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刻舟求剑想必多多少少听说过,然而文言文版的很少人读。文言文版的刻舟求剑该如何翻译呢?以下是由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详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急忙,立刻。
4.契:用刀刻(记号)
5.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6.矣:了。
7.若:像。
8.此:这样。
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查看更多与“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详细)”相关的文章
文言文阅读是中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除了每篇文言文完整学习,更要注意语法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在考试之中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接下来就有好工具小编整理的《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供大家课外学习参考。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刻舟求剑
佚名 〔先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了之后停下来,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但是剑还在原来的地方,像这样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立刻。
8.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
15.矣:了。
16.而:然而,表转折。
17.若:像。
18.此:这样。
1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0.止:停止。
寓意及道理
寓意: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1,不要死守教条,否则可能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名著拓展
《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作者简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 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 濮阳县城西南)人。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 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 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
查看更多与“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很多短小的文言文故事,每一篇其中都会蕴含这一个道理,让我们慢慢积累、学习、成长,今天小编要讲的一篇文言文《刻舟求剑》就是这样,其中的道理我们不知道背的有多熟,但是,当你回头再看的时候,你又会在其中发现小时候没有了解到的道理。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重读一下文言文《刻舟求剑》吧,看看还有什么道理我们没有发现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刻舟求剑》的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中国的三篇经典文言文“循表夜涉”、“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它们同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这篇文章。现在,我们可以将这三个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阅读,并考虑它们之间的异同。
我们首先来看看《循表夜涉》这篇文言文讲了什么?荆人晚上要过河,于是他们派人去调查地形。 侦探获得的水位信息是准确的,但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水位已发生变化(也许是在下雨吗?), 先前的信息显然已经过时不准确了,但荆人不知道这个情况,还是根据过时的信息,选择穿越河流的地点,结果是一个重大失败。
再来看看《引婴投江》,它有讲述了什么?基于“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这一事实,有人错误地推断“孩子也必须擅长游泳”。 显然,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那是一回事,游泳技能是另一回事,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除非偶然,否则前一个事件的“原因”无法产生后一个事件的“结果”,但有人将它们混合在一起。
接下来就是上面讲的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故事,楚人想到在剑落的地方做标记以便以后打捞,到这还是正常的想法,但是他选择了错误的位置做标记,怎么说呢?你是在寻找剑,而不是剑落的地方。楚人很显然弄错了他们的真实目标。他们船移动了,但是剑仍在原地,所以楚人的目标也就丢了。
《吕氏春秋•察今》讲的三个故事简明,有趣,但并不简单。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真理:无论我们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了解真实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划,而不是理所当然。
就像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故事一样,如果你像他们一样,搞错了自己的目标,只知道表面剑掉下去的地方,而没有深究船会移动,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与“重读文言文《刻舟求剑》_还有什么道理没有发现”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