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发布时间:2020-07-20
1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是怎样的?其实这才是真实的李世民和他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唐武德九年六月(626年7月)的一天,秦王李世民入宫向自己的父亲告发兄长李建成的阴谋,表示李建成与李元吉串通一气,意图夺取自己的兵马,并除掉自己。高祖李渊开始还不相信,但看李世民诚恳悲切,心中不忍,只得说:“你也别急,你们毕竟是亲兄弟,他们也不会把你怎么样,等我明日好好问问他二人便是了。李世民见父亲已然作答,就悻悻地离开了。另一边,李建成知道了弟弟告发自己的事,哪里还坐得住?急忙拉了李元吉一同进宫,准备逼李渊表态。

二人骑着马,带领一小队士兵一如往常地向玄武门走来,这里执行禁卫的总领是李建成的亲信常何。按理说玄武门本来很安全的,但李建成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世民早已收买了常何,所以这日的玄武门暗藏了一股肃杀之气。 “兄长,今日这里似乎有些不对劲。”旁边的李元吉突然低声提醒李建成道。 李建成心中一凛,不自觉地打了个寒战:“今日不进宫了,我们快些回去。”说着,连忙策马掉头离开。

“兄长留步。”李建成听到有人在叫自己,回头一看,只见二弟李世民领着一百多人,骑着马远远地向自己靠近。“兄长,你几次三番加害于我,这兄弟之情已经所剩无几了。今日你我二人就在这玄武门一较高下,不死不休!”李世民朗声说着,策马急追过来。李建成哪里顾得上别的,慌乱之中择路而逃。一旁的李元吉也慌了手脚,他本来想拉弓射箭,却屡次不成功。李世民见状,拉弓搭箭就朝李建成射去,这一箭正正地射中李建成的喉咙,李建成就这样命归黄泉。

双方的人马见李建成突然死亡,都混乱起来。李世民虽然对兄长起了杀心,但对这样的结局也是惶恐不已,在危急关头竟然怔住了,混乱中自己的马不受控制,以致被树枝绊住。李元吉见到他受困,就急忙调转马头向他冲过来,顺势夺了李世民的弓,想用弓弦把他勒死。 远处的尉迟恭见了,策马飞奔而来。李元吉一见尉迟恭,如同白日见鬼一样,立即魂飞魄散。因为当年二人比试过,李元吉三战三败,所以,他转身就跑。尉迟恭执著如冤鬼,紧追不舍,还拉弓射他,李元吉的后脑没有长眼,听到箭声,已来不及回头,当场被射死。东宫和齐王府的人看到了自己主子的项上人头,都惊恐不已,无心再战。

随后尉迟恭又身着战甲,手执长矛奔往李渊处。看到尉迟恭来势汹汹,忙问出了什么事。尉迟恭正色回道:“陛下,太子和齐王造反了,秦王正在带兵剿灭叛党,特命我来保护皇上。”李渊一听,心中也猜到了八九成,已知大势已去,再加上丧子之痛,便无心追究了。

“玄武门之变”是李唐王朝内部的一次政变,它因争夺利益而生,最终也以争夺利益而结束。同年八月,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自此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帝王出现了!

查看更多
2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并不能信正史,因为那是被篡改出来的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起端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手刃太子李建成。并且由其心腹大将尉迟敬德将齐王李元吉一箭射了个透心凉。据史料记载,李世民与太子帮的矛盾当然是由来已久。但最终让他下定决心发动政变的关键理由是:他安排在太子东宫的一个卧底得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准备在为李世民饯行的宴会上干掉他。于是,卧底及时的将消息传到了秦王府。最后一层窗户纸被捅破,李世民当然就不再犹豫了,率先举起了弑兄杀弟屠龙刀。

正史中的故事情节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我们要问的是:待他干掉太子和齐王之后,又该做什么呢?是跑到皇帝李渊跟前去告诉他:他的两个亲生儿子已经被另一个亲生儿子干掉了,请他老人家节哀顺变?还是说干脆就坏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把老皇帝一起干掉,然后自己登基称帝?

相关史料,也就是正史,是这样记载的。当太子和齐王血染玄武门,李世民和李建成两派人马正在酣战之时。皇帝李渊和一帮大臣正在皇宫里的湖面上泛舟,享受碧水蓝天,莺歌蝶舞。这时,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带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到李渊及众大臣跟前。报告说:太子和齐王叛变,被秦王得知,现在已经被秦王诛杀在玄武门外。秦王让尉迟敬德进宫来护驾。李渊先是一阵悲哀,紧接着问身边陪同的大臣该如何是好。于是秦王一派的人赶紧说:太子和齐王嫉妒李世民的功劳大,因此才发动政变刺杀秦王。现在既然叛逆已经被秦王诛杀,陛下就应该立秦王为太子,并且把朝政大权交给他。李渊表示同意,并且说:这正是他的夙愿。

从政变到登基,仅两月时间

玄武门之变的具体时间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政变后三天,也就是六月初七,李世民就被册封为皇太子,入主东宫。李渊宣布:一切军国政务均由太子裁夺后再行上报。六月十六日,李渊给了心腹之臣裴寂一道手诏,内容是:“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这就是准备让位李世民的意思。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李渊正式下诏传位于李世民。大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就此诞生,年号贞观。

也就是说,从李世民发动政变诛杀手足,到他登基称帝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如果说太子和齐王与李世民不共戴天,李世民必须诛之,而后取代太子之位。那么,难道他与父亲李渊也不共戴天?继而必须将之取代吗?于是重点来了。要知道,李渊是开国皇帝,在李世民发动政变前,李渊一直是大唐王朝的一把手。并且最近几年几乎已经清除了身边的所有对手。第一,他肯定不是个软柿子;第二,当时的李渊也毫无大权旁落的迹象。

那么,怎么就会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就把皇位传给李世民了呢?况且,大家一定会问:李世民发动政变,杀害手足同袍,李渊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啊!即便是不将其斩首,也至少是圈禁、流放吧?这个杀人放火的人反倒是升官发财了!想起来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

正史,被篡改的剧本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正史记载,当李世民在玄武门外诛杀太子、齐王之时,李渊在干嘛?他和一帮大臣在皇宫里的人工湖上游船!皇宫大门外...

查看更多
3 关于真实的玄武门之变,难道李元吉和李建成真的任人宰割吗?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在我们看来大概就是这样,李唐开国基本都是李世民的功劳,李渊在晋阳起兵也是李世民的主意,其实也没什么用,太子李建成成天沉迷酒色酒囊饭袋,只是嫡子所以做了太子。因此,李渊曾经多次表示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只是李世民坚决推辞,此事才暂时作罢。齐王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一样,并无功勋,性格残暴而又野心勃勃,故二人都不受李渊待见。李建成担忧李世民会谋夺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以将来立元吉为皇太弟为条件,与之结盟,共同对抗李世民。

然后李渊年老昏庸,晚年被女色所迷惑建成、元吉于是勾结李渊宠妃,逐渐获得了其父的好感;而李世民刚正不阿,不肯讨好李渊的宠妃,因此遭到她们的忌恨,也逐渐与李渊有了嫌隙。建成、元吉二人于是趁机中伤李世民,挑拨世民与李渊之间的关系。李渊于是日渐疏远世民,并在二人的怂恿下削弱秦王府势力,将世民的一干亲信都调出秦王府。

之后,二人借突厥入寇之机,说服李渊以元吉代替世民出征。二人打算借机削夺秦王府精兵猛将,彻底剪除世民羽翼,并密谋趁世民为元吉出征践行时,以伏兵杀之,而后逼迫李渊交出政权。

然后被李世民知晓,李世民也就先发制人,建成、元吉第二天经玄武门进宫参加会审,不意在临湖殿发现了伏兵。二人欲东归宫府,被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杀死,之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也就基本这么回事。

但是首先李世民是篡改过历史的人,李世民要看史官写的内容,史官当然要把这件事美化啊,但事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来推敲一下。

首先晋阳起兵这件事,当时晋阳起兵是李渊的主意,只是李渊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不在身边,所以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在。所以大小事情都要通过李世民来布局。而且从晋阳起兵到入驻关总都是李渊在统揽全局,史官评价是“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

其次就是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李渊在进军关中前,派兵攻取西河郡,李建成就是主帅,李世民是副将,结果是非常顺利地拿下了西河;而最先攻入长安的军头雷永吉,正是李建成的部下,可见这段时间建成的军功并不逊色于李世民。再然后就是开国之后李建成一直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政务,很少再领兵打仗了。

而且李世民蓄谋太子之位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从刘文静死之后李世民不断统兵出征积累军功,延揽人才,以为政治资本。为此,李世民不辞艰危,频繁带兵出征。李世民一举消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两大势力,为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其军功和声望都达到了顶峰。

当时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位嫡皇子权势甚大,太子令、秦王、齐王之教与皇帝李渊之诏敕并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下面的官员莫知所从,只能依据最先得到的命令为准,李神通赐田事件即在此情况下发生。平定洛阳后李世民赏李神通良田十顷不料李渊宠妃张婕妤之父也看上了这块肥肉,通过张婕妤从皇帝李渊那得到了手敕,也要接收这些良田。李神通以惯例“秦王教下达在皇帝李渊手敕之前”,否定李渊手敕的法律效力,所以拒绝张婕妤之父接收良田的要求。张婕妤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查看更多
4 李世民死前埋藏在心中几十年的肺腑之言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6月初四早晨4:44分,一队人马匆匆向大唐的皇宫赶去。这天的清晨格外安静,尽管这支人马有着上千的人数,但行动起来却如同鬼魅一般毫无声息。此时,空气凝固,城头的西南乌云密布。而首领李元吉和李建成知道,今天注定是一个不凡的日子。在家臣魏征的建议下,他们已经下定决心,成败在此一举。帝王之家无父子,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父皇,休怪孩儿们心狠手辣,是三弟李世民欺人太甚。

一切成功都是精心策划的预谋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玄武门下,他们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进了这扇门,再无回头路。自古以来,上层社会为了争权夺利,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更何况是深不见底的帝王之家呢。

我李建成虽贵为太子,父皇却给予了三弟同样的地位和权力。如今,我虽有太子之名,但如同困兽蜗居京城,功劳反被那个狼子野心的李世民屡屡夺取。

想当年,我带兵攻打山东,也是为大唐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只是自古以来太子难当,父皇您为了限制我的发展,特重用秦王,在我两股势力之间大玩平衡之术,他好从中渔利。

殊不知,玩火自焚。如今我和李世民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今天这一切都是父皇您逼的啊。

李建成以为他够早了,却不知道,李世民的兵马早已收买了玄武门的城防官,已将自己的死党安排在此。尉迟敬德等刚看到李建成的影子,就已经忍不住跨马横鞭,直奔敌首而去。

突如其来的造袭,令李建成部军心大乱。李世民借机开弓射箭,直取兄弟性命,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斩草除根,夺兄妻嫂

玄武门成功之后,李世民亲自带兵杀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邸。在经过了一天的血战之后,李世民部终于攻入了兄弟府内。

在一番狂砍烂杀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被斩杀干净。而当李世民看到他梦寐以求的美女嫂嫂时,他向这位有着绝世美貌的女子瞥向了神秘的一眼,玲珑心窍的美人深得其意。只要你不杀我,我今后就是你的人了。只要你是我的人了,我保你荣华富贵。

在微妙的对视中,二人已经达成了协议。当晚,二人就东床相会,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从此,他们手拉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此时,李建成、李元吉两家人的血迹还未曾干涸。

父子同台演戏

在杀了自己的两位兄弟之后,李世民跑到父皇李渊那里,倒头就拜,跪下就哭。而李渊也是痛心疾首,恨不该当初听信谗言,被逆子李建成部所蒙蔽。

作为父亲,不该在李世民平定叛乱后不升反降。更不该借外乱之际,预将李世民的手下调离出来,致死而后快。如今,我已老眼混乱,不宜再过问朝政。我戎马半生,也攒下了不少美人和财宝。如今年老昏花,时日不多。只求在临终之前,能享受一番。

至于大唐的重任,就交给你来背负吧。在一番深情地表演之后,父子二人各自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扭过头,各自擦擦眼泪鼻涕,都叹息一声说道:这事,总算过去了!

李世民临死揭晓答案

在李世民即将死去的那一刻,他极力要求太子亲手杀了他。但看到眼前这个唯唯诺诺,时不时将眼睛瞥向武才人的懦弱儿子,他真的好无奈。

他对自己儿子讲出了他埋藏在心中几十年的肺腑之言...

查看更多
5 这文献记载了真实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才被揭开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消息震惊了全世界。藏经洞中藏有从西晋到北宋的5万多件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等。当时时局混乱,清廷对此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大量珍贵文献流失海外。

在盗走了文献中,有一部分就涉及到了玄武门之变。国学大师王国维是最先接触这部分文献,将其命名为《唐太宗入冥记》。虽然这份文献只是唐朝民间话本,算不上官方史料,其作者也难以考证,但里面透露出来的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信息却至关重要。

《唐太宗入冥记》描述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时,还开辟了一个战场,就是“囚慈父于后宫”。就是说,李世民在正史中掩盖了一个可怕事实,李渊是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才将皇位让给李世民的。

那么,《唐太宗入冥记》里面的记载是否是虚构呢?尽管唐朝官方史书一再遮掩,我们还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证实了“囚慈父于后宫”并非虚构。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

“流矢及于内殿”,这说明箭都射到了李渊面前,但是太极宫内依旧没没有任何动静。更让人不解的是,唐朝官方史书把李渊描述成对玄武门之变毫不知情,李渊正在“泛舟海池”。我们做一个设想,假如你(身份是妃嫔、侍卫、太监、宫女等之一)在玄武门之变现场,当你听到激烈的打斗后,你会干嘛?

一定会立即告诉你的领导,而你的领导会很快将这一情况告知李渊。获悉事变经过的李渊,只会作出一个举动,立即躲进太极宫易守难攻的地方,着太监去传圣旨,平息玄武门的战斗。

然而,玄武门打斗得那么激烈,太极宫内却“平静如水”,直到尉迟恭满身血迹“擐甲持矛”来到李渊面前逼宫,李渊这才“恍然大悟”。大家认为这正常吗?事实上,李渊“泛舟海池”,历来备受质疑。

《唐太宗入冥记》的出现似乎把一个真相告知后人,那就是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玄武门现场的殊死搏杀;一个是在太极宫内,另一帮人马早已控制了李渊人身自由。

至此,我们已经逼近了玄武门之变的最核心地方。李世民策划的“玄武门之变”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囚禁李渊,把父亲心腹大臣全部控制住;第二步,在玄武门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第三步,逼迫李渊禅位。有人就说,如果李渊誓死不从,李世民怎么办?一个词,“弑父”!

查看更多
6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不在于兄弟之间争权?原来这全是父子之间的斗争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提及唐朝历史,便绕不开玄武门一战,倘若没有这一次兄弟相残,未来唐朝可能继续处于皇帝王爷相争的局面,甚至整个国家再次处于战乱中。幸运的是,玄武门将事变缩小在最小范围,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但是,玄武门背后真正在角力的两方并不是太子和秦王,而是李世民和李渊的交锋。

李渊为什么不立战功更加显赫的李世民,这一直是后代讨论的焦点话题,甚至有的人认为,倘若让李世民上位,也不会有后来的血腥政变,事实上,下面三点原因决定了李渊不会立李世民,也正是立与不立的分歧导致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厮杀。

一. 隋朝留下的教训

众所周知,每个朝代结束后,接任的皇帝必定会反思前朝被灭的原因,并且自身加以避免,以免重蹈。回顾中国历史,这样吸取教训和制造新错误的循环是每个朝代在重演的事。唐朝建立后。李渊不得不反思前朝的过失。在很多时人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便是废长立幼,倘若不是李广的错误立子,也不会有后来的混乱局面。所以,李渊不得不在这方面谨慎避开雷区,就算李世民功劳显赫,也不能破了规矩。倘若不这么做,想必朝上的争论声音会更嘈杂。甚至众大臣复议以隋为鉴。《三国志》中,很类似的局面发生在曹操立子时,贾诩的回答直接否掉了曹丞相立植的打算。“君不见刘景升,袁本初父子”

二. 李世民势大,野心足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好事,毕竟皇帝的野心大,自然没问题,可问题是,李渊这时还没有老到退休。我们不妨看看玄武门一事后李渊的待遇。《旧唐书》中记载,当时宫外厮杀声不断,而李渊在恐慌中询问近旁,“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旁边的两人就是李世民的间谍,自然带节奏建议皇帝传位于秦王。眼见众大臣的压力,李渊无奈选择了退位。这之后,李世民明面上是孝顺的很,将父皇安排于大安宫,实际上却是另一种软禁罢了。倘若李渊不立仁厚的李建成,很可能没过几年,李世民就将群臣势力掌控,带着这些臣子拜见李渊,然后逼着他把皇位早早传给自己,好早点享受清福。

三. 李建成本身合格

固然,李世民功绩显赫,这并不代表李建成软弱无能,无半点作为,在秦王在前线厮杀时,是什么支持着他毫无顾忌的战斗,还不是李建成的后方稳定已得势力,这两兄弟谁更适合当个武将,谁适合安天下,答案很明显。而李建成本身就是嫡长子,并且为人仁厚,有自己的文武臣班子,在李渊眼中,这个太子是合格的。正是因此,在天下安定后,李渊发觉李世民还在收人马心怀不满,甚至认为他不再是自己的好儿子。正是在这三点原因的推动下,李渊和秦王走向了对立面,两人本为父子,可在权力的诱惑下终究是反目。或许被幽禁在宫中的李渊之所以一辈子不愿见儿子一面,也是因为心中的不满难以排解吧。

查看更多
7 唐朝历史上玄武门之变的真相被李世民隐藏了?
唐朝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齐王李元吉正准备从长安城北门玄武门进宫朝见高祖李渊,不料二皇子唐王李世民带领人马赶来,射死李建成,杀死李元吉,并诛杀两家老小,进而带兵进宫朝见李渊说二人谋反。李渊随即下诏改李世民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的惨剧,牵连人命多达数百人。但是令人稀奇的是,这一血腥事实的真相却一直扑朔迷离,学者们也一直争论不休。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大概有三种说法。

一是自卫之说。秦王李世民是被逼无奈,不得已才后发制人,发动政变。史书记载,李世民在灭隋兴唐的大业中功高劳苦,显露出雄才伟略。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不可能感觉不到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胁,面对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可能有失去。

不可能感觉不到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胁,面对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可能有失去的危险,李建成当然不甘心,于是一场你死我活、手足相残的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爆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暗中蓄意谋害李世民。就在玄武门之变前不久,李世民到李元吉家喝酒,才喝几杯酒腹痛不止,回府之后“吐血数升”,差点死去。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次进宫也正是为了向李渊参劾李世民。故李世民为了自卫,被迫先发制人,不得已发动政变。

二是预谋的杀兄篡位之说。李世民主动发难是蓄谋已久的,并不像史料中记载的那样。李渊诸子中,李建成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当然应该以他为嗣君。高祖即位之初,也的确是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既然被立为太子,如果不发生意外,便可以顺利继承皇位。

然而在太原起兵以后,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李世民的功业远远超过了李建成,且李世民本人又气度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必然企图登上权力的顶峰。而李渊也曾对其许诺,若一朝得天下,必封其为太子。然事实上却是将李建成立为继位者,因此李世民怀恨在心,想自立为帝,遂发动玄武门之变。

三是李渊的暗中相助之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高祖李渊“处此难矣,非直难也,诚无以处之,智者不能为之辩,勇者不能为之决也”。认为李世民虽有篡位。之心,但是得到了李渊的默许和暗中支持。李建成和李世民虽都才识俱备,但是太子李建成贪图酒色,性格懦弱寡断,李渊早有意传位于李世民。

但是李建成是长子,按照封建观念,废长立幼是不合礼制的,又加之李建成早已培植了一批亲信势力,如果改立太子,必定会激起兵变。所以,为改立太子,李渊策划了这场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几次怂恿李渊杀了李世民,都被拒绝。这些都为李渊的暗中相助提供了佐证。

大唐明君李世民:修改国史引争议

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这样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门兵变”的历史实情一直让后人迷惑,而他后来的修改国史也让人议论纷纷。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闰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将史馆移入禁中,设于门下内省北面,由宰相监修。从此之后,史馆成...

查看更多
8 这才是真实的玄武门之变,他的墓志铭中记载了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根据正史记载,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9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正史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唐评书中说,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配合默契,直到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比不上李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李世民集团也不服太子集团,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挽回局面,李世民主动出击,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立为太子,后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简而言之,这场1000多年前的流血政变,任何人读了官方史料后,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太子李建成嫉妒贤能,企图加害李世民,李世民迫不得已,为了自卫,被逼无奈才走了极端,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逼上梁山。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到底是谁的过错,导致了这一场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

千百年来,各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由于史料繁杂,年代久远,谁是谁非,仿佛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不过,唐朝初年有一员武将,全程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全过程,是此事的亲身见证者。他死后,墓志铭中记载了玄武门之变的几个细节,为揭开玄武门之变真相,提供有力的佐证。

此人,就是唐朝武将常何。

常何曾经是瓦岗寨义军出身,后来才归降唐朝。他与徐世勣、秦琼、程咬金等人都是战友,不过比起这几个威震天下的名将,无论才能、声誉、职务、战功,都差得很远。

在唐初波澜壮阔的开国战争中,几乎难觅常何的一言半语的记载,属于那种泯然众人的普通武将。

在玄武门之变后,常何才渐渐有了起色,历任泾州刺史、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等官职,在唐高宗永徽6年(655)病逝。

他的家人请当时的弘文馆学士李义府,也就是后来的唐朝宰相,为常何撰写了墓志铭。正是记述常何生平的墓志铭,吹散了玄武门之变的重重迷雾。

常何墓志铭中记载:

“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意思是说,武德7年(624),唐太宗把常何调入京师,赐给他黄金财物,让他担任皇宫北门、也就是玄武门的守将,并让他留心选拔勇健之人。

常何得以成为李世民的圈内人,经常出入秦王府,参与机密大事。武德9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当天,唐太宗特意安排他掌控好北门即玄武门的防务。

请注意,早在玄武门之变前两年,李世民已经在刻意安排武将掌管玄武门防务了,并一反常态予以黄金重赏,让他成为秦王府圈内人,明显有拉拢和把控常何的迹象。

换而言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并非临时被迫起事,而是精心准备、蓄谋已久的计划!

特别是李世民特意嘱咐常何,六月初四日掌控...

查看更多
9 大唐的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这件事其实全是李渊的问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治下海内升平四夷宾服,贞观之治被誉为垂风万代。

然而帝者无亲,霸者无情,尸山血海铺就漫漫帝王路,从来不止是敌人的,也包括自己血亲骨肉的。兄不兄、弟不弟、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俱在一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对决双方集团的真正主角,正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代英主。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的遭遇当然令人惋惜同情,却仅仅是一个第一配角罢了。

一、李世民的势力基础:天策府集团。

武德年间的李世民,远不止是个朱棣式的带兵亲王,也不止是个韩信式的开国功臣。哪怕他真是唐朝的朱棣+韩信,李渊堂堂开国之君,要收拾他也不会太难。 可惜李世民早已超过了这个层次,彻底尾大不掉。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是以才给他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 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

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王囚帝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此人正是李世民自关东招降纳叛而来,收为亲卫大将。与之类似的关东群豪甚多。他们与其说是降伏于大唐,不如说更多是降伏于秦王。对李渊这个皇帝的忠诚,怕未必比曹仁许褚们对汉献帝的忠诚更高。

就连玄武门之变的李靖、李绩两大军中巨头,竟然对“亲王谋皇位害太子”这种大逆不道行径,持所谓“中立”态度,其真实意向可想而知。正因对他们来说,李世民同样比关陇本位的李渊更能代表其利益。

这才是李渊早已经下场与李世民为政敌,却迟迟不能武力解决他的根本原因,此时两人父子亲情早已淡漠无比了。一切不过是利益与局势所致。

杀李世民个人,对李渊或许不算很难,但要收拾他死后的烂摊子绝非异事,所谓的皇帝诏命,天策府谁也不会当回事。如果只会杀人却没有事后收拾局面的把握,如魏孝庄帝杀尔朱荣那样,并不叫果决、只能叫鲁莽无谋。

因此历史上李渊才会扶植李建成,打压李世民,软刀子割肉,分化其部属,力...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