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朱厚照

发布时间:2020-06-03
1 明武宗战绩之应州大捷,为何一直被史学家抹黑?
应州大捷为什么被抹黑
应州大捷到底伤亡多少
朱厚照的个性

大明王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发生了一场诡异的战争。

大明和蒙古鞑靼军队加起来共有十余万人,双方从天不亮就开始冲杀,一直到夜幕降临战斗结束,打了整整一天时间。

结果: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史称:应州大捷!

大明以五十二人的代价,干掉了蒙古军队十六人!史称为大捷。

恶心谁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明朝的第10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皇帝,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贪玩,代表作是建立豹房。

朱厚照从小的梦想就是像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样骑着马,南征北战,大败天下无敌手,只是由于环境的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时间到了公元1517年,朱厚照接到边关急报:蒙古王子率5万大军来犯,朱厚照听到消息后,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喜出望外,因为他终于等到一展宏图的机会了。

当群臣听到皇帝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后,严厉拒绝了皇帝的要求。当然大臣们是替皇帝的安全着想。

要知道,距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才过去了几十年,明朝大臣们现在心里还有阴影呢,所以一万个不愿意让皇帝御驾亲征。

朱厚照是铁了心的要出去,于是在手下江彬的帮助下,顺利的出了居庸关,然后来到了宣府。

朱厚照想要打仗,以皇帝的身份是不行的,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官: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同时还定了级别和俸禄,看起来像模像样的。

1517年10月份,蒙古小王子的5万大军准备攻打大同,边关守将和下人们都急了,苦口婆心的劝皇帝赶快回北京,无奈朱厚照已经下定决心,要和蒙古军一决雌雄。

朱厚照不慌不忙,调兵遣将,从容应战……

前几次都是小规模的接触战,未分出胜负。明军和蒙古军真正的较量是在应州城,蒙古军负责攻城,明军则是守城。

战斗从早上天不亮一直持续到下午日落,蒙古军撑不住了,小王子只好下令退兵。

史称“应州大捷”。

值得一提的是朱厚照自己还亲手杀死了一名蒙古兵。

奇怪的是朱厚照死后,大臣们写的《武宗实录》,里面却记载了很诡异的结果:

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我们知道,当时蒙古军是5-6万人,明军比蒙古军还要多一些,双方加起来10万多人,在一块火拼了十几个小时,最后竟然死了这么几个人,显然是有问题的。

只能说明一个结果,后人在黑朱厚照,毕竟这位皇帝玩世不恭,贪玩,自然不受到大臣们的待见。

另外从史书来看,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鞑靼部再也没有敢侵犯明朝,这得给蒙古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才不敢来犯呢?

如果仅仅只是死了几十个人,就不敢侵犯,这也太不符合蒙古的血统了。显而易见,应州之战,蒙古军伤亡惨重,被打怕了。而这场毫不起眼的战斗,也成了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明朝的历史文献,在清朝建立的时候,几乎已经被毁干净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多是清朝编撰的。

那么显而易见了,篡改历史本身就是胜利者惯用的手法。

想象一下,朱厚照可是号称明武宗,武这个字不仅是说他喜欢功夫,更是表述他英明神武,才会用武这个字的。...

查看更多
2 荒唐皇帝明武宗,亏空国库只为求活佛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明武宗求活佛

清代学者毛奇龄曾在康熙年间参与纂修《明史》,同时他采撷《明武宗实录》中所载武宗遗事撰写了《明武宗外纪》一书,其中有记录明武宗求“活佛”一事。

文中记录:明武宗听说过乌思藏(今西藏)有一个印度僧侣能够预测一个人今后三代的事情,明朝人称这位胡僧为“活佛”。明武宗很久以来就想召见他,但一直没有机会。这一年,明武宗命令司设监太监刘允前往乌思藏,赏赐番供求之,“以珠琲为幡幢,黄金为七供,赐法王黄袈裟及其徒馈赐以巨万计”。明武宗还仿照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宣宗宣德年间差遣邓成、侯显的旧例,统领锦衣卫一百三十三员,照付给口粮、马匹、车辆、船只以及过番物件,总共给长芦两淮课盐税共七万多引作为应用,使国家财政收入为此而耗费一空。

另据史料记载,武宗欲求的“活佛”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八世活佛弥觉多吉。起先,黑帽系编造神话说,武宗为其第七世活佛却扎嘉措的转生。藏文史料记载,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七世活佛、大宝法王却扎嘉措曾说:“于我后来之转生时,噶玛巴一派因教法之大义无所成就,将分两派”。武宗即位,正是却扎嘉措去世、第八世活佛弥觉多吉出生之年,黑帽系遂说:“天子正德皇帝与御身之化现同时,即尊者第八代之诞生,与天子之登狮子座同时。此天子遂冠黑帽云:‘朕乃噶玛巴也’”。后来,武宗知悉黑帽系的这个神话,于正德五年六月自封为“大庆法王”,并令有司铸金印,“兼给诰命”,“定为天字一号云”。藏僧又宣传说,黑帽系第八世活佛弥觉多吉“能知三生”,引得武宗心动。正德十年十一月,武宗派太监刘允打着“往乌思藏赍送番供等物”旗号,“以十年为期”,“乘传往迎之”。据藏文史料《贤者喜宴》记载,弥觉多吉与刘允相见后,表示“于今我前去之兆象不吉”,希望稍后几年入朝。刘允强请,弥觉多吉遂藏匿不出。刘允部下乃与藏人发生冲突,死伤大半,刘允逃回成都,时武宗已经去世。

明武宗朱厚照,在历史上以崇奉藏传佛教而著称。明朝皇帝崇奉藏传佛教并非从明武宗始。明朝的佛教发展可以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两大系统。明初,太祖、成祖“惩唐世吐蕃之乱,思制御之,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在藏区“多封众建”,先后封授阐化等五王、大宝等三法王,以及西天佛子等诸官,使其代表明朝统治和管理藏区。永乐年间,明成祖派大臣邀请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派遣上首弟子释迦智前来京师,明成祖给了他“大慈法王”的称号。释迦智回西藏后创建了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又再度至京,任永乐、宣德两代国师。明成祖等“兼崇其教”,又不断封授留京藏僧以西天佛子等职,厚加供养,任使其举办藏传佛教法事。景泰、天顺年间,景帝、英宗对居京藏僧至封以法王。宪宗封授在京藏僧为法王达13位,京中藏僧千余人。孝宗有所收敛,仍追封了两位法王,且执意行取藏僧领占竹来京。

武宗即位后,他尊奉藏传佛教的举动登峰造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难有匹敌者。明武宗的举动已经偏离了一般的宗教信仰,表现出极不...

查看更多
3 朱厚照驾崩后,为何要出身一般的刺头嘉靖来继位?
嘉靖
朱厚照
驾崩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

说他好地把他捧上了天,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弹指之间灭刘瑾,嬉笑之余平宁王,度假间隙还跑到边关把蒙古人给揍了一顿。说他不好地把他贬下了地,说他整天不务正业,就知道玩儿,还搞了个“豹房”,专供其玩乐,整个就一无赖。

总之,朱厚照的历史口碑严重两极化。个人感觉这和他出身有关,毕竟时独子,受尽了宠爱,性格有些乖张也是可以理解的,放荡不羁爱自由嘛,反正他这皇帝当得是挺开心的。

不过朱厚照这辈子有个最大的遗憾,就是他没有儿子,再加上又是独子,所以也没有个什么兄弟子侄啥的。这导致其死后,并没有直系亲属继位。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这皇帝就得从旁系血亲里面选,也就是他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里面去选。

这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了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这哥们儿是个刺头,虽然是藩王继位,出身一般,但他从来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其刚到京城就和大臣们闹起了矛盾。

进城之时,礼部对他是实行的太子礼仪迎接,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可是朱厚熜不答应,他觉得你们是请我来当皇帝的,不是给朱厚照当儿子的,必须以天子礼仪迎接。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最后没办法,国不能一日无君,大家只能让朱厚熜进了大明门。而朱厚熜也不消停,一来就和大臣们在宗法血统上闹起了意见,也就是“大礼议”事件。

当时礼部的大臣们认为朱厚熜作为朱厚照的继位者,那在宗法就得是是朱厚照一脉,就算不愿意给朱厚照当儿子,那也得当兄弟,即尊朱厚照生父明孝宗朱祐樘为君父。可是朱厚熜他不答应,他要尊自己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并将其追封为献皇帝,而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伯考”。

这还不算,他还将生父献皇帝得排位抬进了太庙,并排在了朱厚照的前面。

而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庙已经满了,按规矩,太庙正殿只能有九个牌位,也就是所谓的天子九庙。嘉靖时明朝历史上第十一位皇帝,除去没能进入太庙的建文帝和景泰帝,嘉靖死后进去刚刚好。

但这时候加上了他父亲献皇帝,那就得移出去一个到偏殿,即祧庙,也叫做入祧。而这个“入祧”是有规矩的,即称“祖”者是不能移除的,人家是开创职工享受万事不祧,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动的;而称“宗”者则按亲属关系由远及近挨着来。

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时庙号还是明太宗的永乐帝朱棣要被移除。朱棣是谁啊,一个实功可称祖的有为之君,他们这一脉的老祖宗,嘉靖再怎么狂也还是不太敢去动这位祖宗的排位。

想着自己死后要把朱棣的排位挤下去,估计心里就直打哆嗦。于是他就来了依照“偷梁换柱”,他把朱棣的庙号给改了,由“太宗”改为“成祖”,这样一来朱棣也能享受万事不祧的待遇,不用移走了。

所以这就是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

所以你看看,这朱厚熜有多难搞,当年可把这些大臣给欺负坏了。

那么当年朱厚照驾崩后,堂兄弟并不是只有嘉靖一个,为何会选他呢?

个人觉得原因有三点:

第...

查看更多
4 江彬被凌迟处死,这就是奸佞小人的下场
明朝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
江彬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结束了荒嬉无度、恣意枉为的一生,不久,他的亲信平虏伯江彬就被内阁首辅杨廷和设计铲除,避免了明王朝在权力交替之际可能出现的混乱。

江彬是何许人?他不死为什么会给明朝带来麻烦呢?一切还要从他的出身和得宠说起。

江彬,是宣府人,身材魁梧,骁勇善战,担任过蔚州卫指挥佥事、大同游击、宣府把总等职,是明朝边防军的一名军官,在抗击蒙古人南侵的战斗中,立过一些战功。

此时的江彬和千里之外的明武宗没有任何交集,直到一场大起义的爆发。

正德六年,河北一带爆发了刘六、刘七、赵燧等人领导的大起义,义军分为东西两路,先后转战河南、山西、湖广、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八个省,巅峰时期佣兵十几万,给太平日久的明王朝造成沉重打击。

明武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派出京营前往镇压义军,他的亲信钱宁也随军一同出征,但京营的战斗力早已退化,和永乐皇帝时期有天壤之别,所以屡次被义军打败。

一筹莫展之际,武宗只得同意兵部侍郎陆完的建议,调动九边重镇的边军进入内地平叛,这次共调来宣府、辽东、延绥三镇边军骑兵4500人,其中宣府镇官兵2000人,江彬也在其中。

江彬作战勇猛,但人品低劣,多次杀良冒功,这次奉命出发,路过蓟州时,污蔑一人为盗贼,将他全家20余人全部杀死,然后呈上首级请功,史书上记载:“(江彬)杀一家二十余人,诬为贼,得赏。”

边军到达和京营配合一起镇压义军,在这个过程中,江彬结识了武宗的亲信钱宁,他们俩都是小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很快打成一片,成为铁哥们。

边军常年防备蒙古人,战斗力强大,在霸州歼灭义军1000余人,迫使义军南下避其锋芒,边军随后追赶。

在淮河一带的战斗中,江彬被射中三箭,其中一支箭射在脸上,箭头从耳朵后面穿出,他咬牙拔下箭矢,继续作战。

正德七年,义军终于被平定,江彬返回宣府,钱宁随京营返回北京,继续陪在武宗身边,在“豹房”里继续舞枪弄棒,玩耍消遣。

一段时间不见,钱宁非常想念江彬,想把他弄到身边来,就将他在淮河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说给皇帝听,武宗听后非常感慨和佩服,特别想见见这位勇士,下诏宣他入京。

武宗见到江彬后,仔细观察他脸上的伤痕,惊叹道:“爱卿竟然如此勇猛!”

江彬口若悬河,是个讲故事的高手,绘声绘色讲述了平定叛乱和边关御敌的战斗故事,听得武宗如痴如醉,立即提拔他擢都指挥佥事,可以自由出入豹房,同卧起。

有一次,武宗在“豹房”与一只老虎搏斗,被老虎逼入墙角,一旁的钱宁吓得瑟瑟发抖,动惮不得,而江彬则手持武器,奋不顾身冲过去,杀死老虎,救了武宗。

从此之后,武宗对他更加信任和宠爱,引得钱宁眼红,开始后悔将这个人推荐给皇帝。

江彬深知自己在京城,孤立无援,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建议将战斗力强大的边军与京营换防,武宗同意了,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调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边军入京,号称“外四家军”,由江彬统辖。

更离谱的是,江彬竭力怂恿武宗到宣府居住,宣称那里如何好玩,美女如...

查看更多
5 正德皇帝在位时居然做下了这五件荒唐事
明朝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皇帝禁止杀猪

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可以用“荒嬉无度、恣意枉为”八个字来概括,他在位的十六年间,“击球走马,放鹰逐犬,俳优杂剧,错陈于前",“与外人交易,狎昵媟亵",“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做下无数荒唐事,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盘点一下:

1,和老虎决斗:

武宗继位一年多后,就在西华门外建了一座私密行宫,豢养了无数珍禽猛兽,因为里面有一只豹子,所以被称为“豹房”。

“豹房”中也有老虎,据史料记载,武宗至少和老虎决斗过两次。

第一次,武宗不敌,被老虎逼入墙角,在一旁观看的心腹钱宁吓得瑟瑟发抖不敢上前,幸亏一位叫江彬的武官,手持武器,冲将过去,刺死老虎,救了武宗。

第二次,武宗依然不敌,被老虎抓伤,惊魂未定的武宗,意识到老虎的厉害,从此不敢再去招惹。

2,痴迷武艺:

武宗从小喜爱舞枪弄棒,骑马射箭,一心效仿先祖永乐皇帝,想重建犁庭扫穴、深入大漠、亲征蒙古的丰功伟绩,但在群臣的阻谏下,无法实现。

结识了宣府武官江彬之后,武刻苦练习的一身武艺终于在京城内有了用武之地,他在禁中设立东、西两官厅,安团营建制建立,还在“豹房”附近设立所谓的“内校场”,和一群官兵天天排兵布阵,操练武艺,阁臣杨一清说:“龙舆尝幸豹房,驻宿不去,至后苑训练戎兵,鼓炮之声,震骇城市。”

有一次,乾清宫起火,武宗不仅没有召集人马灭火,反而拍手叫好,还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是好一棚大烟火也!”

3,潜往边关:

在江彬不断怂恿下,武宗到边关杀敌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经过周密的策划,他带上江彬,“微服从德胜门出幸昌平州”,朝廷文武百官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第二天上朝时,众官才发现皇帝溜走了,急忙派人去追,终于在沙河追上了,但武宗死活不肯回北京,谁也劝不动。

最后,还是居庸关守关御史张钦闭门不纳,武宗前进无路,只好耷拉着脸打道回府。

他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把张钦解职,改派自己的亲信太监谷大用接替他,这一次,没有了张钦拦路,他顺利穿过居庸关,然后令谷大用闭关,不放后面追赶的京城官员通过,最终顺利到达宣府。

当年9月,武宗来到山西阳和,正巧遇上蒙古鞑靼部5万铁骑入寇,武宗大喜,不仅亲自部署作战,骑马上阵杀敌,据说还亲手杀了一名蒙古兵。

4,禁止杀猪:

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下旬,武宗下了一道圣旨:禁止民间养猪和杀猪。

史书记载:“ 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 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

当时有一位名叫李诩的人,在《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记录了一段武宗禁猪令的原文:“ 养豕之家,易卖宰杀,固系寻常,但当爵本命,既而又姓,虽然字异,实乃音同。 况兼食之随生疮疾。宜当禁革。如若故违 , 本犯并连当房家小发遣极边卫,永远充军。”

武宗姓朱,和猪同音,巧合的是,他的生肖也是猪,所以下达了这道禁猪令。

这道禁令引起朝廷和民间极大的反对,内阁首辅杨廷和写了一道《请免禁杀猪疏》,礼部官员也上书称国家的正常祭典都要用牛、豕、...

查看更多
6 从太子到皇帝,朱厚照努力突破束缚,却毁于人性与个性
明朝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个性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孝宗弘治皇帝唯一的儿子,他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出生即为皇帝嫡长子后来又当上皇帝的人。《明史.本纪十六,武宗》是这样评价朱厚照的:“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武宗)手除逆瑾(刘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置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之。假使承孝宗遗泽,制节谨度,有中立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皆议哉。”

皇帝作为一个人,就具备人性的固有弱点和缺陷,从内心来说都喜欢听人奉承,而不喜欢听人批评,指责。在皇权至上的专制时代,作为寄生于皇帝的内官,大多为巧言令色、阿谀奉承之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皇帝的需要,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们狐假虎威,就会利用皇帝权力满足自己的私欲。

从《明史》对武宗的评价中可以部分看出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崇尚武功,希望像他的先辈一样建功立业;天性爱玩,不喜欢被规则束缚;他的成长过程让他排斥士大夫,亲近宦官。这些都为以后他的南巡,重用刘瑾等做好了铺垫。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或许真是武宗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收场,武宗的性格形成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他的父亲,他从自己父亲身上看到的更多的作为皇帝的无奈,所以不希望自己继续重复父亲的生活。他的父亲弘治皇帝一直惜守作为君主所需遵守的传统道德,以牺牲自己的个性为代价,赢得了臣民的一致认可。

朱厚照在六岁之前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乐,弘治并不太干预,7岁开始出阁讲学,臣子们想教的只有他们眼中的圣贤之道,而不容许他接触其他的东西,可是太子却对这些并不感兴趣,自然而然会引起朱厚照的反感,即使长大后也不断的与他的臣子们进行对抗;第一方面与他接触最多的就是太监这个群体,这些人不会阻碍太子做事,也不会讲什么圣贤之道,年少的皇帝很容易和这些人打成一片。

武宗一生都在努力突破外界世俗的束缚,可最终仍是逃脱不了自己的身份,生在帝王之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也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临终时说:“前事皆有联误,非汝曹所能预也。”将一切过失承揽在自己身上,也算是一位敢于担当责任的皇帝,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正是他的个性与朝廷需要、群臣理想中的皇帝格格不入。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