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烛之武退秦师

发布时间:2023-11-10
1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带赏析)
原文及翻译带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一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第一次教读《烛...

查看更多
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武退秦师
武退秦师课件

经过精心挑选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给大家带来了题目为“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的文章。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的实施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希望此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资讯和信息!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篇1)

定位《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选自《左传》,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幅较短。语文实践、探究主要让学生理解和分析烛之武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的说辩艺术以及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

本单元四课文均属先秦历史散文,写人记事生动形象,都表现了人物的论辩才能,学习本单元,除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和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外,要着重了解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的说辩艺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高中文言文学习开好头。

切入

1,你知道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吗?

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本》中的《重耳之亡》,了解“秦晋之好”和“城濮之战”的故事,以及《左传》的有关知识。课堂先由学生或教师讲述“秦晋之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读完这文章后,你觉得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赏?

从文章出发,体会所表现的人物的语言艺术和闪耀出的智慧。还可以问学生: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他能够说服秦伯退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探究

1, 晋国为什么要联秦攻郑,即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针对此句教师先补充简易的秦晋郑楚四国形势图和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另外,秦国也要争夺霸权,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诱导学生思考本段的内容和上面的问题:

点拨: a 1 战争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b 1 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c 1 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出原文的句子,然后分析探究。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烛之武十分了解和信任,极力推荐,可是,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本段的重点在“说”,先让学生自读、讨论,找...

查看更多
3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加翻译)
原文及注释加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那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诶没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作品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

查看更多
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武退秦师
武退秦师教案

教案课件是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因此需要我们老师亲自动手编写一份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可或缺的基础,那么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范本可以参考呢?下面就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启发和改变!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传笔法的神韵。

教学难点:诵读,推究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秦晋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由于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二、说背景

1、春秋形势图

2、结合课文第一段,学生梳理背景。

时间:九月甲午

事件:晋秦围赵

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部署: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三、文言学习诵读法介绍:因声求气

1、古人论述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清曾国藩《家训》

2、气:

含义之一:指作者发话的口气声气,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里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

含义之二:情绪和感情态度、思想、气质等。

四、三步诵读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气。

1、齐读全文,正音、掌握节奏

共gōng通“供”说yuè通“悦”知zhì通“智”

缒zhuì阙quē逢páng孙

2、通其意,诵读,用一个字概括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求其气

1、用经典论述引出《左传》特色,点明本文学习重点:通过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揣摩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语言中的语气、感情。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学生诵读,点评

(3)三个句子里分别寄寓的感情:

于国事之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骚满腹(“也”“犹”、“矣”、“也已”);真切自责,指明利害(“是,过”、“不利焉”)

3、诵读、研讨烛之武说退秦穆公的一段话

(1)投影古人总体评价烛之武言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

查看更多
5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武退知识点
武退秦师知识点
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在当今社会,文档写作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和教育中的基本技能要求。我们首先需要培养起学习范文的意识。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的文章,这篇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章值得我们珍藏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一、字词读音

汜(fán) 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 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

失其所与(yǔ)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夫(fú)人古义:那人

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五、一词多义

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⑤以乱易整(用,介词)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

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

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

查看更多
6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珍贵的古代文献,由左丘明撰写。这篇文章记录了郑国丞相烛之武智勇过人、退敌秦军的壮举。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篇赞颂英雄气概和智谋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篇文献的原文及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智慧和勇气所蕴含的价值。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吧。”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果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赏...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