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楚庄王和吴王阖闾,还有最后的越王勾践。齐桓公在春秋时期的时候,他是第一个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各地的诸侯们,一起保卫安定,救济贫困的百姓,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春秋五霸的首领。
春秋五霸
关于晋文公来说,他的功绩是成功地抵抗了楚国大举对中原地区的强烈进攻,而且在城濮的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强大的楚国,而且那时候的楚国是当时的中原第一强国。所以晋文公可以说是有再造华夏的大功劳。所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而且晋国因为这个强大了快200年,所以晋文公对晋国的发展可以说功劳不小。
楚庄王在位执政时期是楚国历史中最强大的时期,当然以前的楚国也是十分强大的,但是一直以来受到中原势力的一系列压迫。楚庄王后来打败了大国晋国,以此可以问鼎中原,而且他的影响力大,范围极广。所以他当上这个春秋霸主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使楚国由盛转而渐衰,从此以后很难跻身进入中原。
吴王阖闾他是唯才是用,他任用了孙武等一些优秀的人才,而且自己本身奋发图强,勤于执政。他拥有晋国的鼎力支持,使吴国从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国,一下子竟然把强大的楚国给灭国了,这让所有的中原地区的国家可以说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其中晋国特别开心,因为吴国终于帮他消除了自己的心头大患。
最后一个就是越王勾践,他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卧薪尝胆,使用美人计,最终一举消灭了吴国,报了自己的屈辱的仇恨。
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他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处于在位执政时期,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任君王,他姓姜,属于吕氏,名为小白。齐桓公是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子,是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同时也是他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卫国人。
在当时的王位之战中,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为争王位,想尽办法,各处奇招,最后公子小白获胜,坐上了君王的位置。
齐桓公坐上王位以后,他任命管仲作为丞相,并且在天下进行广推改革的政策。在军事方面,他实施的是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由此一来,齐国的兵力慢慢地开始变得强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慢慢开始提高。
在公元前681年的时候,齐桓公在齐国召集了一些诸侯进行了会盟,他是春秋战国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去替代周天子,来充当会盟的盟主。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华夏的诸侯们一直烦恼于一些游牧部落对他们的攻击和骚扰。于是,齐桓公便发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他向北攻击山戎,向南讨伐楚国。就这样,他成为了中原地区第一个统治的霸主,还受到了周天子很大的赏赐。
但是晚年的齐桓公却变得昏庸多疑,自从丞相管仲不幸去世后,他开始任用起易牙和竖刁等一些小人奸臣。后来,齐桓公在内乱中饥饿难耐,最终的结局就是饥饿而死。
与“春秋五霸都有谁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天子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 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国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与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
晋文公践土之盟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时期晋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和国力大增。但献公宠信爱姬,废嫡立幼,导致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然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秦晋肴之战(前627年),秦全军覆没,大将孟明视被俘虏,隔年在彭衙之战再败,虽然以后也有胜利,但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宽地千里,称霸西戎。
楚王问鼎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
查看更多与“春秋五霸发生了哪些纷争 春秋时期战事高达四百八十多起”相关的文章
史书对“春秋五霸”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最终认定。教科书对“春秋五霸”两种说法同时采纳: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五霸;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霸。第二种说明显有个错误。历史书既然认定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勾践灭吴是在公元前473年,此时已属战国时期。无论如何,勾践称不上“春秋五霸”之一。
正史并没有“春秋五霸”一说。“春秋五霸”一说最早来源于《荀子·王霸》,其原文是:“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但荀子时代是为东周,当时并没有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这一说法。今人以荀子所称之五霸为“春秋五霸”,岂不谬哉?
后世对“春秋五霸”的认定,根据朝代先后顺序,有以下六种说法:
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东汉班固《白虎通·号篇》;
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南朝梁《文选·四子讲德论》;
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唐颜师古《汉书注·诸侯王表》;
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5、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清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
6、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民国朱起凤《辞通》。
可见,作为史学家的班固即将勾践去掉,代之以秦穆公。《文选》并不是史学著作,将越勾践代替吴阖闾,有失偏悖。《汉书注》作者颜师古以吴王夫差代替他老爸,本无不可,但以宋襄公代替楚庄王,为后人所诟病。同为唐人的司马贞也认为应该有宋襄公,但是保留了楚庄王,去掉了吴王夫差。为什么唐人认为应该有宋襄公,因为宋襄公仁义,吴王夫差也仁义。清朝全祖望一反常态,一下子列了四个晋国君,不是按国家称霸而列五霸,而是按是否匡扶周室与否而列。民国朱起凤则按国别不同与时代不同,去掉吴越后,加入郑庄公。
整个春秋时期除齐桓公外,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最后晋悼公复霸中原。
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宋襄公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周襄王十三年(前639)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
查看更多与“春秋五霸真正称霸的只有四国 最为低调的竟然是他”相关的文章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最常被提到的两个词。战国七雄并没有什么争议,就是战国时期七个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而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确实众说纷纭。
究竟春秋五霸是哪五位呢?这还要先从什么是“春秋五霸”说起。“春秋五霸”是怎么回事?或者说“春秋五霸”是个什么概念?
“春秋”是个时代范围,“五”是个数量,这都没什么好说的。接下来要从“霸”说起。
“霸”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思是依靠强大的势力或实力压制别人的人或行为。而在“春秋五霸”这个古文环境中却并不是这个意思。“霸”通“伯”,在一家兄弟排行中,伯就是老大,用在诸侯之中,也叫方伯,就是一方诸侯之长,在后来也有将地方官称为方伯。
所以“春秋五霸”用通俗点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诸侯中的五个老大哥。
而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其实这个身份更类似于一个官位,对应一个人,因此无论是哪种观点,春秋五霸都是五位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君,而不是诸侯国。
那么“春秋五霸”是哪几位呢?虽然五霸的说法由来已久,可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现今比较流行的说法大概有7个:
1、最公认的是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到的观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在这一组中,除了宋襄公的实力比较水,其他四位实力可以说都是杠杠的,齐、晋、秦、楚有春秋四强国之称。而宋襄公其实被骂的有点冤,他是周王室的坚决拥护者,是周礼的坚强守护者,只是实力上略逊罢了。
2、还有一个也是相当流行的观点,同上一个一块被教科书采纳,《荀子·王霸》中认为,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吴王阖闾曾攻破楚国都城,其子夫差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越王勾践灭掉齐国,而后同样战胜齐国会盟诸侯。
有不少人说秦国只是称霸西戎,其实吴越二国也只是称霸东南,谁都没有和中原大国晋国争夺过霸权,二者也就是半斤对八两罢了。
3、《词通》是一部出版于民国时期的解释古书中异体同义词语的辞典。在这部词典中编撰者也提出了一种观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前边四位和《史记索隐》中一样,那么郑庄公何许人也?《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的郑伯就是郑庄公,繻葛之战郑国一国击败周桓王率领的陈、蔡、虢、卫四国联军,周天子威信扫地,而郑庄公声威大震,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势的诸侯国,郑庄公也有“春秋三小霸之首”的称号。
4、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中有一篇《四子讲德论》中说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称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攘却西戎,始开帝绪”,楚庄“兼定江淮,威震诸夏”,勾践“克灭强吴,雪会稽之耻”。不过从评价上看,勾践还是不能和其他四位并列啊。
5、班固等编撰《白虎通义》中《号》一篇也有关于五霸论述,却是有三种说法,其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个是和《史记索隐》相同的。其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
查看更多与“春秋五霸远远不止五位 还有谁担得起这个“霸”字”相关的文章
关于“春秋五霸”在史学家向来都是有很大的争议。常见的“春秋五霸”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个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这两种说法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霸主的地位是雷打不动的。所有的争议在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四人当中。那么这四个人当中,谁的霸主地位最无争议的呢?
判定一个国君是否是霸主的最主要依据就是国家的软实力跟硬实力,所谓的软实力就是指诸侯国的文化、国君的血统等等,至于硬实力毫无疑问就是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首先分析一下四国的国家软实力,四国当中要说国家文化最高级的、国君血统最高贵的,当属宋襄公。首先宋国地处中原大地,是正儿八经的中原文化,从国家文化层面来分析就远高于其他三国。再加上宋国的先祖是商朝的王族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国君的血统也远胜于其他三个诸侯国。所以就国家软实力方面,这四个人当中宋襄公最有资格担当霸主。
其他三个国家的软实力就不那么出彩了,秦国自古就在陇西一带活动,向来就被中原诸侯国视为与草原戎狄无异的外族,秦国的文化自然是不入中原诸国的法眼。但是其实关于秦国的看法是完全被误解的,要知道秦国的封地可是周天子的旧地,因为周平王东迁无力收回才“赐予”秦国。但是秦国先祖的血统就不那么高贵了,始祖秦非子一开始只不过是一个给周天子养马的“弼马温”。
至于吴国、越国国家软实力方面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吴国自称是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父)的长子太伯建立的、越国自称是夏朝中兴之主姒少康之后,但是毕竟年代久远无从考证。再加上两国先祖南下时间久远且其先祖南下为了建国主动接受了吴越文化,其国家文化早就与中原文化相差甚远。所以即便吴越两国血统皆源自夏、周两朝,但是在国家软实力方面也无法与宋国一较高低。
虽然宋襄公赢在国家软实力,但是却在国家硬实力方面输得一败涂地。地处中原是宋国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因为中原向来都是四战之地。宋国本身就是一个小国,宋襄公之所以敢于称霸,仅仅是因为齐桓公的“托孤”。在齐桓公去世的时候,齐国因为五子夺位,发生了内乱。在宋襄公协助下,齐国太子昭得以回国即位。正是这一次,对齐国的干预让宋襄公称霸的信心倍增,但是与楚国的泓水之战彻底揭露了宋国的弱小,国家军事的实力让宋襄公成为最名不副实的霸主。
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其他三国虽然在国家软实力方面输给了宋国。但是在军事实力方面却远胜于宋国。秦穆公,虽然遇到强大的晋国而不能东出争霸,但却也能够“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的帮助下,攻破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越王勾践更是在与吴王阖闾的战争中获胜。后来虽然输给了吴王夫差,但是也能够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完成了对吴王夫差的复仇、吞并了吴国,并北上徐州与中原诸国争霸。
综合比较下来,秦穆公、越王勾践无疑比宋襄公、吴王阖闾更有资格成为“春秋五霸”。
与“春秋五霸的这四个人颇受争议 到底谁才是名副其实的霸主”相关的文章
说起舂秋五霸,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吧!虽然舂秋五霸在历史上说法各异,但是主流认为,舂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或者去掉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加上秦穆公和宋襄公。当然了,小编更认同第二种观点,就以第二种观点给大家排名了。
第一:楚庄王时代楚国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所带领的楚国,在小编看来应该算得上是舂秋五霸中最为强大的一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楚国立国久啊,而且楚国的地盘在楚庄王时代已经是相当的大了。当然了,楚庄王的个人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这就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了。
后来,国力强盛的楚国又开始了和北方强大的晋国的争霸。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第二:齐桓公时代齐国
齐桓公作为舂秋时期的第一霸,齐国的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强。当然了,齐国的强盛和出国的强盛不一样,齐国开疆拓土几百年,那是靠实力打出来的。而齐国的强盛则不是。齐国的强大靠的是齐桓公的励精图治,还有就是齐国自古的渔盐之利,以及管仲的经世之才。
齐国自古就仗着渔盐之利,富甲一方。在齐桓公小白继位以后,齐国就开始谋求自己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的国力进一步的强盛,一跃便成为了诸侯国中最强的一个。而后齐桓公开始开疆拓土,还数次组织诸侯会盟,成为各诸侯国实际上的盟主,齐桓公称霸由此开始。
第三:晋文公时代晋国
晋文公,即公子重耳,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当然,他老爹晋献公是个傻叉。如果小编没记错,就是因为他这老爹宠爱骊姬,才导致的诸多公子流亡在外,重耳也是因此而流落他乡。在晋献公去世后,晋文公就继位了,由此,晋文公的时代就来临了。
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 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
查看更多与“春秋五霸顺序排名 春秋五霸中实力最强的竟然是他”相关的文章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号召已经不起作用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开始争霸称雄,其中有五个诸侯先后在这个历史时期称霸一时,史称“春秋五霸”。
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最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叫管仲,是个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齐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对国家进行了一番改造,使齐国一下子强过其他国家。这时的周王室已极为衰微,齐桓公便乘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就是尊重周王室, “攘夷”是指抗击戎、蛮等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齐桓公先援助燕国打退山戎族的侵犯,又联合其他国家击退了侵入卫国的狄人。他还几次召开诸侯大会,周王也派人参加,这表明,齐桓公已经跨越过周王而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渐趋衰落。接着做霸主的是晋文公。
晋国从西周初年建国后,一直处于北方戎、狄的侵扰中,在长期的作战中,晋军的作战能力得到锻炼,英勇善战,是一支有高度战斗力的军队。晋文公还对国内政治进行了改革,使君臣上下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不久晋国的实力强大起来,晋文公联合宋、齐、秦与楚国进行了一场大战,即著名的“城濮之战”,联军大胜楚军,晋文公的声望由此大增,终于成为霸主,开始了晋国长期称霸中原的时代。
楚庄王是第三个在中原称霸的君主。
楚国地处长江、汉水流域,一直被中原各国看作是落后的蛮夷之邦。但楚国地域广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周围多是弱小国家,经过楚国初期几代君主的治理,在春秋初年,楚国迅速发展起来。楚庄王继位后,进行了整顿,然后北上与中原各国争雄,先后灭掉40多个大小国家,最后打败了强大的晋国,实现了在中原称霸的目的。
春秋后期,晋楚争霸渐趋平静时,长江下游堀起两个国家——吴、越,于是便有了吴,越北上争霸的故事。
吴国原是个落后的国家,与中原联系很少,到春秋时期,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吴国后来居上,成为强国。吴与楚的关系一直不好,吴国强大后,吴王阖闾在一年中七次进攻楚国,最后攻入楚国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北)。楚国经过这次打击,失去霸主的地位,吴国的威望从此空前壮大。阔阎死后,他儿子吴王夫差在战胜近邻越国后,北上与中原国家争霸。先打败了齐,然后又在黄池召开的诸侯会议上,压服了最强的晋国,终于称霸中原。
越国直到春秋中期才发展成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它也想学中原各国的样子,尝尝称霸的滋味。但是,它的北方是比它强得多的吴国,越国要想北上称霸,首先要消灭吴国,在经过一段失败的教训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团结全国人民,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做好了一切准备。正当吴王夫差在黄池大会上为自己的成功得意时,勾践带领越军,乘机攻下吴国都城,使吴国受到致命的一击。又经过九年的攻战,越国灭掉了吴国,这以后,越国成为东方最大的国家,连中原的齐晋鲁等大国也都听从越王勾践的指挥。
越国就...
查看更多与“春秋五霸称霸顺序你知道吗?春秋五霸为战国的兼并统一做了准备”相关的文章
要说谁才是春秋五霸中最厉害的国家,可能不少人还是会选齐国,毕竟齐桓公的名声实在太响了。不过这个说法目前已经过时了,齐桓公虽强但也没强到能统一全国,而且当时其他国家也有超越齐国的势头。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一下春秋五霸的排名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从小编这几天发表的文章来看,很多读者都知道甚至比较了解 “春秋五霸”,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让大家给“春秋五霸”做个排名,又会怎么选择呢?其实在小编看来,历史早有定论。
通常,“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
一种指的是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依称霸的先后顺序排)。这是唐代司马贞,在研究司马迁的《史记》后给出来的说法,不过这个说法有很多人不认可。
其一,宋襄公只有霸主之名,而无霸主之实,就算是司马迁本人来解释,估计也很难把这个说法给说圆咯。只能理解成司马迁时代大家都很看重“礼仪”、“仁德”等儒家经典思想,就这个层面上来说,宋襄公的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其二,秦穆公称霸时,秦国固然是兵强马壮,打败过最强大的晋国,但同时也被晋国狠狠收拾过两次,而且有西边的戎族等部落牵制,秦国比其他国家更少参与到中原的事情上来,要说“称霸中原”,也有点名不符实,说“称霸西戎”倒是很贴切。
但秦国在春秋时期拿得出手的也就是这位秦穆公了,这时候的秦国比起晋国、楚国、齐国尚且略差一筹,更不要说其他秦公在位的时候了。秦国真正强大起来,还是要从战国中后期秦孝公和商鞅的时代算起。
所以“春秋五霸”还有第二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种说法呢来自荀子所著的《王霸》,相比司马贞的唐代,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离春秋时期也就二百年左右,所以这种说法更为靠谱。
对比两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的位子都很牢固,这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作为中原霸主,除了称霸的国君在位时能号令天下,在称霸的国君去世之后或者去世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这个国家也应该具有十分强大的威慑力才对。如此看来,之前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
首先看看齐国。齐国其实从齐桓公的爷爷齐釐公开始就算是一方霸主(公元前720年左右),齐桓公在位的时候国力达到顶峰,一直到齐桓公身死(公元前643年),称霸大约有80年的时间,但之后的齐国虽无霸权,却依然是一流强国,强大了约250年。
然后是晋国。晋国是从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时代强大起来的(公元前675年左右),晋文公后的晋历公、晋景公、晋悼公又数次将晋国的国力推向顶峰,到后来“三家六亲”执政(公元前550年左右),晋国才算是逐渐走向了下坡路。但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晋国都是各诸侯国公认的盟主,所以晋国足足称霸了约150年,强大了约200年。
接下来是楚国。楚国从和齐国争霸的楚成王开始算起(公元前660年左右),到楚庄王时期霸权达到巅峰,直到后来的吴楚争霸(公元前506年左右),称霸了约50年,强大了约150年。
最后吴王和越王,这两位称霸时间比前...
查看更多与“春秋五霸中最厉害的是谁?关于春秋五霸的两个不同版本”相关的文章
公元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从此周天子权威不在,春秋时代拉开帷幕。
春秋时期,全国有140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周天子的王命不行,导致了列国内乱和诸侯兼并,此外戎狄横行,华夷杂处,天下大乱。当时的中原诸夏所最感威胁者,南方楚国、山中北戎。周天子既然权威不在,无法抵御外侮,于是便产生了齐桓、晋文的霸业。
霸主的意思,大致有四: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制兼并。也就是说,最初的霸主是代周天子行王政,于是周的天下可以得到苟延残喘。孔子曾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便说明了齐桓公称霸的尊王攘夷的重要性。
霸政可以说是变相的统治中心,其事创始于齐,而完成于晋。总观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一、霸政是中原诸夏农耕民族的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使中原不致沦亡于游牧民族之手。二、霸政是为了联合抵抗南方楚国的武力兼并。
春秋时期的国与战国时期的国并不相同,更像是古希腊的城邦,是不连续的,没有明确的国界,霸主便是城邦的联盟。为了争取成为霸主,各诸侯相互争斗,而霸主随君主的变迁而变化,因此春秋五霸是五个人。
春秋争霸是城邦联盟
春秋五霸,“五”大约是虚指,并非真的只有五个人,春秋五霸有七种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五霸无论有几种说法,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最没有争议的,史称“齐桓晋文”。
春秋争霸的结果,是诸夏逐渐联合,而楚国开始融入华夏。
后来霸主会盟频繁,诸侯畏佬,常常让大夫代行,于是大权开始旁落。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拉开了战国时期的帷幕。
到战国时期后,春秋时期半独立的贵族城邑被连片的国家行政单位所替代。各国都开始修“长城”,不再是各个贵族经营自己封地城邑的防御。既然修了长城、设置了专职边防军团、给专业军队指定了后勤供应模式,各国便有了边界,一个国家便不再因一个君主的能力而骤然兴衰。于是战国七雄便不再指人,而是七个国家。
春秋后期,在城邦的基础上形成了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中晋五强的局面,而三家分晋的结果便是晋国一分为三,于是五强便变成了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国土兼并
春秋五霸的说法不一,但战国七雄却很明确——齐、楚、秦、燕、赵、魏、韩。春秋五霸的五只是君主的列举,是城邦联盟;而战国七雄的七则是国力的评估,是国土兼并。
那霸和雄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国历史上,霸与王相对,并非一个好的褒义词。也就是说霸主,虽然获得了实力认可,但其道德地位则被不置可否。霸道与王道相对,在儒家看来,则是路线之争。
“雄”,则是个褒贬义兼具的字...
查看更多与“关于春秋五霸是谁众说纷纭,但这两个人的地位无法撼动”相关的文章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退,昔日威严不在,诸侯也不再受天子管制,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开始了征战兼并。因为这之间有几位诸侯先后成为霸主所以就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在历史上曾饱受争议,我们就先挑最普遍的说法来看看他们凭什么能够列为春秋五霸之中。
齐恒公-尊王攘夷
齐恒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在位的时候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当时中原各诸侯正遭受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国这个时候就表现了大国风范,齐恒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匡正天下。而周王室也就承认了齐恒公霸主的地位,齐恒公做春秋五霸是毫无争议的。
晋文公-制霸中原
晋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和齐恒公并称“齐恒晋文”。晋文公在位的时候,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政策,平定周王朝子带之乱,并且和楚国交战的时候主动“退避三舍”在城濮打败楚军,之后周天子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并且封他为侯伯,从此晋文公就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被史籍中高度认可的霸主,秦穆公在位的时候任用百里奚为相,并且曾在晋国饥荒的时候接济晋国,但是晋国恩将仇报在秦国闹饥荒的时候不卖给秦国粮食。秦穆公大怒,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晋文公在世的时候秦国和晋国多次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由于东边有晋、楚两国压制,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称为春秋五霸之中的一位霸主。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和秦穆公一样都是史籍中高度认可的霸主,也是五霸中唯一称王的,楚庄王刚刚即位的时候他表面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一鸣惊人,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在北林打败晋国,之后楚晋多年征战直到邲之战中大获全胜,饮马黄河,之后灭萧,围攻宋国整整九个月,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并且还向周王朝过问鼎之轻重,欲图问鼎中原。
宋襄公-春秋大义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中最不配列为春秋五霸的,和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相比最是微不足道,但是宋襄公秉承着仁义,在齐国五位公子互相攻打争夺国君位置的时候,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而且在楚国攻打宋国的时候,两军在泓水相遇,当时目夷提出趁楚国渡河的时候攻打对方,结果宋襄公还秉承他那迂腐的思想,等楚军渡河之后才开始攻打对方,宋襄公被楚兵射伤,宋国大败,次年宋襄公就因病而死。因为在春秋时期的时候诸侯都很注重礼仪,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赶尽杀绝,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体现了周朝的文明礼仪,但是正巧守礼的宋襄公遇到了蛮夷楚国。
与“春秋时期的“春秋五霸”到底有什么厉害的?他们凭什么称霸”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