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白在《进酒歌》载:「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到人间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生存在世上的条件,祇要好好地发挥,不但可以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才华,用来服务人群。
然而想要发挥自己的长才,如果能够经过教育的开发和引导,才能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门路,将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论语‧子张篇》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当一个人已充实自己,做好养成教育,就有足够的条件为人群服务,在任职的期间,如果能接受在职训练,不断地进修,必然可以让自己服务的能力更为加强。
其实,在职务上认真工作,遇有困难时,能不耻下问,谦卑地学习,不断去突破,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更是充实自己的好方法,同时可使平时所学,得到实际的印证。
当时老子所担任的史官,是他一生中学习印证大道的良好时机,使他对于大道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古代史官的职能是多元化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司天。
司天的工作,就是负责观测天象,依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来制定律法,这使得他对于天道,有机会深入探讨。
掌管天道的史官,其职责本来是由巫官转变而来,加之,
老子出生在巫风盛行的楚国,给他在立论于「道」与「无」的核心观念上,启发不少。
他一生努力追求「道法自然」,用以沟通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此地孕育出,以天道来阐明人事的「天人合一」理念。
根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言行,昭法式也。」
又《礼记‧玉藻》也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由此可见,古代史官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君王进献典籍,平时跟在君王身旁,随时记录言行,总结所遇事情的经验与教训,对君王进行谏诫,以巩固其统治的地位。
因此,后人将老子的学说,当成经营帝王术的经典之作。
这是由于老子能够洞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真理,确立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做事原则。由此体会出,要成就一位圣人,自然应该具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氛围。
在西汉时,曾经有「萧规曹随」的故事,正是体现大道「清静无为」的代表作。
汉惠帝时,开国元老萧何病逝,由曹参继任相位。曹参上位后,有如闲人一般,每天悠游享乐,置政事于不顾。时日一久,有人向惠帝弹劾,说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将会坏了国家大事。
惠帝也感觉到,曹参的表现有些不像话,因碍于他是帮父亲打天下的元老,不免要礼让三分。于是找来在朝中任职的曹○(穴下出),由他转告,结果被曹参训斥一顿,叫他不要多管闲事,于是心有委屈地向惠帝禀报。
惠帝找来曹参,问说:「为何责怪你的儿子,这是我的旨意。」
于是曹参分析说,惠帝不比汉高祖高明,自己不比萧何高明,他们所订下来的政策已经很完善,而且也推行得很好,为何还要去改变呢?如果妄加改变,恐怕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惠帝听后也就放心了,果然在其任相期间,国泰民安。
查看更多与“老子的故事:老子曾担任史官,这让他更加的能够洞察世间的真理”相关的文章
老子的启蒙老师商容,病重时把非常重要的思想传授给老子。
启蒙是人生重要的开始,犹如一张白纸,想要写一篇好文章,或者要画一幅美好的图画,全在于下笔时的构思。又如建设一栋大楼,将来能否坚固,在于地基是否巩固。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又《中庸》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因而在学习某一些事物时,事先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必须有好的老师,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有美好的结果。修行必须遇到明师指引,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再加上自己的精进,那就具备成道的要件了。
老子小时候就拜商容为师,加上自己勤奋学习,奠下未来良好的基础,以下述说老子与商容的一些故事。
传说老子小时候勤奋好学,曾拜一位精通殷商礼仪的商容(又称常枞)为师。
有一天,商容病重,老子赶忙前去探望。商容看到老子来了,很是高兴。老子跪在老师的床前,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病得那么严重,有什么话要教诲弟子呢?」
商容摸着老子的头问说:「当你乘车经过故乡时,为何要下车呢?」老子回答说:「大概表示不忘本吧!」商容点点头说:「对!对!」
又问:「从高大的树旁走过,为何要弯腰伛背快步走过呢?」老子回答说:「大概是表示尊重老一辈吧?」商容高兴地说:「是啊!是啊!」
商容想,真正聪明的人,应该知道柔弱不争的道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张开嘴巴,让老子看,然后问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在啊!」
又问:那牙齿呢?
老子说:老师高寿,你的牙齿已经掉光了。
再问:你知道我这么问你的用意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诚恳地说:「你是老寿星,牙齿虽然没了,但牙齿依然完好。这不就是因为舌头是柔软,而牙齿是刚强吗?」
商容满心欢喜地说:你说的不错。舌头因为柔软而能存在长久,牙齿因为刚强而先掉光了。不仅舌头牙齿是如此,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莫不是如此呀!现在你明白这个道理,我已经把最根本的道理教给你了,希望以后你多守柔弱不要争强,这才是根本安身立命之道。」
老子回答说:「弟子谨记老师的教诲。」
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许多的现象都在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所谓的「滴水可以穿石」,又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都是非常好的证明。
当两个人意见不合时,很容易坚持己见而发生冲突,此时如果能够退让一步,即可结束争吵,事情就有转寰的余地,双方都可海阔天空,清新美好的局面,必可出现。
查看更多与“老子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思想?看看老子与他老师之间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而后世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其中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讲的也是一则传说。
据传说,当时老子对周王朝的衰败感到无力,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家乡,去四处游历。待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总兵尹喜将他拦了下来,因为他看到紫气东来的同时,老子正好骑着青牛出现,所以他认为老子是贵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决,尹喜想要留下他,于是想了一个为难老子的办法,让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写不出来,那么就要留下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将一篇文章写给了他,于是轻松的出了函谷关。而他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道德经》。
而老子离开函谷关之后几经周折,来到了临洮,并在这里留了下来,直到最后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来是飞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征,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骑。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其实表示了他对周王朝的不满,因为他主张无为而治,当时纷乱的战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远,所以他游历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为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可以让他享受无为的一个地方,而他最后选择的临洮确实也是一个山清水秀,远离世俗的地方。
关于老子的故事有哪些
老子有很多故事流传于世,下面我们就说说其中的一个。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记载有孔子向老子求教的事情。
老子铜像 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
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道教始祖老子生平事迹
老子,他的本名叫做李耳。在公元前571年出生在公元前471年死去,公元前770年周朝时期的人。是我国有名的思想大家、教育大家、哲学大家,因为老子担任过管理书籍的官职,所以他在学习了前朝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成一派的道家思想,因此老子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老子从一刚出生下来,眉毛和胡子都是白色的,所以被人称为老子。老子在...
查看更多与“看了老子的这两个故事,我们就能掌握他的大智慧”相关的文章
虽说老子一出生就显示出种种不可思议和聪明睿智,但是如此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神级人物不能一下子就直接飞升天界,那故事就没法继续了,所以这就注定他老人家必须得在人间混迹很长一段时间。
在混迹人间的这段时间内他着实做了几件了不起的大事情。这头一件就是和儒家一号人物孔子进行了友好会晤。
按辈分和年龄算起来,孔子绝对是老子的后生小辈,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也及不上老子渊博。孔子某次去周国公干,注意,此时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周朝了,周朝已经沦为了名副其实的诸侯国。
他老早就听说过老子这个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大名,知道他素来见识广博德高望重,所以就决定前去虚心求教关于礼仪方面的事情。据说孔子问礼的大概地点就在如今河南鹿邑县。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学了一辈子习,到五十一岁了还是没能领悟人生大道,不得已才想到要去沛求教于老子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和《老子韩非列传》两篇文章中对于孔子问礼的具体内容记载的不是很详细。倒是《庄子·外篇·天运篇》里非常详尽的记述了此事的始末。
在《史记》的记载中老子只对前来求教的孔子说了寥寥数语而已:“你说的这些东西,提倡他的人早都成了冢中枯骨,只是他的言论还在流传罢了。君子如果生逢其时就一定有机会当大官坐大车,生不逢时的话就只能四处飘零。我听说善于经商的大贾都会把货物藏起来,有盛德的君子表面看起来跟凡夫俗子没有什么两样。一定要抛弃骄气和过度的欲望,抛弃矫情做作之态和绝不可能实现的志向。我能说的就是这些。”
孔子当时听了必然会思考好一阵子,因为这些话很合乎他的症状。
当孔子将要告辞离去的时候老子又说了几句名言:“有钱人临客人走送的是钱财,仁人临客人走送的是好话。我没钱就只能给你说几句话了:洞察一切反会遭至祸患,这是因为你老在讨论别人;博大善辩而危及自身,这是因为你老在揭发别人的短处。但是作为儿子就不能心存私心,为人臣更不能有私心。”
老子的确也是个实在人。
孔子在听了导师的这一堂课之后回去好几天不说话,于是众弟子都问他:“老师,你见了老子之后为什么变得如此沉默?”
孔子满怀敬佩地发表了一通听课感言:“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经过孔大圣人这一宣传,比圣人更圣人的老子的智者形象最终得以确立。
查看更多与“为何前来求教的孔子,老子却只对他说了寥寥数语,关于老子的一则故事”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