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殖民扩张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从此将世界划为两部分。西方如同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日渐强大雄壮,东方闭关锁国,不断的落后于世界,像一个羸弱的孩子。慢慢变弱的国家里,出生的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好在他们家是医学世家,体弱的他才不至于被病魔夺去生命。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被称为药圣的李时珍。
时间慢慢的流失,多病的孩子终于可以健康的成长了,这说明了他父亲医术的精湛。从李时珍开始懂事以后,他就会给父亲打下手,帮助父亲为病人看病,和父亲一起去深山老林里面寻找药材。在父亲给病人看病的时候站在旁边仔细地看父亲行医的过程。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李时珍在医学世家的环境里面从小耳濡目染,从小便有学医的慧根,这也成为了他走向医学道路上的动力。
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问题的追根究底,不达到目标决不罢休的恒心。给父亲打下手的小李时珍,每天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向父亲问好多的事,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有的时候父亲都被他问的不耐烦了。但是,更多的时候,父亲会耐心的回答他,他家得到的答案深深的记在了心里。从此,医学上的许多学问他都掌握了。这个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年幼的小孩,真可谓是“少年英才”。
从植物到动物,李时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在大自然里得以大开眼界,他跟着父亲像神农氏一样尝百草。亲自去品尝,这样才能了解草药的药力,作用,药的味道和它的疗效。只有努力的认真的去实践了,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知识,坐在家里仅仅凭借猜测是得不到真理的。父亲的回答已经解决不了李时珍的疑问了,他向社会界的各类人士问问题,把从事各类职业的优异者者拜为自己的师傅。
我们要学习李时珍的这种精神,为了追寻真理可以不耻下问,可以向各类人士弯腰的对真理探索的执着精神。14岁的时候,李时珍就已经考取了秀才。这时候的他看到医书便爱不释手,求知若渴。他到各家去寻找有关于医术的医书,借到了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废寝忘食地阅读。
他像一头大胃牛一样,将各种各样的医书囫囵吞枣的咽下去。又在闲暇时间反刍咀嚼,这就是他能成为药圣的原因之一。努力过就一定会有结果,李时珍广泛的阅读大量的医书。从小就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知识,这也他后来编纂《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李时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和他的家庭环境离不开关系,和父亲的殷切教导切不断联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李时珍自己对于医学的浓烈兴趣和他追根究底的求实精神。他造福了人类,他的成就是中西方共同的财富,他是医学界的里程碑!
与“你了解李时珍的故事吗?李时珍的成就和他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相关的文章
享有“药圣”之称的李时珍,他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在医学世家的李时珍,从小就跟随祖父和父亲一起去上山采药,祖父是一位奔走于坊间的大夫(医生),父亲也不出意外也成为了一名大夫,因为从小生活在药草中,所以小时候的李时珍就特别喜欢花花草草,遇到一些不懂的花草,便虚心请教周围的人,并把学到的知识都牢记于心中,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真是一个好学的孩子。别的小孩都是在沙堆里打滚玩耍,除了李时珍,他常常沉浸在父亲的后花园里面,父亲的后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草药,年幼的李时珍也经常跟在父父亲的背后,帮忙给后花园里的草药浇水,悉心照料,父亲见李时珍这么好学,便耐心地传授一些关于草药的知识,以及各种草药的功效,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之下,年幼的李时珍比一般小孩懂的医药知识都多,还对李时珍的成长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逐渐长大的李时珍开始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开始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李时珍经常流连在池塘边、竹林中,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植物,探讨大自然的秘密,还经常与周围的人交流,获取日常生活经验。年少积累许多经验,不仅丰富了李时珍的知识层面,还让李时珍养成了虚心讨教的好品质。正所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虚心的品质,做一个有进步的人。
作为医学家,家中肯定会有无数的有关医学书籍,勤奋的李时珍一有时间便沉迷于书海中,虽然李时珍喜欢看书但是也不是全部都相信书上所记载的,每当李时珍看到书上记载与自己所认知有所出入时,并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刨根问底,他先是请教父亲,父亲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随便推脱李时珍,而是激发他的求学精神,于是就对他说如果你对书上记录的东西有疑惑,你为什么不去亲自去采集,然后细心观察,再来对比一下书上说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李时珍听完父亲这番话后,便动身去实地考察,亲自采集、细心观察,然后认真对比医学书籍所记载的,遇到记载有错误的便多次验证,小心求证,把医学书上所记载的错误纠正过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的值得学习,对不懂的问题进行细心考证,遇到错误经过考察敢于纠正,是求学所必须持有学习态度之一。
李时珍曾经在太医院工作过,在工作期间看过很多种医书,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过往朝代的医书不仅品种不全、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些错误,原本有着有错必改品质的李时珍便辞去太医院的工作,决心要更正这些医书上的错误。他不怕辛苦,背着药篓,拿着药锄头,翻山越岭寻找药材,虚心请教当地村民,听取他们的意见,学习民间秘方,获取更多知识来更正书籍上的错误,还发现了不少新的药材。同样的工作持续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种坚持并非常人所能及,坚持很难,但胜在可贵。
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踏遍祖国山河,只为寻找更多可以治愈百姓的药材,他花了大半身的时间在修订过往的医药书,并写成了对后代的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查看更多与“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相关的文章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年轻的时候为了不负父亲期望曾经三次参加乡试,但是都考不上,可是医术却越来越好,于是李时珍干脆放弃乡试,一心研究医术。
李时珍虽然不是读书的料子,但是研究医术却很在行。因为他的医术越来越好,他的名声自然也就越来越大。李时珍33岁的时候,楚王请他当自己的御用医生,在那个吃不饱饭、药材稀缺的年代,楚王的邀请对李时珍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于是李时珍去了楚王府,并且治好了很多人,也因此被誉为神医,并名扬四海。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嘉靖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这样李时珍便成了嘉靖的专职医生了,这也意味着,李时珍只需要治疗嘉靖一个人。
进入太医院之初,李时珍还是很兴奋的,要知道太医院这样的地方一般人根本进不去,更何况太医院里面有许多传世的医书典籍和珍贵药材,这对一个痴迷医术的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李时珍做太医没多久,就决意离开太医院。
这个时候的嘉靖帝疯狂地迷恋丹药,为了修道,甚至避居西苑二十多年不上朝。嘉靖迷恋丹药源于一件事,他在30岁之前一直没有子嗣,后来一位名叫邵元节的道士帮他开了药,服用不久嘉靖还真就得了儿子,不仅如此,接下来又生了第二个、第三个皇子,嘉靖帝从此对方术深信不疑,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丹药虽可短暂发挥效力,但对身体损害极大,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依赖。嘉靖迷恋丹药,不仅对自己身体有伤害,对宫女们也是一种摧残,药效发挥时,首先受到欺凌的就是他身边的宫女,而且长期服药,嘉靖性情偶尔会暴躁,对宫女打骂虐待时有发生。
嘉靖二十一年,朱厚骢为了专心研究方术,决定移驾西苑,而且一进去就不出来了,在西苑他不做别的,就是修道、炼丹、服丹,嘉靖炼制一种叫处女红的“仙丹”,其药引子就是少女经血,为此他还招了几千名少女进宫,每天有专人采集供他炼丹服用。
李时珍觉得自己在太医院再无存在的价值,君主沉迷丹药身体每况愈下,自己却无能为力。
于是他毅然背起行囊回到小屋,一边拯救天下苍生,一边书写传世医书,进而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令人欣慰的是,倾尽他全部心血的《本草纲目》也不负期望,在他死后流传于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依旧救民于病痛,替他以另一种方式在后世继续悬壶济世。
查看更多与“李时珍为何毅然辞去御医一职?看看李时珍的辞官故事”相关的文章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是我国明代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一生立足于研究古代医药文化,继而对其加以补充与完善,为后世留下了一本旷世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问世,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是一部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并被翻译成各种文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当病痛的人们在《本草纲目》中寻找良方时,都会将李时珍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心底。
李时珍卒于公元1593年,在他去世后,家人将其埋葬在今蕲春县蕲州镇的雨湖之滨,与青山绿水为伴。时至今天,该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李时珍的墓冢位于园林深处,整体呈椭圆形状,后人为了保护墓葬的完整,还在墓周围砌有数枚青石条。在李时珍墓前的纪念碑顶,有一座李时珍的半身雕像,两侧还有六角亭各一座,上覆琉璃瓦,与远处青山形成了一道极美的景观。除此之外,在陵园两侧,当地相关部门还建造了一座李时珍纪念馆,长廊壁上刻滿《本草图》内容,并在馆内陈列各种关于《本草纲目》的版本。
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医学家,对于李时珍都有较高的评价,甚至还有人将其与万密斋并列齐名,分别称他们是“药王”与“医圣”,甚至,当朝也对李时珍的功绩进行了肯定,在其去世后将他敕封为“文林郎”。不过您可能不知道,在这种殊荣的背后,李时珍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与代价。
李时珍行医多年,一直有个著作医书的愿望。可无论是在行医过程中,亦或是阅读古典医学典籍时,他都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古书内所记载的药名杂乱,并没有进行统一明确的解释。相反,后人在解读这些药名时,往往会牵强附会,只知道在书本上进行推敲,却不懂实际考察,致使书中被误读的药物反复出现。
李时珍意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是“行万里路”也绝对不能缺少,因此他决定,自己要深入实际进行考察,重新演绎一出“神农尝百草”。李时珍的求知精神极为可贵,以至于留下不少经典的故事。
在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一直提到一味中药,名字叫作“芸苔”,可是使用频率如此高的词汇,却在后代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释,令李时珍一时难以分辨其中真伪。为此,李时珍遍访各地名山大川,专门查找实物,最终在一位种菜老人的指点下确定,所谓的“芸苔”,其实正是平日里我们所熟知的油菜。
在巡访探查的过程中,李时珍还曾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对一味“仙药”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在太和山地区,有一座五龙宫道观,观中道士极为推崇一种名叫“榔梅”的果子,将其称为是“长生不老果”。每年榔梅成熟之时,道士们都会将其采摘,进贡给皇帝享用。正是因为如此,官府便颁下严令,命民间百姓不得私自摘取榔梅,否则将会被全家问罪。
李时珍却不相信道士唬人的鬼话,于是偷偷潜进深山,冒险摘下一枚榔梅。经过他的仔细研究,发现该水果并无太多的功效,只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形的榆树果实,几乎与桃子和杏子毫无区别。
除此之外,李时珍还对中药质量的真伪进行过判定,并将其明确记述在著作之中。...
查看更多与“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被称为“药王”的背后,是他巨大的辛劳与代价”相关的文章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自1565年起,其先后到武当山、庐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年,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走科举之路
李时珍从事医药学,既是必然又是偶然。其父亲李言闻,就是一位医生,医术颇为了得。不过,在那个年代,就社会地位而言,从医不如读书人,所以,他父亲就希望他能走科举之路,将来可以光耀门庭。他父亲本有个计划,大儿子接他的班,比较聪明的李时珍就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按照他父亲的安排,他开始了科举之路。14岁那年他考取了秀才,不过在以后的考试就不尽人意了。
放弃科考,投身医学
1540年,22岁的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乡试,不过,这一次的状态比前两次还要糟糕,他前不久刚得过"骨蒸病",以现代医学看,这是"结核病"。李时珍当然没有通过乡试,甚至,身体更加糟糕。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科考,投身医学。
随父学医
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事实证明李时珍的选择没有错。虽说他读书考试不行,但在摆弄药材、扎针号脉方面,他还是很有天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见过的病人越来越多,开过的药方也越来越多,临床经验也愈加丰富,医术也开始慢慢地独树一帜。
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医学家,对于李时珍都有较高的评价,甚至还有人将其与万密斋并列齐名,分别称他们是"药王"与"医圣",甚至,当朝也对李时珍的功绩进行了肯定,在其去世后将他敕封为"文林郎"。不过您可能不知道,在这种殊荣的背后,李时珍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与代价。
查看更多与“李时珍简介:多次科举落榜,潜心钻研医学在医术界独树一帜”相关的文章
中医中药是人类的文化瑰宝,中医中药指的是中国医生以及本土的治疗方法。西医提倡药物直接注射或服用治疗,而中药则是提倡服用一些中草药的汤水来对身体调理,二者都是为了达到治病的效果。
现在医学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特性来推断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病效果。但古代的中国人却并没有办法通过高科技分子研究的方式确定一个药草的功效。
那么当年李时珍在编著百草纲目的时候,是如何确定一个中草药的功效呢?
第1点就是来自于经验的总结,中药是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一部分,甚至比现在所记载的文字还要早。
古代人在得病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治,后来人们发现若是吃了某种草物的话会减轻的病症状,于是人们便开始总结哪一种草会有哪一种功效。通过不断的尝试慢慢总结代代相传,大家开始了解了这些药草的特性。
再加上草不可能一年四季都会有的,所以有些人害怕在冬天的时候得病就是事后没有药,提前将一些药草晾干,等到冬天在煮水饮下,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后来发现这一种方式既可以存放,而且药效会更好,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中医汤药。
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中华民族也就逐渐掌握了一些药理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
当年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游遍了中国的大好山川,通过向当地的药店或者郎中人打听该药草的功效以及使用方法,并且将其记录到书中。
所以很多药理不需要李时珍本人去探索的,直接都会有现成的答案,他只需要将这整理清楚并且进行合理的归类就好了,也正是李时珍的如此行为,让中医显得更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也为后来的中医研究留下了巨大无比的保障。
第二就是来自于李时珍本人的验证。除了郎中还有药店会对某一个药草进行介绍了解之外,有一些百姓也会对一些偏方进行口口相传,但是毕竟百姓口种的药方要不严谨,在使用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而这些药方则需要李时珍本人去进行了解,或者说是找类似于志愿者做人体实验一样。有的时候一些病人愿意接受李时珍的新药方,但是有的时候未必有人愿意接受新药方,而这个时候必须就需要李时珍本人去吃药了。
当然以李时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说将所有的药都给检验过来一遍,所以只有部分道听途说的药方是检验过的。
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只是对各种的中草药进行了罗列,简单的记住了其用法用量还有适应症,但是并没有办法解释它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因为古人并不知道其具体的药物原理还有治病原理。
至于中国人为什么会明白这些中草药的功效,在神话小说中记载,当年神农尝百草,神农通过自己的肚子可以看到药物的变化,所总结出来这个药的特性。
就这一个神话也间接透露出来的一个消息,就是这些药性都是通过人体实验慢慢总结出来的。
查看更多与“李时珍是如何确定中草药的功效的?一起来看看李时珍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
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太医生涯
李时珍1551—1557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对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幸运地看到了...
查看更多与“李时珍的故事:翻山越岭访医采药,从赤脚医生家庭走到国医”相关的文章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山人。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药世家。祖父是个名医,终日走街串巷为穷人治病,行善乡里。父亲李言闻,号月池,也是知名的医生。因他医精德高,曾任太医院吏目,并著有《医学八脉考》、《四诊发明》等医作。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医学,特别喜爱药物学。十几岁他就知道了许多药物的名称,并能说出自己所种几十种花草的药用功能。少时李时珍体弱多病,曾因感冒咳嗽吐痰,卧床不起。幸得父亲精心治疗,才恢复健康。这次患病,使李时珍亲身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和艰难,他暗暗下定决心随父学医,济世救人。
当时民间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父亲李月池行医多年,深知医道之难,他从内心里不愿让儿子再走这条担风险又受凌辱的谋生之路。他一心想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开始时,李时珍不敢违抗父命,认真习儒,14岁就考中秀才。可后来,越学越没兴趣。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曾三次去武昌应试举人,但都名落孙山。李月池认为是儿子为弄花、草、虫、鸟,影响了学习。一气之下,把李时珍种的花草都拔了。为此,父子闹了一场风波。
后来,李月池发现儿子通过种花草、养虫鸟,对药物很有研究,有时还将他一军。无奈,只好违心答应了让儿子学医,并亲自帮助李时珍种花、植草、喂虫、养鸟,收集各种药物标本。
李时珍实现了自己学医的愿望,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他学起医来,兴趣浓,劲头足,经常废寝忘食。他“读书十年,不出门庭”,30多岁便成了当地名医。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李时珍被皇家召到太医院任“太医院判”。由于他不甘心忍受官场卑躬屈膝的耻辱。待了一年便辞职回家。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李时珍决心修编本草。他涉猎群书,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亲尝百草,岁历30载。书考八百家,对历代本草复者芟之,缺者补之。他细细揣摩,纂述诸家,编成不朽名著《本草纲目》。此书收药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27幅,计190多万字,是一部集本草之大成的划时代的杰作,是一部造福炎黄子孙千秋万代的珍贵文献。郭沫若在李时珍的墓碑上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精力,造福民生,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李时珍对医学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坚定不移地努力进取,终于实现了自己济世救人的理想,为人类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一代“药圣”!
与“李时珍的故事:“读书十年,不出门庭”,终成“药圣””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