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小暑的食俗

发布时间:2020-06-09
1 你不知道的小暑节气习俗和禁忌,快来了解一下吧
小暑的习俗
小暑的禁忌
小暑的食俗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每一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对的民间习俗,小暑作为夏天的第五个节气,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那么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小暑的民间习俗有哪些吧。

小暑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晒书画、衣服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夏不坐木”:小暑潮气重,不坐久置露天的木料

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小暑节气禁忌

小暑最忌吹南风

“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在江南,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小暑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小暑忌空腹饮茶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老年人不宜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肌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则就不太适宜了。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较差,在高温天气下很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在炎热天气下锻炼后,还容易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等重症。所以,老年人是不宜在三伏天进行锻炼的...

查看更多
2 小暑习俗知多少,这三大内容让你对小暑更加了解
小暑吃什么
小暑的习俗
小暑的食俗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炎炎夏日正式到来。小暑有哪些有趣的民俗?又该吃些什么才能更加健康养生?一起随我们来看看吧!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唐·元稹

今天(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这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天气开始正式进入炎热的时期,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所以这个节气叫做小暑。故民间谚语中也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的说法。

一、小暑三候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有十五天的时间。古人从实践中概括经验,将这十五天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三候”了。

小暑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是指小暑节气之后,天气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凉风习习的日子已经远去。这之后即便有风,也都是“温风”,天地之间都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蒸笼,风吹在身上很不舒服。

二候蟋蟀居宇,也有的地方写作蟋蟀居壁,是一样的意思。大致是说,这个时期蟋蟀的羽翼还没有长成,只能躲在洞穴中“面壁”。要等到农历的七八月份,蟋蟀才会跑到田间求偶。

三候鹰始鸷,这是说再往后五天,雏鹰开始感受到肃杀之气,开始练习飞翔,为以后的搏击长空做准备了。

二、小暑民俗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所以许多与节气相关的民俗都跟农事有关。同时,古人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降温设备,闷热难当的伏日是非常难熬的,所以也有一部分习俗会跟防暑降温相关。

首先说说农事方面的习俗。在大部分的农耕区,经过农历五月的抢收抢种之后,六月份的农事主要是各种田间管理的工作。有农谚说:“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大致体现了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这些田间管理活动,一方面劳动强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在每天伺候庄稼的过程中,也饱含着农民对秋季丰收的渴望。所以,祈祷丰收就成了小暑农事民俗中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很多的农耕区,过去都有小暑食新和祭祖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或者炒面等,乡里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一种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献给祖先,在祭祀祖先的同时,恳请祖先保佑风调雨顺。

而为了应对小暑之后日益炎热的天气,先民们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

一种是“市冰”。古代没有冰箱什么的,但大户人家或商家有些会有冰室,冬天的时候将冰块保留下来。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来,或者拿去市面上卖,或者自己家里人享用冷饮。有些商家还会把杨梅、桃子等时令的水果切碎放在冰里,做成现在类似“冰粥”的冷饮。

另一种办法就是尽量减少运动了。小暑前后有一些民间流行的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都是以“静”为主的,少运动少出汗,这是应对酷暑最朴素的办法。比如有些地方在这个季节流行的对弈、钓鱼等活动。找个阴凉...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