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杜甫这首写雨的诗流传千古,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和享受

2020-07-01 春夜喜雨 杜甫

从古至今,“雨”一直都是文人骚客笔下最经典的意象之一。因为季节变换,雨也有了种种形态,因而,在诗人笔下也便有了种种雨的姿态。我们曾读到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无限柔情,也曾品味到“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的决绝无情,还曾浏览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款款柔情,更是倾倒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万丈激情!可是不管诗人们写了几多种雨,在我的心里,只有一种雨最美,那就是”诗圣“杜甫笔下的春雨,下面就让我和您一起来浏览一下这首《春夜喜雨》吧。

首先,我们向大家先容一下这首诗词的创作配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夏天,因为关中大旱,所以杜甫被逼无奈脱离了陕西,在渡过了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之后,最终于成都定居。也许是因为诗词才气,广交挚友,所以在成都他获得了朋侪的资助,生活逐渐稳定下来。这段时间里,杜甫不再去愤世嫉俗,不再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安放心心种田种花,自娱自乐。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履历,让他对于农村生活的体悟越发深刻,自己回归初心、赞叹农民的黎民的情感越发真挚,在他往后的作品当中时不时就会体现出那种喜悦与赞叹。

时间来到了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其时我们的诗人杜甫因为自己履历了一场绵绵春雨,夜深人静,诗兴大发,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春夜喜雨》。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优美图景,纵然是在这千百年之后,我们读来仍然以为兴高采烈,让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诗人其时的那种情感和心境。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的是春夜降雨,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绵绵春雨就像知道时节,通晓人们的心意一样,就是在这合适的时节正好就降临在人间了。诗人并没有运用何等庞大的写作手法,也没有使用什么华美的辞藻,仅仅是一个“好”字就把诗人那种欣喜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可谓返璞归真,极具韵味。拟人化的“春雨”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优美,也让我们体悟到了黎民黎民对它的盼望。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时代配景下,绝大多数人都是靠天用饭的,春雨的到来滋润万物,生命萌芽,冬天事后迎来的春雨在夜晚悄悄降临,就好比“雪中送炭”那般温暖人心,这是何等令人兴奋啊!

我们接下来品析颔联,这一句其实是在进一步去描绘春雨的“好”,诗人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体现夜雨对万物的滋养,春雨不仅仅是知道时节,更能够滋润万物。夜风很柔和,细雨是那么温柔,随着风儿轻轻飘洒,一派生机勃勃的情形好像就在眼前。这样的春雨就似乎是优美事物的使者,它没有选择在万人瞩目的白昼到来,而是在夜晚悄悄来临,或许它是不求回报,不要人世间谢谢它吧。诗人笔下的雨是泛爱无私的,是温柔静美的,这怎么能不叫人喜欢呢?

诗人在颈联写的是春雨中的夜色,一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让我们看到了朦朦胧胧夜色,极目远望,山野小径和那乌云一样,同是黑蒙蒙的一片,想要浏览一下这漫天微雨却始终不得见。江面上只有星星渔火,只管很微弱,但此时却显得格外明亮。诗人情不自禁地去想象:这样纷纷扬扬的细雨该是会下一整夜吧?这种细致入微的视察,这种细腻感人的情感,可谓入木三分,精妙绝伦。

所以诗人在尾联最后开始想象春雨事后的漂亮景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觉醒来,万物苏醒,花儿越发娇艳,草儿越发翠绿,好像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娇艳欲滴的花朵在雨水的烘托下更显妩媚,似乎把这人世间都装点得越发漂亮明亮了!

其实诗人创作的思路很是清晰,相信大家读到这里已经感受出来了,这个思路就是“雨来-听雨-赏雨-想雨”。我们都说春雨贵如油,或许诗人也是这样盼愿着的,看着能够滋润万物的春雨静悄悄的来了,想着低调却又无私的春雨这么婉约的来了,不禁心生欢喜,这眼前漂亮的景致让他重新看到了人世间的希望,让他瞬间心情顺畅,传神之极!

更为难能难得其实是诗人写雨背后的情感,春雨能够滋润万物,为什么诗人会有这样的喜悦之情呢?他原本投身仕途,学富五车,为什么会对民生痛苦这么在意呢?因为世人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劳感人民足够的热爱和同情,所以才真情流露,兴高采烈!正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情怀,让我们感动的不应该仅仅只有春雨的到来,更为重要的是诗人这流传千古、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啊!

总的来说,我们今天一起浏览的这首《春夜喜雨》具有多种美感,既有炼字造句的韵律美,也有婉约秀丽的景致美,更有体悟生活的情感美,可以说这样一首“喜雨”诗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情感基调方面都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和享受,也无愧于元人方回“此诗绝唱”的评价!


上一篇 : 杜甫是我们现代人的喉舌,语不惊人死不休
下一篇 : 杜甫这几首诗被人说太消极,当时老百姓是怎样看待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