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超霸气的一首词,连古人都不放在眼里
2020-07-08 辛弃疾的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
在千百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养成了一种谦虚、谨慎、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遇人遇事,中国人讲究“平和”
“低调”。所以,对于一些个性突出,行事张扬的人,人们总是会不自然地从心底里生出一种厌恶之感。在很多国人心目中,“狂”并不是一个好字眼。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些人的“狂”是故意为之,是假装“狂放”,是不得不“狂”。对于他们而言,举世皆浊唯其清,不“狂”就不能活。“狂”是他们扔向世俗的匕首,是他们照亮黑暗的火烛,是他们反抗不公的宣言。“狂”是他们的人生座右铭。《全唐诗》最奇特的送别,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立意之高无人能及
正如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真是狂到没边,连古人都不放在眼里,成为他词作中最狂的作品。可是,我们细细读完,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令人无声落泪。全词如下: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放眼整个宋代词坛,辛弃疾是唯一一个具有男子气概的文人。他与世人眼中的文弱书生是不一样的:因为自小生长在沦陷区,相比于其他文人而言,辛弃疾心中的家国之恨要更加强烈,充满了侠义之气。史载,他年轻时武艺超群,胆量过人,带着十几号夜闯叛军大营,手刃叛徒。
然而,在封建社会,由于皇权的至高无上,很多有志之士终其一生,都难以施展才华与抱负,甚至抑郁而终。辛弃疾虽有满腔报国之心,空有一身武艺,却深受命运的摆布而无可奈何。这首词所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抑郁不平、无比悲愤而又孤独无奈的情绪。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反战派弹劾后,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所写。此时的他已经58岁,赋闲在家也有四年了。尽管两鬓早已斑白,可是词人心中的国仇家恨从来没有一日消失过。奈何,朝政黑暗,统治者苟且偷安。对此,他除了悲愤和无奈,就只剩孤独了。
词作一开篇就直抒胸怀,大声感叹道:我已经很老了!而后,词人应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叙述自己老大徒伤悲,如今不仅一事无成,也找不到一个知心朋友可以一抒心中郁闷。可见世态的炎凉,词人的落寞。
于是,词人忍不住发出感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现实生活中,河人没有什么可以感到欣喜的,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心事,只好将一腔深情倾注于自然之中。他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青山好像也认为词人“妩媚”了。然而,这喜悦之下却是一种深深的孤独落寞。
词作下片前三句又连用典故,表面上似乎在嘲讽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高人,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更多地不过是一些只知道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势利小人。而后,“回首风云起”一句,为词作增添了一股风云浩荡之气,也为下文的狂言造足了气势。
此后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真是狂到无边,不愧是“词中之龙”。对于这两句,辛弃疾本人也十分喜爱。每每有客人的时候,他就吟诵此句,颇为得意。可是,词尾的“知我者,二三子”都道出了词人之所以发出如此“狂言”的原因:因为世间没有知心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辛弃疾这样狂妄的人,又何止他一人!推而向前,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也很“狂”。可是对于这些人的“狂”,我们并不觉得厌恶,甚至还感到可亲可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狂放之中,藏着他们至真至纯的性情,反映的是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家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