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古人过夏至

发布时间:2020-06-01
1 夏至面后舍冰水,看古人夏至如何避暑?
古人过夏至
吃了夏至面
夏至避暑

从《夏至九九歌》描写的情况来看,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并不在夏至,而在夏至以后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随着6月21日夏至日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将随即到来。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从《夏至九九歌》描写的情况来看,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并不在夏至,而在夏至以后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日消暑,冬季取暖,是北京四合院特定的习俗。

随着6月21日夏至日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将随即到来。

由于地球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与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有一个23°26´的交角,所以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在地球上产生四季的交替。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的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是夏季;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是为冬季。此时,北极圈内都在向太阳一侧,昼长达24小时,形成极昼;南极圈内都在背太阳一侧,夜长24小时,形成极夜。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冬至日相反,每年的12月21、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则出现极夜现象。地球上距南回归线越远的地方,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相比之下,此时南半球比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多。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降低。一般北半球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夏至舍冰水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夏至节。在古代,夏至是一个避暑消夏的节日,并有浓厚的祭神风气。据说流传至今的吃面、吃馄饨等习俗都与祭神有关。与冬至日“数九”相似,我国民间还有夏至起数“夏九九”的传统。湖北老河口市禹王庙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便记有:“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从《夏至九九歌》描写的情况来看,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并不在夏至,而在夏至以...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