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望天门山的古诗

发布时间:2020-06-28
1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古诗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赏析

李白的诗总是浪漫宏大极具画面感的,《望天门山》则是他在开元十三年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相关翻译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长江从中间劈开天门雄峰,碧绿的江水从东流到此处,又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互相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原文

望天门山

李白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拓展阅读

李白姓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

查看更多
2 李白的《望天门山》写了什么?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
望天门山的古诗
李白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

查看更多
3 《望天门山》的古诗背后的故事,25岁的李白是什么样的?
望天门山的古诗
李白

《望天门山》带给你的不仅是一首诗,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25岁的李白正式出蜀,沿长江东下,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远游历程

01诗词背后的故事

同年夏天,李白乘舟抵达了天门山,被天门山独特的地理形态所震撼,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02天门山地理位置

天门山由两座山组成,分别是今天的安徽和县西梁山和安徽抚州市东梁山。如上图所示:左边的是西梁山,右边的是东梁山。两山隔江相望,像一座大门一样,天门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如上图所示,天门山地处六朝古都南京的上游,距南京不远,个把小时就能抵达,加上此处江面狭窄,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在天门山的西凉山区域拉开序幕,第3野战军90师奉命攻打西梁山,为渡江战役作先期准备。

03诗词深度赏析

1.诗题理解:

标题中的“望”字,结合全诗意境,此时的李白距离天门山应该还有一段距离,是站在沿江而下的小船上远远地望天门山的,所以用“望”字更贴切。

2.诗文赏析:

第一句中的“楚江”指的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在春秋战国时间,长江中下游大片土地都是楚国领地,因此在古代长江中下游都称为楚江。这句诗的意思是:天门山就像被楚江从中间冲开了一样。简简单单几字就写出了楚江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气势。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至此回”很多人都解读成:东流的长江水流到天门山这一带就开始转向,向北流了。但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地图就知道,要说转向北流,在芜湖市的弋江区,长江水就已经明显转向,向北流了。

所以,“至此回”到底怎么理解呢?我们先看一下天门山的地理结构,天门山刚好是一个三角地带,李白出游至此刚好是夏季,水流比较湍急,所以水流至此会形成回旋。所以把“至此回”理解为水流到此形成了回旋的景象是比较符合诗意的。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向东流去的长江水到此形成了回旋。

第三第四句的意思是:两岸碧绿的天门山隔江相对的出现在眼前,此时江面上一艘小船正从日边驶来。

全诗浑然一体,自然而生,没有丝毫雕凿的痕迹,读来大气磅礴,让没有到过天门山的人也能读后瞬间脑补天门山的奇丽画面而相差无几。同时,这首诗也写出了25岁的李白第一次东下出游时的乐观与豪迈。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