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曹操为人多疑善妒,这种“奸雄”的品格,在忌杀杨修这件事情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杀杨修这件事情为很多的文人、士大夫所不齿,在小说中,也抱着一股怨气和讨伐之气来写曹操杀杨修这件事情。希望通过写曹操杀杨修这件事情,来写出曹操性格当中那种忌才不能忍的那样一种性格特点。换句话来说,小说想通过写曹操杀杨修来说明“奸雄端的忌聪明”,很忌讳聪明,但实际上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咱们知道,在曹操的一方招揽了很多的文臣武将,如果曹操真正忌聪明的话,他的手下怎么能够接纳了这么多的文臣武将呢?人才济济,为什么能够接纳这么多的人呢?
为什么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得等这些谋臣们都拥戴曹操,都为曹操出谋划策呢?难道曹操都忌讳他们吗?为什么曹操偏偏就忌讳或者妒忌了杨修呢?小说故意写了几个故事来写杨修的聪明使曹操心怀不满。
曹操建了一所花园,竣工后去视察验收,那么不太满意,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人都不明白这个“活”什么意思,杨修来一看就明白了,说你们门太宽了,给它改得窄一点,“门”加一个“活”不就是一个“阔”字,改一下。所以工人们一下子就明白,给它改了。改了以后,曹操就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原来是杨修说的,所以他就开始不喜欢杨修了。
那么又说了一个故事,说塞北的地方送了一盒酥糖给曹操,曹操看了,在盒子上竖着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上。曹操睡觉了,杨修就让大家一人一口把它吃了。曹操睡醒以后,想吃酥糖,一看没了,问怎么回事儿?人家说了,杨修说:“丞相有命,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竖着写,一合,“合”是“人”字一个“口”,人一口,一人一口酥,所以“我们吃掉了”,曹操心里更讨厌杨修了。
那么又写了一件事情,曹操吩咐左右说:“吾梦中好杀人。”睡着的时候千万不要挨着我太近了,我梦里头经常会杀人,曹操梦里杀人跟曹操的疑心有关系,曹操是擅疑。那么正好那天曹操午睡的时候,睡态不太好,被子掉在地下。有一位侍卫不知道曹操有这个毛病,过来怕他着凉,拿被子给他盖上。果然曹操跳起来,就把这个侍卫杀了。杀完以后,躺在那儿继续呼呼大睡。
睡醒了以后一看,一个侍卫躺倒在他床前地下,鲜血淋淋的,曹操非常吃惊地问:“谁杀了我的近卫,近侍?”那么人家告诉曹操,是您老先生在梦里杀的。这时候曹操痛哭流涕,杨修却来感叹说:“不是丞相梦中杀了你,是你做梦被杀了,所以死了也是白死。
曹操听了以后当然更不高兴了,正好赶上了一件事情,曹操进攻西蜀,跟诸葛亮的军队长时间的对峙,这时候粮草不济,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这时候很为难。
这天晚上,正好卫兵来请示这天晚上的号令是什么,曹操正在吃鸡肋,所以顺口就说:“鸡肋。”所以军中就以“鸡肋”为口令。
那么到处都在传“鸡肋”“鸡肋”,杨修听说了,马上吩咐军士收拾行李,准备归程。夏侯惇不明白,说为什么要回去呢?杨修跟他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所以现在进也不是,退也怕人笑,所以还不如早点回去。丞...
查看更多与“曹操杀杨修的故事经过,看看杨修因为什么惹怒了曹操”相关的文章
罗贯中描写杨修的死因,为中国文学贡献了一个相当著名的熟语“鸡肋鸡肋”,也为中国文学世界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卖弄才华的形象。
但《三国演义》毕竟只是民间的通俗读物,罗贯中总结的杨修之死在逻辑上是有致命缺陷的,更为重要的是杨修的死因并非只是因为爱耍小聪明这么简单,罗贯中的描写还是过于简单化和脸谱化了。
因此,不要被《三国演义》骗了,杨修之死绝不是因为他耍小聪明,杨修这个人必定会为曹操所杀,但他的真实死因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的,那就是杨修参与了曹魏阵营内部的嫡庶之争,这一点才是曹操必定要除掉他的真正原因,并且杨修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曹操这个人在东汉的出身并不高,他论显赫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论血统也比不过“织席贩履”的刘备等人,但他的能力在整个东汉末年无疑是最高的。虽然后世的文学家们都尊刘抑曹,但即便是他们如此贬低曹操,曹孟德的英雄气概和无双才华仍旧折服了无数人。
官渡之战、仓亭之战以及北征乌桓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曹操成为了中原北方的真正霸主,曹魏家族为此一直睥睨天下。即便是在赤壁之战失利之后,曹操也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曹魏掌控的北方以及后来的关中地区一直是鼎立的三足中最稳定富庶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但此时的他已经痛失两名爱子且为偏头痛所扰,恐怕自己时日无多的曹操自然要着手选定继承人的问题。
长子曹昂本是曹操最为倚重的儿子,文武双全的曹昂早就被曹操选定为自己的最佳继承人,但曹操因为没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害死了他。建安二年,曹昂随曹操出征张绣所在的宛城,张绣打开城门投降曹操,但曹操竟然要纳张绣的婶婶为妾,张绣为此便萌生了杀机。
得意忘形的曹操被张绣抢先一步下手,曹昂为了救曹操而死,大将典韦断后被张绣部下所杀,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也死于这场哗变。
宛城之战可以说是曹操心中永远的痛,他的爱妻丁夫人在得知此事之后更是回到了娘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到曹操的身边。曹昂死后的12年后,曹操再一次失去了他喜爱的小儿子曹冲,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称象的曹冲,他和砸缸的司马光、让犁的孔融等人一样,是历史上著名的神童。但曹冲在13岁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于曹冲的死有着相当不同的看法,前者只是简单地陈述了曹冲因突发疾病而死,但后者似乎有所指地表示曹冲的死与当时的候选人曹丕有直接关系,很多人也认为曹冲是曹丕害死的。曹冲是否是曹丕害死的,这一点在历史上都没有定论,但痛失两个爱子的曹操在此时是相当痛苦的。曹操一生颇为风流,他一共生育了25个儿子,但只有5个人真正地入得了曹操的法眼,这五个人分别是曹昂、曹冲、曹植、曹丕、曹彰,其中曹昂和曹冲已经撒手人寰。曹操对曹彰颇为器重,他曾经还特意向刘备夸耀:“我有这个黄须儿,你刘备连子嗣都没有。”但曹彰的条件距离成为曹魏的当家人还很遥远,因此曹植和曹丕便成为了两个最佳的候选人,曹操的摇摆不定...
查看更多与“曹操杀杨修是历史的必然,杨修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相关的文章
杨修,三国时期颇有文学才华的人物,出身世家,可惜站错队伍,跟错人,最终引来曹操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最为重要的一点,不是杨修为袁绍之外孙,祸不及后人,何况曹操也是个宽宏大量之人,杨修之父杨彪也对曹操的政治地位也没什么影响。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据《三国志》:“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所以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杨修站错了队伍,进入曹植和曹丕储位之争中。政治角度出发,曹操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容小视,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恐怕对曹操本人来说,非自本意,只巧妙找了个理由。
魏国可是曹操一场一战打下来的,面对刘备,孙权,曹操都时常戒备,曹操可不想自己家内几个儿子为了储位之争而闹得鸡犬不灵而让别人笑话,其次,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团体构成也不一样,曹丕这边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都是一群老谋深算的人,《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官位是中领军。而曹植门下文士居多,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
曹操杀杨修,不在个人恩怨,而是为整个魏国做长久安定的考虑,而后继人选,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曹丕更为合适,杀杨修,削弱曹植势力,必为其之。
与“曹操杀杨修是因为个人恩怨吗?都因为杨修站错了队伍”相关的文章
说到杨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曹操身边的主簿,所谓主簿就是现代的秘书,主要负责抄抄写写的工作,而杨修是个十分聪明的人,最终却被曹操给杀了,曹操在门上写一个"活"字,杨修就猜到曹操嫌门太宽了,曹操写"一盒酥"他就知道叫没人一口,最终因为"鸡肋事件"被曹操所杀。
其实鸡肋事件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当时曹操与刘备交兵,双方相持不下,曹操说出"鸡肋"的口令,杨修便说:"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虽然当时杨修看穿了曹操的心思,但曹操并没有杀他,当时两军交战,曹操哪有时间理会杨修呢?
杨修真正的死因,是他曾帮助曹植,曹操为了选立储君犹豫不决,主要在曹丕和曹植两人当中选择,然而杨修公开帮助曹植,曹操数次考研曹植的治国才能,杨修竟然提前写好答案,让曹植背下来,后来事情泄露,曹操对杨修十分恼怒,就把他给杀了。
鸡肋事件并非杨修的直接死因,充其量是个辅佐作用而已,按照曹操的说法,杀杨修是因为他"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前者是指他暗中帮助曹植夺权,而后者才是曹操杀他的主要原因,乃是"交关诸侯",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结党营私,搞小团体。
杨修是汉朝太尉杨彪之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仍旧有许多人反对他的做法,所以曹操致死都不敢称帝,而曹操在前方东征西讨的时候,许昌始终有一颗定时炸弹,即汉献帝,说不准汉献帝什么时候就跳出来,在曹操背后插他一刀,反曹势力一直都存在。
杨修作为当时的门阀士族家庭,如果太谋反的话,对曹操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所以曹操说他"交关诸侯",就是说他跟各大家族有牵扯,其实细细算起来,杨修跟袁术还有点亲戚关系,袁术是杨修的舅舅,对于这一点,曹操心里自然也明白,所以他怀疑杨修有谋反的嫌疑,杀了他正好。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时,敢于称帝的只有一人,即袁术,不过袁术是个二百五,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很快就被灭掉了,袁术死后,杨修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不应该太过张扬显摆自己,但他性格使然,时时爱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事事针对曹老板,被杀也是理所当然了。
在曹操看来,杨修是终于汉室的,就算他不忠于汉室,而自己杀了他舅舅袁术,杨修心里或多或少对自己有些不满,如果杨修这些不满被放大,就会去联合汉献帝,自己岂不是要糟吗,所以杨修这人还是杀了比较好。
查看更多与“曹操杀杨修的背后藏着什么?杨修真正的死因没那么简单”相关的文章
曹操,是三国相关故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形容他是“一世之雄”,民间说他唯才是举,所以有曹操身边“谋臣如云,武将如雨”的说法。杨修,也是三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曹操身边屡出奇策的谋士数不胜数,杨修却是那个画风最出众的,没了杨修,不知会少了多少轶事!
而把曹操和杨修放在一起看,那典故就多了,什么“一人一口酪”,“门上加活”“绝妙好辞”,最出名的就是“鸡肋说”,公认这是杨修惹怒曹操自取其祸的直接原因。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曹操一向爱才惜才,会只是因为杨修看透自己的计策而恼羞成怒吗?当然不会。
曹操要是这么轻易就被激怒了,史学家才不会这么大方地赞誉他是“超世之杰”呢。而后世对杨修的评价也颇高,《三国志》里直接点明“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两个人还是君君臣臣,相安无事过一阵子的。然而,不过几年,杨修却因“扰乱军心”被曹操斩了,这是为什么?
建安23年,刘备大举北伐,镇守汉中的夏侯渊还被蜀将黄忠斩杀。很快,曹操亲临汉中指挥作战。因蜀军集中兵力,扼险据守,曹操接连败北,只好退兵斜谷关。其后魏军士卒军粮不接,逃亡颇多,士气低落。在这样背景下,有一次曹操用“鸡肋”作为军令,却被杨修指明其中蕴含的退兵意图,曹操震怒之下将他斩首示众,以定军心。
曹操真是因为被杨修吐槽心事而杀了他的吗?这可是滥杀,但曹操宁愿自己背上这种骂名,也要杀了杨修,背后或许大有深意。至于杨修,政治仕途最初堪称是顺风顺水,却为何惨淡谢幕呢?文化悬疑小说《三国谍影》就从情报谍战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杨修之死的另一种可能。
魏军在定军山失利,夏侯渊战死,接着有连续败北,仿佛是有人泄露了军情,魏军内部风声鹤唳。人人自顾不暇的时候,偏偏杨修依旧我行我素,到处乱逛,不是与人饮酒,就是和裨将赌钱,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使得曹军内部更加人心惶惶,混乱动荡。
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看到杨修这种放荡不羁的举动让魏军惶恐不安,联想到定军山之败的情报泄露,立即怀疑杨修是否别有目的。于是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扣到了杨修头上,实则是开始调查杨修与情报泄露的关系。
杨修为何会在曹营中如此胆大妄为,蛊惑人心?
和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不同,杨修想做的,就是为了恢复汉室,是恢复文人儒士备受推崇的朝代。如果说,当年与董卓等人对抗,曹操尚且还有匡扶汉室之心。那么现在的魏王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谋逆之心昭然。
然而杨修的志向一直没变,这么多年过去,他发现现在曹操已然成为了继董卓之后的又一个企图谋反汉室的势力,继续为曹操做事,不但是助纣为虐,更别提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杨修开始谋划削弱曹魏势力的办法,以主簿的身份获取到魏军情报传递给蜀军,以致曹魏连连败退。杨修又在军营中散步谣言,以扰乱军心达到削弱曹操势力的目的。这如何不会会惹怒“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于是曹操借“鸡肋”之说将间谍杨修斩首,也就顺理成章了。
查看更多与“曹操为何杀杨修?杨修之死的另一种可能你知道吗”相关的文章
无论是读三国志,还是看野史,都很清楚的显示杨修是个极聪明的一个人,然而爱惜人才的曹操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三国志里有那么多人的传记,却没有杨修的传记,我猜可能一是杨修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政治业绩和军事业绩,曹魏执行的策略是唯才是举,赏罚分明,论功行赏。二是后来曹魏一统天下,对不喜欢的个人,懒得多做记录。
杨修,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书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的祖上都是当官,四代都官至太尉,是掌管兵权的,这样当官世家,杨修从小就快人一步,当然杨修是非常聪慧的一个人,非常善于揣摩的心思的一个人。
年轻的杨修,有着优秀的家世,又富有才学,于是就当了曹操的秘书,这是办事能力极强的秘书,只有一点不合曹操心意,那便是他太精明了,太会揣摩人心了。
杨修在政治上毫无建树,这其他史类书籍也没有记载,《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了,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就有杨修的参与。再者就是《后汉书》有关于杨修的一段记载,其中说了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鸡肋”事件。这两个事件,都透露了,曹操要杀杨修的原因。
鸡肋事件,曹操攻打刘备,亲自率兵去攻打汉中,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当时客观环境,曹操进攻捞不到好处,退又害怕被人耻笑,影响自己的权威,这是进退两难之境。
当晚的口令,曹操随口说了个鸡肋,本来这是只有曹操自己知道其中难处的。偏偏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肉吃,丢掉了又觉得可惜,曹操已经决定撤兵了。
杨修做为领导的秘书,猜透了领导的心思,应该帮助领导去解决这个进退两难之境。这时候,杨修该想着曹操一个台阶来下,需要一个事件来说明撤兵了合理性。
结果呢?精明的杨修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帮着解决,反而将领导的难题说给众人听。这行为只是显示了杨修很聪明,但并不高明,从这个事件上来说,杨修是一个缺乏大智慧的人。
曹操作为军队的最高领导,是军队的灵魂,曹操一向赏罚分明,将军出征,无功必要受罚,且当时环境,曹操无法进攻,这是对领导智慧极大的考验。
进攻无法有所进,刘备守着地势,况且汉中那地方,军队补给也是难事,损兵损粮,退害怕影响自己的权威,需要合理的撤退理由,这对曹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
此时杨修又背后捅了一刀,害他失了威仪,曹操怎么不气?曹操本来心胸并不宽阔,杨修的行为便是曹操不能忍受的。
《后汉书》记载,除了魏太子以外,其余人,无不巴结杨修,杨修是秘书,虽说权利不大,可是杨修能观察到领导的一举一动,其他人巴结杨修,不过是想通过杨修来获得曹操的信息和曹操的心理算计。
《三国志,陈思王传》说了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曹操顾虑曹植的势力太大会成为后患,因为杨修有才能有智谋,又是袁术的外甥,于是罗织罪名杀了杨修。
曹操杀掉杨修之后,还是非常善待杨修他们一家人,按照中国人斩草要除根的思维,应当把和相关的直系亲属全部杀掉,曹操没有这么做,曹操是个很爱才的人,也并没...
查看更多与“聪明绝顶的杨修被曹操杀掉,其中的原因令人吃惊”相关的文章
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不是一个正面角色,他阴险狡诈,冷酷无情,不过罗贯中还是为他保留一个优点:求贤若渴。曹操曾著诗《短歌行》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达他对于贤才的渴望。
演义当中的杨修亦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物,罗贯中称赞他道:“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足以可见,杨修的确才华横溢。然而奇怪的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曹操,遇到才华横溢的杨修,却没有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曹操甚至将杨修诛杀。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曹操对杨修这个人才如此厌恶呢?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你知道吗?
其实说曹操厌恶杨修是不准确的,严谨的说,曹操一开始对杨修还是比较信任和欣赏的。杨修起初任丞相主薄,这个职位可谓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让他坐在这个位置上,足以可见他一开始对杨修还是非常看重与信任的。而杨修的能力也确实出众,他做事干练,凡事都做的滴水不漏。按理说这样的人才应该是曹操梦寐以求的,那他又为何将杨修杀掉呢?演义中的杨修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是自寻死路。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可谓惊才艳艳,单论他揣摩曹操心思,其心智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兴趣爱好以及内心当中的想法,杨修都能猜到。比如在演义当中,曹操过蓝田的时候到蔡文姬家里,看到曹娥碑,碑的背面刻着“黄绢幼妇,外孙蓥臼”八字,曹操转身问杨修道:“解不?”杨修立刻自信的答道:“解。”曹操让杨修先别说答案,他先自己想。当行三十里以后,曹操让杨修写出答案,然后与自己对照,最后发现答案一致。曹操叹息道:“我的才华远不如你。”
其实诸如此类的故事在《三国演义》当中极多,比如“阔字谜”。在杨修担任主簿期间,宫里修建相国门,曹操观看以后命人在门上作“活”字,随后离去。众人不解其意,唯独杨修看出曹操的意思,说道:“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于是杨修下令将门毁掉重建。
当然,要提杨修对于曹操心思的揣摩,就不得不提起《三国演义》当中的经典桥段:一人一口酥。小说当中写道: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罗贯中用一句“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来表现出曹操内心的阴沉以及他对于杨修的厌恶。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厌恶聪明绝顶的杨修呢,他最喜欢的不就是人才吗?
曹操喜欢人才不假,但他喜欢的是能为己用,且对自己不会产生威胁的人物。《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性格狠辣无情,罗贯中将他描绘成忘恩负义之辈,他杀了吕伯奢一家,对陈宫说道:“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邀请刘备煮酒论英雄时用龙比喻他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吐雾兴云,翻江搅海;小则埋头伏爪,隐介藏身;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秋波之内。此龙阳物也,随时变化。”这说明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不是...
查看更多与“惜才如命的曹操为何杀掉才华横溢的杨修?曹操为什么厌恶他”相关的文章
曹操一生杀人无数,这其中有该死的、也有冤杀的,更有错杀的,也有莫名其妙被杀的,吕伯奢、华佗、杨修之死就有些冤得慌,曹操的“奸雄手段”亦让人望之心惊。
有人说“乱世须用重典”,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不可过于苛责彼时的历史人物,因为人不可能超越其所处的时代,更无法超脱其所处的环境,自古干大事者必不拘泥于小节,再超拔流俗之人身上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对于这位三国达人,历来是颇具争议,见仁见智的,至今不绝如缕。
东汉末期闻名遐迩的大知识分子、以博学睿智著称于世、似乎能登高望远、有未卜先知本领的奇人杨修就死于曹操之手,这样一位才调绝伦的人竟会成为以爱才、惜才著称的曹操手中之牺牲品,让人在惋惜之余也有些始料未及,任谁都会为之掬一把同情泪的。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曹操的小儿子曹植自幼异于常儿,他天资聪颖,禀赋超然,曹操为了让自己的小儿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将早已名满天下的学者杨修请到家里作了曹植的老师,按理说,才识过人的杨修与曹家有了这一层特殊关系,就等于为自己的未来投了双保险,似乎一个能尽情施展才华的人生大舞台就在不远处等待他的光临,而事实是,他却因为与曹植的师徒之谊而埋下祸根,最后甚至丢了性命。
关于杨修之死,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着墨甚多,堪称这部鸿篇巨制中比较经典的章节,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大都耳熟能详。
小说中的杨修,高瞻远瞩,料事如神,而且他说话直来直去,并且敢于说真话,一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的架势,杨修屡屡看穿曹操的居心,曹操肚里的那点小九九总逃不过杨修的那对鹰眼,弄得曹操万分尴尬,而且他口无遮拦,一次次点破玄机,不曾想犯了曹操之大忌。
杨修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而且他快人快语,却因直言取祸,被曹操怀恨在心,最后因“鸡肋”事件被借题发挥而惨遭曹操诛杀,小说中杨修一副先知先觉的智者形象,而且他直言不讳,处处表现得比领导高明,一点也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完全是“作死得死”的节奏;曹操则是一副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睚疵必报、心狠手毒的奸雄嘴脸。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修究竟因何而死?真的是因为“鸡肋”事件被曹操所杀吗?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鸡肋事件”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只不过结局迥然不同,话说当初曹操率军与刘备在汉中对峙,双方势均力敌,你来我往多个回合,谁也无法一举击溃对方,就在双方势呈胶着,相持不下之时,曹操突然颁布了一条夜间用以警戒、行军的口令:鸡肋。
大家听到后都没啥反应,只有杨修听出了这看似寻常之口令中蕴含的深意,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嘛,看来,曹丞相已经无意缠斗下去,是走是留,内心正在激烈斗争,但他认定耗下去已无必要,这点是显而易见的,杨修洞若观火,他四处嚷嚷着这仗打不下去了,大家还是加紧捆扎行李,随时准备撤军吧,免得到时手忙脚乱,同僚们将信将疑,谁知命令下来后大家都惊呆了,曹操果然要布下疑阵迷惑蜀军,然后鸣锣收兵,溜之乎也。
正史中的杨修虽然猜到了曹操的用...
查看更多与“曹操为何杀杨修?杨修真的是因为“鸡肋”事件被曹操所杀吗”相关的文章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其中,前三件事情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后三件事情属于政治活动的范围。
前三件事既是杨修向曹操证明自己才华的过程,也是杨修了解曹操其人的过程。通过前三件事,杨修不会不忧伤而惶恐地发现:在妒才忌能的曹操治下,其官也只能是做到主簿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才华横溢的杨修又怎甘自己的仕途凋零呢?因此也才有了后三件事:杨修做出了自己人生一次无比重大的决定,他毅然地转身投靠了更欣赏其才的曹植,并且积极地辅助曹植竞选曹操的继承人。因为只有这样,他的仕途才是无量的,才有出人头地之日。
对于杨修不再热衷于曹操赏识的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在前线,当杨修知道了“鸡肋”的夜间口号(也知道北京富家女胡雅捷了曹操内心的纠结,也知道了曹操将要退兵的想法)时,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忙着跑到曹操的帐里去证明自己的才华,而仅仅是教手下的军士做好归程的准备而已。从才华的肆意张扬到才华的低调处理,这不能不充分地说明了杨修的政治立场的剧烈转变。这个“鸡肋”事件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家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太尉”在汉代是管理全国军政的要员,从杨修的高祖到他的父亲,出了四个太尉,很厉害!那么,这么厉害的官宦世家对于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一定会传授很多为人和为官的规则。
杨修如此聪明,从小耳濡目染,长辈言传身教,要说他不懂得官场的规矩,要说他世事不洞明、人情不练达,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在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说,等我考虑一下。”结果行了三十里地,曹操才猜出是“绝妙好辞”,于是曹操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其实这句话一方面表示了曹操的谦虚,另外一方面还透著一股两人关系很铁的味道呢!可惜由于后人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祟,总认为是曹操在嫉妒杨修的才智。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他有特别值得骄傲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曹丕,另一个是曹植;父子三人并称建安文学界的“三曹”,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
查看更多与“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在于杨修的政治立场的突然转变”相关的文章
在《世说新语》中有这么几个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一天曹操在府里新做的门中,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就叫人把这门给改小了,一个门一个活不就是阔字吗,还有,某一天有人送给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杨修拿起来就吃还分给众人,合字人一口吗,最后就是“鸡肋”了,古人言事不过三,杨修的小命就不保了。
很多人都说杨修是因为能看透曹操的心思,因此曹操才把他给杀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说被看透心思,曹操就要杀人,那曹魏就没人才了,曹操设立的“军师祭酒”除了出谋划策,就是研究人心了,曹操的心思早被人看透八回了。“杨修之死”一直被视为在上司面前耍“小聪明”作死的反面教材。杨修之死的原因除了曹操出于政治立场的考虑还源于他的情商。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你知道吗?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杨修出身于世家望族,《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而杨震正是“四知”拒贿(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故事的主角,以清廉彪炳历史。所以杨修则凭官宦世家之资及才略名气,跻身曹氏政治集团,做了曹操幕僚兼曹植至交,在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背景下,是完全不足为怪的。这既体现了曹操拢士爱贤的姿态,也成全了杨修世袭名门的梦想。
然而,这位汉末名士,精英级的人才,其情商高低如何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情商吧。
情商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简单的说,如果智商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的话,那么情商则代表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核心指数是自我控制能力。杨修面对的是诡计多端、阴险歹毒的曹操,如何处理和自己顶头上司曹操的关系,是他的首要任务。在他和曹操的交往中,其自控力又怎样呢?
“活”字谜事件
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一所,建成后亲自去检查,不置褒贬,在门上书一“活”字离去,打了一个哑谜。工匠们迷惑不解,不知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当左右为难之际,杨修揭开谜底:“门”内添“活”,乃“阔”字耳,丞相嫌门太小。大伙恍然大悟,立马扩建,曹操果然满意。但曹操了解到是杨修猜中谜语,心里便不畅快。按理来说,杨修点明丞相用意,曹操高兴才对,何故不痛快呢?依我看来,曹操打个哑谜,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才智,展示领导的深沉。工匠们猜不出,肯定前来讨教,那时曹操定会欣然道出谜底。没想到,这个“风头”让杨修抢了,他怎能高兴呢!
分食“一盒酥”事件
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见之,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还自作聪明的解释: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一笑置之,内心却极其反感。吃掉一盒酥事小,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事大,卖弄小聪明,更是让人生厌。我想,曹杨二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揭穿“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为人奸诈多疑,担心遭人暗算,便称自己好梦中杀人。果然有天晚上,曹操...
查看更多与“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杨修为人处世情商太低”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