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寿阳城内 。前秦皇帝苻坚正在城内思考着这次伐晋战争的走向。不久前,进攻东晋的五万前锋部队在洛涧这个地方被东晋区区几千的北府兵击溃。主帅梁成甚至没有能活着回来。一直以来,苻坚眼中的东晋都是一群瘦弱文人组成的逃亡政府。当初丞相王猛去世前曾告诫他绝对不可以贸然对东晋用兵。
王猛是个明白人,他很清楚前秦只是一个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国家。整个前秦内部存在着鲜卑、羌、羯等众多不同的族群。社会基础极其不稳。对东晋的军事兼并如若成功,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但一旦遭遇不测,黄河以北又要陷入无尽的分裂和战乱之中。可惜苻坚那时对这种观念却不以为然,前秦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和蜀地,那偏安一隅的东晋仿佛成为了苻坚的肉中芒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很快,前秦号称百万的大军就攻下了重镇寿阳。可却在洛涧这个小地方,前秦军大败。晋军在胜利的鼓舞下将队伍推进到寿阳城附近的淝水岸边。苻坚不得不对这次孤注一掷的军事行动进行分析,过了会儿,苻坚打算到寿阳城楼上远眺,了解城外晋军的布阵和动态。
苻坚向淝水方向望去,只见城外晋军的营帐错落有致,士兵们正在整齐有序的操练,士气明显比自己这边刚打了败仗的乌合之众要高一大截。突然旁边的八公山映入苻坚的眼帘,苻坚一时觉得那一根根树木也像极了强悍的晋军士兵。他的的心绪愈加烦闷。
和淝水对面的晋军又对峙了几日后,晋军派了一名使者来面见苻坚,使者向苻坚陈述了晋军统帅谢石的想法,谢石希望苻坚能够向后撤退腾出一块空地,好让晋军渡过淝水,摆好阵势和前秦军展开决战。苻坚顿时想到可以在晋军渡河时,趁其混乱将晋军歼灭。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就在前秦军后撤时,军队里的晋军卧底朱序突然大声呼喊“秦军已败”。这时,军心早已低落的前秦军心理防线就此彻底崩溃。纷纷各自逃命,河对面的晋军此时已经渡河来到了秦军阵前,晋军趁势追击四散溃逃的秦军。被追得魂飞魄散的苻坚好不容易才摆脱追兵,狼狈地回到长安。
前秦军的大败引起了北方政治格局的一系列剧变,早已蠢蠢欲动的鲜卑、羌等势力纷纷脱离前秦的控制。就这样前秦广阔的疆域顿时四分五裂,墙倒时,永远也不缺人推。其中还有苻坚无比信任的慕容垂。
此时的苻坚只能带着些许亲兵逃出长安城,但不久之后,叛军还是找到了苻坚,他最终被吊死在一个偏僻的寺庙里,前秦也彻底灰飞烟灭。
这场战争中,苻坚几乎把整个前秦命运都赌进去,淝水一战让他的赌注瞬间蒸发,连自己的命都被搭进去。这种惨败和他一些性格缺陷有着紧密联系。
第一个缺陷就是他的一意孤行和赌徒心理,在苻坚前期的很多成就里,可能有赌的成分,很幸运的是,他下对了注,赌赢了。然而,在淝水之战这场押上了他全部身家的赌局中,他赌自己可以在半途歼灭晋军。但这一输,他瞬间一无所有。其次便是因为不识人,鲜卑、羌等本就属于反复无常的异族势力,但在苻坚的朝堂上,慕容垂等表面温顺,内心阴暗,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谋反的异族首领大有人在。苻坚旁边都是这样一...
查看更多与“让我告诉你淝水之战东晋是怎么赢的,其实都靠苻坚脑袋发昏赢的”相关的文章
前秦人心涣散,不具备伐晋条件
秦天王苻坚也算是一名合格的君主了。他继位后,整顿吏治,重用汉人王猛,认为民生与富国之策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苻坚经过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渐渐使得前秦富强起来。苻坚转而开始想统一北方地区,经过击败前燕,出征代国,苻坚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
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后,信心膨胀,想南下征讨东晋,实现全国的统一。苻坚虽然信心雄壮,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此时前秦的国情。
此时的北方地区充斥着多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矛盾尖锐,整个国家的状态并不稳定。虽然苻坚前期励精图治,国家安定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期苻坚为统一北方,频繁发动战争,百姓受战争所累,军士们也疲惫不堪,整个国家的现状都不适合再次发动伐晋战争。
当时不光底层民众厌恶战争,上层的朝臣也不同意再次出兵。苻坚伐晋的决定在最开始就遭到了朝臣的反对,而且他的弟弟苻融也不同意。苻坚一意孤行,先是面向全国征兵,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然后带着号称八十万的兵士开始了伐晋之行。
东晋齐心,一致对敌
苻坚出兵的消息传到了东晋,东晋多数朝臣虽惶恐不安,但是仍然决议一致对敌。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是晋孝武帝时期,在能臣谢安的辅佐下,政治清明,国家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当年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悲惨经历仍让人心有余悸,东晋百姓虽然偏安一隅,但是也深知不抵抗的后果。畏惧苻坚的残暴统治,东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积极主张迎战。东晋朝上下齐心,大家一致抗敌。谢安调集东晋兵士八万众以对敌。
虽然苻坚执意伐晋,但是此时的东晋并不是国力衰弱,相反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东晋又坐拥鱼米之乡,国力强盛,人口众多。而且东晋依靠长江天险,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相比人心涣散的前秦,东晋在开战之前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集中全国之力背水一战。
说客朱序倒戈,苻坚失算
苻坚出兵伐晋,以弟弟苻融为大将,并慕容垂一起为先锋从长安出发,还有一支部队则从四川延长江顺流而下,至于主力大军则是苻坚自己率领。
苻坚率领主力部队率先攻下了东晋的项城,并在此驻扎了下来,并没有马上与苻融的先锋部队汇合。而苻融则行军到淮河分支淝水附近,并且攻下了寿阳城。在此之前,谢安已经着重防守淮河流域,并派胡彬增援寿阳。
不过可惜的是胡彬还未到达寿阳,寿阳已经被苻融占领了,胡彬只能找了一处地势险要处驻扎。苻融得知胡彬驻扎后,立马派遣梁成守住洛涧,以防止晋兵援助胡彬。晋军首领只能命令军队停驻在离洛涧不远的地方。
此时的晋军与苻融所率先锋部队陷入了暂时的僵持阶段。胡彬因为被困也陷入了窘境,粮草殆尽后可能只能投降。这时候苻坚大军仍然没有与苻融汇合,而且听说晋军被围,竟独自率精兵赶往寿阳。
苻坚来到寿阳后想劝晋军投降,最终决定让朱序前去劝说。在此有必要着重介绍一下朱序。朱序本就是东晋名将,曾为东晋立下赫赫战功。他是在379年苻坚发动淮南之战的时候,死守襄阳一年后兵败被俘的。
朱序虽然被俘,但是他心中仍然是对东晋有着深厚感...
查看更多与“淝水之战最后是谁赢了?东晋能赢脱不了这些关键的事件”相关的文章
开战两个月,当东晋胡彬被苻坚打败退守硖石,而谢石、谢玄等人只能在淝水25里外的洛润屯军,不敢冒进,战事处在不利局面时,苻坚派降将朱序来游说谢石投降,朱序反向谢石献计:“应乘其百万大军未到达,马上进攻,如打败前锋,锉其锐气,就可取胜”,谢玄也劝谢石听从朱序意见。于是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5千,直进洛润秦兵,斩秦将梁成、王泳等1。5万人。于是谢石、谢玄等水陆并进,与秦兵相持于淝水两岸。这充分证明是谢家子弟积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九月,前秦皇帝苻坚已经到了前线,而凉州兵刚到咸阳,蜀、汉兵还在长江中上游,幽州兵和冀州兵算是比较快的,到了彭城。
虽然是百万大军,但“东西万里,水陆齐进”,不要说能不能投入到主要战场上,就说这些人怎么调配指挥吧?基本上没法指挥。
更为甚之的是“运漕万艘”,这是淝水之战容易被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百万大军的粮食问题怎么解决。
很可能是前线苻融诸部在战斗,而其他部队全部搞运输。
所以,信息的问题,制约了百万大军的协同作战;交通的问题,制约了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而信息和交通的问题,使得百万大军根本就攥不成一个拳头。
前秦的征南大军,看着吓人、听着恐怖,而实际可能一点儿都不强。
由于苻坚以淝水为阵,晋兵不能渡过,谢玄派使者对苻坚说:你们孤军深入,可是逼水为阵,这是持久之计,不是想早日决战,如果能够移阵稍退,使我军渡过淝水,决一胜负,这不是很好吗?秦诸将认为不可,但苻坚却认为可以让晋兵渡水到一半时,再用铁骑围而歼之,苻融也同意这个计划,于是,命兵稍退,不料秦兵因此而退却不止,谢玄、谢琰、恒伊等乘机抢渡淝水,奋斗前进。
苻融掠阵驰马,想阻止退兵,但却遭退兵撞倒,被部下所杀,这时东晋先降于秦的朱序又在阵后大叫“秦兵失败了”,秦兵更加溃逃不止,谢玄等乘胜追杀,直到青岗,败走的秦兵自相践踏,死者蔽野塞川,晋军收复寿阳,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纵观战争的全过程,谢安的指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步一步争取主动胜利的机会,可以说东晋胜利是必然,并非偶然,应该不是幸运使然。
查看更多与“淝水之战中东晋是怎么赢的苻坚?其实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相关的文章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你征我伐,四方枭雄都欲在万里河山中创建属于的政权,这还不算什么,由于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一统”的思想便深入人心,每个王朝的有为之君,基本上都怀揣着一颗“平定四方,天下共主”的雄心。
由此,便有了“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精典战例。
提起淝水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战役,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帝国对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从前秦的角度,是想一举灭晋,以便统一天下,于东晋来说,是一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战役。
战役的过程与结局,历来为各路史家及历史爱好者所熟知,在此我们就不加赘述。传统的观点,这场战役,之所以前秦败得特别惨,原因主要是:
1.前秦军事上的统一,无法弥补内部统治的不稳,加之苻坚连年征战,军队的士气并不高,调动的军队都是被征服国家的民众,缺乏民众基础。
2.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苻坚太过于宠信投降前秦的各少数民族政权的上层贵族,这里存在着忠奸并蓄的情况,对于一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苻坚却存有戒心,不加重用。即使是王猛,虽然苻坚说他们的关系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对之存有戒心的。王猛死后,苻坚自以为是,骄傲自大,不择贤愚,忠臣的逆耳忠言再也听不进去,对顺耳的阿谈奉承之语却倍加赞赏,对狼子野心的慕容垂等人的谗言,深信不疑。
3.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既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他不顾主客观条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虚假军威,认为征服东晋“若商风之陨秋箨”,贸然远征。在其前锋军梁成所率五万人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士气大伤,苻坚又为之震动,开始产生了畏晋思想,更产生了“草木皆兵”的可笑可悲的害怕情绪。统帅如此,仗还有得打吗?
上述这些观点,都是从政治、军事角度来分析前秦的失败。前秦失败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反过头来看,东晋方面的制胜因素也有不少,例如军队训练有素,指挥得当,在外敌入侵面前,君臣一心,一致对外等。
我们再往深里挖掘,会发现东晋王朝的胜利,也有其经济因素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里主要是“检籍”、“土断”等经济政策发挥了效果。
问题来了,那么啥是“检籍”?啥是“土断”?
一.检籍政策具体内容及作用
西晋来亡后,大批北方的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南下过河(淮河)、过江(长江),他们抛弃北方的故土,来到江淮以南地区,基本上属于一无所有的状态,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只能依附于南迁置办大量土地的北方豪族,更依附于南方世家大族,再次成为这些家族的税源及私兵。
而东晋朝廷直接掌握的兵力就不足。东晋王朝的创建者晋元帝司马睿深知情况的危机,便打算从这些流民里招募隶属于朝廷的军队。
《南齐书.州郡志上》载,“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太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针对流民沦为佃户,...
查看更多与“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到底是谁赢了?其实获胜的背后也有经济的原因”相关的文章
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一个是北方的强国前秦,一个则是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他们的兵力对比是80万比8万,如此悬殊的敌我差距,本来就是一个必胜的局面啊,可最后前秦居然真的输掉了,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恰当的战术
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准备一举灭掉东晋,统一中国。当时前秦国内有许多人劝阻苻坚,认为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不适宜南征,但是苻坚不顾阻挠,坚决要灭掉东晋王朝。
苻坚的百万大军出马,那自然是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他攻下了寿阳等地区。在此期间,他还截获了东晋大臣之间往来的书信。信上说,苻坚的军队太厉害了,估计自己是不能活着回去了。苻坚很高兴,就带领骑兵八千,前往出击,同时派遣东晋投降的将领朱序,前去劝说东晋将领之一的谢石投降。
可是没有想到,这个朱序只是诈降,见到谢石以后,朱序劝说谢石先发制人,打个苻坚措手不及。谢石就改变了原有的作战计划,派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赶往洛涧。在这个地方,刘牢之斩杀了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余人,取得了大捷。东晋与前秦的第一次较量,以东晋胜出而告终。
苻坚经过这次挫折,对东晋也不敢再这么轻视。前秦和东晋在淝水对峙。晋军的统领谢玄请求渡河作战,苻坚同意了。苻坚有人认为趁着晋军刚渡河的时候攻击,一定能取得成功。可是苻坚认为水战不是自己的优势。《孙子兵法》上说"半济而击之",苻坚根据这句话,认为当晋军刚过河,还没有整理好阵容时,攻击是最合适的。
苻坚这么想也没有错,于是就下令前面的军队向后撤,给晋军一些地方。可是没有想到,当秦军后移时,朱序,就是前面那个向谢石告密的朱序,在后面大喊"前面的秦军败了"。秦军立马溃逃了,百万大军落荒而逃。晋军就乘胜追击,赢得了这场决定晋国国运的重要战役。
外强中干的前秦
仔细回顾这场著名的淝水之战,我们必须承认,东晋在战术方面指挥得当,但是秦军为什么会溃逃,这里面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值得我们仔细考虑了。
淝水之战前,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宰相,在此期间,王猛发动改革,整顿官吏,极大的增强了前秦的国力与实力。
可是在这期间,前秦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十多年内,发动的战争多达十四次之多,百姓也是难以安居乐业,士兵也都疲于征战,十分不满如此频繁的战争,负面情绪很大。苻坚的手下苻融更是直言:"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不可以伐"。王猛在去世前,也曾告诫苻坚不要轻易南征。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前秦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
前秦将蜀地归为自己的统治领域,可是川蜀地区在被征服之前,一直是东晋的地盘,东晋有着长达三十过年的统治基础,所以蜀人并不是很顺从前秦的统治。此外,前秦统治的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大多数的民族之想着保护自己民族的实力,对于帮助苻坚南征并不是很上心。苻坚的百万大军中,大半都是汉人,因此不太听从苻坚,只想着如何保存自己...
查看更多与“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东晋是怎么赢的?带你分析东晋获胜的原因”相关的文章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戒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资治通鉴》
按照史书的记载,前秦苻坚发动南攻东晋之战一共动员了士兵高达112万人,而东晋方面只有8万人(加上桓冲的10万荆州兵,东晋共有18万人左右)。按理来说,前秦拥有十倍不止的兵力优势,用一种幼稚的观念来说:这基本上等于是十个士兵对一个士兵的战争,前秦怎么还把这场战争给打输了呢?
战争当然不是这么打的,百万大军亦不可能全部涌向前线展开肉搏战,苻坚之所以会打输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时机的选择不对,从而导致政治和军事上都出了问题。
一、淝水之败:政治上的分歧和动荡
淝水之战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发动的,当然反对并不意味着前秦就一定会打输这场战场,仅仅可能只是没有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发动而已,然而正是这个时机却要了苻坚的命和毁掉前秦,纵观整场淝水之战,其实苻坚并没有犯下根本性的错误。尽管前秦朝廷上下并不全然都是一边倒的反对苻坚,至少还是有一两个别有用心的人赞同了他的计划。
慕容垂站了出来,对苻坚说:“我同意君主的计划”。他原本是前燕皇族,后因宗室猜忌而被迫逃亡前秦。慕容垂很有能力,当初苻坚接纳他的时候,王猛劝说他“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不如除之”,但苻坚认为“吾告之至诚,今而害之,人将谓我何”,并不同意除掉慕容垂。
于是,当朝野上下反对苻坚伐晋时,慕容垂站了出来对苻坚的计划表示支持,这才让苻坚打消疑虑,坚定伐晋的决心,激动之余苻坚还不忘对慕容垂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可是,慕容垂是真的认为苻坚伐晋有利可图吗?
并不是的,此时的慕容垂正是打算通过鼓动苻坚伐晋的方式削弱前秦力量,他当年不过是因为前燕内讧而被迫投奔前秦,但在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却复辟燕国。苻坚统一北方,自认为应该继续南伐东晋,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朝野上下反对,理由论述的足够充分,慕容垂心不在前秦,也看出苻坚求功心切,于是顺水推舟推了苻坚最后一把。
他当然没有预料到前秦一定会失败,但是让苻坚在一个并不合适的时机去发动战争,对于慕容垂而言显然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当苻坚在淝水兵败以后,慕容垂立马抓住机会举起复兴燕国的大旗背叛了苻坚,可以说彻彻底底坑了苻坚一把,而苻坚最后也落得个被慕容家族赶出长安的结局。
可讽刺的是当时苻坚的弟弟苻融看穿了慕容垂、姚苌等人的把戏,他劝说自己的哥哥道:“垂、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但此时的苻坚又哪里听得进去。
实际上慕容垂这种身怀异心的人在前秦内部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当时前秦刚刚统一北方不久,很多民族并没有完全融合到一起,前秦的内部统治并不稳定。不过是因为慑于前秦强大的国家力量,故而被迫隐忍,如姚苌、拓跋珪这些将领在淝水之战失利后立刻举兵背叛。
因此可以说苻坚在发动战争以前实际上就面临着"敌未破而...
查看更多与“淝水之战谁赢了?为什么强大的前秦还能把这场战争打输了呢”相关的文章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统帅百万大军南下与东晋谢安的八万北府军展开殊死博战,这场原本实力相差悬殊的较量,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兵力处于弱势东晋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前秦却因此一蹶不振,分崩瓦解,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兵败被杀。
茫茫历史,在中原文明垂危之际,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仅谢安一人而已。今天,就让我们重回古战场,揭秘百万雄师覆灭背后的故事。
一、投鞭断流
说起谢安,就不得不他提的对手苻坚。
苻坚自幼便有经略大志,广交豪杰,即位后更是大力整治朝野,励精图治,重用宰相王猛,使国家实力不断增大,连续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后宰相王猛积劳成疾,临死前告诫苻坚: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且上下安和,万万不可着急图灭晋朝。
然而就在王猛死后7年后,苻坚却自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听信慕容垂、姚苌野心家们的鼓吹怂恿,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忽视前秦连年征战民生疲惫、统治不稳的现状,毅然征兵南下。手握百万雄师的他似乎认为建康是可以挥手平定的,对于长江天险,他根本不屑一顾,大言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
对于“不暇将略”的谢安,他更是嗤之以鼻,甚至还预先封了他个吏部尚书的职位,早早在都城为他起好了住宅。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正是谢安这个隐居山林20余年的风雅文人成了他一统华夏最大的绊脚石。
二、风流宰相
面对前秦的百万大军压境,朝野震恐,许多将领也因惧怕而不敢出战。身为前锋都督的谢玄坐不住了,前去拜访自己的叔叔谢安。
然而谢安却挥手笑笑对谢玄说“已经有安排了”然后就不说话了。之后谢安便开始去游山玩水,饶有兴致找了间山野别墅,召集亲朋畅饮,和谢玄下起了围棋。谢玄的棋艺平时要高于谢安,然而大军临境,生死存亡之际,谢玄心思压根不在棋上,再加上内心惶恐不安,很快输掉了棋局。
之后,谢安就边游玩边指挥授意各个将领:一边要求恒冲率领10万荆州兵牵制前秦部队以减轻下游压力,另一边要求谢玄率领8万北府军正面与苻坚视情展开决战。
说起这8万北府军,他们的来历可是非同寻常。北府军是由谢安授意从流民武装中吸收重组而成,他们参军前便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因而战斗力极强且大多与北方游牧民族有血海深仇,北府军的成立无疑成为了谢安手中对抗苻坚的杀手锏。
谢安用举重若轻的镇静表现了自己身为主帅的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为震恐不安的朝野服下了一颗强效定心丸,激发了身边人的抗争到底勇气,其暗地里又积极筹划,准备抗战,这般以“镇之以安,谋之以静”的大胸襟,为东晋在这场博弈中获胜埋下了伏笔。
三、淝水之殇
前线东晋部队的连连败退更加让苻坚确信了敌人是如此不堪一击。
他得意洋洋的发兵长安,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加上前锋苻融所率领的25万步、骑兵共约112万余人开始大举南侵。
倘若此时的苻坚能够稳扎稳打,待大军集结之后,一鼓作气渡江而战,可能历史会改写。然而此时的苻坚仰仗自...
查看更多与“东晋在淝水之战是怎么赢的?东晋能赢其实全靠一个人”相关的文章
公元383年的淝水边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此次大战东晋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之下不可思议地击败了强大的前秦,并趁此机会扩地千里,将东晋的边境线推进到了黄河已北,也因为此战的胜利为之后的东晋赢得了四十余年的太平日子;而反观前秦这边,本该是呈碾压状态的前秦竟输的一发不可收拾,符坚在此战不久后被杀,庞大的前秦瞬间分崩离析,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在世人看来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
或许很多人认为此时的前秦内部矛盾重重,这时候伐晋确实是不明智的。前秦此时是矛盾重重,可当年西晋伐吴不也是矛盾重重,比之前秦也是有诸多不安定因素,然而西晋却成功了,苻坚最终则是“身死国灭”,那么前秦为何会有如此惨败呢?今天我们来聊聊“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的形势,前秦重兵压境,东晋困难重重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发起了统一天下的军事行动,为此发出了大规模的征兵令,一时间整个前秦凑集出了87万人(虽然笔者感觉这兵力有点水分),苻坚就在这一片反对声之中发起了其有生之年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虽然朝野皆是反对之声,就如同当年的西晋一般,可苻坚在此时恰恰就认为“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我们从其军事行动上来看,他的灭晋方针也是承袭当年西晋灭吴的路子:
以姚苌为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军事,对抗桓冲的荆州兵。
裴元略的七万水军沿着巴蜀顺江而下从荆州侧翼对其构成威胁。
江淮方面以符融为主将,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对抗东晋的北府军。
凉州等地的援兵源源不断地奔赴淝水战场、彼时的东晋可不知道他们还有“历史光环”,对于当时的东晋来说面对前秦的重兵压境,他们内部除了一片混乱之外,军事上更是困难重重:
兵力悬殊太大,无法正面击溃敌人
淝水之战可以分为两个战场:一个是桓氏家族苦心经营的荆州战场,另一个则就是谢玄等人所面对的淝水前线。然而无论是淝水前线还是荆州战场,他们当时的形势是极为不乐观的,他们都要面对二至三倍的敌人。
苻坚伐晋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兵,根据史书记载在87万,然而依据古代的实际运输能力以及尚未正面到达淝水战场的前秦各路军队,这87万大军其实是有一定水分的,然而纵是如此当时东晋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无论是荆州还是淝水前线都要面对两至三倍的敌人: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江淮前线和东晋对峙的前秦军队是符融率领的前秦嫡系军队大约有二十五万,中途有数万被慕容垂带走驰援荆州,在北府军正面的敌人依然有十余万乃至二十余万,北府军在这巨大的差距之下就算取得了“洛涧之战”的胜利却还是无法动弹。
东线荆州战场,桓冲面对的是姚苌的梁、益二州的兵以及裴元略的七万水军,前秦光水军就有七万部队,外加上姚苌率领的梁、益二州军队一直未投入战场,而桓冲在荆州一直不敢有所异动,也证明姚苌所率领的部队不在少数,当然笔者也看过各路大神的分析,认为姚苌兵力大致与符融相当。
兵力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要素,可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洛涧之战”虽有效杀伤了敌...
查看更多与“想知道淝水之战东晋是怎么赢的?其实不外乎就是这三个因素”相关的文章
说起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列,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一战,苻坚由当初的投鞭断流,胸有成竹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使前秦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成了其衰亡的转折点,而东晋趁机将边界线推到了黄河以北。
在这场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战役中,东晋之所以能取得大胜,与主帅谢石,先锋谢玄审时度势的用兵策略,两人之间默契的配合是分不开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岳飞、戚继光之所以所向披靡,除了自身的煮饭技巧好外,那就是需要好米了,岳家军、戚家军就是他们手上独一无二的“好米”。那当时,谢石和谢玄手上的“好米”是什么呢?没错,那就是北府军。
北府军在当时是怎样一个存在呢?看一支的战斗力如何,其中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这支军队出现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而战,这是军队的共同目标,就很容易抱成团,一旦抱团,那就是强大的力量。二是军队都是有那些人组成的,老和少肯定不行,年轻力状才是最好的。
东晋北府军为什么会出现呢?是为了什么而战呢?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始于国家危难之际,为护国而生
当时前秦统一北方,厉兵秣马,大有一举吞灭东晋,一统中国之势,给东晋带来了空前的军事压力。试问谁能容能一个脾气不好,块头又大的邻居,三天两斗就要找你茬,一旦看准时机就要夺你房子,抢走你一切。面对这样的邻居,东晋王朝便要想方设法把前来找茬的邻居挡在门外,那就需要强大的守卫和有才能的将军。
于是朝廷任命重臣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全权管理江北军事,镇守广陵。当时广陵和京口聚居大量北方逃避战乱的流民,这里的流民可不是大家想的瘦骨嶙峋,衣衫褴褛那种,而是饱经战乱,还能如野草般顽强生活,意志坚定,拥有极强的斗本能,因此训练和思想基础好。
于是谢玄便在这些人选拨骁勇士卒建立一支军队,因为京口又名北府,所以这支军队又称为北府军。从中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而生,因此这支军队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决不让外敌踏进家门一步,加上谢玄的才能,北府军就很容易抱成团,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接下来就是北府军的人员组成了,谢玄本就是从当时从北方逃避战乱,失去原有家园的流民中选拨士卒,这些人本人和或祖辈都受过北方胡人的压迫和四处流亡的痛苦。意志顽强,早就对由前秦胡人恨之入骨,时刻想着报仇雪恨。这时只要一个人出来,给粮食,给装备,然后振臂一呼:“咱们干吧,此仇不报,更待何时。”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淝水之战东晋方决策者
胡人把我们赶出北方还不够,现在还要到南方来欺负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这个振臂一呼的人还是谢玄,可想而知,号召力那是没话说。看看从这些人选拨出来的军官就知道北府军的战斗力和潜力有多牛。
东晋最著名的将领刘牢之便是出自其中。《资治通鉴》写道:“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
查看更多与“东晋在淝水之战是怎么赢的?东晋能赢其实全靠这支精锐军”相关的文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当之无愧的大乱世。在这个大乱世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臣宿将,英雄名士。
苻坚就是其中一位。与许多北朝统治者一样,苻坚并非汉族,而是氐族。苻坚的祖父苻洪作为当时氐族的首领,先是投靠羯族君主石虎,后来又趁着后赵内乱时不断扩充地盘,甚至试图夺得中原。然而由于苻洪最终惨遭手下降将的毒手,因此功败垂成。苻洪死后,其三子,也就是苻坚的伯父苻健继位。苻健子承父业,成功率领氐族进入了关中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前秦政权。不过创业容易守业难,之后的岁月里,苻健都不得不一边小心的经营着自己辛苦得来的关中,一边还不得不对付那些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的敌人。然而,即使苻健击败了包括东晋在内的外敌,然而在苻健晚年,前秦皇室为了争夺皇位却发生了动乱。虽然这场动乱很快被已经风烛残年的苻健镇压,但是却依然在当时的太子苻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这也使得苻生即位之后,变得多疑并且嗜杀。因此苻坚和其部众立刻先下手为强,在除掉苻生之后,即位称大秦天王。
苻坚是五胡十六国时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惊人的魄力和宽广的胸怀。在称帝后,苻坚着力提拔汉族人王猛,一年之内王猛连升五级,迅速成为了前秦朝内权倾一时的主政重臣。为了树立王猛的威信以便给王猛搭建一个伸展拳脚的舞台,苻坚将对王猛不满或者怀有敌意而排挤王猛的前秦旧臣,氐族贵戚进行了毫不留情地大力打压,为王猛树立了极高的权威。王猛对于苻坚的知遇之恩,也是鞠躬尽瘁以报之。在主政前秦后,王猛竭力抑制氐族贵戚的权力,力压豪强名门的势力,在中央树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在用人方面,王猛不拘一格,破例提拔了众多的人才,使得前秦朝堂之上局面焕然一新。由于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所以民族矛盾,主要是汉族和氐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王猛在主政期间将氐族和汉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施政赏罚无论民族,用恰当的手段处理好氐汉两族之间的关系,稳定了前秦社会。在经济上王猛着力发展前秦农业,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使得前秦的经济迅速提升。最可贵的是王猛将教育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他将很大的精力投放在了教育上,着力为前秦培养有用之才。王猛杰出的政治才能在苻坚的支持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苻坚和王猛这一对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前秦政治清明,国力达到了鼎盛。
公元378年,苻坚调兵十余万,兵分两路攻晋。西路由大将苻丕率领进攻襄阳,东路由将军彭超率领进攻彭城。此战是苻坚对于东晋的一次试探性作战,其中西路军在苦战八个月后攻下了襄阳,俘虏了晋军主将朱序,获得胜利。苻坚习惯性的宽宏大度使他没有责罚朱序,而是让朱序做了前秦的官员。苻坚的这次对朱序的宽宏为他的败亡埋下了祸根,因为他不知道有一种人是无法用恩德改变其信仰的,而朱序就是这种人。东路军作战则并不顺利,彭超的大军遭遇到了东晋少有的杰出将领谢玄所率领的北府军的强烈抵抗,节节败退,不久就被迫退回淮北。公元383年,苻坚御驾亲征,前后征调兵...
查看更多与“历史上的淝水之战谁赢了?君主苻坚最后却败的那么彻底”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