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杜甫最经典的名诗《登高》诗句赏析,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2020-07-21 杜甫的诗 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的名诗

“诗圣”杜甫有一首经典七律《登高》,久负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岁的杜甫辗转流离于夔州,年华老去,身体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厌倦。谁成想,此种抑郁心情又时值重阳佳节,诗人无法排解心中烦闷,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

一首浑灏流转的七律《登高》于是喷薄而出,该诗无论在意境构造还是情感张力上,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一联全在写景,紧扣秋声、秋色。在这居中总共有6个镜头,风,天,猿,渚,沙,鸟。诗人登高远眺,此时年老,双眼已经浑浊,满眼的秋景,高台之上多悲风,秋风烈烈最切肌肤,天高肃杀最逼双眸,猿鸣之声最断人肠。

秋天江水水位下降,岸边沙石最苍白,诗人用一“清”一“白”,冰冷之感油然而生。成群的飞鸟盘旋而落,寻找自己的家园,成为诗人无所归依的折射。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联承接上联,采用全景构图,画面更加阔大雄浑。诗人环顾群山,无边无际的落叶随风飘零,这里呼应了首联的“风急”,只有风急,才显出万山落叶声势之浩大,落叶的“萧萧”之声,加快了落叶的速度,突出秋天的肃杀之气。

连绵不尽的长江水奔流而来的磅礴气势,更加突出了“不尽”的长度。万山之下是滚滚长江,落叶之声交织江水之声,情感更加深沉。

诗人孤身立于这个画面之中,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了由自然宇宙无穷与永恒反观生命短暂与渺小的悲慨。正因如此,此联被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为何是“万里”悲秋呢?诗人一生辗转漂泊路途之长,不比万里更短,只有更长。“悲秋”一词点明了时节与情感,对前两联写景所触发的情感进行了高度概括。

为何“常”作客呢?“常”字说明羁旅漂泊之频繁,诗人从滞留长安到避乱入蜀,再到买舟南下,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居无定所,潦倒不堪,甚是凄凉。

为何“百年”多病呢?已到人生暮年,岁月蹉跎百事无成,悲叹良多。为何“独”登台呢?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无所依靠,理想无法实现,加上知交半零落,孤独之感让人唏嘘。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是安史之乱后的国运之艰和命运之艰,“难”是理想之难和回乡之难,“苦”是谋生之苦和漂泊之苦,“恨”是伤时之恨和虚度之恨。

“繁霜鬓”是垂垂老矣内心焦灼,“潦倒”是穷极至此对一生的总结。

诗人顾念自身境况,酒已无法消愁解忧了,为此诗人“新停浊酒杯”啊!尾联寥寥数字,就渲染出深切而悲凉的意蕴,这是对前面几联所写意境的概括,也是对全诗的精要总结。

杜甫自称“晚节渐于诗律细”,将沉郁顿挫的诗风发挥得淋漓尽致。一首《登高》,让我们得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深度。胡应麟在《杜诗详注》里称“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


上一篇 : 三国里“白衣小将”马超在潼关之战败给曹操的原因在哪?
下一篇 : 杜甫最有名的代表作《秋兴》,最能突出杜甫大气象风格的诗句是哪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