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春秋战国时期

发布时间:2020-07-04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是明君还是昏君?
楚国
楚怀王是个怎样的人
楚怀王是明君还是昏君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是明君还是昏君?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段故事非常的引人瞩目,那就是张仪欺骗楚怀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作为秦国相国的张仪,奉命出使楚国,并且利用自己的口才,使得楚国和齐国断交。这个故事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张仪和楚怀王,在历史上,拥有几乎完全相反的两副面孔;张仪代表着智慧,而楚怀王则成为了后人的笑料。那

楚怀王刚刚即位的时候,楚国才灭亡了越国,至此,楚国成为了当时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不仅面积达,楚国的财力也十分雄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楚怀王接手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殷实的楚国,这时候的楚国不仅内部财政雄厚,并且和东方的齐国结成了长久的盟友关系,这正是秦国所惧怕的。

历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楚怀王因为听信奸臣的话,因此疏远了屈原,而当时屈原正在进行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是自吴起变法之后的楚国再一次大的改革。这时候张仪来到了楚国,他先是责备楚怀王被苏秦所怂恿,联合其他五国陈兵函谷关,这是楚国不道义,不重视秦楚长久以来的联盟关系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楚怀王的性格,毫无疑问,他的性格是软弱的。

楚怀王自幼在温室中长大,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养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贵族精神,这种贵族精神,在春秋时代的中原各国之间非常的盛行;而到了战国时代,实用主义则开始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首先就问孟子,有没有什么能使国家富强的东西教他,可见当时的中原地区,实用主义的盛行,而这一切,和法家在秦国的成功关系密切。

那么楚国呢?吴起是当时伟大的改革家和军事家,他到楚国之后,也确实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开始进行重大的变法,废除了很多封君的势力。然而,楚悼王一死,吴起立马就被反动贵族射死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可见,楚国旧贵族的势力是多么的庞大。那么,性格软弱的楚怀王,是否应该承担屈原变法失败的所有责任呢?

我们再来看张仪的欺诈行为。张仪先是在楚国答应楚怀王,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就将商於之地五百里送给楚怀王;结果楚国的使者去秦国接受土地,却被告知只有五里。楚怀王一气之下派军攻打秦国,却在丹阳之战中惨败,并且之后又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这时候秦国要楚国和他和亲,条件是,楚怀王亲自来秦国。问题出现了,这时候的楚国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假如楚怀王不去,那么,秦国就会继续派兵攻打,因此,楚怀王选择了远赴秦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可能有人说了,楚怀王可以不去,然后向其他国家求援。我们先暂且不讨论在当时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会不会来援助楚国,我们可以直接认为楚怀王不必这么做,那么,这能说明什么呢?我觉得,顶多能说明楚怀王这个人脑子笨,性子直,却并不能说明他是个昏君。此外,我们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楚怀王被秦国扣押之后,秦王告诉他,让他回国继续做国王,只是要让楚怀王交出楚国的三个要塞。楚怀王的回答是不,认为自己无脸面对楚国人民,并且在三年之后郁郁而终。因此,小编觉得,说楚怀王是昏...

查看更多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割线是怎么产生的?原来晋国被瓜分才是标志
战国
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
晋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查看更多
3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怎么会有这么多战乱呢?原来跟秦国也脱不了干系
战国
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

我们在看春秋到秦汉时期的影视或者小说时,都会提到一个词语-“礼崩乐坏”,但是没有彻底说明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是大概了解,但你知道为什么秦汉时期的古人会把这个词语记录在历史典籍里呢?

春秋时期到秦朝的统一这段时间之内是我国历史上分裂最长的时期,各个诸侯轮流争霸,虽然局势动荡,但也是开疆扩土这一重大的时间点。因为战乱导致了对“礼”的重视,而这个字刚开始的意思是指祭祀中的仪式,后来演变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而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度也和它密切相关,周天子、诸侯王、大夫、士等这些身份等级制度都是来自于“礼”,同时又制礼作乐和通过一系列的礼仪使得各个等级的秩序得到固定,而等级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也有了明确可知的规章制度。

但这个制度却在春秋、战国这战乱时期被打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时期由于周王朝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和对诸侯王的震慑导致天下大乱,各个有实力的诸侯开时吞并相邻的小国家,根据统计这段时间内灭亡的国家多达52个,而到战国时期剩下的七国基本上爵位都不是很高,但初期所封的公爵全部都被吞并,而七国中齐、燕、魏、韩、赵都是侯爵,疆域最大楚国却是子爵,最后统一全国的秦国却是伯爵,这使得周礼中固定的等级制度被严重破坏,这也是秦汉时期文人大呼礼崩乐坏的原因之一。

除去阶级制度的破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弑君,典型的例子-赵武灵王因为他的两个儿子争夺权力而被他最偏爱的二儿子困在沙丘活活饿死,还有在《竹书纪年》中记载的越王朱勾弑父、鲁幽公为其弟所弑、宋炀公被侄子宋厉公所杀、鲁懿公被侄子伯御所杀等等,这样的弑君事件前后多达52次,可以想象这个时代是有多混乱,君臣之间没有敬忠,父子之间没有尊重、孝心,使其局势动荡的同时礼仪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什么他会主选儒家,除开其他的各个因素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儒家对“礼”的观点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对后世王朝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我们现在提倡的“尊老爱幼”的礼仪却是在那个在那个时候种下的。

查看更多
4 春秋战国时期,原来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西周各国诸侯主导天下事务
战国
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家应该不太陌生,那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个纷乱的争霸局面呢?我们要由西周的灭亡说起。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相信各位早已听说过。周幽王是周武王的后代,周武王姬发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后,一直传到幽王。但这幽王非常无道,宠爱美女褒姒,不理国政,更废掉原本的王后与太子。由于想令褒姒高兴,幽王不惜愚弄诸侯,假装有敌人入侵,燃起狼烟,让他们前来救驾。

王后和太子无辜被废,王后的父亲申侯决定起兵为女儿报仇,于是联合外族犬戎,进攻周幽王。诸侯被幽王戏弄过,这次害怕中计,不再来救驾了。于是,都城镐京被攻陷,周幽王被杀。

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拥立下,即位为新的周王,历史上称为“周平王”。但当时都城镐京经过战乱,被外族劫掠后,已非常残破。平王决定迁都,以东面的雒邑为新的都城,继续周王朝的统治。

历史上把这次迁都作为周朝的分水岭,迁都前称为西周,迁都后为东周。

不过,平王的继位与其正统性,颇受诸侯质疑。他们一般把幽王被杀,归咎于平王,觉得他有弒父的可能,故此更不愿尊奉他为天子。另一方面,平王东迁的过程,还需要秦国出兵护送,更显示出周朝的弱势,让诸侯更瞧不起天子。

此时,有实力的诸侯开始崛起,比如郑国,既在周朝的朝廷当中担任天子的卿士,握有政治实权,又在军事力量上比周天子强势,因而逐步掌握了对天下的号召力,实际上已取代了周天子作为天下之主的地位。

这样,中国历史进入了霸主崛兴的春秋时代。

往后的数百年,数个有实力的诸侯先后兴起,在他们各自的年代主宰了天下的局面,被其他的诸侯尊为霸主。他们举起尊奉周天子的旗帜,又领导诸侯们一起抵御外族的入侵。名义上,仍然是周朝的年代,但实际上,诸侯已主导了天下事务。

查看更多
5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没有一个国家能打败秦国?
战国
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

纵观古代中国历史,秦帝国的建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而这个一统天下的大国,曾经长期居于西北一隅之地,被中原各国以“夷狄遇之”。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春秋争霸,还是战国争雄,秦国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顶住了来自东方一波又一波的灭国级军事入侵,并最终积蓄力量完成了对东方的反噬。那么,秦国究竟依靠了何种力量呢?

1.山河之固

毫无疑问,秦国所处的关中平原自古山川形胜,东据崤函之固,有一夫当关、万夫当关之险,当东方六国的军队从洛阳一带沿黄河南岸抵达关下之时,秦军便可以据险而守,与东方各国的远征军展开攻防拉锯战。东方各国军队顿于坚城之下,士气自然难以维系,一待秦军开关掩杀,胜败已然明了。

除了陆上的崤山与函谷关之险外,秦国同样依靠黄河作为天然的国防屏障。早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就曾经用舟楫在晋国的灾年向其输送粮草赈灾,这表明当时的黄河无论径流量还是水面宽度都较今日为大,因此,即使春秋时期晋国曾经在彭衙之战(陕西白水)、汪之战(陕西澄城县)中短暂占领过秦国的城池,但是因为黄河天险相隔,也只能是掳掠一番了事。

2.秦国之力

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之外,秦国自身的战略资源条件也可以有效地对东方联军进行牵制。春秋时期,秦国通过向西戎地区扩展增加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从而将陕西、甘肃东部地区的广袤领地大部分收入囊中,并以雍城(陕西风翔)作为水路交通的枢纽,在收纳西戎的过程中扩张人口,并且大量吸收戎狄中具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从而有效地抵御了来自晋国为首东方国家的攻击。

战国之后,秦人在积极变法的同时加快征服脚步,先后将巴蜀、汉中乃至于楚国的江汉平原收入囊中,并且消灭了在秦国背后作妖的义渠人,逐渐掌握了数倍于战国诸雄的领土与人口,从而有着足够的军事经济实力与东方六国抗衡,不惧六国合纵征伐秦国。

3.绝秦意难

公元前578年,晋国带领东方齐、卫等国联兵伐秦,一度冲破函谷关之险,进军至泾水以东的麻隧(陕西泾阳),深入秦国腹地,这次进攻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一次灭秦作战,晋国吕相甚至专门撰写了《绝秦书》以示此次行动的坚决性。然而,联军在渡过泾水之后依旧选择退军,可见以晋国为代表的春秋国家并没有绝秦的真正意图,而只是希望以兵威压服秦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想轻易断绝秦嗣。

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虽然在苏秦的游说下产生了合纵攻秦的行为,但是各国之间并未真正同心,并且对于秦国抱有幻想,实质上并没有彻底消灭秦国的意图,只是希望暂保自身安危,甚至希望与秦“连横”以攻他国。

秦国拥有绝佳的战略位置,并且有着出色的地缘战略目标,而东方国家始终没有真正“绝秦”的念头与勇气,最终促使秦国日甚一日,成为不可抵挡的统一洪流。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