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总是与黑暗同行,耀眼繁华总是包裹着冷瑟凄离,大唐是国力鼎盛、经济繁荣、文化井喷的时代,但同时隐藏在这些光芒下的暗流,有时候比看得见的人间更加残忍。或许大家都听过“昆仑奴”的称谓,却不了解其中的内涵,其实“昆仑奴”并非来自昆仑山的奴隶,正相反,他们的故乡在南方。
古义“昆仑”,除了代表昆仑山之外,还泛指一切黑色的东西,那么昆仑奴就是指肤色黝黑的奴隶,他们大多是来自东南亚以及南洋地区的黑色人种,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长安是作为仆役被使用的。由于昆仑奴数量有限,因此只有少部分皇亲国戚等地位高的人才能用得起,这也成为当时体现身份的象征。
唐代上流社会流行着“昆仑奴,新罗婢”的说法:昆仑奴身强体壮,踏实肯干,而新罗的婢女都受过专业的训练,乖巧懂事,因此此二者非常受欢迎,深得贵族豪门争抢。然而,这种劳作方式却逐渐变味了,名流贵族都以持有昆仑奴作为炫富手段,劳动力的问题就丢到一边了。
当然,炫富手段并非这一种,毕竟昆仑奴的数量稀少,能持有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们亟需新的资源和炫富手段。这时,“矮奴”便应运而生了。河南道县古称道州,这里的人由于不明原因而造成很多人身材矮小,肤色黢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侏儒。而朝廷不仅不去查明缘由,反而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道州民
白居易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
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
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
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
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地方官吏将身材矮小的人当做“土贡”,也就是“土特产”进贡到皇宫,供皇帝赏玩,“矮奴”逐渐成为道州的一道特色“贡品”。大诗人白居易在长安城内惊见“矮奴”,大为吃惊,遂打听到了一些故事,于是写下了一首揭露皇室这种恶趣味的诗。白居易说道州人只有“三尺余”,按照唐代一尺三十公分计算,“矮奴”的身高大约也就一米。
可千万不要以为被当成进贡到皇室的贡品,“矮奴”就会受到好的待遇,其实皇室只把他们当作是观赏性的动物,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言:“任土贡,宁若斯?”难道能把人当成贡品吗?显然,“矮奴”受到的是非人的对待,他们很可能被装在笼子里,只能吃被投喂的食物,来迎接笼外人奚落的目光。
而且,白居易还提到了“生别离”,这说明“矮奴”一旦进宫,活着回来的几率就非常小了。所以,道州才会上演“老翁哭孙母哭儿”的悲剧。后来,道州来了一位名叫阳城的地方官,他彻底断掉了大唐皇室这种重口味的恶趣味。其实,这首诗是白居易为歌颂阳城而写,但无意中透露出的信息却使我们大吃一惊。
阳城秉持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皇帝屡次下旨进贡“矮奴”时,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反对,并表示:“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道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只有矮小的大唐子民,没有矮小的奴隶!皇帝一听感动不已,于是下诏革去了这一陋习。
如此一来,道州百姓对阳城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甚至为了让后世子孙都记住他的功绩,取名时多以“阳”字入名。从百姓反应也可看出,进贡“矮奴”的习俗怕是由来已久了,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大唐荣耀我们都听过,我们都向往着那个强大的时代,可无奈终归有时代局限性,大唐皇室以人为奴赏玩、不珍惜生命的做法却被视为理所当然,这是令人所不能接受的。细细想来,站在最高位置的统治者对自己的子民竟如此残忍,这就是隐藏在耀眼繁华下的冷瑟凄离,还真是叫人感到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