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春天一直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表达对春的赞美之情的诗词也数不胜数。比如说白乐天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又比如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再比如说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无一不是赞美春的名句。其实我最喜欢的赞美春的诗还是贺知章的《咏柳》了,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这首诗吧?
关于贺知章这个人物的身份,大家知道的更多的应该是诗人的身份吧,其实呢,他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是季真,晚年自号为四明狂客,为人旷达不羁,有着"清谈风流"的称誉。他和张若虚、张旭、包融这三人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他少年时期就以诗文闻名,他的诗文主要以绝句为主,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就是《咏柳》和《回乡偶书》。本文主要叙述的就是他的这首《咏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的就是柳树,还是早春二月的杨柳。首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早春的杨柳比作一位用绿色玉石装饰、婀娜多姿、美丽动人、亭亭玉立的美女。描写杨柳的颜色时使用了“碧玉”这个词,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由此联想到“小家碧玉”这个成语呢?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南朝萧绎《采莲赋》中的“碧玉小家女”,一个小户人家出身的美丽女子。也就是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碧玉”一词运用了一个隐藏的典故,就很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跟古代那个美丽质朴的少女联系在了一起,而且那个女子还是身穿一身嫩绿色的衣裙,看起来楚楚动人,而又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垂下来的嫩绿色柳条,由上一句的“碧玉”美人,自然而然就把这垂下的柳条比作了美人丝织裙服上的飘带。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产丝大国,中国的丝绸闻名世界,中国由此也有了“丝绸之国”的称号,而丝绸一向以端庄、华美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由“绿丝绦”联想到了“谁裁出”,这如丝绦般飘逸的柳条似的柳叶儿到底是谁剪裁出来的呢?赞美了这巧夺天工的如眉的柳叶。抛出了疑问“不知细叶谁裁出”,又自答了“二月春风似剪刀”,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手法回答了这如眉的柳叶是二月的春姑娘用她那纤纤玉手裁剪出来的。不止是裁出了这如眉的柳叶,更是裁剪出了一个春回大地的花红柳绿的世界。
用剪刀来比喻无形的“春风”,而被这无形的“春风”裁剪出来的却是有形的“细叶”,可见这比喻精巧新颖而又别致,充满了生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春风孕育万物的姿态,烘托出了无限的美感。
总而言之,贺知章这首诗的构思可谓是独具匠心。先写了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了柳条,最后写了柳叶。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比喻也运用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清新悦目的感觉。
单说这首诗的新奇构思,在盛唐也是仅有的,它开了中晚唐及宋人绝句的先河,宋代梅尧臣的“春风骋巧如剪刀,...
查看更多与“贺知章一首最著名的诗《咏柳》赏析,它开了中晚唐及宋人绝句的先河”相关的文章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844年写作于浙江萧山。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一切都像是一场大梦,梦里极尽繁华,而贺知章就这么糊涂醉了一辈子,然后一不小心活过了整个盛唐。
从秦汉,到清民,中国历史上生活在最好的年代,又长寿的文学家或诗人,能和贺知章相媲美的没有几个。
贺知章生于贞观之治(627一649年)后的第十年659年,大唐经济繁荣,朝廷内外一片生机勃勃,度过了整个"开元盛世"(712一741)这一大唐最繁荣的时期,85岁告老还乡,744年在家乡逝世。大唐因“安史之乱”(755-763年)而走向衰落时候,贺知章已经不在人世。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们就拿杜甫和贺知章相比,杜甫比贺知章小50岁左右,在他们俩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交集。看出身,论才华,杜甫都比贺知章要高出一截,但是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而贺知章位居高官,荣华富贵。
我们不看个人因素,只看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好的时代,不单是你物质有保障,生活稳定,而且你的才华也会得到展示。而奸臣当道的年代,不光社会动乱,个人的才华也会被埋没。
贺知章从小就生活在殷实的家庭,30多岁中状元,后一路平步青云,在朝廷生活几十年,后皇帝赠诗,太子携大臣亲自送贺知章告老还乡。可以说,贺知章一生平顺,善始善终,福寿双全,横贯盛唐,可谓是盛唐潇洒而又幸运的大诗人。
744年初春,85岁高龄的贺知章生了一场大病,病情稍微好转以后,向唐玄宗申请回乡养老。玄宗客气了一下,准许了贺知章的请求,临行时唐玄宗赠诗,赠豪宅,赠贺知章儿女官职。太子李亨亲自率领文武大臣相送。皇帝赠诗,太子亲自送别,这场面,那叫一个高大上。离别几十年,回家的心情是开心的,看到家乡的风景是熟悉的,看到家乡的人是亲切地,看到家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这首诗歌里,我们可以读出,贺知章回到家乡的轻松心情。
衣锦还乡,这是中国人回乡最荣光的一种方式,何况受皇帝恩宠,受太子爱戴的贺大诗人,回到家乡,更是家乡的一种荣耀。
回到家乡的贺知章也是诗兴大发,在最美的季节,最熟悉的场景,又高歌一首《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文章憎命达”,意思是说,唯有命途多舛,一生坎坷的人,才能写出传世的好文章。其实,只要投入了真挚的情感,即便没有那么多悲惨的身世,一样可以写出动人的句子。
贺知章就是这样一位真性情人,已经80多岁老人,早已把生活看的平淡了,不平凡的人生品出一番平淡的人生感悟,简单的,纯洁的,才是生活所追求的,就像这首诗一样,简单,可爱。
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人,在耄耋之年还能写出这近乎儿歌的《咏柳》,是他洒脱个性的使然,是他内心真纯的绽现。
与“贺知章最著名的诗《咏柳》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80多岁老人洒脱的个性”相关的文章
怎么样?这首诗你肯定非常熟悉吧?没错。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读过这首诗。其实听上去,它就像是一首儿歌,谁都能听懂,谁都能解读,谁都能感受得到。这首《咏柳》带给我们的是盎然的春风。
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间呢?如果单看这首诗的气质,我们感觉应该是在贺知章非常年轻的时候写的一首诗,其实不然。因为贺知章早年的诗歌大多是罗列典故、金碧辉煌的应制诗。而这首诗却与应制之作完全不同,我们推断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啊,应该已经是晚年了,或者是晚年86岁归乡以后。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般来讲,我们把一个人形容成杨柳,比方说美女婀娜多姿,像杨柳摆风一样,看上去身段非常的苗条。但在这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柳树形容成一个美女,说这柳树,像是美女一样,就像美女苗条的身段、一个“一树高”,写出了柳树高挑的、婷婷袅袅的风姿。
第二句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个丝绦啊,指的就是腰带,这千条万条的柳丝,就好像美女身上的裙带一样。一个“垂”字,看出了杨柳在风中款款摇摆的飘逸姿态。
如果说前两句还颇有一些文人的气息,那么后两句的确具有着一种民歌一般的淳朴、纯粹和清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会可能说,谁裁出来的?是人家柳树自己长出来的!但这就不是诗了,诗人把春风比作剪刀,可能在贺知章之前,从来没有人使用过这样的比喻,就是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使用这样的比喻。这个比喻既很家常,又很巧妙,让我们感受到这春风一丝一缕的吹来,把那柳叶一丝一缕的裁开,的确独有匠心、别开生面。
大家可能会问,贺知章不是在朝廷做很大的官吗,怎么能写出这样单纯的像儿歌一样的小诗呢?这就与贺知章这个人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
贺知章是会稽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贺知章个性非常的狂放,而且喜欢谈笑,大家都特别喜欢他。像当时有一位官员就说,贺知章言论倜傥,真可说是风流之士。我和我们家的孩子离别多少天都不会思念,但只要有一天不见到贺知章,就感觉自己白过了。
贺知章特别擅长书法,尤其是擅长写行草之书。只要是喝醉酒了,就一定要写字,一眨眼的功夫就能写很多篇,往往醉后醒来还能接着写。只要有纸,他就能不停地写下去。所以旁边的人,会不停的给他提供写字纸张,他写完十张之后,再给他二十张,二十张写完再写三十张,直到他兴尽之后才会停笔下来。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来,贺知章是一个非常率性的人。
https://www.hao86.com/createhtml/m.hao86.com/zt/9092/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