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夏至的美食

发布时间:2020-06-01
1 夏至不知道怎么过?只需要这些美食就行了
夏至吃面
夏至的美食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古人过夏至是放假的,至少三天。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假期啊,中华土地,纵乐不休,商贾不行,兵戈不动,日常活动皆停止。宋人的夏至,百官放假三日,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到了清代,夏至的假期只剩一天。

又下雨了。夏至时节的梅雨季,总能使人置身于安然的冥想氛围。

一种只有东方才有的阴翳美扑面而来。暧昧的屏风、错落的绿树、摇曳的烛火,藏住了东方人的含蓄深沉,“蹲伏在瞑暗的光线里,借着纸扇反射的熹微亮光,或沉浸于冥想,或探望窗外的庭院景色,那情致实在难以言喻”,日本美学大师谷崎润一郎说过。

不如关上灯吧。

江南梅子黄熟期,夜沉灯黄,天光晦暗,人的五官仿佛分外敏锐。雨声如竹响,齐刷刷地撞击着土地,前庭的紫阳花开得生机蓬勃。花球硕大,蓝紫的花瓣泛着细腻的光。杨梅嫣红,青瓦泛亮,芭蕉得雨。雨水下得池水渐渐漫溢,把树翳的倒影搞得皱巴巴的。蛙声一声愈一声地响。万物的低语在梅雨中开始,群山的灵魂正在醒来。

夏至这一天,人们有吃夏至面的风俗。据《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饺子夏至面’”,正值麦收季,夏至面也有尝新的意味。

这一碗夏至面在中国各地品类、口味各不相同。

夏至时,北京人都喜欢吃过水面。面条煮出来后,先用凉水过上几遍,然后浇以酱油汁、芝麻酱,佐以各种时鲜菜,两碗冷面下去,暑气顿消,还有辽宁、山东等地也吃过水面。

江南当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俚语,人们不分贫穷富贵,夏至日皆祭其祖,大多食阳春面、过桥面、麻油拌面。

南京人的凉面很特别,老人说南京的夏天总是很长,所以面也格外长些。一大蓝边碗里堆满了长面条,放上豆芽、芹菜、胡萝卜丝等时节菜,口味则以甜鲜为主,在酱料熬制时要加入白糖提鲜,辅以卤蛋、黄瓜丝、花生米。

酸梅汤是夏至解渴和解馋的饮品。

酸梅汤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周时,就有人从新鲜的梅果中提取酸浆作为饮料。到了南宋,酸梅汤初具雏形,梅子被熏制成黑色干果——乌梅,然后泡汤喝,当时叫做“卤梅水”。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的酸梅汤有一味咸,不加糖,用咸豆豉与乌梅一起煮,又酸又咸。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投奔红巾军之前,就干过贩卖乌梅的买卖。后来江淮大旱,瘟疫流行,他曾经用乌梅泡水救过不少病患。这时“卤梅水”已经叫做“乌梅汤”了。

酸梅汤的灵魂材料是乌梅,《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再有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就可以自己熬煮。先用水洗净乌梅、山楂和甘草,放入清水浸泡。大火煮开转小火一小时,加冰糖或冰片糖调味,倒出,用小勺搅拌一下,再倒入小碗,撒上干桂花,静置冷藏。煮法很多,你也可以加洛神花、陈皮、枸...

查看更多
2 夏至吃面:炎热夏季的解馋美食
为什么吃夏至面
夏至吃什么
夏至食面

可以说,夏至吃面是种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正如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说法的,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并不是说“夏天来了”,而是代表着夏天已经过了一半。夏至以后气温会逐渐升高,将进入最热的时段,夏至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那么夏至为什么要吃面呢?夏至吃面习俗的由来是什么?

夏至为什么要吃面: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

夏至吃面是种风俗,从古至今风靡全国

说到夏至的饮食,离不开面。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可以说,夏至吃面是种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正如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说法的,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人们从夏至开始调整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夏至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条,山东人吃面条要过凉水,俗称过水面。夏至北方吃打卤面和炸酱面,南方吃的面条品种就比较多了,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

夏至为什么要吃面:夏至正值小麦盛产之际,吃面有解馋吃鲜的意思。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在古代的时候,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夏季受凉后往往会出现鼻塞恶寒、头痛身重等症状,煮一碗热面,加些葱白及胡椒,趁热品尝,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过去,人们在这个时候多吃面,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


查看更多
3 夏至名菜子鹅炙,为何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关于夏至的美食
夏至的美食
夏至食俗

再过几天,6月21日夏至就到了,这也是北半球全年里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到了这个时候,各地气温也都撒欢式的往上升了,天热就容易没有胃口。所以到了夏至这一天,咱们如今的全国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节令食品来顺应节气、刺激食欲。

比如北方地区诸如山东等地就有夏至吃面的风俗,而南方比如江浙地区则有夏至吃馄饨的传统,当然还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夏至吃粽子的古老习俗,此外还有吃粥的、吃圆糊醮[jiào]的等等。

熟悉咱们大锤说史的列位读者听友都知道,大锤是一个资深的行动派吃货,所以本期大锤说史,咱们就说一个夏至的节俗菜品,不过这个菜品有点儿偏门,我们要说的,是1400年前古人用来庆祝夏至、并且流传了数百年之久的一道名菜。

这道历史极为悠久的夏至名菜,就是烤鹅。当然,在1500年前,古人不叫烤鹅,他们把这道菜称为鹅炙[zhì]。而且在那个时代,鹅炙准确来说是子鹅炙,也就是烧烤幼鹅制作而成。

历史上,这道菜大约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在1600年以上,在这道菜出现的相当长时间里,它并没有成为夏至日的节俗菜。它是一道相当珍贵的菜肴。因为那个时代养殖鹅的人家很少,鹅的产量上不去,而且鹅的喂养比较费钱,按照同时代《齐民要术》的说法,养鹅需要用五谷来喂养,不能用生虫,这在那个年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环境下,给人吃的五谷都不够用,用五谷等粮食来喂养鹅,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所以在南北朝相当长的时期内,炙烤的子鹅都被视为顶级的珍馐[xiū]名菜。比如我们后世都熟悉的成语“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说的那个尴尬的主人公叫做江淹,是当时南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而江淹非常受南朝的齐高帝萧道成的重用,经常要为萧道成起草重要文书,而江淹因为受皇帝宠幸,所以表现的很狂放,萧道成让他来起草文书,江淹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动笔之前先索要高级酒食,这其中就有鹅炙,而且江淹可以一边吃烤鹅饮好酒,一边快速写文书。

等到酒喝光了鹅炙吃完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文书也就完成了。整个装x的过程基本是在暗示我这么牛的才华,齐高帝你得用同等水准的高级菜高级酒才配得上我。

历史上的鹅炙,正是佩戴了在南北朝时期“顶级佳肴”的标签,进入了唐朝。进入唐朝以后,鹅的养殖开始有所推广,所以鹅的用户群体已经从最顶级的皇亲国戚级别稍微向下拓展了用户范围。也正是因为从金字塔尖走下来了几个台阶,有了更广泛的人群,因此这道鹅炙就成了唐朝士大夫阶层用来在夏至这一天庆祝时令的名菜。

之所以鹅炙会成为夏至的专供名菜。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道,当初自己在苏州过夏至,就享受了当地两大著名的夏至节令食品,一个是又香又嫩的竹筒粽子,一个是又脆又鲜的烤子鹅。

这里大锤还要额外补充一句,之所以鹅炙能够在诞生200多年之后成为唐朝人在夏至的节俗菜品,除了它自带的顶级佳肴稀罕物这个属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唐朝人认为鹅肉不仅性冷而且能够补中益气,适合在夏至这种炎热的日子里食用,以滋补身体。

虽然...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