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卢纶

发布时间:2020-06-29
1 卢纶的一首行旅诗,诗中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卢纶的诗
卢纶的诗代表作
卢纶著名的诗

今天小编要谈谈卢纶的一首行旅诗,诗中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人。早年曾客居鄱阳,与吉中孚为林泉之友。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屡举进士不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并居首位。他的诗作多情词健丽的奉和应答与歌功颂德之作,但也不乏秀丽优美的写景诗和雄浑壮美的边塞诗。有著作《卢纶集》。

《晚次鄂州》是一首行旅诗,是诗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为避安史之乱被迫离乡南行途中晚泊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写的。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诗中描写了诗人漂泊生涯中晚泊鄂州时的心情、景况、联想和感慨,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乱、渴望安定回乡安居的心情。这首诗风格含蓄淡雅,韵味悲凉感伤,语言精练贴切,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读起来令人舒畅自若,情味深长,久久不能忘怀,是中唐时期的一首名诗。

此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不禁喜从中来。“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这首诗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尤为著名,估客:商人。舟人:船家。觉:感觉到。潮生:潮水涨起。大意是同船的商人白天酣然入睡,知道此时风浪平静;行船的船夫半夜相互传语,感到已经潮水涨起。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晚泊鄂州时在船舱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舟行生活中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透露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诗句中写的是船上日夜生活的典型情景,表现了诗人江行生活的枯燥感受,

这两句又通过“知”字和“觉”字的运用,透出了诗人旅途生活的烦躁情绪。这两句诗语言平实,文笔细腻,情境如画,委婉含蓄,生活气息浓厚,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是诗人此行...

查看更多
2 卢纶很有气势的一首诗,让人读了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卢纶的诗
卢纶的诗代表作
卢纶著名的诗

今天小编要介绍卢纶很有气势的一首诗,那就是《塞下曲》。

唐朝有很多的诗人,可是能够把诗的非常有意象的人却是不多,大多数的诗人,还都只是描写风花雪月;一开始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还不错,但是读多了之后,便会觉得如同嚼蜡,没有什么味道。虽然说爱情是文艺作品里永恒的主题,可是对于很多的诗人来说,他们更加喜欢另辟蹊径,更加喜欢去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这些诗读起来,总是能够让人引起共鸣,还能够感受到诗人一颗真挚的心。

卢纶就是这么一个诗人,他就写过了一首气吞山河的诗,可以说在唐朝众多的诗人,那是属于另类,而且这首诗写得非常之好。

可能有人要问是什么诗。

要知道卢纶是属于那种比较冷门的诗人,他的很多的诗大部分的人都不熟悉,所以对于一些普通的读者来说,可能还真没有读过他几首诗。

卢纶那首气吞山河的诗,那就是《塞下曲》。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卢家场村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曾经陕西和河南的县令,尽管说他的官做的并不高,但是他的志向却是非常的了不起。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这首诗非常与很多的汉乐府旧题有着相同之初,对于唐朝初期的很多诗人来说,他们在写诗时,大部分还都是使用汉乐府旧题,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汉乐府旧题诗。这种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够更加直白地表达自己对于某件事情的看,而且读起来,也是更加的抒情。

卢纶的这首《塞下曲》,它是由写景开始,最开始的一句“月黑雁飞高”我们都知道大雁是不会在夜间飞行,于是诗人使用这一句话来作为点缀,增加了气氛,第二句“单于夜遁逃”,写明了敌人可能会在夜间行动,但并不是来突袭,他们只是借着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这两句立刻把一种紧张气氛,把一个不可一世的单世,在逃跑途中的那种紧张的心理,应当说是刻画的非常的仔细,让人们一看就能够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两句,写行军带兵的将军发现敌军正在试图逃跑,决定带兵去追击,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踏着雪地,都拉满了弓,准备要把单于截杀在这雪夜里。诗人这个时候尽管也写了那种紧张的气氛,但他也没有忘记,那些士兵那满弓的箭上,飘落满了雪花。

这首诗应当说是有静有动,从一开篇就能够让人的神经紧张起来,从而看到了一个诗人对于当时边患的忧愁,想要上阵杀敌,可是由于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终生都无法实现这样的一个理想;于是只好把自己的志气,全部的写进了这首诗,使得这首诗有一种气吞山河之势,让人读了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查看更多
3 唐代卢纶的一首诗,破了功名利禄,乃是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卢纶的诗
卢纶的诗代表作
卢纶著名的诗

在古代,读书乃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在文学尤为昌盛的唐代。你有真才实学,别人自然会敬重你是个文人。可如果你大字都不识一个,虽然别人不会看不起你,鄙视你,但毕竟还是不及文人的地位高。读书是为了什么呢,在古代当然是为了考取功名,谋取个一官半职,或是希望能在朝廷上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许多文人呕心沥血,不知道用了多少功夫。

但是唐代的科举制也是非常令人无语就是了,读书的有那么多,但真正能够金榜题名的又有多少呢?成功了的我们暂且不提,可那大多数没有成功的文人,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是伤心?是难过?还是会郁闷?不过就连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是终身的不得志。想要一举成名天下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即使仕途受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为名利所累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便给大家介绍一首唐代卢纶的诗,道出了一个文人落榜后所应有的态度。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

卢纶

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

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

一般的文人落第,肯定是心情郁闷,心态差的还会一蹶不振,而卢纶这首诗,便看破了功名利禄,乃是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诗的开头诗人便说自己被功名所悟,春天将要逝去的时候便要回归故里。之后,说自己因为落第而感到羞于启齿,但是遇到人却还要强作欢颜,不知道说出了多少文人的心声。

而到了诗的下片,才能说是整首诗的重点所在。诗人说自己已经年老,而且有病痛缠身,感叹于人世间的起起伏伏,是是非非。一方面诗人想表现出自己心里已经疲累了。另一方面则暗藏有隐居山林的愿望。于是,诗的末尾两句便说到,所有的这些世俗的功名,都还不如那溪水之上垂钓的老翁,像这样自由自在,不为名利所束缚的生活应该才是我的最终的归途。

是啊,我们刻苦读书,绝不是单单的只是考上一个好学校,以后能有一个安定的工作。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通理,理解做人行事的道理,为了做一个更好的人,这样才是最重要的。卢纶的这首诗,便是说出了所有文人所应该抱有的态度,不为功名所累,热爱生活,自由自在方才是最重要的。


查看更多
4 卢纶的一首诗《塞下曲》,他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呢?
卢纶的诗
卢纶的诗代表作
卢纶著名的诗

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卢纶的一首诗《塞下曲六首·其二》,他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呢?

卢纶,字允言,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韩翃、钱起、司空曙、李端等人合称“大历十才子”。其诗形象鲜明,语言简练,气势不凡,颇有盛唐气象。卢纶的组诗作品《塞下曲六首》最广为传诵,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首均被收入《唐诗三百首》。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便是《塞下曲六首·其二》。它主要描写了一位将军夜巡射虎的情景。虽然它只有短短4句,但是却把将军的勇猛形象写得淋漓尽致。至于诗中将军猎虎的故事,原本记载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中,“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塞下曲六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诗文赏析:

首句“林暗草惊风”,即天色已晚,幽暗的深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从这句诗的意思,我们可以得知将军夜巡的地点和时间,以及一种紧张的气氛。本来深山密林就是猛虎的藏身之所,而猛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因此这里的风吹草动,再加上一个“惊”字,就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山中有虎。

次句“将军夜引弓”,意思是说,将军在夜色中拉开弓。正常来说,这里卢纶应该是写将军的射箭动作,但是他却着重突出了引弓这一动作,这是为什么呢?结合首句中卢纶所营造出的紧张气氛,将军还能不慌不忙的拉开弓,便会让人联想到将军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由此可见,卢纶在结构上的巧思。

接下来的“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即将军第二天早上来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却发现箭头深深的插入石头中。如果在不知道汉代名将李广射虎没镞这个事迹的情况下,读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会让人感到惊异和嗟叹。没想到中箭者并非猛虎,更没想到箭头竟然钻入了石头中。

卢纶这样写,无疑让整个故事变得曲折,和富有戏剧性效果。另外,“石棱”即石头的棱角,箭头想要钻入,自然不可能。所以这里卢纶是运用了夸张手法,结合主人公是将军来看,我们便明白了为什么卢纶会这样写。通过中箭入石的描写,人们便会想象到如果石头换成是敌人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此时,一位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便跃然纸上,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说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卢纶的这首诗,便可以说是这类诗作中的典范。寓意隽永,气势雄阔,字里行间还透露了戍守边塞的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情怀。

最后,由于卢纶早年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谋的官职。这首诗便是写于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的时候。所以,他把将军的勇猛形象写得淋漓尽致,也包含了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以及抒发了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


查看更多
5 细品卢纶的《塞下曲》古诗,中国抒情文学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卢纶
塞下曲古诗

塞下曲(六首之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祖籍山西蒲州,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应进士举不第,安史之乱时避乱于江西鄱阳。唐代宗大历初又数次赴长安应试而未及第。后来通过宰相元载、王缙的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坐罪赐死,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唐德宗建中年间复被任为长安昭应县(今西安市临潼区)县令,终官户部郎中。卢纶在当时诗名颇著,交游甚广。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旅生活的作品,很有生气。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创作背景

卢纶早年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举不第,后从军为元帅府判官。卢纶亲身经历了边塞生活,看到过雄浑壮阔的边塞景象,故而创作了一系列的边塞诗作,内容充实,风格雄劲。这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第三首,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联想丰富,气势豪迈。虽为中唐诗作,却颇具盛唐气象。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在奇寒天气下夜追逃兵的边塞诗作,通过我方与敌军一追一逃的对比,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我军必将大胜的战斗结局。诗中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中国抒情文学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天黑无月,宿雁惊飞,接着写由此透露出的敌军行动,而这行动是以敌军最高统帅为首的全线溃退。这是己方将领根据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做出的理性判断,既体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威武,又充满了我方必胜,敌军必败的自信与豪迈。

诗的后两句写得知敌军要逃走的消息后,边疆的将士们轻骑而出,雪中列队,乘胜追击,要给敌人以最后的致命打击。虽然自然环境天寒地冻,但将士们不惧艰辛,斗志昂扬,充满了大无畏的必胜信念和杀敌报国的热情。

诗中所描述的忠勇的将士们整装列队准备出发时,恰逢天降大雪,片刻之间雪花就已经落满弓刀,突出了战斗之前的紧张气氛,大雪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将士们的英姿如在眼前。全诗虽短,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能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整首诗,完全可以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卷。益见边威之壮,守备之整,而惜士卒之苦寒也。

文学常识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2、大历十才子: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是唐代大历年间,在长安、鄱阳等地活动的一个诗歌流派,其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

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

卢纶其他作品选读

塞...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