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想要推荐两首词,是关于才子佳人的词,是关于风花雪月的词,让我们来看一下周邦彦这两首词吧!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诗词不仅能够领略到诗词之美,更能品读作者之心境,知晓当初为何有此心境,为何有此情绪,恍若他就在身旁,诉说着他那些往事。登高而望,或怀古伤今,或赞颂河山;观世事风景,或抒情,或感怀,或咏叹等等,吟诗作词,句中必有故事。诗词不同,故事也不尽相同,意境也自会不一样。
唐诗诗酒流连,宋词花月纵横,印象中宋词,总离不开风花雪月。穿过岁月的尘埃,我们仍能看到那些徘徊惆怅的身影。回首遥望岁月那头的残雪断桥、流水落花,看那悲欢离合、聚散情缘。
一、《少年游》
宋代: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此词为周邦彦所作,是词人追述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此词上片“并刀如水”三句,将男子进房,见女子纤指破新橙,接待男子,展示出女子热情待客,却隐有讨好对方之意。“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男女共处一室,相对而坐,调声,评音,琴瑟和鸣,将两者的情态动作尽皆展示而出,两者的关系呼之欲出,双方情投意合的情感自不言喻。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抒情,“城上三更”夜已深,男子起身告辞,女子“低声问”行宿,外面“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不如就不走了。下片以委婉之语气,层次推进的向男子提出挽留之意,将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都十分细腻逼真描述而出。
此词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不沾半点恶俗气昧,绝非淫词艳曲可语,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
此词以如此细腻的描绘出来,将双方情态心理都描绘出来,要我说词人亲眼所见,我也相信。恰好这首词,有这么一段故事,据说,宋徽宗一日微服出行,私访京师名妓李师师。恰逢此时,周邦彦正在李师师处,惊闻皇帝驾到,周邦彦避之不及,只好丢下斯文,慌慌张张地躲在了床下。有心的徽宗皇帝这次是带了江南新贡的橙子来的,帝、妓二人一边分享新橙,一边温语调笑、对坐调笙,郎情妾意,好生惬意。万万想不到,这些全部都“直播”给了躲在床下的周大词人。而周大词人呢,也并不客气,不仅不为尊者讳,相反还来了个来而不拒、“照单全收”。只见他彩笔轻轻一挥,一首风流的《少年游》就问世了。
此词一问世,李师师作为京师名妓,自然吟唱周邦彦的词,毕竟自古佳人都吟唱才子诗词,更何况周邦彦名声可不弱。但后来,徽宗皇帝听到李师师唱这首词,问其所以,师师明以相告。恼羞成怒的皇帝佬这下不干了,就找茬儿把周邦彦罢了官,赶离了京城。而事情到此还没有完,周邦彦离开京城时,李师师前去相送,周邦彦便又作了一首词赠别,就是那首著名的《兰陵王·柳》 。我们的故事还没完,先看一下这首《兰陵王·柳》吧!
二、《兰陵王·柳》
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题目虽是柳,但却不是咏柳,自古折柳送别,这首词便是如此。上片开头“柳阴直”,便开始写柳,柳阴、柳丝、柳絮、柳条,将柳树写了一个遍,其实是词人想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词人登上高堤,目见堤坝边上烟柳,流露出一番惆怅与忧愁,“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都见杨柳依依惜别,却不见欲归不得的倦客心情之悲凄,此时词人思绪由杨柳到忧愁,精神斗转,感怀心情,可是画风又转,又回到了“长亭路”的柳条上,长亭外,古道边,送别进行时,词人却叹“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看似还在爱惜柳树,实则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离别自是伤感,此去岁月,不知何年何月相复见,因而词人回忆往事种种。“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将往日送别宴会场景重回脑海,情人送别,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回忆着此情此景,令词人难以忘怀。“梨花榆火催寒食”便将送别宴会的时间说明,岁月匆匆,时光匆匆,又是一年离别日,词人心情可见伤悲之甚。“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词人慢慢远去,回首一看,人却是远在天边了。船之快,意如词人愁之快,愁之多,远去不知多远,词人依然愁绪萎靡。故“望人在天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船越远,遗憾越重,“凄恻,恨堆积”,将满腔的心胸上堆积了离愁别恨,难以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船已远,人亦远,此时斜阳夕照,已无春意,看着那无垠的天际,内心满是孤凄,此时的景色正与词人心境相符合。越发孤凄的词人,越想回忆往事温存,“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可见词人当时内心是如何的孤单与悲戚。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话说此词写得如此之好,自然流传于世,词人缘何离开京师,而送词人的又是谁。而这恰好接着上面《少年游》之说,被贬离京的周邦彦,赠别李师师《兰陵王·柳》。而不久,徽宗皇帝从李师师口中听到此词,又心生怜才之意,把周邦彦召回,并任命为大晟乐正。祸福迁移,竟全系于一词!可见诗词之魅力,让人惊叹啊!
当然关于此事的真假,早有王国维经过考证,说这个风流故事纯系后人的浪漫附会 。而之前,人们还是颇以此事为真的,总爱把此词和周、李、赵三人联结在一起。 毕竟,才子、佳人、帝王都牵扯在内,此种“三角”情爱戏,更添艺术魅力气息,更加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