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望洞庭

发布时间:2024-02-26
1 《望洞庭》教案范例6篇
《望洞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

查看更多
2 望洞庭原文及注释(带翻译)
原文及注释
望洞庭
望洞庭原文

刘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七代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望洞庭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望洞庭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日暮时分,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明镜般平静的湖面开阔廖远。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湖中翠绿的君山好比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查看更多
3 望洞庭课件(系列10篇)
望洞庭课件

对于对“望洞庭课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一定不能错过这篇小编精选的文章。在上课前,老师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就可以顺利上课。讲义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与朋友们分享这篇文章,让他们也能够受益并与您一同学习!

望洞庭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

查看更多
4 望洞庭课件
望洞庭课件

每个老师所需之必备课件为教案课件,故每份教案皆须我们认真撰写。教案则为教师实现专业化教学之必备工具之一。接下来,栏目小编将详尽解说“望洞庭课件”,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并借鉴!

望洞庭课件【篇1】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

查看更多
5 望洞庭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望洞庭古诗原文
望洞庭翻译

中国的两个省份,湖南湖北,正是因一个坐南一个居北在洞庭湖两岸才得名,那么这么有名的洞庭湖,古人会如何来描写它呢?且随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首刘禹锡的《望洞庭》吧,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望洞庭古诗原文

望洞庭

刘禹锡 〔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1.湖光:湖面的波光。

2.两:指湖光和秋月。

3.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4.潭面:指湖面。

5.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6.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7.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查看更多
6 孟浩然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干谒诗最重要的是什么?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诗

唐代有一位诗人朱庆馀,他的一首诗流传至今: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为何作这样一首诗,是因为当时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做法: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在试前往往需要凭借有声望人士的引荐,使他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获取功名。

这也就是当时流行的所谓行卷,即考生把自己的诗作提前给有名望的人士相看。在这些诗作中就有一些诗专门介绍和推荐自己,类似于现在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书,这种诗就叫做干谒诗。

朱庆馀这首干谒诗就是写给当时的水部侍郎张籍的。张籍看过诗后非常欣赏朱庆馀的才华,还回诗一首。最后也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一举考取了进士。不得不说是这首干谒诗的功劳了。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也曾写过一首干谒诗,是赠给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的。

我们先来看看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是怎么向别人表明自己入仕的想法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半段描写诗人望见的洞庭湖景色:

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暴涨,几乎快要和岸一样平了。站在岸边望过去,远处的天空好像已经和洞庭湖的水连在一起,水天一色烟雾朦胧。

云泽和梦泽蒸腾起来的水汽,雾气腾腾的,在水面上氤氲飘动。湖面上不时波涛汹涌,在湖边的岳阳城好像随时会被洞庭湖水撼动。

这首诗虽然是律诗,但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含有古体诗的意蕴,可谓起句之妙,后人多有效仿。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浑浑若不落边际,气势雄大而温厚。“蒸”字和“撼”字,用在此处,非常响亮,而又确切,形容洞庭湖尤为警拔。

诗的后半段是赠中书令张九龄,表达自己渴望入仕的心情:

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诗人不由感叹,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就像看见钓鱼的人在悠闲自在的钓鱼,自己很羡慕。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诗人巧妙地运用“舟楫”、“垂钓”的典故,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而划船、钓鱼本就是湖边常事,使得此诗不露痕迹,诗意自然流畅。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得体。孟浩然的这首诗,既表达希望对方引荐帮助,又不落俗套、不卑不亢,确实是干谒诗中第一等文字。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之时。可惜他没有朱庆馀的好运气,这次长安之行未能如愿中举,其后再未试图入仕,一直隐居。孟浩然的诗清苍酝藉、平淡自然,与他追求隐逸的志向不无关系。

清代屈复曾点评此诗: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能使气势雄浑的诗人卑下弱小的乞求,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真是残酷。


查看更多
7 刘禹锡最著名的山水诗《望洞庭》,既形象又富有情趣,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刘禹锡
刘禹锡的古诗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古代仕途不畅的文人,往往会产生寄情山水的情绪,因为儒家一直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政治上不能有所建树,那么寄情于山水之间,醉心于诗词之事,便成为古代文人顺理成章的选择。在唐代,诗人寄情于山水的诗句不胜枚举,譬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等。而今天要说的这首《望洞庭》,同样也是一首寄情山水小诗,它出自于唐代素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之手。

众所周知,刘禹锡在政坛上主张革新,因为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长期贬谪到蛮荒之地,他曾自言“二十三年弃置身”就是说的这次遭遇。然而,仕途受挫的刘禹锡并没有太多的消极情绪,却是将心思回归到山水之间,用一颗平常心来排遣内心的郁闷,据说他在被贬的20多年里曾几次游览洞庭湖,《望洞庭》就是他在一次夜游洞庭湖时所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是诗人在秋夜的月色下观看洞庭湖美景的一首山水诗。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描绘出月光与湖水的静谧,并暗示了游湖的时间。意思是:洞庭湖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辉映,到处一片安静和谐。试想一下,夕阳落山,秋月初上,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平和,诗人在这个时间点来观赏湖景,看到的是湖水与月光交融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冷脱俗的世界,一切烦恼皆抛之脑后。

诗人在稍作停顿之后,仔细观察一下看到湖面风平浪静,如同还未曾研磨过的铜镜,于是写出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主要是对首句中所表达的意境的一个补充,因为只有“无风”,才会体现湖水与月色的“两相和”。同时这句诗所描述的景色也相当真实,因为只有朦胧的夜晚,湖面才会平静如镜,白天即便“无风”,依然会看到湖面有阵阵涟漪。句中“镜未磨”三个字,形象地说出湖面无风的状态。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是诗人将目光移向远处的所见之景。月光如水,皎洁而又明亮,映照着远处的山色如同一块苍翠的碧玉。值得一提的是,此句中的“山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山和水,而是特指洞庭湖中的一座山。正因为“山”在湖中,所以才引出诗的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座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山,就如同是放在熠熠生辉的大银盘中的一只小青螺而已。这最后一句可谓是点睛之笔,既形象又富有情趣,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刘禹锡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写出的这首山水小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全诗四句都是在写景,前三句的景色描写略显平淡,而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形象而生动的描写,却让人眼前一亮,如同锦上添花,令人拍案叫绝。


查看更多
8 浅谈刘禹锡望洞庭的创作背景和诗词深意
刘禹锡的诗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南荒,在一次秋天去洞庭湖的时候著写的。

首先,“光秋月两相和”描绘出秋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洞庭湖上,湖水和月光交相呼应,更加的衬托出环境的安宁,缥缈。“潭面无风镜未磨”则是形容湖面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和第一句相照应,突出洞庭湖风平浪静。同时,也描绘了秋夜的洞庭湖的美景。仿佛使大家身临其境。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则是将视野放大画面之外,从整体的角度来写,在皓月相照之下,洞庭湖山山水水更加的融合,浑然一体,就像是银盘子里面盛放着点点青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句话,色彩描写的丰富,使人画面感增强,另外,刘禹锡从整体来描写洞庭湖,也不仅突出洞庭湖景色优美,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不凡气度。

洞庭湖是湖南岳阳的名胜,由于洞庭湖自身的风景实在是优美,所以,自古以来,都是文人们喜爱的地方,李白就曾说过:“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可以说,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摇篮,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许多名胜古迹。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革新的,也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积极地参加永贞革新,并且在革新时和柳宗元取得深厚的友谊。但是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便被贬为朗州司马(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所以,刘禹锡也是微笑面对生活,虽然说是屡遭贬谪,但是刘禹锡还是本着自身的清高,与文人特有的坚持,积极的处世,并且在此期间也深谙隐逸之道。

所以说,刘禹锡的诗风就透着自身性格的刚毅,他能够用很多诗篇来指责嘲讽当朝的权臣,也能够为了自己的生活,抒发豪放勇猛之词。读刘禹锡的诗词,不仅能从中看出他独特刚毅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刘禹锡对待生活爽快乐观,他独特的艺术表张力,更是突显自身魅力。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