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秦国人,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秦昭王时李冰任蜀郡太守,由他带领当地人民修建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2200多年以前,四川成都灌县一带,几乎年年都要发大水。流经这里的眠江,从海拔三四千米的崛山上流出,沿途山多地狭,水流很急,汹涌的江水流到灌县一带,突然进人一马平川,流速骤然减慢。这样,水中夹带的泥沙石子便沉积下来,淤塞了河床。每当春季雨水多的时候,就会江水暴涨。
李冰父子雕像大水溢出两岸,淹没了大批良田、房屋。但是大水退下之后,往往又缺水,造成旱灾。就这样,不是涝,就是旱,几乎年年庄稼欠收,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在这里担任太守的李冰,亲眼看到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心情十分沉重。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走遍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决心根治眠江,变水害为水利。通过勘察,李冰发现如果将玉垒山打开个缺口,让水流过去,不仅山东面的田园可以得到灌溉,山西面的江水也可以泄出。这样,旱灾、涝灾都可以解除了。
李冰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人们的拥护。经过精心的勘察和设计,李冰决心带领老百姓开凿玉垒山。当地的百姓吃够了水旱灾害带来的苦头,如今听说太守要亲自带领大家凿山治水,一个个干劲十足。但是,由于当时工具非常简陋,工程进展很慢。于是百姓们开动脑筋,创造了火爆开石法。他们把树枝、木柴放进凿好的石槽当中,然后点火燃烧,烧到一定时候,岩石就会崩裂开来。这种开石法大大加快了凿山工程的进度。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玉垒山终于凿通了。新凿开的山口很象一只瓶口,于是人们就给它取名为 “宝瓶口”。“宝瓶口”打通后,眠江水确实泄出去一部分,流向灌县的东南。但由于流量有限,山东面的旱地仍不能得到全面浇灌。而且一遇上洪水季节,崛江两岸仍然经常泛滥成灾。
为了彻底根治眠江,李冰又进一步做了勘察,最后决定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在 “宝瓶口”上游不远的地方,筑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这里分为两股,达到分洪的目的。分水堰必须修在江中心,在滚滚的江水中修筑一道堤坝,实在不容易。工程开始后,李冰叫人们把鹅卵石装上船后运到江心倒下去,但一船石头倒下去很快就被流水冲走了。李冰父子和直姓们不知做了多少次努力,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李冰受农民洗土豆的启发,叫大家上山去砍竹,然后编成竹篓,把鹅卵石装进去,再把它们连起来,一层一层放到江中堆积起来。李冰还叫人在堤坝两侧用大鹅卵石筑起两道护堤,人们叫它金刚堤。这样,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分水堰的前端尖尖地伸进汹涌奔腾的眠江里,远远望去像过大鱼嘴,因此人们就叫它 “分水鱼嘴”。从此,滔滔的眠江水流到灌县附近,就一分为二:东边流人 “宝瓶口”的水流称内江,西边的水流称外江。这条分水堰筑在江中心,比两岸低一些,水少的季节,它可以堵住流走的江水,使一部分江水流向东边,去灌溉那里的数万亩农田。水大的季节,即使山洪暴发,也不会泛滥成...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你了解多少?都江堰曾经有另一个名字”相关的文章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中,担当了治水的大任。李冰简介里说李冰治水采取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的成果也颇为可观。在他所建的许多水利工程中,最为著名而且贡献最大的是都江堰。几千年来,该工程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基础。后世的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供奉二人的“二王庙”。
李冰简介是后人研究李冰的重要材料,但他身世扑朔迷离,李冰简介里也没有明确记载。在1999年,李氏后裔李保生向都江堰市政协递送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提到自己家谱中写过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事。后来经过多方验证,才确认李冰是山西运城人。然而,后来又被提出异议。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修家谱有把历史名人列为家中始祖的习惯。所以李保生家谱并不能证明李冰籍贯在山西。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李冰籍贯不在山西就在陕西。李冰是在修建完都江堰后病逝的,当时他正在建造什邡洛水镇的水利工程。对于这样一位水利工程家来说,也算死得其所吧。李冰虽然病逝,但他的功绩让他成为了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征。李冰治水的故事也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历史故事。
李冰父子作为都江堰的设计和兴建者,将都江堰打造的规模宏大,地点合适且布局很合理,既发挥了排灌的作用,又保证了农业的生产。在李冰成为蜀地太守之前,蜀地常年非涝即旱,人们世世代代和洪水作斗争,为彻底解决水患的问题,李冰代替政治家成为蜀地太守。李冰父子仔细的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各种情况后,最终制定了最严谨的规划方案,将原有的引水口废除,改移到玉垒山处,保证了引水量和渠道的畅通。
史记记载都江堰过程很简略,但结合现在都江堰结构,可以感受到李冰父子的智慧。都江堰建成,不仅解决了旱涝成灾的问题,内江流下的水还能灌溉十几个县,至此,成都才成为富庶之地。除此之外,李冰还之处修建了其他的水利工程,但大多没有史籍的详细记载,多已经不可考证了。但他所作出的贡献不可被抹杀,历史上很多水利工程如今已经废弃,但都江堰一直保留使用至今。除了水利工程,李冰也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将原始的盐开采方法,转变为凿井汲卤煮盐法,自此改变了盐业的原始状况。
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余秋雨先生评价为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还曾拿都江堰与长城一较高下,它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为四川等民众输送着湍湍清流,也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非涝即旱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鱼米之乡。
这个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死于修建水利工程期间,在他去世的地方人们为他修建了一座李冰陵园。李冰陵园位于现在的四川省什邡市的洛水镇,他当年就是在此修建水利工程时,因病去世。李冰被葬在了洛水镇旁边的一座名叫章山的山上,而现在李冰陵园已经成为了洛水镇上的一处景点。山上有一座李冰陵园,山下有一...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有什么作用?都江堰曾与长城齐名”相关的文章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留下的重要的大型水利工程,到现在也在使用。我国水利专家到现在为止还想不通部分环节的连通方法,每年都会有大批水利学者来这考察,以求发现点真知。这一工程也拉动了成都市都江堰市的旅游收入,同样也是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这条水利工程是秦国时候兴建的,目的就是解除岷江区域的水患。全程都由李冰父子负责,他们也因此被称赞为“世界水利文化的始祖”。
这巧夺天工的水利是否全出于他们父子吗?接下来会给大家好好说说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的渊源。
秦朝的时候,岷江地域不时地发生水涝灾害,官吏们谎报收成,直至填补不上窟窿。据当地得知,三年来百姓一点收成都没有,由于是水域所以百姓大都以野菜生活。皇帝得知后,力惩官吏,该用李冰为蜀地太守,由于李冰原来就是位水利专家,派他来的统治者也是用心良苦。李冰父子到了之后他们也十分苦恼。秦朝自从统一全国后,就十分的看重农业的发展。而蜀地虽然山地较多但这种环境恰似可以种植良田。他们在岷江地带侦查,发现多年来治水要不就是新修水库,要不就是增长堤坝,总之,治标根本治不了本。蜀地山石险峻,没有人敢开山漰石,李冰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山凿石,才能够有新的突破。
他一人站在坚硬的磐石上面,吩咐下人给他击碎石头的铁具,亲自狠狠的敲一块块硬石,但敲了多次,石头好像没有多大的变化。他也十分的着急。不放弃,继续敲击,终于一块挡路的石头碎了。儿子用手一摸,热乎乎的。李冰知道只靠一块块的砸到死也治理不好这水灾。他苦恼的睡不着觉,在一次饭桌上妻子给他诉苦,说自己烧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放在锅里然后碗都裂了一条缝。他恍然大喜。吩咐下人及全城的人积聚能烧的柴火到开凿处。俩月的时间就铲平了一座山。人民还不断地为李冰创造一个可观的视野。李冰登上了岷江最高的山,向下俯视,为了解决人们蜀山交通不便,在治理水的基础上,又修理了一条条的栈道,发展了蜀地与外界的交流。
李冰在蜀山上,看见蜀道上游得水足足比下游的水高了两米多高。这样下去只要有大雨下,下游还是会淹没。 在看成都江中水位并不满再加上有长江可以如海,原理李冰父子早已参透清楚,但确实一个大型的水利。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他还害怕引水入江到时候水流不止再次发生灾害。于是他决定不光把江水入到长江中他还要进行分流。于是“鱼嘴分水堤”这一名词就出来了。他把之前的碎石堆积成一座座引流口。安置好附近的居民,等到残石凝集再进行稳固。连夜不停的带头疏通河道,又建立了节制水的可以自动控制排水量的的“宝瓶口”,开始了放闸开水的举措。放水成功,这一举措令人民一年内没有再因为水灾而发生烦恼。
那里水灾得以控制,但又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水没有过滤导致积聚了沙石,因为沙石导致水流不通畅。李冰父子,又从渗入下手,用竹笼卵石堆积成飞沙堰,当大量的沙石和泥块从江上涌下来的时候会自动汇集到灌区和宝瓶口地方。从而缓解了沙石烦恼。几种重要的区域结合在一起成就了都江堰...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的渊源你知道吗?修筑都江堰花了多久”相关的文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于公元前256年修建。所有的水利工程根本目的就是兴利除弊,都江堰水利工程便承担着这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行洪排涝;另外一方面则是灌溉岷江下游的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后,成都平原才从一个水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变成富饶的天府之国。
中国古人修建工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为了工程质量可以不去计较成本,比如说延长工期、投入更多劳动力、加大工程投资和更换建筑材料等。这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
鸟瞰都江堰水利工程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1、成都平原旱涝自然灾害频发;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先秦时期却是一个水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成都平原坐落于四川盆地,位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境内包括了长江和长江的支流岷江、嘉陵江及其他河网水系。成都平原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使得当地年降雨量极不均衡,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因此巴蜀地区的百姓长期遭受水旱灾害的困扰。唐代大诗人李白便在《蜀道难》开篇提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同时期的边塞诗人岑参则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讲的都是巴蜀地区的百姓创业之艰难,以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
成都平原地形图
2、秦国统一山东六国战略需要;战国后期秦国在经历了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之后,逐渐走向富强。秦国国君开始考虑统一山东六国的战略规划。公元前316年,同处成都平原的巴国和蜀国之间爆发战争,两个国家都来向秦国求援。秦国名将司马错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建议秦惠文王应当趁此机会出兵平息巴蜀战争,并且占据巴蜀之地为秦国国土。得到蜀国地区的人力、物力和地理位置优势便可以伺机吞并楚国。
然后秦惠文王命司马错率领大军将巴蜀之地纳入到秦国版图,后来又平定了陈庄之乱、公子煇叛乱,其后秦国在巴蜀地区设立郡县制管理当地事务。
尽管巴蜀之地地域辽阔,但是由于当地水旱自然灾害频发。蜀地百姓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十分落后,巴蜀之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雄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的秦国势必要改变巴蜀之地的社会现状,使其成为秦国除关中平原地区以外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因此在巴蜀之地修建水利工程,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秦国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初到蜀郡的李冰父子看到蜀中地区百姓生活疾苦,水旱自然灾害时刻困扰着蜀中地区百姓,于是对蜀郡范围内的水系湖泊进行了考察,然后寻访蜀郡地区有丰富治水经验的工匠商讨修建一个水利工程,彻底根除成都平原地区的水患和灌溉问题。工程地址便选在了成都平原西侧岷江上。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当地材料。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别是鱼嘴分水堤、宝瓶口...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有哪些必要性?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相关的文章
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的一个古老的灌溉系统。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作为灌溉和防洪工程,至今仍在使用。该系统的基础设施开发在岷江,扬子江最长的支流。该地区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在四川盆地和西藏高原之间。起初,岷江会从岷山冲下来,到达成都平原后会突然减速,给河道注入淤泥,从而使附近地区极易发生洪水。
当时的秦蜀总督李冰和他的儿子领导了都江堰的建设,都江堰利用新的渠道和分水方法治理了这条河,而不是简单地筑坝。目前,该地区仍采用水管理方案灌溉面积超过5300平方公里(2000平方英里)的土地。都江堰、陕西郑国运河和广西灵渠被统称为“秦三大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生活在岷江沿岸的人们饱受一年一度的洪灾困扰。秦国总督、灌溉工程师和水文学家李冰调查了这一问题,并发现河水被当地山区一直在流的河水冲胀,当河水到达下游缓慢移动和淤积严重的河段时,河岸决裂。其中一个解决办法是建一座水坝,但是李冰还被指控为军舰在边境补给部队开辟水路,因此他建议建造一条人工堤坝,以改变部分河流流向,然后切断一条通道。玉里山将多余的水排放到干燥的成都平原以外。
李冰从秦朝昭王那里得到了10万枚银币,并开始与一支据说有数万人的团队合作。大堤是用长长的香肠状的竹子编织成的篮子建成的,篮子里装满了石头,叫做竹龙,用木制三脚架固定在原处,木制三脚架叫做马哈。切割通道被证明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因为在火药被发明之前,李冰可用的工具无法穿透山的坚硬岩石,所以他使用火和水的组合来加热和冷却岩石,直到它们破裂并被移除。经过八年的努力,一条20米宽(66英尺)的水道被凿过了山。
都江堰系统建成后,不再发生洪水。灌溉使四川成为中国最高产的农业区。在都江堰东边,人们为纪念李冰而建了一座神龛。李冰的建筑也使当地人民对生活有一种悠闲的态度;通过消除灾难并确保定期和丰收,这给他们留下了充足的空闲时间。 2000年,都江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如今,它已成为四川的主要旅游景点。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地震袭击了四川西部的大部分地方,包括都江堰等地。初步报告表明,豫嘴堤坝发生了裂缝,但未受到严重破坏。
飞沙岩或飞沙堰有200 m宽的开口,连接内流和外流。通过允许水的自然漩涡流从内流到外流排出多余的水,从而确保了防淹。漩涡还排出了泥沙和泥沙,这些泥沙并没有进入外流。一个现代钢筋混凝土堰取代了李冰原有的竹篮。
李冰翻山越岭的宝平口或瓶颈通道是该系统的最后一部分,河道将水分配到成都平原的农田,而狭窄的入口,以它的名字命名,起止回闸的作用,形成漩涡流,带走飞沙栅栏上多余的水,以确保防洪。 安澜悬索桥,安兰大桥跨越了连接人工岛和两岸的河流全宽,被称为中国五大古桥之一。李冰原有的朱浦大桥仅跨越连接大堤至玉里山脚的内河。宋代的平石桥在明朝末年的战争中被烧毁。1803,清代一位当地人何贤德和他的妻子提议建造一个由木板和竹扶手组成的替换物,...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治水立奇功,都江堰被称为“秦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相关的文章
《灌县乡土志》亦说:“唐宗时蜀民以羊把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自然灾害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因为它不仅仅使得许多地方民不聊生,而且他为当时的统治者制造了巨大的麻烦,每当遇到水旱灾害,统治者都要拨付一定的银两,然后派遣地方官员前往具体的位置去治理灾害,息事宁人自然是统治者所选择最为有效的措施。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可那些真正为老百姓服务,能够将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重点的统治者往往会选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大禹治水通过十三年的兢兢业业的努力三过家门而不入才成功将九州之内全国各地的所有水网进行了整合,然后使得水患灾害被彻底的解除而到了秦朝著名的都江堰也解决了天府之国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附近的饮水灌溉问题。
另一个方面他还解决了此地连年发生的洪涝灾害问题,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所以有人也将他誉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建筑奇迹,一起来了解了解这个奇迹背后的建筑设计师李冰。
“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在战国时期,李冰就是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设计的专家,在公元前二五六年到公元前251年,当时的秦朝王就派遣李冰到达成都一带去驻守驻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成都平原的地理位置特点,从而建造一个水利工程来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李冰治理水患灾害,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第1个提出要创造一个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思想,利用都江堰来对整个水域的水网和河网进行分流,做到水的平均分配。
李冰是非常崇尚道家思想的一位道家学派学者,他认为道法自然不仅仅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更存在于有形的万事万物当中天人合一,是他治理水患灾害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在岷江地区他调动了许多劳动力来行修各种水利工程。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著名的都江堰,乃至现在几千年过去以后,他仍然成为成都平原能够保证旱涝保收的重要水利工程基础,而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父子也专门修建了许多庙宇来实实祭奠。
在古代蜀国是被誉为天府之国的一块肥沃的土地,但是四川地区的人民从公元前320年就已经有历史记载,他们总是和洪水作斗争,在秦国占领了蜀国地区之后,为了巩固在蜀国的统治,自然要解决蜀国最主要的水患灾害问题,所以秦朝王亲自派李冰前去考察当地的灾情。
而李冰建造都江堰的背景也是从到达成都之后才开始慢慢了解的,他发现当时的长江岷江都发源于成都平原北边的巨大山脉。
江水两岸有着很高的山和很深的山谷所以水的流速会变得更加的湍急,而到达了灌县之后,河水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变得更加湍急,水势也突然变得浩大,因为从这个县城往后,整个平原就开始一马平川,不仅仅没有高山的阻碍,而且水流变得更加畅快,所以一旦水流泛滥,河水超过河道两侧的农田就会造成自然灾害。
没有了...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你听过吗?李冰是怎么建造都江堰的”相关的文章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
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李冰是如何治水的?
李冰在治水的过程中,排除了种种迷信的阻挠,坚决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决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嫉妒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谣言和中伤事件,及时地处理了工程当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到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他激动万分地给都江堰市政协发了一封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学识渊博,“知天文地理”。他决定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用科学方法治理水患,都江堰解决了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水患”相关的文章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李冰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初一个造福百姓的小举动,没想到会一直福泽后世子孙,时至今日人们对都江堰都是赞不绝口,都江堰的建成使四川从灾害多发区,一跃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李冰,关于他本人的生平事迹不是特别详细,史书上对他的出生年月和出身地方地没有详细记载。我们知道,他被秦王任命为蜀地的太守,由此开始了李冰的治水之路。
谈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不难猜到,一定是与蜀地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有直接原因。蜀地使岷江的发源地,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岷江的水流大,水势很急,而且水流到这里后因为地形复杂,加之泥沙淤积,使得船舶的航行十分困难。也因此造成了西边洪水肆虐,东边旱灾连连。除了这自然的原因外,还与秦国军事需求有关。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策略:“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一举发兵灭掉了蜀国。蜀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蜀地紧靠着楚国,而秦国与楚国交战时,战略物资都是通过蜀地的岷江,作为秦军的军事补给站,蜀地不仅给秦国作战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让秦国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了蜀地,秉承着军事战略为第一的思想,再加上当地的实际情况,李冰决定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之后,听取了民众的呼声,并且亲临实地考察,不久就开始着手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开始动工之前,李冰召集了当地比较有治水经验的百姓,一起讨论出修建的方案,在开凿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还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战国时期,并没有火药、挖机等设备,只有靠人工挖掘,当遇到一座大山难以挖掘时,李冰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放大火烧山,然后再用水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山体自然崩塌,这个难题也就被李冰解决了。
随后要解决的是,大坝的主体。修筑大坝得先有稳固的地基,在湍急的河流中想要修筑地基显然很困难。而李冰父子又想到了利用石子,向江流中抛掷,最开始这个办法还是行之有效的,但遇到太大的风浪,石子也会随着洪流被冲走。然而,他们又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竹子,编成一个个很大的竹笼,然后再将石头投掷在竹笼里沉人江底,费尽周折才建成了都江堰大坝的大堤,人们这个举动的评价有: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虽然不知道此举是否为李冰的首创,不管是他首创还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这个做法都是简便又高效的方法,实在是不得不令人钦佩古人的智慧。
宝瓶口、鱼嘴与金刚堤、飞沙堰等都有采用竹笼的方法,夏秋洪水季节,江水到了都江堰便自动调节,内江进水四成,外江进水六成,“分四六,平潦旱”。这便是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太史...
查看更多与“李冰父子为什么修都江堰?修都江堰背后的智慧和艰辛”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