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将迎来今年的小暑节气。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节气一到,也表示国内大部分地区就要开启,或者是已经开启“烧烤”、“蒸煮”模式了。
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谚语,你都知道有什么意思和含义吗?
一、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一句中,“小暑”、“大暑”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说,在小暑节气的这一天,如果(不见日头)不是晴天,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在大暑的时候天气会很好,温度会很高(把石头能晒开裂)。古人用“晒开石头”是来形容当天的太阳很毒辣。
与之相对应的一句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所描写的天气现象刚好与“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相反。农民用这些俗语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在古代还是有定它的准确性的。不过,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二、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俗语“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就主要是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流传,其意思是说小暑和大暑节气的时候如果下雨了,那对于农民来说,这些雨水就如同金子和银子一样的金贵。
在小暑、大暑节气期间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很多地方日均气温都已经高达35℃了,这个期间的各种农作物生长是最旺盛的,地里的水分蒸发快,同时农作物的生长液需要雨水来滋润,因此对雨水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但是因为我国南北方跨度很大,降水情况差异也就很大了。在北方地区这个期间雨季来了,可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个时候不仅高温、炎热,而且降雨也明显偏少了,就算是有时候天上电闪雷鸣了,但是降雨并不多,所以农民就用金银来比喻小暑、大暑节气期间的雨水的珍贵性,由此可见农民朋友也很渴望这个期间能多下一点雨的!
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在北方地区有“小寒大寒,冻成一团”,江南地区则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等说法。
古人还通过观察发现,小寒大寒节气期间的天气,还可以预测来年小暑、大暑节气期间的雨水情况。其中农谚“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的意思是说,在小寒、大寒节气的时候如果没有下雪,那么到了明年小暑、大暑节气期间降水就会偏少,甚至可能会出现旱情。这是在湖南地区所流传的已经农谚,在过去可能有一些道理,但是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在南方这些年降雪明显偏少了,好些地方多年都没有出现降雪天气。
其实小寒节气正好对应数九寒天中的“三九”,而大寒节气对应着“四九”。农谚说“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也说明了在小寒、大寒节气期间降雪就比较集中。因为这个期间气温是一年中最低的,并且不断有冷空气从北方南下,所以不仅是北方地区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在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并且在部分地区也会出现降雪的。
从“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这句农谚也可以看得出来,农民是期盼在...
查看更多与“小暑是什么意思?小暑节气流传着的谚语有什么内涵”相关的文章
小暑节气,天气开始炎热,我国各地气温普遍升高,农业生产上则进入伏旱期,因为此时正是各农作物茁壮生长的时期,所以需要密切关注降水情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小暑天下雨好还是不好?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常有暴雨光顾。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意即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那么小暑天下雨好还是不好呢?对未来天气有什么指示性意义吗?我国各地流传着许多生动易懂的气象谚语,从中我们或可获知一二,例如: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意指如果小暑那天下雨,以后要很长时间都是雨天,一时用不上牛了)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可见,小暑天下雨,对其后天气的晴雨还是有一定预报作用的,有经验的农民朋友就可以以此为参考,来进行下一步的作物管理规划。
另外,小暑节气打雷和未来天气晴雨状况也有着相应的关系。例如,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的谚语。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而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与“小暑节气下雨到底好不好?和它相关的谚语有哪些”相关的文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体现的地方也很多,而民间的俗语就是其中一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自古以来农民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也总结下来很多精髓,甚至连天气都能够预测准确,实在令人觉得神奇!如今小暑也已经来了,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句话"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这句俗语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小暑这个节气如果天气很热,那么到了大暑的时候天气就会比较凉快了,这样的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在工业还没有发达的年代,大自然是很有规律的,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都差不多,因此农民们常常根据节气来判断是否适合播种,也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判断农作物是否能够丰收。
小暑时节来临也意味着夏天正式进入最热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在这个节气里感觉到燥热难耐,而老人们会通过以往的经验判断接下来的天气。在人们的认知里小暑才是三伏天的开始,最热的时候应该是在中伏,也就是处暑与大暑之间,而小暑如果就已经很热了,说明节气有所提前,那么到了大暑,温度一定就会有所下降。
小暑热,大暑凉,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那么小暑如果不热,情况就会反过来吗?民间还有另外一句俗语生动准确的描述了这个现象,那就是“淋了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放牛”。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小暑这个节气里所在的地区出现了下雨的现象,那么在未来的一个半月时间内,农民们就不能再去放牛了,为什么这么说?
尽管入伏以后温度就会达到三十五度左右,但如果遇到下雨,人们一样会感觉到很凉快。民间俗语里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小暑如果很凉快,那么大暑就会很炎热,因为三伏天中必定有一个时间段是会让人感觉到高温难耐的。从前的人们耕种都是用牛,但若是到了这个节气,连勤劳的牛都会懒得出门,别说农民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句俗语也是让农民休息的意思。
那么农民们总结出来的这些俗语就一定会准确吗?其实在完全依靠人力和牲畜耕作的年代,这些老人的经验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但是到了当代社会,全球气候都发生了变化,随着工业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有时候天气的反复变化也令人觉得措手不及,所以这些古时候的俗语如果用到现在,也未必都适合了!
与“小暑的农村俗语都代表了什么意思?它们能否适用在现代社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