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忽必烈

发布时间:2020-05-28
1 忽必烈为何改国号为元?看看国号“大元”的含义就明白了
忽必烈
忽必烈为何改国号为元

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国祚断绝,大元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大元”国号从1271年11月忽必烈开始起用,1368年闰七月二十七日,元帝妥欢帖睦尔北逃蒙古大漠。八月二日,明军攻占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大元国号从此成为历史。忽必烈为何要以大元为国号?大元与大蒙古国是什么关系?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一、蒙古汗国的崛起与辉煌

公元五、六世纪时,在今呼伦贝尔草原向东延伸到嫩江,南抵挑尔河,北迄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广大地域,已经出现了与东胡有着密切渊源的室韦部落。公元七、八世纪,室韦部落逐渐崛起。《旧唐书·北狄传·室韦》记载:室韦部落中有一支名为“蒙兀室韦”,“蒙兀”就是“蒙古”一词的最早汉译形式。在历史文献之中,“蒙古”又被写成“萌古”、“朦骨”、“萌骨”等。

南宋时期,学者徐梦萃著有《三朝北盟会编》一书,徐梦萃第一次将“蒙古”写入书中,这是“蒙古”一词的最早记录。元朝时期,“蒙古”一词已经成为普遍的写法。在古代蒙古语里,“蒙古”一词的意思是“鲁钝、孱弱”,蒙古起初只是一个小部落的名称。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先后征服蒙古高原上的各游牧部落,统一了蒙古高原。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举行忽里勒台,树立起九游白旗,接受“成吉思汗”称号,建立大蒙古帝国。此时的大蒙古帝国控制的地域面积已经很广阔,铁木真将目光投到更远地区,他率领蒙古骑兵不断进行军事扩张,大蒙古帝国的版图越来越大,铁木真开始分户封土,建立汗国。各汗国从属于大汗,听命于大汗。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窝阔台死后,大汗之位由蒙哥继位(拖雷长子)。此时的大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裂为大汗国与三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并且已经不再听从大汗国调令。大汗国于1271年正式改称“大元”,与三大汗国、加上后来的伊利汗国成为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疆域面积达到中国历史顶峰。由此可见,大蒙古帝国包含了大元,大元只是大汗国的主体。

二、大蒙古帝国国号与大元国号

(一)也可蒙古兀鲁思:蒙古国最早的国号是“yekemonggholulus”,汉译为也可蒙古兀鲁思,这个最早的国号与蒙古的传统紧密相连。这是成吉思汗早期使用的蒙古国称号,到了1246年贵由汗(窝阔台长子)在给罗马教皇的书信中写道:“长生天气力里,大蒙古国与世界之汗圣旨”。这句话就把也可蒙古兀鲁思称之为“大蒙古国”,可见大蒙古国取代也可蒙古兀鲁思,成为大蒙古帝国国号。

(二)大蒙古国:据《蒙史·耶律留哥传》记载,大蒙古国的称号,从公元1212年蒙古讨伐金国时就已经在使用。南宋学者著作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用“大蒙古国”指代蒙古帝国。由此可见,大蒙古国称号的早在公元1212年已经存在,应该是也可蒙古兀鲁思演变而来。

(三)大朝:大蒙古国也自称为“大朝”,这种称谓广泛流传在汉人对大蒙古国的称呼中。公元1222年,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赵...

查看更多
2 忽必烈为何改国号为元?关键在于这四个因素
忽必烈
忽必烈为何改国号为元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广阔的政权,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朝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灭南宋统一中国。那么为什么忽必烈继汗位后不继续使用蒙古帝国的称号,而改国号“元”呢?

1271年的11月,大元国号正式登台亮相,宣布国号的是忽必烈的《建国号诏》。类似这样的文件,我们今天很难看到,或者当时就没有出台过多少这样的文件。在忽必烈建国号召里最关键的几句话是:“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自我称颂、标榜祖先功业为历史少有或没有,然后明确国号名称为“大元”,并说明国号来源于《易经》,并取“乾元”之意。并且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多中国历代王朝,国号的由来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二方面说明了建国号大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大致过程。

分析这些内容我们知道,蒙古这次建国号是以义而制称,就是区字意。以美名来接续历代中原王朝的传统,这表明了蒙古大汗政权,愿意接受汉文化的态度。以及通过建立汉式的国号,来博取中原文化正统的政治和文化企图。事实上起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不到8年就灭了南宋,这个国号起到了缓解,甚至消除民族隔阂阻力的作用。

国号是什么意思?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已经说明国号的意思。我决定以大元作为国号,这是采取《易经》乾卦里“大哉乾元”的意思,乾卦的意思是:“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元,是元、亨、利、贞四德之首,万物生长都靠元开始,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天德的主宰,元,象征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深奥而美好的意思,可谓兼顾了几方的传统和想法。

忽必烈为何改国号为元

第一:是和蒙古民族敬天和尚武的习俗十分吻合。乾,是八卦之首,乾代表天,乾又是六十四卦之一,象征着阳性和刚健,蒙古民族是个敬天的民族,和乾相联系的元,当然能够得到蒙古民族的接受。蒙古民族来自草原,草原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崇尚武力,追求胜利,身材魁梧的民族,正式阳性和刚健的民族。

元汉臣刘秉忠,后被元世祖追封为赵国公

第二:迎合了汉人的心理需求。汉人也是敬天畏天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里,天,天子,子民。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管理子民的,天或者...

查看更多
3 忽必烈为何定都北京?竟然是因为打猎时射的这只神鹰
忽必烈
忽必烈为何定都北京

作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骁勇善战,在马背上建立了蒙古国,在一统蒙古草原之后,还在不断扩张当时的版图,征战世界。最远的时候东到满洲,西至天山,南抵黄河,北扩俄罗斯,面积跨域了亚、欧两条大陆。

随后忽必烈马蹄急转直捣大金,西夏投降后版图基本确立,只等攻宋就能一统大好河山,而就在此时,一代天骄却在征战途中病倒在了六盘山。这场病让忽必烈统一中原的愿望更加迫切,他吧汗位传给第三个儿子窝阔台,希望能够帮他完成统一大业。在1260年,窝阔台去世,忽必烈继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元世祖。

忽必烈率蒙古铁骑会师南下,一路踏进了北京平原铮铮铁骑象征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和另一个统治的开始。而当时元朝确定都城的时候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元上京,位置在现在的蒙古;另一个就是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作为蒙古人的忽必烈,为何会选择在北京定都?

传说当时忽必烈的铁骑踏上北京的时候,看见天空中有一只威风凛凛的雄鹰徘徊不去,作为弯弓射雕的蒙古人,忽必烈换来随从,手挽打弓预备将雄鹰射下,但这只鹰动作迅速神武非常,忽必烈上下间竟看不准它行动的走向。

此时雄鹰在空中盘旋向前飞去又回头看看忽必烈,似乎在呼唤忽必烈,又似乎是一种挑衅,这位究竟生死的蒙古汉子居然觉得有趣,驾马奔去直追雄鹰,想要比个上下看个究竟。于是一队人马轰轰烈烈追着一只雄鹰而去。也不知追了多久,几乎人困马乏,忽必烈凭着一口气就是不肯回头。

突然,雄鹰在西边的一座山上停下,时间已近半晚,红日西下,天边皆是火烧一般的云彩弥漫在天际,雄鹰立于山巅似乎渡了一层金边神圣而不可接近。这是一直追随在忽必烈身边的汉臣刘秉忠僧人出生,会掐算观形式,禀报:“大汗,天降祥瑞神鹰领路,大汗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忽必烈欣喜非常,向神鹰方向走去,原来尽头竟是一座寺庙。

这寺庙坐南朝北,背后倚靠着一座高山,周围还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现马蹄的形状环绕,中间的山峰似乎想被九条龙首衬托于此,寺庙就在高峰上,高大的山峰挡住西北袭来的寒流,使得寺庙似乎一处人间仙境而不食烟火。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负,实在是难得的风水之势。寺中出来一名鹤发童颜的老僧,老僧合掌问好:“见过大汗,贫僧在此恭候已久。”并称自己得神人托梦在此等候,此地东行60里就是元朝定都之地。

忽必烈打马来到老僧说的地方,胸中一股开阔豪气顿生,当机立断定都这里,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城。对于这样的天定,您怎么看?

查看更多
4 忽必烈灭大理,为何大理如此不堪一击?
大理
忽必烈
忽必烈灭大理

大理皇族段氏一族历史始于公元937年,在《南诏野史》载:"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人,羌族,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而后 段思平任通海节度使,后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年)建国,称太祖神圣文武帝,成为大理国王。十四传而到段正明,已历150余年,而后大理国到段兴智结束,共经历24帝王,共318年。

大理政权比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还早了二十三年。大理国被蒙古灭后,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

忽必烈灭大理之战是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军攻灭大理国的远程奔袭作战。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令其弟忽必烈、大将兀良哈台共同征位于云南的大理国,蒙哥封摩些蛮主为玛哈罗嵯,翌年平,并委段兴智续任总管。大理最终成为元朝的属地,后改为元云南行省的控制,原大理东部成为元梁王国。

大理国在当时也算是二等的强国,为什么这么不经打,竟然被元军长驱直入。其实这是 有原因的,不是段氏朝廷不经打,也不是大理的军队战斗力差。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还要先从大理国的上层国家矛盾说起,大理的上层矛盾主要表现在杨、高两姓与段氏王室的擅权斗争上。据记载,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贤暴乱,国王段思廉命岳侯高智升讨平;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权臣杨义贞叛变,杀国王段义连(又叫廉义)自立为王,仅四个月又被高智升之子高升泰起兵杀死,立义连之侄段寿辉。从此,高氏势力在国内占了上风。杨慎曾说:“段氏高氏,君臣始终。”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竟然在“群臣请立”的幌子下,废弃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两年后,在各方势力的协迫下还位段氏,拥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国王,史称“后理国”。这场权力斗争导致了大理国内部的动荡,人民对大理段氏的归属感开始降低。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蒙古的长期南下攻打南宋,导致大理国内也人心惶惶,纷纷开始迁移南下。他们从云南地区沿着各条江河,向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比如说他们到达了缅甸,到达了泰国,到达了老挝和越南。这导致了大理国内空虚,人力不继,国内百姓很多都人心惶惶的。

所以忽必烈灭大理能够如此顺利,除了段氏后人有些选择了弯下膝盖投降元廷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国内已经不稳,刚刚爆发了内乱,国内百姓又大量南迁,国内空虚,想守也守不住呀。

查看更多
5 忽必烈先灭大理再灭南宋,他的用意何在?
南宋
大理
忽必烈
忽必烈灭大理

忽必烈进征大理国向来被描绘成是蒙古对南宋所实施的“斡腹”之谋。然而这一段历史的记载却有矛盾之处,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2年(壬子年)从漠北出发征伐南宋,又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3年(癸丑年)受命从河西出发攻打大理,两个说法在时间、地点信息上都有抵牾之处,究竟孰是孰非?

13 世纪中叶,蒙古人绕道甘川藏区进征大理国,即所谓的“斡腹之谋”,只是一种典型的模式化叙述。宋元之际的人们,以及后世历史编纂者们,在讲述这段历史时通常认为,蒙古人当时已有假道藏区,先图大理国而后再迂回包抄,以捣袭南宋的战略远谋。然而,这一广为人们所熟知、接受的历史叙述,并非历史实情。

其实,经由汉中入川蜀而攻宋,才是蒙古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既定的灭宋战略。1252 年,忽必烈受其兄蒙哥汗之命从漠北出发进攻南宋,次年,他即在南方展开一系列活动,熟悉掌握了南方的情形。但他发现按照既定路线直接攻打南宋难度太大,于是请求蒙哥汗改变计划,先进攻大理国,再征伐南宋。最终,蒙哥汗同意了忽必烈的这一提议。但故事却并未结束。

蒙哥汗在登上大汗之位后,即将注意力转向蒙古尚未征服的世界。南宋是蒙古的征服目标之一,蒙哥汗对弟弟忽必烈攻取南宋抱持很大的期望,而攻取南宋也确实是忽必烈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攻取南宋,兄弟二人却产生了分歧,而且随着矛盾的激化,蒙哥汗对忽必烈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二人暗生嫌隙。

如前所述,忽必烈受命不久后,即感到攻取南宋之艰难,希望先攻打大理,再征服南宋,对此蒙哥汗表示同意。但是从1252年受命之后,直到1256年,忽必烈掌握军事重权,却始终未对南宋展开大的军事行动,这令蒙哥汗十分不满,他派人到陕西、河南等地对忽必烈进行“勾考”,意即检查、考核。

原本这期间,兄弟二人关系已有裂痕,而蒙哥汗这一举动更是激化了二人矛盾。过去历史研究认为,蒙哥汗、忽必烈二人矛盾是由于忽必烈经营汉地有方,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蒙哥汗嫉妒,心生猜忌。温海清认为,这一解释固有其合理之处,但忽必烈长期在军事上回避正面攻打南宋,才是关键所在。

查看更多
6 忽必烈灭金用了二十几年,为什么灭南宋却用了更久的时间?
南宋
忽必烈
忽必烈灭金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朝代,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灭北宋,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现在的淮河以北地区、东北地区及部分远东地区。然而100多年以后,草原上崛起了更为强悍的蒙古人。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不仅要向金朝纳贡,还要饱受“减丁”政策的绞杀,铁木真花十余年的时间统一了漠北地区蒙古诸部,并对金朝发动了战争。双方主力在野孤岭展开决战,金朝败退。成吉思汗三路攻打金朝,金宣宗被迫迁都汴梁。成吉思汗遗命借道南宋,绕过潼关以灭金。窝阔台即位后,终于在南宋的帮助下,于1234年灭掉金朝。

金朝之所以败于蒙古,自身战斗力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时每次都是遇到数倍的辽兵,仍能取胜,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但是野孤岭一战,40余万金兵竟败于10万蒙古骑兵,且败得太彻底。

对南宋的策略失败也是原因之一,面对蒙古的大兵压境,金朝不但不团结南宋作为后援,反而南侵以弥补蒙古军带来的损失,导致金朝腹背受敌。金哀宗即位后停止攻宋,同西夏和好,集中全力抗蒙,但是已经有些晚了,南宋先血“靖康耻”的呼声越来越高,才有了后来的“联蒙灭金”。不过能在蒙古的兵锋下坚持23年,金朝也算是尽力了。

而蒙古灭南宋用时44年,实际上不是连续进攻,期间窝阔台派遣拔都等诸王进行第二次西征,征服伏尔加河以西的欧洲诸国,因此蒙古侵宋的兵力有限。尤其是蒙哥战死之后,蒙古内部走向分裂,延缓了蒙军侵宋的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菜,虽做不到收复失地,但防御战十分擅长,光是襄阳就坚持了5年。此外南宋猛将如云,孟珙、赵葵、章梦飞、余玠、王坚、高达等,都是当时的名将,孟珙更是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遏制了窝阔台攻宋的态势。

不过,当这批大将逐渐老去,而忽必烈却建立了元朝,灭掉南宋统一中国成为必然。从1268年,忽必烈派降将刘整和阿术率军攻打襄阳,到1278年张弘范在崖山海战中攻灭了南宋海军,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在忽必烈的进攻下坚持了10年,走向灭亡。

西夏、金朝、南宋有些相爱相杀,互相排斥又相互依赖,他们败在蒙古人手里不丢人,毕竟当时的蒙古骑兵没有对手,欧洲国家更顶不住。


查看更多
7 忽必烈杀了多少汉族人?蒙古帝国的凶残你想象不到
忽必烈
忽必烈杀了多少汉族

蒙古帝国是13世纪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组成的空前大帝国,地域横跨亚欧,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帝国之一。

在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的过程中,无数的文明被毁灭,诸多城池被夷为平地,不仅中国文化经济鼎盛的宋朝被灭,实行了屠城与种族灭绝战术,同时还在欧洲发动了第一次细菌战,“黑死病”造成至少2500万欧洲人的死亡,给中世纪的欧洲以沉重打击,人口失去三分之一。

而中国人口则是从蒙古入侵前的1亿2千万下降到入侵后1393年的6千万,人口少掉二分之一。

除了这些之外,根据史料考证,在蒙古帝国的建立过程中,蒙古军队在13世纪总共屠杀了2亿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光彩、最具血腥气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南下入侵中国,用了70多年的时间,先后灭亡了西夏、金国、大理、南宋。在蒙元入侵之前,中国境内这些政权统治地区的总人口约一亿二千万以上,等到1279年南宋灭亡,最终蒙元占领整个中国,中国境内人口仅剩6千万不到,一半的人口直接或者间接死于蒙古人的征战中。

忽必烈自己估计在金国境内,屠杀的汉族、女真族人口约一千八百万人,西方史学家估计是三千万。蒙古兵所到之处,会想尽办法把当地人口杀干净。除了残酷的屠杀之外,蒙古兵还焚烧所有粮仓和房屋,就算逃走的平民百姓也只得在冬天被冻死;然后破坏农田和灌溉系统,使得老百姓没有食物而饿死;还用腐烂的尸体污染水源,使得大量人饮水染疾病而病死。

还有把老百姓赶到河里、海里淹死。偶尔有幸存者,那是因为蒙古军队人少,一时半会没有找到他们,或者蒙古军急着出征,没有来得及屠杀。

蒙古军队在占领中国北方的时候,种族灭绝手段十分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的记录。根据史料记载,1234年金国灭亡,宋人进入中原,发现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都因为塞满了死尸而不可饮用。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发现北方太过荒凉,于是从南方迁移大批民众去了北方。

当时的中都(今北京)人口过百万,是著名的且繁华的大都市。1215年,成吉思汗亲率军队攻下中都,随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屠杀,几乎没有幸存者,然后中都也被焚毁。一年后,有外国使者在中都写下来这样的记载:“(中都)城内没有一座没被烧毁的建筑,街道上因为布满了被烧掉的人的油脂而滑溜难行,城市背后有一座全部由人骨堆成的骨头山。”

公元1207年,当时金国统治地区共有人口4581万余人,到1234年蒙古灭金后,人口仅剩475万余人,北方人口锐减90%。而在南宋境内,蒙古军曾经屠城二百多座。仅在四川的大屠杀就导致四川人口从1300余万锐减至不到80万,其他地方的屠城也是触目惊心。

公元1218年,南宋大约有6800万人,蒙元彻底灭南宋后,人口约剩4600万人,南宋境内被屠杀的人数约2200万。由于南宋军民英勇抵抗了四十多年,蒙古贵族才不得不暂停种族灭绝政策,采取了招降的手法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而中国江南地区的人们才没有遭到中亚、中国北方那样种族...

查看更多
8 忽必烈是什么族的?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忽必烈是外国人
忽必烈
忽必烈是什么族

成吉思汗,(1162-1227),本名:孛儿只斤·铁木真,庙号元太祖,蒙古族。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就是统一蒙古草原,为蒙古民族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

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这问题就来了,很多人认为,宋朝,代表的是中国的正统历史,南宋和元,当年是两个并存的国家,南宋代表了中国,那元就应该是外国才对,我们的大宋王朝,是被这个外来的元国所灭。并且现在还存在一个叫“蒙古”的国家,所以忽必烈应该是外国人。

对于古代「中国」的定义,颇有「忒修斯之船」的味道 忒修斯之船是说,如果一艘木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 类似的,什么叫做「中国」,元朝算不算是「中国」,元朝和「大蒙古国」是什么关系,以及辽、金算不算「中国」 还有,在汉朝以前,连「汉族」这个族名都没有出现的时候,比如说秦朝,算不算中国 都有可以讨论的余地 「中国」这个概念,到底是一个动态演化中的存在,还是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不变的核心存在,都在争论中 对于这个问题,由于严肃讨论起来非常费事,所以很多时候会遇见有人用「牧野之战后无中国」「山顶洞人之后无中国」「崖山之战后无中国」等来调侃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是不是属于中华正朔,主要有两个参照标准: 1、承认自己继承前朝天命,并同样得到后朝承认。 2、为前朝修史,并同样被后朝修史。

元朝自认继承宋朝并修了宋史,而老朱家也承认了元朝天命(登基诏书原话“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并且修了元史。

所以,从这些理论来看,忽必烈似乎又能算是个中国人,你觉得呢?

查看更多
9 忽必烈称帝后攻打日本的经过和结果
忽必烈
忽必烈称帝

忽必烈在称帝之后,派使臣去日本“通好”,日本不但不答应,反而痛斩来使,忽必烈大怒,发动14万大军讨伐日本,但却遭到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为何天下无敌的元军会败给日本?日本人对付元军有什么奇招吗?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一、忽必烈称帝,欲一统天下。

蒙古帝国在同南宋联合灭掉金朝以后,便同盟军南宋反目,接着发动了吞并南宋的战争。双方打了20多年之后,互有胜负。在宋元双方战事处于相持阶段之时,忽必烈于1260年称帝。当然那时他还不是元朝皇帝,而是大蒙古国皇帝。鉴于蒙古帝国的强大,同年,高丽便向其称臣,成为蒙古国东藩。

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定都大都。此时的忽必烈意气风发,尽管南宋还没被完全灭掉,但已不在话下,中州大地似乎已尽收囊中。这时他有更大的打算,他有包举宇内、一统天下、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意,于是又把眼光投向了东海。首先进入其眼帘的便是日本。他当然要把这个岛国先收之麾下。但鉴于南宋战场上还在大动刀兵,他也不想伤筋动骨对日本有太大动作,于是先不动武,先来文的,若日本有什么想法,再来硬的。于是在1266年,他先派藩国高丽的使者去日本,以“通好”之名,劝日本归附大元朝。

二、忽必烈第一次征伐日本。

在先后四次对日本派使者并被拒之后,忽必烈决定对日本动武。1274年10月3日,忽必烈任命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东征日本。元军以强大的攻势很快就攻下来日本的马岛和壹岐岛。然后又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在战斗中丧生。10月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第二天登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

对此,日本镰仓幕府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发出了紧急动员令,急令各地守护武士按照事先指定的防御计划,迅速带领兵马向博多湾、大宰府等北九州沿岸要地集结迎战。但日本数百年来未与其他国家发生过战争,日本武士的战术还是比较原始的“一骑讨”战法,即由高级武士带着自己的家臣发动冲锋。

而元军中不仅有以骑兵突击为长项的蒙古军,还有讲究排兵布阵的汉人军队,同时,元军还使用了其横扫欧亚大陆的重型武器“铁炮”。这样,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不但在战斗力,还在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让日本武士损失惨重。

然而毕竟在日本的本土,战争时间一长,元军的优势就会下降,比如日本多山,而元军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后来元军火药和弓箭都将用尽,副元帅刘复亨又不幸都中箭落马负了重伤。见战况不利,元军元帅忻都下令退回船上进行休整。

可当晚便发生了意外。海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台风,元军船只被倾覆二百余艘,落水淹死者不可胜数。

第二天,当日军又来交战时,发现海面上已经空无一船,只有随波漂流的尸体和碎木,待抓到了幸存的元军俘虏后才知...

查看更多
10 忽必烈称帝的经过,看看忽必烈的逆袭之路
忽必烈
忽必烈称帝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即今北京市,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库力台大会,举行登基大典。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