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还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因此,辛弃疾在自己的诗词中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并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染病在床,他的知己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两人久别重逢,纵谈国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爱国热情在两人的心中汹涌澎湃,一同发誓要为祖国统一而奋斗不止。
辛弃疾与陈亮同游鹅湖(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他们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后来被人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第一次是朱熹与陆九龄和陆九渊兄弟进行的思想辩论之会)。
临别之际,辛弃疾写下了下面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怀念与不舍: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唤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里的“同父”就是指陈亮。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
“老大那堪说”这一句极为沉重,有“欲语还休”的意味。“元龙”指的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陈登(字元龙),“孟公”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官员陈遵(字孟公),用这两人的典故,抒发了作者的壮怀,与陈亮的有着相同的志向。“元龙”、“孟公”都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
辛弃疾与陈亮均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而世人却重视富贵如千钧。
“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可惜的是,我们所谈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能听见了呢?
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在一起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怒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已经夜深人静,他们仍然“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下片呼应陈亮和词中的壮志豪情,评议时政。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日日笙歌,把国家耻辱,民不聊生的日子全都抛在了脑后。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究其因,则在“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主战派遭到排斥,得不到重用。戗指而斥,顾影自愤,一吐爱国志士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辛弃疾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于是更加坚定了收复中原的信念,从而写下了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
辛弃疾闲居鹅湖之际,念念不忘国事的作品非常多,而这篇《贺新郎》是最为激奋昂扬的,其心坚志刚,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可谓是既勉友亦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