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吴王夫差

发布时间:2020-05-26
1 里运河,吴王夫差开凿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军事运河
吴王夫差凿里运河
吴王夫差的故事
吴王夫差称霸

在扬州北面,有一条宽约丈许的小河,被称为“里运河”,也叫做“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开凿于春秋时期,比隋朝的京杭运河早了1000多年,开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而他开凿邗沟的目的则是北上伐齐,称霸中原。

夫差是吴王阖闾之子,在父亲阵亡后继位,为了报仇,他在灵岩山立射棚和练兵场,严格训练三千精甲,练兵期间,他睡薪草,吃粗粮,寒暑不避,苦练武艺,据说一直练到手都举不起来,还不肯不休息。

夫差还让人立于门庭,自己每次出入,那个人都会大喊一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经过两年艰苦训练,夫差终于把自己和三千精甲练练成百发百中的箭术,在“夫椒之战”中,杀死越将灵姑浮,歼灭越军三万主力,越王勾践带领残余部队退守会稽山。

在消灭越国的问题上,夫差与伍子胥发生矛盾,伍子胥主张彻底灭掉越国,以绝后患,而夫差则将吴国的战略从报仇调整为称霸,所以打算保留下越国。

史书记载:夫差曰:“孤将有大志於齐,吾将许越成。”

当时,强大的晋国出现内乱,齐国、郑国、鲁国、卫国、宋国等趁机组成反晋联盟,盟主由齐景公担任。

齐景公极度崇拜开创齐国霸业的齐桓公,一心效仿,所以借助这次这次反晋联盟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胸怀大志的齐景公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病逝了,随后齐国因接班人问题发生内乱,使实力雄厚的齐国国力削弱,无力参与中原争霸。

巧合的是,不久之后,另一个大国楚国的国君楚昭王病死,楚国暂时也不会参与争霸。

吴王夫差喜出望外,开始实施北上中原的战略,但吴国大军北伐,军粮和辎重运输路途遥远,困难重重。

地处南方的吴国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擅长水战,但吴国缺少马匹,不擅陆战,而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河湖稀少,在此作战,势必以陆战为主,届时吴国将以己之短和敌人开战,几乎没有胜算。

夫差反复考量之后,决定开凿一条运河,将长江北岸和淮河之间的多个湖泊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水道,就可以发挥出吴国军队的长处。

公元前486年,夫差征集数万民夫,开凿了全长约400余里的邗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以军事为目的的运河。

邗沟最初的路线,经过著名学者郭黎安先生考证,大致为:邗沟在蜀岗下,沟水由城东南的今铁佛寺前屈曲向东至今螺丝桥,再由弯头北上。然后穿越武广(今邵伯湖) 、陆阳(又作渌洋湖,位于今江都市)二湖之间,注入樊梁湖(今高邮湖) 。出湖折向东北,流经博芝、射阳湖(约在今宝应县东) 后,复折向西北,由山阳县末口(今淮安市淮安区) 入淮。”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水经注·淮水》也记载:“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

邗沟开通之后,夫差将吴军分成两路北上伐齐,一路由自己亲率,乘战船走邗沟入淮河北上,一路由徐承率领,走海路进攻。

徐承率领的吴军,走到琅琊台一带时,被齐国水军击败。

夫...

查看更多
2 吴越争霸之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吴王伐齐,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却打了大胜仗,看来伍子胥也就那么回事,从此,夫差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吴王在齐鲁打了胜仗,越王勾践带领越国群臣朝拜吴王,献上丰厚贡礼,吴王大喜。吴王喜,吴国人就高兴,但有一个吴国人不高兴,这个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看到越国人如此,心中愈发感到害怕,说:“这是要丢掉吴国啊。”于是劝谏吴王说:“越国近在腹心之地,现在我国虽能战胜齐国,好比石头田地,没有用处。而且《盘庚之诰》说,乱妄之人只有消灭干净,商王朝才能兴旺。”

过去劝人一定要引经据典才有说服力,伍子胥始终就没有忘记越王,他似乎有先知先觉的预见,预见到越国将成为吴国的麻烦,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夫差要斩草除根。而夫差这个时候眼光已经在中原了,他要争霸中原,至于身后那个越王,姓啥叫啥,他已经忘了。这个时候,夫差有了新的远大的目标,越国已经是解放前的事情了,伍子胥的那些“经”“典”在他看来,如同伍子胥一样,老了,不中用了,伍子胥让他勿忘越国,对他的新目标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伍子胥在他心目中越来越边缘化了。

这种情况下,伍子胥越是劝,越引起夫差的反感,为了少让耳根子清静些,吴王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知道自己的话在吴王夫差那里已经没有影响力了,于是临行齐国,他对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起毁灭,没有好处。”为了自己打算,他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完成使命后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文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夫差想借,又是伍子胥建议不借,吴王还是借给越国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悦。伍子胥却更担心,伍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

对于伍子胥如此过激的语言,吴王责备了他,但伍子胥仍然坚持说:“您不要太高兴得太早!”

吴王很生气,看到这种情况,伍子胥觉得自己在夫差那里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因此想自杀,吴王听到制止了他。但什么事就怕人挑唆。被伍子胥引荐的楚国人太宰嚭这时风光了,成为吴王夫差最倚重的人之一。他一直想除掉这个竞争对手。听到这话后,就借机诽谤伍子胥说:“伍员(伍子胥的名,称名或是自家人或是对人不尊重)表面忠厚,实际很残忍,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怎么能顾惜君王呢(人品上彻底否定伍子胥)?君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员强劲地进谏,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智慧上否定伍子胥)。伍员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

然后,伯嚭用了更阴的,他对夫差说:“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以为是先王...

查看更多
3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终成霸业
卧薪尝胆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被吴国压迫的越国怎么就咸鱼翻身,壮大到可以打败吴国的?这就要说说春秋史上最能忍的国王勾践了。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kuì,溃)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这种叹息充满了不服,也充满了复仇的欲望,昭示了勾践将为复仇而活着。

文种为主上打气,劝解说:“当初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yu,有)里,晋国重耳逃亡到翟,齐国小白逃亡到莒,他们都曾面临人生的低谷,但他们最终都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文种这样说就对了,充满了辩证法的色彩。此后,上述的王霸就成为勾践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商汤、姬昌、重耳、小白,勾践首须先面对现实,承认战败并承担责任,以赢得国人的理解与支持,以便同舟同济,共渡难关。他对国人说:“我不知道我们的国力不足,却与大国结仇,因此连累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上,这是我的罪过,请允许我改正。”

于是勾践下令埋葬那些战死的人,照顾那些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丧事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对离去的人给予帮助,对迁来的人给予安排,废弃百姓所厌恶的规章制度,补充百姓认为不够的事情。

作为战败的国王,他要到吴国当吴王的奴仆,他打算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范蠡、文种,都来自楚国,一文一武,是一对至交、好朋友,这在国家大臣的层面,尤其难能可贵。君臣和谐、文臣与武将的和谐是国家振兴的基础,越国一开始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很不容易也很幸运。

听了范蠡的话,勾践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然后自己带着范蠡等三百个越国贵族到吴国做人质,卑躬屈膝地当奴仆、事奉夫差。作为越国国王,践甚至还亲自走在夫差的马车前为他开路。

这样的表现让夫差很满意。三年后,吴王夫差赦免了越王勾践,勾践带着范蠡等在吴国做奴仆的越国贵族回国。

勾践回国后,只做一件事:报仇。

越王对范蠡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你好好谋划吧!”

一个人要是专心于一件事,那是很怕的,而有权力、有资源的国王专注于一件事,就更可怕。勾践就是这样,勿忘国耻,苦心经营。为了凝聚心志,他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饮食仰头尝尝苦胆,对自己施加心理暗示,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这种心理暗示很起作用,使得一切有利于强国的事积极地做,而一切不利于强国的事即使有再大的诱惑也放弃。史书上记载,为促进经济,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他的夫人亲手织布。为吸引人才,他降下身段,委曲求全,对贤人彬彬有礼。在日常生活上,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这对一个天生吃肉的国王来说有多么不容易要,想想就知道了。


查看更多
4 卧薪尝胆数年,疲吴困吴,吴国已经奈何不了越国了
卧薪尝胆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占领了吴国首都。

吴王夫差从黄池回国,这时他面对不再是那个只有五千人、被困在会稽山上的勾践,而是拥有水陆精兵五万的勾践。经过十几年的磨砺,勾践已经拥有强大国力做后盾,兵精将广、国势蒸蒸日上。尤其是勾践的军队养精蓄锐,士气旺盛,而吴王夫差的军队,虽号称彪悍,但连年战争,尤其是与齐晋争霸,又长途跋涉,身心疲惫。别人的军队凯旋,是准备授受欢呼与享乐的,而吴王的军队凯旋却是要为能回到家中而战的,自己的老窝被人端了,身心疲惫的军队究竟还有多强的斗志与战斗力,应该是要打问号的,因此,夫差知道并没有能力消灭勾践,甚至打赢战争的盖率都不一定高,因此,他派人与勾践讲和。

勾践也知道这个时候还不能彻底打垮吴王夫差,占领了吴国的国都,好好地捞上一把,狠狠地羞辱他一番,然后换来的是对方温和的要求讲和,已经是胜利。因此,勾践同意讲和,然后从吴国撤兵。夫差这才回到国都。

既已讲和,吴王要与越国和平相处,让他那些疲惫的士兵休息而不加戒备。他并不敢对越国怎么着,这时他们知道越国可怕,有点害怕越国了。

吴国的这种态度,让人看到了吴国已经老了,武功也废了,于是越国大夫文种建议说:“我以为吴王下一步将会进攻我们,现在他休兵不动,毫不戒备,想使我们忘了他,我们不可因此而懈怠。往日我曾卜问上天,现在吴国的民众已经疲乏,而且连年饥荒,市场上连糙米也没有,粮仓都空了。他们的民众一定得迁移到东海边靠拣蛤蚌求生。上天已有预兆,民众的不满也出现,我无须再加卜问了。国王如果现在发兵和吴国交战,可以夺得有利时机,不让吴国有改变被动处境的机会。吴国边远地区的士兵,因为回家休整一时不能赶回,吴王将会以不应战为耻,他肯定不等远兵到达,而只用国都现有的军队与我们作战。倘若事情真能这样顺从我们的意愿,我们就可以攻入吴国,吴国边远地区的援兵即使赶来,也不能再与吴军会合了,我们可以用在御儿(桐乡市)的驻军牵制他们。吴王如果发怒再战,只有兵败逃亡。如果不战求和,国王就可以安稳地获取厚利和名誉然后放了他。”

文种的办法不错,但范蠡却觉得还不是决战的时机,因此,他提出了疲兵之策,他认为吴军已经疲惫,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越军不能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要不断地打击与骚扰吴国,吴国毕竟是吴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灭掉,应当不断地消耗他的国力与耐力,因此,提出疲兵之策,这个办法伍子胥对楚国曾经用过,很管用,现在,越国又用到吴国身上。不断地骚扰吴国,围困吴国,却不与吴国决战,使吴国欲战不能,欲和不能,始终处在着疲于应付的状态。

但是这种策略在执行中也是有困难的,吴国人听说越军来了,出兵挑战,一天之内来回五次。越王勾践终于按捺不住,准备答应交战。这个时候还是范蠡起了作用,他说:“在朝廷里谋划得好好的,一到战场就失算,这行吗?君王暂且不要答应交战。谋划好了的事不要再更改了。”

勾践有优点,这个时候他从谏如流,为了复仇吴国,他就是听范蠡的。就不再执意交战。

为了...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