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因为其字少且意简,读起来朗朗上口,几乎是小朋友们会背的第一首诗,而家长也要完全把古诗的知识点吃透,才能在小孩提问时不被打得猝不及防,这里,就有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咏鹅》的知识点,可供参考。
咏鹅古诗原文
咏鹅
骆宾王 〔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注释
1.咏:用诗、词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2.曲项:弯着脖子。
3.歌:长鸣。
4.红掌:红色的脚掌。
5.拨:划动。
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著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又名李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王那相斩其首降。
查看更多与“咏鹅古诗原文以及翻译”相关的文章
提到骆宾王,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除此之外就未必知道他的更多信息了。所以很有必要讲讲骆宾王的生平故事,看看这位少小神通,青年才子,晚年遁入空门的历史文化名人传奇一生。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县令。《咏鹅诗》传说是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句,细致的观察力,娴熟的写作手法,让他从小就“神童”的美誉。聪明好学的骆宾王没有长歪,他尊师好学,青年时期进入道王李元庆的府中做门客。李元庆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异母弟弟。
骆宾王在李元庆府中还有一段传奇经历。初入李元庆府中,大家觉得他年纪小,没有重视他,就这样骆宾王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三年。直到有一天李元庆询问门客如何遴选人才,这时候骆宾王提笔写了一篇策论,强调人才不应该仅仅有能力,还要人品过硬,不能阿谀奉承。这样的意见让李元庆无法接受,于是骆宾王继续去坐冷板凳。
一直到骆宾王30多岁,他还是一介布衣。在唐代初年,想要入仕可以由达官显贵推荐,骆宾王在无奈之下也想走这条道路。不过在官吏的眼中,骆宾王这个人无趣刚直,过于傲慢,不但没人帮助他还纷纷落井下石,群嘲骆宾王汲汲于功名利禄。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骆宾王写了一篇文章赞颂李治泰山封禅才被举荐进了官场。
骆宾王在官场中几起几落,没做过什么大官,反而屡遭贬斥,后来被撵到西域军营之中。骆宾王的抗打击能力很强,到了军营之后他发挥自己的文采为统帅写各种军中文书,于是有了机会被提拔为侍御史。这一次,在侍御史的任上,骆宾王被诬陷贪腐,最后落入狱中,关押一年之后才脱身。这一次骆宾王彻底死心了,对功名的渴望越来越淡薄。
几年之后,骆宾王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成为闻名天下的名人。李治病逝之后,武则天手握朝政大权,任人唯亲,打击李唐宗室子弟。唐朝开国元勋的子弟纷纷起兵反抗武则天的统治,其中最有声望的是徐敬业的军队,骆宾王作为一名幕僚参与到徐敬业的大军之中。他写了一篇《讨武氏檄》,文中历数武则天的罪状,写明各地军队讨伐武则天是为了匡扶正义。这篇文章有理有据,用词犀利,很有煽动性,一下子就成了人人诵读的名篇。骆宾王靠这篇檄文名满天下,成为人人皆知的才子名士。传说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都认为骆宾王是人才,这样的人没有在朝堂之上是宰相的过失。
其实李治统治时期骆宾王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李唐宗室是否执政跟他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徐敬业不是骆宾王的知己,骆宾王加入到讨伐武则天的队伍中主要是为了发声呐喊。他不甘心平凡度此生,他想要得到一次闪耀发光的机会。这样说骆宾王也许有些过分,但仔细想一下,神童,才子,身上有着这些标签的骆宾王是不是格外渴望功成名就。
徐敬业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才能,很快就被武则天镇压下去,骆宾王在乱军之中生死不明。有人说他隐姓埋名跑到杭州出家避祸,通过偶尔流传出来的诗句才被世人发现行踪。骆宾王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文学创作领域,他和王勃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
与“七岁写下《咏鹅》古诗的骆宾王,是靠什么文名满天下的呢?”相关的文章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悯农》、《静夜思》、《咏鹅》堪称古诗词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不老神话,凡识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骆宾王的《咏鹅》,听觉与视觉的交融,静态与动态的契合,将鹅的悠然神态展露无疑,令人拍案叫绝。更有传说此诗是骆宾王七岁所写,这更增添了一层奇幻色彩。
中国人喜欢对称美,无论是建筑、绘画还是诗词作品,都力求和谐统一,然而《咏鹅》却困惑了不少人:既然为五言古诗,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个字,而不是“鹅鹅鹅鹅鹅”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它的答案非常开放,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去接近它。为了更好地探究骆宾王写下这首诗时的内心想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此诗的写作背景,故事是这样的。骆宾王从小就聪明伶俐,有“神童”之称,远近之人无不赞其智力超群。这一天,他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就想考考他。
几个回合下来,骆宾王对答如流,使客人大为惊异,于是客人将难度升高了。他将骆宾王领到池塘边,指着水中白鹅,令其作诗一首,骆宾王稍稍思索之后,一首名垂千古的《咏鹅》就此诞生。由此可知,《咏鹅》是即兴所作,浑然天成,没有经过诗人长时间的雕琢和打磨。
据此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见景成诗,可能他只看到了三只鹅,孩子嘛不讲假话,有一说一,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便只吟出了三个“鹅”。还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把这首诗吟诵出来的,首句“鹅,鹅,鹅”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所用的朗诵用时和停顿时间都与五个字相同,为押韵起见,就只保留了三个字。
不过,应注意的是,《咏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它不同于唐代中后期广为流行的律诗和绝句,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是在汉乐府之后,形成于汉魏时期的一种新诗体。五言古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讲平仄,不限长短,用韵自由。并且,五言古诗最重要的一项自由是:每一句诗五个字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就是说,骆宾王的《咏鹅》根本就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句式,又或者说,骆宾王在创作时,根本就没给这首诗定义是何样的体裁,只是率性而为罢了。骆宾王凭借其天赋异禀的能力,写下精彩的句子,却不遵守韵律、格式上的条条框框,这恰恰体现出了他出神入化的精彩发挥。
想李白之《行路难》三首,虽然被定义为七言古诗,但其中很多句子都不是七个字,尤以第二首为甚:“大道如青天”,“羞逐长安社中儿”,“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行路难,归去来”,几个字的都有,这就是古诗类题材的自由。试想,骆宾王一个七岁的孩子,却能了解到专业的作诗知识并付诸实践,可谓艺高人胆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假如一首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形式就没有必要那么拘谨,可以做一些无伤大雅的突破。况且,《咏鹅》首句的字数缩减并没有破坏韵律,没有损坏整体的和谐,读起来照样是朗朗上口,那么它就可以成为千古名作。
古诗词本质上是音乐性的,既然已经具备了韵律之美,那么格律要求完全可以靠边站。况且《咏鹅》的内容绝对...
查看更多与“还记得小时候背的鹅鹅鹅古诗吗?骆宾王开头为什么只写了三个鹅呢”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