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自小就勤奋好学,胸怀大,为人忠孝宽厚,励精图治,大荒之年甚至自己带头紧衣缩食,与民休养,后亲自率军统一北方,后期被慕容冲围攻,苻坚亲自站上城楼,披甲督战,身中流矢,鲜血满地,如此可谓文武双全能做到这些的帝王,据我的考察,中国没有几个,他绝对算得上一流霸主,第一流的英雄,只可惜当时的历史背景太过险恶,淝水一战大败,这一丑遮了百俊,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让人感慨英雄气短,造化弄人。
苻坚部下,大多数是亡国(或者曾经的死敌)迫不得已投靠他,并且有很多仍然在试图恢复原先势力,姚苌、慕容氏、拓跋氏等都是如此。这些人并不是主动投靠苻坚的,也不是招降的(比如李陵那样的),甚至在之前都是劲敌,苻坚不但不除还信任之,倒是主动叛逃、投靠他的都被处死了,因为他倡导“忠”,认为主动来投降是不忠于原来的君主,这样一来,效忠他的只剩下有被强迫怨气、没主动性的人。除此之外,还没有大力提拔自己的势力,显得势单力薄,前秦虽队伍多,但正规队伍素质过低,以至于后来骑脸优势打不过慕容泓的一群难民壮丁。
看似是笼络不同族群,实则只是笼络原统治家族而非全体,因此其仍然存在复国的基础,大多数人并不买账也没有得到苻坚实际好处,至少应当除掉其贵族、扶植提拔新的势力,或者像奥斯曼对马穆鲁克那样广泛笼络已经没有反噬能力的马穆鲁克阶层并允许自治。苻坚要让以前的敌对贵族去在朝中任职,没有剥离其基础(或者阉割其势力)、解决反噬风险。从这来看,有时候外围部下都是死气沉沉、无能又平静的废材倒是好事。 因此,苻坚提倡节俭、让荒年都无灾这些措施是极好的,却没有把自己的亲信搞好也没能让深入人心,扩张的战争给人们的负担很大。
我一直觉得前秦天王苻坚和唐玄宗李隆基有点相似之处,因为两个人都是那种只要有贤臣良将辅助,就可以开创一番事业,开创了“开元盛世”,却在李林辅、杨国忠等人执政时期,开始自甘堕落,同样的前秦天王苻坚如果有王猛的辅助,那么他可以有很大的成就,如果没有了可以制约他的王猛的话,那么他就会亲近那些他所认为的“忠臣”,比如东晋的周飏、朱序等,所以我觉得,如果前秦天王苻坚能继晋武帝司马炎之后再次完成天下统一的话,那么他绝对会很快堕落成一个享乐主义者,就算不成为隋炀帝杨广那样的暴君,也可能像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一样好大喜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苻坚的名声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好了,甚至可能会遗臭万年。
实际上自从前燕灭亡后,苻坚就已经有点骄傲自满了,开始想要学习“穷兵黩武”的秦皇汉武,只不过因为王猛还在世,可以压制那些阿谀奉承之人,所以苻坚才没有一直自甘堕落下去罢了,前秦天王苻坚不过是如同齐桓公姜小白信任管仲一般,放手让王猛去做事罢了,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苻坚,完全是“自大的理想主义者”的集大成者。有些人觉得苻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妇人之仁,其实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一个成功篡权并把上一任皇帝成功搞臭,甚至上台后诛杀一系列亲族,你说他是...
查看更多与“你了解过苻坚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其实我们不能只从淝水之战里来看他”相关的文章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87万进攻东晋,在淝水发生大战,由于秦军后方有人在喊“秦军败了”,而导致秦军大败。但是只凭一句话就能使得一支大军崩溃吗?看似强大的前秦实则充斥着各种矛盾
前秦皇帝苻坚在位前期不得不说是位十分有才能的君主,虽说前秦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但是苻坚任用汉人王猛做谋士。政治上采用了汉族的封建王朝的制度,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在经济上新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化上提倡儒学,发展教育。通过这些措施,前秦国力大增,先后灭掉前燕,前凉,最终统一北方。
但是统一的前秦民族关系复杂,鲜卑人,羌人,羯人混杂在长安附近,但是这些都是因为战争失败而被迫在此。另外,众多投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充斥朝堂,并得到重用,如慕容垂。慕容垂是前燕重臣,被迫投降,并且一心想要复国,曾今力劝苻坚伐晋。事实证明,这些人无非是在利用苻坚。淝水之战时,慕容垂率军三万,竟原地不动,战后,“唯垂军独全”。淝水之战大败后,这些人纷纷建国称帝,北方又再次大乱。公元384年,慕容垂成功建立后燕。
再者,由于连年战争,人民产生厌战的心理,军队士气低落。本该休养生息,但是,苻坚为了发动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征兵,征调物资,这无疑是给刚刚经历完战争的北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资料显示,前秦的87万大军中,民族成分也很混杂,显然这种情况下的前秦很难做到团结一心,在没有解决内部民族矛盾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但也只是一团散沙,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作为统治者的苻坚产生了骄奢思想
公元375年,曾经为苻坚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王猛死去,此后,苻坚心里更加骄傲,对于忠臣的谏言,反而不愿意再听,对于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却更加信赖。据《资治通鉴》记载,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
此时的苻坚可以说什么忠言逆耳也听不下去了,即使他的弟弟苻融已经将此中利弊阐明的很清楚了,但是苻坚仍然一意孤行。对于那些怀有野心的人,如慕容垂等人,劝他发兵进攻,他却感到很高兴,说“与吾定天下者,其惟卿耳”。一个连亲人劝谏都不听的人,反而相信这些降臣,如此刚愎自用,或许只有失败才能让他清醒。
不仅如此,在生活上,苻坚也开始追求奢侈。《晋书》记载
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遂示人以侈,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宇车乘,器物服御,悉以珠玑、琅玕、奇宝、珍怪饰之。
骄奢心理日渐腐蚀着一颗曾经锐意图强的心,使得他很难用理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战前,苻坚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略规划
苻坚自认为自己有“百万大...
查看更多与“历史战役淝水之战前秦是怎么输的?最眼前的原因就是苻坚高估了自己”相关的文章
383年,苻坚进攻东晋,制定的方案是套用了前人的模板,那就是晋武帝灭东吴的路线。从东到西,多管齐下,全线压上,其中一记重拳奔向“头部”,准备直接ko“弱不禁风”的南方小朝廷。
看上去万无一失,当年“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场面要再次上演。
看起来完美无缺
当年8月,苻融、慕容垂等率领步、骑兵25万人,作为前锋南下;不久,慕容垂带领其中3万多鲜卑部队分了出去,进攻荆州;8天后,苻坚亲率主力从长安出发。
如果从空中航拍,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体军事部署。
总指挥:苻坚。坐镇项城(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遥控一切。
总兵力:112万。除前锋外,另有步兵60万,骑兵27万,旌旗、战鼓连绵上千里,运输船只上万艘,浩浩荡荡、漫山遍野。
三路大军,由西向东分别为:
1、西边:由巴蜀沿长江东下。统帅姚苌。
2、中间:进攻襄阳,牵制桓冲荆州的力量。统帅慕容垂。
3、东边:进攻寿阳(今安徽寿县),直逼建康。统帅苻融。
此外,还有军队推进到彭城(江苏省徐州市),由北向南进攻。
10月份,苻融顺利抵达颍口(今安徽省颍上县东南),并迅速占领了寿阳城;慕容垂也攻陷了荆州的郧城(湖北省安路县,为东晋江夏郡治所);姚苌的7万水军从巴蜀也顺流而下。
一切真是完美,都在苻坚的意料之中。
三路大军三个叛将
然而如果跳出局外,做一个旁观者,又会发现其中的不对头。
1、部队太散。东西向从四川到安徽,南北向从草原到淮河,到处是人。真正的“主角”就是苻融20万左右的兵力,另外两路军是“配角”,其他87万人马都是“群众演员”。
2、人心不稳。三支军队各有一个叛将,暗地准备暴动,想“抢镜头当主角”,苻坚这个总导演却蒙在鼓里。
先说西边的姚苌。
姚苌是姚襄的弟弟。前秦军是杀姚襄的凶手,姚苌走投无路,投降了苻家,血海深仇藏在心里。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获得更大的信任,他一直在卖命,平定凉国、益州,他都出了力的。
苻坚看他整天忙得满头大汗,不知疲倦地加班,以为他是个任劳任怨的劳模。
慕容垂支持苻坚攻打东晋,他随后也凑了上去,加柴添火。
苻坚封他为龙骧将军,都督益州、梁州诸军事,这个任命是有深意的:当年晋武帝伐吴的主将王濬,就是从益州(巴蜀)沿江东下,官职也是龙骧将军。
含义还不止这一层。
出征之前,苻坚对姚苌说:过去我就担任过龙骧将军,这个职务不肯轻易授予别人,你一定要努力啊!
左将军窦冲在旁边说:王者不能戏言,陛下这句话是不祥之兆。
苻坚一听也对,好像姚苌要取代他的位置一样,心里闷闷不乐。
姚苌外,进攻荆州的慕容垂原本就是“大忽悠”。
进攻寿阳的统帅是苻融,他当年是拼命反对南征的,这次纯粹是赶鸭子上架,对南方也是一点不熟悉。
但苻融对大哥还算忠心耿耿,但可怕的是,军中潜伏着一个“地下党”,就是降将朱序,始终想回到南方的“党组织”。
这三个人焦躁不安地等待着外力的撞击,期待破茧而出。
谢安没有明确的方案
再来看看东晋怎么应对的。
前方总指挥:谢石(谢安的弟弟)为征讨大都督。
将领:徐、兖二...
查看更多与“带你仔细回顾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中苻坚怎么输的”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的战争以强负弱的大型战例,淝水之战若称第二,没有谁敢称第一。
看完淝水之战后,颇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描述东晋如何运用计谋击败苻坚的九十万大军,而是重点记录苻坚是如何败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场战争的始末,共同探秘苻坚是怎样走向失败的。
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坚召集群臣商议,要起兵讨伐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晋王朝,他的话音刚落,反战派纷纷谏言不易伐晋,并从天时地利人和详细阐述,苻坚一时颇有无奈的感觉,然而也有少量的主战派,首先就是秘书监朱肜赞成,秘书监这个职位就是掌管图书文字的官员,说白了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这么一个文官,假若朱肜不奉承不赞成,苻坚也许会有迟疑,为什么呢?
早在公元357年,苻坚征服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羌,羯等后,就有乘胜追击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但被他的得力谋臣王猛给劝住了,王猛的原因很直接,北方刚统一,各族都尚未完全安定,若出兵,朝内空虚,恐有部落造反,符坚暂时接受建议,安心治理朝政,王猛一直在死之前都再三告诫苻坚万不可伐晋,他知道苻坚伐晋称霸中原的信念一直未灭。
现在苻坚执意伐晋,也是有他的理由:……今略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这就是他自信的资本,他现在的部队近百万之众,而东晋王朝此时的兵力不超过十万,十比一!我怎会失败呢?其中有位护卫太子安全的官叫石越,他说:东晋现在据长江天险,民心团结,我们远道讨伐,师出无名。听了这话后,苻坚豪气万丈地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如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段冲霄万丈的话说得群臣默默无言。
而此时,有一人内心无比激动,他就是期待苻坚这样做,这人是谁?这人就是京兆尹慕容垂,这人本是羯卑的首领,臣服于符坚之后一直在寻求复辟,现在机会来了,他怎能错过呢,消磨苻坚的兵力,伺机起事,还有一个主张出兵的就是羌族首领姚苌,两年后就是他杀死了苻坚,灭了苻坚的王朝。于是他也竭力主张出兵,并对苻坚大加赞扬,顺合苻坚的意思,苻坚还重赏了这个日后的掘墓人。
兵未出,苻坚就已经被十字架瞄得准准的,为他的失败埋下伏笔,天时,地利,人和苻坚一样没占,他理论上的数字蒙敝了隐患。被征服的北方少数民族此时心怀各异暗潮涌动。
苻坚的弟弟苻融在最后向他呈述不能出兵的理由后泪流满面,苻坚听不进,悲剧在悄无声息中拉开序幕。
当太子,夫人,名僧都劝告无果后,苻坚于公元383年,举全国之力大举进军东晋王朝,百姓每十名成年男子就要抽一丁参军,全国上下人心惶惶。穷兵黩武的开始,必有兵败如山倒的结局,就这样在悲壮和心怀各异的氛围中出发了。
司马光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这样描述苻坚:坚锐意取江东,夜不能旦。意思是说苻坚一想到马上就要打江东,高兴得睡不着觉,这是不是有点回光返照的症状?
苻坚从长安出发,率兵八十万,前后绵延千里,走了一个月,才到达项城,而凉州的军队才到达咸阳,蜀汉的军队正沿长江顺流而下,东西万里之距,这让人感觉苻坚好象去东吴娶亲似的。
消息传到东晋,举国震惊,东晋命...
查看更多与“淝水之战中苻坚失败的原因在于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术错误与轻敌”相关的文章
前秦宣昭帝苻坚收拾完苻生留下的残局后,在汉臣王猛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消灭了诸多政权割据,整个北方都基本被秦国所揽。雄才大略的苻坚想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便剑指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朝堂之上,苻坚没想到南下的打算遭到了众臣的反对,其亲弟苻融也流涕劝阻,认为东晋有长江天险,再加上君臣和睦,有谢安、桓冲这样的将领,不可急图。唯有慕容垂赞成南下,苻坚听罢,甚是欣喜。于是力排众议,拜苻融为大将军,八十多万大军浩浩汤汤南下,与晋军在淮南郡淝水相持。结果,八万多军队的晋军,打败了占有绝对优势的秦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斗,苻坚的败因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苻融当场殒命,前秦也因此战而一蹶不振。秦军是什么原因输了这场战役的呢?真的是因为敌人喊了一句话,就导致全军溃败了?
淝水之战前夕,东晋和前秦打得有来有回,虽然秦军兵马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战争初期并不是几十万大军一起进攻晋军,而是先锋部队先在和晋军交锋。晋军以逸待劳,再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后来,晋军守城粮草不足的书信被苻融军队劫持,苻融大喜,报于苻坚,苻坚便想趁晋军乏困潦倒之际,速战速决,一举拿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因为这封书信,使得苻坚和苻融求胜心切,而没等大军汇聚,二人就率先锋部队先至战场。二人登上寿春城的城头望向晋军,只见晋军行伍严整,军纪严明,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苻坚回头对苻融说:““此亦敌也,何谓少乎!”面露惧色。这便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由。再加上不久前,晋将刘牢之夜袭洛涧,斩、俘秦军数万人,以致苻坚心虚,便下令让秦军暂时在淝水北岸安营扎寨,与晋军对峙。
苻坚想展示自己的军威,再加上心里也没底,就派朱序去游说东晋的将领,这或许是苻坚用人不当的地方,派个别人都行,偏偏派一个东晋的降将。朱序一到晋军那,马上将秦军的真实状况全部告诉了谢石:“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简单地说,就是秦军现在人马还没齐,要抓住这个时机一举挫败秦军前锋锐气。一开始谢石也很犹豫,不敢打,还好有谢琰在一怕劝导,最终谢石下定决心开战。但是,淝水另一侧的秦军正守在岸上,晋军不能渡过河,于是,谢石便派使臣去面见苻融,淝水之战的关键转折点,就在这里开始。
使臣对苻融说道:“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大意就是让苻融往后撤一撤,腾出点地方来让晋军渡过河布阵,双方再决一死战,那时候在下和你在这观看两军交战,不是一件美事吗?苻坚本来就想速战速决,如果一直堵在淝水一侧,晋军过不来,秦军也不好过去,时间就会越拖越长,秦军本来就是长途奔袭,拖延时间不是上策,更重要的是,苻坚熟读兵法,他也不是“宋襄公”,想乘晋军“半渡而击之”,于是同意了使臣的“撤军腾地”的提议。
然而,苻坚算盘打错了,《晋书·朱序传》有载:坚...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前秦是怎么输的?竟然是敌人大喊了一句“苻坚败了””相关的文章
苻坚的部队集结在淝水西岸,和晋军隔河对峙。当时苻坚部队共有多少人,一直说法各异。苻融的军团共有三十万人(此处采用《资治通鉴》的记载,另有说法是二十五万),苻坚从项城又带来了八千骑兵。但是苻融派出过三万人的部队前往荆州,此外在洛涧又损失了一些兵马,并留下一些军队驻守寿春。如此一来,淝水岸边的前秦军队差不多应该有二十多万人。
这二十多万军队集结于一地,对将领的指挥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苻坚部队里云集了各族的军人,编制非常复杂。秦军精锐必是氐人士卒,他们多半集中在苻融指挥的中军。此外大军中更有诸多汉人、鲜卑人、羌人、乌桓人,他们对“非我族类”的氐人帝国未必有多强烈的效忠心,多半还是“畏威而来”—因为害怕官府,不得不上阵打仗。
种族上的纷杂必然会增加编制的复杂性,指挥起来也势必更加困难。光是语言就是一个问题:各族语言不同,也未必都会说汉语,苻融的命令很可能要先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才能下达。这二十多万人来自五花八门的种族,又多半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如今在淝水岸边挤作一团,即便神仙做他们的指挥官,只怕也很难调度自如。
双方沿淝水严阵以待,一时倒都没什么举动。这时,苻融收到谢玄写的一封信。谢玄出身于士族,笔下十分来得,信写得很是雅丽。他在信中说:“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从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翻译过来就是说:“您孤军深入,在淝水边摆开阵势,难道您还要打持久战吗?那多不好。如果您肯稍微往后退一下军,腾出点地方,让小的们好好打一架。咱们悠然观战,岂不美哉?”
谢玄的打算是尽快决战。按照计划,他将率领八千精锐部队渡河作战,如果形势顺利,后续主力就渡河发动大规模后续攻击。如果失利,也可以有主力做接应。
对谢玄的要求,前秦领导层有很大的分歧,大家多半认为这里有问题,应该严词拒绝。但是,苻坚和苻融认为,等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让骑兵向他们发起冲锋,哪有不大获全胜的道理?因此,苻坚下令军队后撤。
苻坚的想法看上去并没有错误,秦军以逸待劳,用骑兵对付渡河晋军,在战术上当然占有很大优势。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他有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军队秩序井然地后撤。他只考虑了对岸的敌人,而没有认识到自己身边的这二十多万人可能是更危险的敌人。
后撤指令下达了,一场巨大混乱随即爆发。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士兵,在这场撤退中会有什么感受。他置身于二十多万人中间,放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人海。他一直生活在北方,原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到这个叫淝水的地方来。他知道马上就要爆发一场血战,自己很可能会战死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对岸的晋军到底有多厉害,他没有把握,但是听说不久前发生的洛涧之战自己这边死了很多人。想起这些,当然会让他高度紧张,而周围人口密度偏又如此之大,这不但不会缓解他的压力,只会弄得他更紧张。恐惧在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传递、逐渐放大的。
有些指挥官的话他可能听不懂,即便队长和他...
查看更多与“苻坚的部队在淝水之战怎么输的?他们输于种族上的纷杂和语言上的不通”相关的文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永兴元年(公元357年)符坚即帝位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因而兵强国富。建元六年(370年),符坚以"先强后弱,各个击破"为方略,开始了他的统一北方的战争。十余年间,先后击灭前燕、前凉、代等割据王国,并夺取东晋梁(治今陕西汉中)、益(治今四川成都)两州及襄阳、卑城等战略要地,把中原地区全邵纳入前秦的势力范围。后又进军西城。其版图据《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传》所载: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许多部落、小国也竞相归附,《晋书·载记符坚上》记载:
"邵善王、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天竺献火浣布,康居及海东诸国,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贯其方物。"
此时唯一与前秦相抗衡的,只有偏处东南一隅的东晋。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发动对东普的战争——淝水之战,欲灭东晋,完成统一大业。
淝水之战是前秦统一战争总战略的组成部分
前秦是一个通过军事征服逐步发展而成的封建军事帝国。前秦军的统帅符坚虽是一位氐族皇帝,但从小受汉文化教育,"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在他的观念中"中国"应是个整体。这一点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不可能达到的思想高度。符坚继其父业后,《晋书·载记符坚下》记载了他说的话:
"混一四海……不得辞天下,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埔。"
于是苻坚勤修德政,用贤使能,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前秦对北方的统一,结束了半个多世纪国家分裂、民族残杀的局面,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时东晋的战争,同样旨在统一中国,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虽然他进攻东令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应把淝水之战看成是符坚进行统一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在北方进行的统一战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秦统一的客观条件
前秦之所以能在民族纷争的环境下统一北方,除了前秦的强大和前秦统治者积极有效的措施外,与当时民心思定、厌恶战争及民族矛盾减弱和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无关系。苻健采取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取得了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的效果。及苻坚之时,更是大兴文治,缓和民族矛盾,塑造正统王朝形象,《资治通鉴》记载:
"坚举贤才、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仪,继绝世;秦民大悦。"
由此北方民族矛盾走向缓和,前秦也日益强大,加上民心思定和民族融合的趋势,前秦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371年,灭仇池;376年灭前凉,灭代。
在苻坚的文治下,北方的民族矛盾进一步缓和。前秦得到了关东民众的拥护,总体上说,淝水之战前,北方民族矛盾并不尖锐,更不是导致前秦淝水之战败亡的主要原因,否则战争还未打,在苻坚征发士兵的过程中,前秦就早已瓦解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苻坚征发了近百万的大军。
而且苻坚任用王猛,采取了一...
查看更多与“符坚在淝水之战是怎么输的?符坚其实忽略了这两点因素”相关的文章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是《孙子兵法》的第一句。兴兵作战,历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必须要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这句话既说出了战争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孙武对于战争的态度——“慎战”。
战争可以扩大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影响,同样也会拖垮一个政权。历史上穷兵黩武,战争亡国的例子比比皆是:商朝的纣王、东吴的孙皓、隋朝的杨广,包括我们今天说的这位,前秦宣昭帝苻坚。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之一,由氐族人苻健建立,苻健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苻生。苻生是个独眼,而且生性狂暴,荒淫无度,百姓大臣都受不了这个奇葩领导,苻坚杀而代之,当上了皇帝。
苻坚在位初对前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重用汉臣王猛,励精图治,国家迅速发展壮大。先后灭掉了前燕、前凉、代国,并进驻到西域,统一了北方政权。就此形成了一个北前秦、南东晋的对立局面。
苻坚是有野心的,他一直梦想和秦始皇一样,一统山河成为天下正主,他也曾表露过南下灭晋的想法,但王猛却坚决不同意。
王猛之于苻坚,如同诸葛亮之于刘备。可以说没有王猛,前秦统一不了北方。王猛临死之前告诫苻坚:“现在晋朝虽然偏居一隅,但是毕竟是华夏正统,且现在君民一心,我死之后千万不要想着南下灭晋。我们当下应该做的,是除掉那些北方的隐患势力,这才是前秦发展的方向啊。”
王猛的话苻坚前两年还一直记在心上,可到了第三年他就坐不住了,起兵17万发动了襄阳之战。
面对前秦攻势,晋军守将朱序坚守襄阳城近一年时间后,城破被俘。前秦军借势南下围攻彭城,被晋军将领谢玄四战全歼,前秦南下失败。
苻坚不甘心,四年之后他再次发兵,几乎倾全国之力,准备一举灭晋。
其中苻融率25万先锋部队先行出发,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军,胜券在握。
对于苻坚的南下之举,前秦很多大臣并不支持。
他们认为前秦虽然强大,但是刚刚统一北方,局势还不稳定;再者东晋据长江之险,想要一举攻灭没那么容易。
苻坚说了一句话非常经典:“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前秦拥百万雄师,每个人把马鞭扔水里就足以截断长江水,怕什么呢?
这就是后来“投鞭断水”这个成语的来源,可见前秦部队之壮大,同时也体现了苻坚对这场战役的把握有多大。
晋朝以什么来回应前秦这112万大军呢?仅8万北府军。
没开玩笑,8万人对战112万人的部队,重点是最后还赢了!北府军就此史上留名,成为中国古代五大精锐部队之一。苻坚这次南侵失败,也成为了教科书式的失败,最终“风声鹤唳、草木皆慈兵”。
112万人打8万人,苻坚怎么会输的这么惨?
当时苻融率领先锋部队攻占了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除去折损和调遣之外,军队还有15万人。晋军的7万人被迫退到了附近的硖石,后来又转到八公山,两军隔淝水对峙。
此时苻坚率领的八十多万主力军还在项城(今河南沈丘),距离比较远。他听说这一消息之后非常兴奋,认为可以趁此时机全歼晋军主力,直捣...
查看更多与“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其实就在于苻坚太着急统一天下”相关的文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分裂混战的时期,五胡乱华,中原士族南迁,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在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较之强大,能与南方东晋王朝抗衡,甚至过之。但就是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信心满满发动侵略南下攻打东晋时却失败了。淝水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而且它还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南北朝对峙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对于淝水之战的失败,值得我们深思,强大的前秦与偏安一隅的东晋对战,在国力兵力优胜的情况下,怎么看都是前秦的胜算更大,苻坚又为何会失败?对其失败原因的讨论,在此便以以下两个方面探讨淝水之战。
一、 苻坚为何要攻打东晋?他有什么资本?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后苻坚杀苻生而代之。苻坚在位十几年间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任贤识能,在王猛辅政下,整顿前朝遗留的社会乱象,大力发展经济,国力日盛,出现了短暂的升平景象,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他发动多次统一北方的战争,终于在376年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这为他攻打东晋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基础。此外是前秦的汉化程度在尚儒的氛围下日渐加深,封建化程度也逐渐加深,对中原文化的了解也越深。
东晋前秦疆域图
有了前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苻坚也就拥有了与东晋叫板抗衡的资本。至于为什么他在众大臣的反对之下仍旧一意孤行出兵攻打东晋?首先,前秦是少数民族,我国古代一直重视正统地位,这也是胡族逐渐汉化的一个原因,文化程度最高的是汉人中的士族。而当时中原衣冠多随东晋南渡,也就是说东晋即是正统地位的代表。其次前秦在发展中日益强盛,苻坚也具备了狂妄的资本。老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当一个君主有机会去实现胡汉统一却不为,那也不算是个好君主。因此,要实现统一大业,取得正统地位,就必须攻取东晋,这是个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二、苻坚为何失败了?
公元383年8月,来势汹汹的前秦与东晋对阵于淝水河畔,二者兵力悬殊,而结果却让人震惊,也让前秦就此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下,这其中缘由不得不令人好奇深思。在此便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苻坚为何失败了?
前秦东晋肥水之战
其一:前秦国力雄厚不假,士兵多,而且士兵构成多为胡族,善骑射,在体力上怎么说也比以农耕为主的东晋兵更胜,那么败在哪里?在前面我们讲到苻坚在位期间战争不断,而淝水之战的发动是在苻坚统一北方的六七年后,内部政治不稳定,物质基础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补充。穷兵黩武,虽胜利不断,但却给北方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缺乏群众基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此连续的战争使得民疲主骄,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屡战屡胜致使苻坚骄傲情敌,刚愎自用,轻兵冒进,这是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二:关于兵力部署的问题,苻坚南伐,在前期准备中便分东西中三线进军,东线为主线,由苻坚亲率30万军。西线(益州巴西县)由姚苌,裴元略率八万水军进发。中线(荆州襄阳)由慕容垂率2...
查看更多与“究竟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从这两方面探讨失败的原因”相关的文章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战争事关生死,不可轻易开启。若一定要进行战争,那么“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场战争,不仅是两方“国力”的较量,还是双方统帅之间的较量。一个合格的统帅,至少也得符合孙子说的“知己知彼”。只有知道彼此的优势与劣势,才能以自己的优势去打敌人的劣势,或者规避自己的劣势,防止被敌人利用。
在两晋时代,有两场相似的战争:司马炎的灭吴之战和苻坚的伐晋之战。
这两场战争都是攻打拥有长江天堑的南方政权,为的是一统天下。甚至进攻路线都十分相似襄阳——荆州,彭城——广陵。但结果却是天壤之别,晋国一战平定东吴,苻坚却饮恨淝水。
至于这两场战争结果为何截然不同,我们下面来慢慢分析这两场战争的异同。
前秦战前的失误
前秦苻坚伐晋前,并未做什么大的战略布局,仅仅是打开荆州(拿下襄阳)、扬州的门户(夺下彭城),剩下的对苻坚来说就是靠着人数莽过去就行了。
苻坚对秦晋双方形势的判断,大多停留在自己的主观印象,而非客观实际情况。他认为自己还算贤明,军队数量又多,攻打偏安一隅的东晋,这就足够了。
《晋书·苻坚载记》
今有众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称令主,亦不为暗劣。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何不克之有乎!
苻坚认为自己的优势便在于军队众多,然后在加上苻坚自己亲自领兵。“贤主强军”自然攻无不克。苻坚虽然明着让群臣讨论该不该伐吴,心里却早已认定:必须亲征南下。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资治通鉴》
久而久之,苻坚认为平定江东,也就是睡一觉的事情。
坚谓江东可平, 寝不暇旦。《晋书·苻坚载记》
当一个人听不进去别人意见的时候,他就已经看不到全局了。群臣的作用除了辅佐君主之外,也是为君主查漏补缺。君主就得从臣下的建议中,选取符合国情,而非符合个人喜好的建议来实行。
这一点,苻坚比不上司马炎。
司马炎伐吴同样也是群臣反对,但司马炎却一意孤行,并且最后拿下东吴。
苻坚看到司马炎与自己的境遇相似,认为既然司马炎能做到,那么自己也能做到。
晋武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臣而已,若从朝众之言,岂有混壹之功乎!”《资治通鉴》
司马炎想要伐吴时,也确实是大多数大臣都反对南下。支持司马炎伐吴仅有羊祜、杜预、张华三人。以此来看,司马炎与苻坚都是一意孤行南下,但其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司马炎经过深思熟虑,并且羊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后,才开始伐吴。
我们先不说西晋、前秦是否已经具有南下的时机,但战争并不是说把士兵们召集起来,然后开打就行了。而是需要围绕战争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士兵训练、情报收集、后勤补给、将帅任命等等,这些都关乎一场战争的胜败。
羊祜坐镇襄阳十年之久,他拿出的伐吴战略,必是针对晋吴彼此长短之处来陈述的。司马炎看过之后,也认为可行并且以此进行布局。
西晋在咸宁初,就任命王浚在益州造船训练士卒,为伐吴做准备。这一准备就准备了两年之久。
表留浚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
查看更多与“前秦在淝水之战是怎么输的?难道说是前秦的苻坚不会打仗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