还要更特别。

很多时候,这样的事情都是由工匠做的,能够把作品的形状摹写像,冯承素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勾摹师”,又是一名大书法家,对王羲之书法有着深入的了解,称得上是心追手摹,才把《兰亭序》摹写得这么惟妙惟肖。《兰亭序》摹本这么多,包括褚遂良摹本、虞世南摹本等等,为何冯承素的这么受欢迎?原因就在这。

所以,作为一个书法初学者,如果想要了解和学习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最好还是从冯承素摹本开始,形神必备,学书必临。

查看更多
2 王羲之唯一书法真迹风格与兰亭序悬殊,被日本天皇收藏
王羲之
王羲之真迹有传世的吗

王羲之,站在中国书法史顶峰的人物,《兰亭序》更是顶峰之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之一。《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所作,内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会聚兰亭的之事,内容共计327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最让人惊叹的是,全文20多个“之”中,写法竟然无一相同。然而,《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死后,下落成谜。关于《兰亭序》下落有两个说法,一是被李世民带到了昭陵里,可温韬盗掘昭陵时,并没有发现;二是目前还埋在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里。

《丧乱贴》流传有序,是鉴真东渡带到日本的,被公认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丧乱帖》8行62字,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仔细观赏,发现其字体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

在日本人看来,《丧乱贴》是至高无上的国宝,他们高度称赞: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

《丧乱贴》被带到日本时,被圣武天皇收藏。当圣武天皇死后,光明皇后将《丧乱贴》送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不过,短短20年后,《丧乱贴》被归还,后藏于宫内厅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丧乱贴》曾于2006年回到中国,当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民间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带入坟墓陪葬。现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双钩描摹出来的。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

查看更多
3 《兰亭序》真迹真的让李世民带入棺材了吗?其下落有以下两种可能
兰亭序
兰亭序真迹

中华历史,在五千多年的漫长时光中,留下了无数令人为之着迷的千古疑案。其中,“书圣”王羲之神作《兰亭集序》的下落,就让人头疼了上千年,许多人为此争论不休,但是至今都没有定论。

那么,这一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绝世珍品,究竟在何处呢?

《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其之所以在众多神作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这一作品由王羲之醉酒后所作。那种挥毫时的洒脱飘逸,,结合他信手拈来的《兰亭序》美文,让这部作品成为神品。就连王羲之清醒之后都连呼神奇,却再也没能再现这样的神韵。

不过,《兰亭集序》出世后,因为与王羲之大多数的作品风格不同,其实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直到的出现。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是文武全才,他非常崇拜王羲之,为此亲自为他撰写了传记。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得到这部神作,他搜寻了很多年,才终于用计从辩才那儿得到。自此,他对《兰亭集序》视若,不时就要欣赏一番。

李世民在临终之时,还惦记着《兰亭集序》,特地交待儿子李治,在他死后把《兰亭集序》放在他的枕下,陪伴在他身边。按理说,孝顺的李治一定会遵照父亲的嘱托,将《兰亭集序》放入昭陵。然而,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以至于让它的下落成为谜案。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耀州节度使温韬坐镇陕西。此人极为贪婪,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他居然打起了埋葬有无数财宝的皇陵的主意。七年时间里,温韬指使手下盗了17座唐朝皇陵,只有李治与合葬的乾陵因为无法找到入口,时有神奇事件发生而幸免于难。

温韬除了爱好财宝,还有一个癖好,就是每盗完一个皇陵,他都会将获得的宝物登记造册,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公布于天下。奇怪的是,在史书中写着葬入昭陵的《兰亭集序》,却并没有在其中。

温韬不顾天下人的口诛笔伐,干出盗皇陵这种缺德的事情,胆子当然非常的大,所以他没必要为此而撒谎。所以据此推测,《兰亭集序》的下落有以下两种可能:

一、在昭陵的某个角落

对李世民来说,《兰亭集序》太过珍贵,到了视若生命的地步,他想到过有人会觊觎他的陵墓,到时候《兰亭集序》可能会遭到不测。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李世民可能交待李治,将它放入了昭陵中某一隐蔽的地方,这使得它侥幸逃过一劫,没有被盗走。

不过,温韬盗了那么多的皇陵,手法娴熟,他当然知道《兰亭集序》这种珍宝埋在昭陵,肯定会挖地三尺将它找出来,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因此,这种猜测可能性极小。

二、葬入乾陵

唐太宗晚年,武则天入宫,她是一位大才女,不排除李世民与她一起欣赏《兰亭集序》,武则天后来对它也是难以割舍。因此,在李世民提出陪葬的要求时,武则天违背了他的意愿,将它保留了下来,最后与她葬入了乾陵。

这种推测目前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除了确实有很大可能之外,不愿这件绝世珍品消失于世间也是一大因素。毕竟,如果《兰亭集序》在乾陵,我们还有盼头,它总会有出世的一天,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其风采。

以上就是《兰亭集序》下落的两大猜测,究竟如何那就见仁见智了。其实,历史正是...

查看更多
4 《兰亭序》消失在历史长河,看看王羲之的真迹消失谜团
兰亭序
兰亭序真迹
王羲之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神秘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说它千古流传不能否认吧,这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是如今大伙最熟悉的,可想见过的人对它的评价有多高,否则咱们今天也不知道啊。说它神秘也不能否认,毕竟咱们只是听过,它的身影已无法再寻找到。其实除了这篇书法作品,王羲之的所有真迹到今天已经全部消失。

王羲之的作品!不懂书法的人也知道它们千金难求,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宝贝没有被保存下来?它们是如何消失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小编总结下来——物极必反。宝贝自然是被珍藏的,可惜爱得太深沉,反而对它们是伤害。

不像大多数名师,王羲之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已经是受到了万人追捧,或许这也是对艺术家能力最大的赞赏吧。大量粉丝追捧收藏,人人都为有王羲之的作品收藏而骄傲,对于这些珍宝,这却加速了它们的消失。桓温大家不陌生吧,这位权臣的生平事迹令无数人为之唏嘘不已。而桓温的儿子桓玄紧随其后,操纵朝政,谋权篡位,虽然还是失败告终。今天的我们不好奇政治,桓玄和这些宝贝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桓玄也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他收藏了偶像的许多作品,其中大多数都是靠抢来的。后来桓玄篡位失败,被人一路追杀,既然要死了,他也不想便宜其他人,选择将自己收藏的偶像的作品全部投江销毁。这下好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遇到了第一个滑铁卢,虽说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最多,而消失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桓玄在前,萧衍在后。萧衍比前者好一些,至少他是名副其实的皇帝。既然是皇帝,那就更有能力去保护这些真迹。而且这个时候,王羲之的作品已经不多见,反倒是山寨的相当风靡。萧衍确实很爱惜这些真迹,而且还将真迹都收集在一起。然而萧衍靠谱,他的子孙们就不一定了。南梁覆灭,掌权者和桓玄想到一块了,直接一把火烧掉了梁朝的图书珍藏,这其中就包括了王羲之的作品。这是王羲之书法作品遇到的第二个滑铁卢,事情的发展让人无话可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才会做出这样的事。

时间依旧不停歇,来到了唐朝。此时此刻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数量大不如前,掌权者是想尽了办法得到这些宝贝,重金酬谢,甚至还有坑蒙拐骗。《兰亭集序》就在这个朝代先后出现了多个摹本,后人们才得以见到王羲之笔下的风采。唐太宗当然也很爱惜它们,根据历史记载,他不仅细心收藏,还在每一张上面印下了“贞观”的小印。这位奇葩的掌权者去世之前,还特意交代了自己的后人要将《兰亭集序》放进自己的棺木中,这是《兰亭集序》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从此以后再无音讯。

估计唐太宗也没想到,这样万无一失的方法还会出现纰漏——他忘记了盗墓贼。温韬在盗墓上展现了自己的无处安放的狂热,唐代陵墓都遭到了他的毒手,唐太宗的当然也没有被放过。但是后人并没有在他的“忏悔录”中寻找到《兰亭集序》的踪影,从此以后,这篇佳作就此消失。在随后的改朝换代中,王羲之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没有挺过来,消失在历史长河。

王羲之的真迹从此成为了“听说...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