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独尊儒术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0-07-11
1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汉代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独尊儒术的基础
“天人感应”为汉代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独尊儒术的基础

提到董仲舒,大部分人会想到汉代由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后面的几朝几代,甚至今世,何不曾想,作为一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做出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根据《春秋》所延续出的“天人感应”论更是为汉代的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独尊儒术的基础。

一、天与人的涵义

“天”的涵义,据多家学说来看,最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劳思光等为代表提出的的五义说:他们认为“天”可以有五种意义,依次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和“道德之天”,这就像“天”是这个世界广义的一部分,也包含了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一切,生存所需的食物,容纳我们所需的天地,主宰着天覆地载的力量,指导着人们言语行为的道德准则。

而“人”的涵义,则有王明的观点,为两重,一是人的生命,包括生命的来源、成长和死亡;二是人的生活和行为,包括生活的穷、通、苦、乐,行为的吉、凶、善、恶等。在我看来,这个是最通俗简单的解释,人可不就是由生至死的生命个体,其间穿插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行为决定、悲欢苦痛、,从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生命轨迹,进一步构成了整个人类的大命运。

多重的涵义,丰富的义韵,让天人问题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围绕对象。北宋邵雁认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更是要“究天人之际”而撰史,可见“天人问题”贯穿了古代整个的学术界,甚至是科学界,为古代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前身的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无前人之奠基而无以追溯,而这源头则可以寻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的人们顺应、依赖自然而得以生存,对自然的畏惧使他们具体化自然的种种现象,或天神,或土地神,将他们制成图腾来进行崇拜,这便是天、人之间最初的沟通形式——祭祀,但这并非之前所提的唯心主义思维即感性思维,而只是一种单纯的乞求与敬畏。

真正要有精神上的联系那是在后来人们进入农耕社会后,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的生存经验使得人们将他们供奉,有了寄托性的精神因素在里面,也有了通灵的鬼神因素在里面,人们将祭天与祭人相结合,就更有了与“天”沟通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巫术等都是意图用意志来求得平安、获得温饱,而这些为神的先人就是人格神。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皇权治国,天子出现了。天子,天之嫡长子,权利神授,秉承天意而治理天下。这当然是统治者为巩固地位而向人们传播的控制意识,但当时所形成的“天人宗教”提示着天子极大的能力——上可控天雨,下可丰庄稼,甚至是战争胜败都由天子所掌控,虽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但只要丰年雨顺,胜战连连,就是天子行使天的意志的功劳。由此可推出当时统治者的治理离不开神乎其神的占卜,“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此时殷商的人们从信奉多个神演变为了信奉一个“至上神”。

天子:人民心中的至上神

综合以上几个转变时期,可知,“天”的发展由最初的自然之神发展为了具有...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