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绝不止这么简单

2020-08-18 邯郸学步的故事 邯郸学步的意思 邯郸学步讲了什么道理

我们都很熟悉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说的是学习别人走路,但他为什么要学别人走路呢?他只是单纯的在学走路吗?他学的是什么步?这个故事绝不止这么简单。

现在,对“邯郸学步”这一成语的解释是:有个燕国人来到赵国的首府邯郸,看到那里的人们以优美的姿态行走,于是他跟随学习。 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一些好的东西,而且还忘记了原来的行走方式,因此不得不爬回家。

学别人学得不像,这是荒谬。 但是一个正常的人要去学别人走路,这更加荒谬。 但是,看起来可笑实际上并不是可笑的。 实际上,燕国人并不是由于邯郸走路走的好看,这个人才去学走路。 邯郸还有其他原因。

“邯郸学步”来自《庄子•秋水》。 这是庄子对辩论者龚孙龙的话的驳斥。 原文是:“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从“且子独不闻”可以看出,邯郸学步车在当时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未在其他书籍中记录的“寿陵”可能是一个小城市; 未成年人被称为“余子”。

邯郸学步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庄子胡说八道。 如果只是开个玩笑,那么辩论者公孙龙就无法被说服。

现在的模特们必须学习走路,士兵必须学习走路,学习走路是两种类型的人。

在特殊场合才会学习适合的走路姿势,在平常没有人会学走路。 为什么这个来自寿陵的年轻人必须去邯郸学习走路? 了解了古代礼节之后,问题就会很明显。

《礼记》写于周代,距庄子时代不远。 这是一本专门规范礼节的书。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他细节必须按书进行。

其中,《曲礼》一章是关于行为举止的,其中很多是关于走路的规则,例如“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 “为人子者……行不中道”,“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向)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方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必视下。","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

“趋”是要走快。 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不可以的,在某些情况下,又必需要这么走。 “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就是古人上台阶,也有规定要先迈哪只脚。

以上仅是示例。 更加复杂的规矩足以使人头晕。

关于步行的仪式太多,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掌握。 寿陵的年轻人应该是一个预备贵族的人,因此他必须首先学会走路。

实际上,不仅寿陵青年,而且当时所有贵族青年都必须先学会走路。 邯郸是赵国的首府,也是礼节最重要的地方,因此来自小城市寿陵的年轻人来到邯郸学习走路的礼仪。

学习走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鸣玉佩。

玉是古代人的品质和身份的象征。 玉石穿在身上不仅是为了看,而且是为了听。 《诗经·秦风·中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

人们走动时,“将将”是玉的声音。 《礼记•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 穿好衣服后,外出前,您必须检查自己的外表并听佩玉的声音。《礼记·玉藻》也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通过走路的步骤和“揖”和“ 扬”之类的手部动作,玉器发出的声音可以与《采齐》和《肆夏》的节奏相匹配,玉器发出的声音应该非常悦耳。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即玉的声音是水之美的隐喻。

既要走路,又要使玉器发出优美而中性的音调。 没有努力,就无法掌握这种技能。

正是因为走路很难,所以寿岭青年学习得不好。 当他走路时,他身上的玉声一定令人不快。 翡翠的声音令人不快,丢面子是可耻的。 为了面子,寿灵的年轻人不得不爬回家。


上一篇 : 北宋名臣寇准是怎样的人 下面让我打破你常规印象中的寇准
下一篇 : 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纵观他的一生就知道了他的不简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