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进而得到了太子之位,尽管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但是这场政变却成为他一生中的污点。然而,李世民在位期间,却差点爆发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太子之争。
李世民最初册立李承乾为太子,但是后来却又垂青于魏王李泰。这让李承乾心里十分不平衡,他感觉自己随时都有被取代的风险,于是开始策划政变。史书中说他的目标也是先除掉自己的兄弟李泰,然后再逼迫父皇李世民让位(或者是直接除掉李世民)。但是这个大胆的计划最终被制止了,事情败露之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剥夺。
但是江山总要在李家传承,李世民必须要册立一个新的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但是众多的候选人之中到底应该选哪个确实是令人头疼。最终李世民在册立新太子的问题上听取了两个人的意见——第一个人就是废太子李承乾,第二个人是褚遂良。
李承乾表示,他之前就已经贵为太子,还能有什么别的奢求呢?如果真要许个愿的话,那么这个愿望就是安安稳稳地保住太子之位,但是后来这个太子之位遭到了威胁,威胁就是李泰。现在皇帝如果真的要把李泰立为太子,那不正中了他的奸计,同时又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吗?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就光明正大地入宫侍奉李世民,并且提出过一个大单的计划——只要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么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杀掉,保证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李世民表示非常感动,然后把李泰的这个计划告诉了褚遂良。
褚遂良呵呵一笑——李泰的话能信吗?人家李承乾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太子,现在是陛下你嫡庶不分,让李泰有机可乘。现在如果真的要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唯一能保住李治性命的就是把李治远远地调走。李世民听了之后哇哇大哭:“我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啊”。
最终,一个平时比较低调甚至被人称为“平庸”的李治脱颖而出,李世民把曾经希望最大的魏王李泰降封为东莱郡王,远离了唐朝的政治核心,这的确是一个防止兄弟残杀的稳妥方式。另外,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唐高宗李治并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只不过他的父亲唐太宗和妻子武则天的风头太大,将他的光芒掩盖了。
查看更多与“为何这位平时比较低调的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最终获得了皇位?其中的因素一看就懂”相关的文章
李世民晚年最为伤心的事情就是众多儿子不省心。先是五子李祐造反,后是太子李承乾怕弟弟李泰抢了自己的位置,与叔叔汉王李元昌合资造反。
面临兄弟儿子自相残杀的悲凉局势,李世民甚至有了轻生自杀的念头。一次他将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儿子晋王李治等心腹叫在一起,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说完李世民便拔出刀想要自杀,多亏左右将刀夺下。随后李世民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有众多皇子,其中不乏优秀者,为何最终选择懦弱的李治为太子?其实,李治并不是李世民心目中理想的接棒人。在众多儿子中,李世民最喜欢智慧英俊、喜好文学的魏王李泰;次选是文武双全而、最像自己的吴王李恪。而李治说好听点叫仁厚,说难听就是懦弱,立他为太子使李世民颇为犹豫,之所以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李治为明日出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宗子李承乾也是明日宗子,四子李泰是明日次子,九子李治是明日三子。从“立明日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来说,李承乾与李泰二人被清除后,李治的身份最为尊贵,是合理、正当的人选。
第二、娘舅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治能够成为太子,他的娘舅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是主要原因。
首先,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态度是坚决的。李世民宣布欲立李治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这就相当于向满朝文武宣布,谁阻挡立李治为太子,就是与我长孙无忌作对。李世民让李治劈面拜谢他的娘舅。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大唐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元勋之首,在大唐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再加上李治的身份高尚,满朝文武对立李治为太子没有一人敢于阻挡。
其次,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目的是明确的。李世民立李治后,又以为李治柔弱的性格不足以保全山河,想立比力像自己的吴王李恪为太子。于是,他秘密招来长孙无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长孙无忌陈述了自己的原因:其一,太子仁厚,是守成之主;其二,立储大事,怎能一再改变。
其实,长孙无忌看重的也正是太子仁厚的性格。长孙无忌是个野心很大的人,贞观初年,由于长孙皇后尽力阻挡外戚掌权,长孙无忌只担任了位高而权不重的虚职;长孙皇后去世后,在李世民的一再要求下他到场了朝政,很快在朝廷中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并想在李世民龙御去世后掌控大权。而李治性格懦弱,便于控制。
再者,李治没有政治基本,不像李泰,为了与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置,拉帮结派,培植了一股庞大的势力,如果李泰上位,那么长孙无忌一定没有掌握大权的可能。所以,长孙无忌才会全力支持李治。
从李世民的角度看,其一,李治虽然性格懦弱,但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没有拉帮结派,争夺权力,是个没有野心的好孩子,使他很放心;其二,李治立为太子,获得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重臣的一致支持,这些人空前团结,没有分歧,即便李治做不出大的功劳,但最起码大唐山河可保无虞。所以,李世民决议立李治为太子。
第三、亲情原因
魏征死后,能在李世民身边匡正言行,敢于揭晓意见的是褚遂良。对于立...
查看更多与“李世民皇子个个聪慧,为什么只看中了平庸的李治?”相关的文章
唐朝开国时期有许多的开国元勋,这些人在资助李世民攻打天下的历程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让人感应不禁遗憾的就是,唐朝开国以后还是杀了八位上将,划分是李渊杀三个,李世民杀四个,剩一个被李治报销了,咱们今天就给列位说一下,这八位具有显著功劳的上将被杀的原因。
其一,李渊杀的三位
刘文静,刘文静是唐朝资格最老的开国元勋,他当年和李世民两小我私家协力劝说李渊登位成为天子,最终使得李渊动心开始起义建设李唐王朝,可厥后因为裴寂这小我私家的诽语,在李渊眼前把刘文静说的是面目一新,使得李渊开始不待见刘文静,最后被李渊给冤杀了,刘文静死前哭叹世事无常,让人为此悲伤!
阚棱,阚棱是杜伏威的养子,也是杜伏威手下的第一悍将,厥后杜伏威归顺唐朝之后阚棱也随着成为了李唐上将,阚棱归顺李唐后一直忠心耿耿,可是小人作梗,被诬陷有谋反企图,李渊甚至连观察都没有观察就将其杀了。
杜伏威,江淮地域的起义军头子,他幼年的时候就很是的勇猛,长大之后更是不输于任何一小我私家,厥后归顺唐朝,因为哥们反唐冒称是杜伏威的意思,效果一下子激怒了李渊,就这样杜伏威被李渊给杀了,其实杜伏威基础没有到场其中。
其二,李世民杀的四位
罗艺,隋朝末年的上将,他归顺唐朝之后被赏给了一个李姓,罗艺武艺过人,盘算很高,资助李世民收拾了刘黑闼,但在他厥后因为冒犯了成为天子的李世民,最终被逼无奈举兵反唐,失败之后被杀害在了逃亡的路上,也是一个悲伤!
侯君集,侯君集是凌烟阁二十四元勋之一,随着李世民干了不少的事情,也是李世民很是信任的上将,开国后还打过突厥,厥后因为私拿宝物而被李世民关押,放出来后侯君集经常不满,竟然与太子准备谋反,事情败事之后被李世民杀了。
张亮,张亮是凌烟阁二十四元勋之一,他最初的时候是瓦刚的一员,厥后一直随着李世民在打天下,开国后他还打过高句丽,晚年时期张亮可能是过于闲暇,收了许多的义子,还宠信术士,最终被李世民怀疑有造反的嫌疑,效果下了大狱,最终被砍了脑壳。
李君羡,李君羡可是李世民身边一直不离不弃的上将,从开始收复天下一直到开国,李君羡从来没有缺席,但就是因为一句“武代李兴”让李世民开始怀疑他,最终抄了他的家,砍了他的头,直到武则天上位之后才给李君羡平反了。
其三,李治收拾的一位
薛万彻,是隋朝的旧将,厥后归顺李世民,收天下,玄武门之变,打突厥,攻高句丽都没有落下她,但李世民只给他一个将军,因此心中颇有不满,但薛万彻并没有谋反之意,后因为房遗爱谋反被诬陷,最终让李治给冤杀了,死前侩子手砍了三刀才断头!
查看更多与“唐朝八大猛将被皇帝杀了七个,最后一个含冤而死”相关的文章
李治,他在历史上的事迹,很多其实都被掩盖住了,毕竟武则天可是唯一正统的女皇,两千年多就只有这样一个人,自然也就足够吸引人去关注了,以至于对李治有些忽略。武则天为人工于心计,手段也是狠毒,后来李治虽然患病,但是武则天的一些表现让人有些怀疑,李治的病与武则天大概有些关系,那么事实当真如此吗?
1.李治
唐高宗李治,总给人一种软弱无能的印象,主要原因还是影视剧的演绎。前面是杀了兄弟开创的老爹,后面又有杀了儿子夺位的媳妇武则天,这两个随便哪一个都足以抢掉李治的风头,而且以李世民或者武则天为主角的影视剧,远远多于以李治为主角的,时间一长,人们自然就不怎么关注李治了。
不过,关注度不高,不代表不好,李治绝对是一个有作为的。世人皆知李世民有贞观之治,但是李治也有。李世民时期,还是三日一朝,但是李治就直接改为了一日一朝,其勤勉由此可见。李治知人善用,他的身边有非常多的贤臣都是自己提拔起来的。永徽年间,还编修了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永徽律》。
2.李治之死
关于李治之死,通行的说法是病逝。660年之后,李治经常出现的症状,虽然也在医治,但是总不见好,而且还在一点点加重,目不能视。也正是在这段期间,武则天从开始插手政治,到后来慢慢能够主导政局,李治察觉不妥,想要废后,结果武则天抢先一步向他申诉,这个念头也就被搁下了。不过,李治是放下了,协助李治拟诏的却被诛三族,这也是日后极其痛恨武则天的缘故。
病情恶化,导致李治实在是难以处理政务,武则天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不过实权仍旧是握在李治的手里的,他将武则天的政敌拜相,扳倒武则天的支持者,被武则天杀死的的族兄也得到重用,出台一系列训诫,用以压制武家人的势力。武则天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一直到李治最终因病去世。
3.武则天与李治的死是否有关
乍一看,武则天干预政治似乎是因为李治病了才偶然接触,但若是其他人可能也就不会被联想到夺取皇位上,但武则天不同,她心狠,有手腕,没办法让人不多想。当李治病重时,御医的意见是对脑进行针灸,按理来说如果真心想要李治好起来,也不是不可能试一试,但是武则天确认为这是想要害李治,或许也是不希望李治真的好起来。
如果上面这件事还能被解释为武则天心存警惕,但是当李治痛苦难耐的时候,她建议李治去中岳嵩山举行大典,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看到李治难受的样子,却还让他长途跋涉去祈求,祈求皇帝长命百岁,不管怎么说,都是非常不合情理的吧?李治最终没有答应,也许他也想去,但实在是有心无力,他经不起长途颠簸。
李治的病,或许只是一个巧合,正好给了武则天干预政治的机会,但她的一些作为又难免让人不会多想。事实真相已经无从得知,通过猜测去判断一个人也不大公正,不过作为皇帝,武则天也还是很有能力的。
与“李治真的是病死的吗?他的死和武则天到底有何种联系”相关的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但是为什么是李治最后获得了皇位,在他前面还有李泰和李承乾,他第一不是嫡长子,再者也没有李泰有才华。
大家可以这么想,一个什么优势都没有的人,你觉得会和你竞争一个位置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也有大意的成分,但也不是全部的原因。作为一代明军,就算是李世民也无法阻止自己的儿子因为继承皇位而内斗。
李承乾身为嫡长子是幸运的,因为按理来说,他就是太子,事实也是如此,在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就被唐太宗立为了太子,并且接受唐太宗的培养和锻炼,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李承乾长大以后,拥有独立思想以后,一切都变了,归根结底也是李承乾自作自受,做出了很多令唐太宗不满的事。比如,李承乾在农忙的时候却是广招民夫充当兵役;自己私自引突厥人进宫,并且因为太子詹士王志宁的劝说而感到恼怒,还派刺客秘密刺杀他。还对臣子经常恶语相向,对那些劝谏自己的臣子常常暗中伏击。让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失望到了极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也开始慢慢长大,开始威胁到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
李泰也是在这之后开始慢慢显名,随着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李泰的名声渐渐响了起来,这使得李承乾感觉到了危机,所以开始到处笼络人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和李泰的斗争上。
身为父皇的李世民,给自己孩子跟前留些谏臣本来是出于好意,希望这些人能带领着太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身为儿子的李承乾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些臣子都是父皇派来监视自己的人,慢慢的谏臣和太子之间的矛盾激化了,李世民原来的期望也是破灭,随着谏臣对自己不断地吐槽太子的不好,父子俩的信任也慢慢丢失。
就在李世民和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个儿子叛变了,不是李治,大家不要瞎想,是齐王李佑。这个李佑是庶出,这个时候他的舅舅看着长安城中的太子之争传的沸沸扬扬,便劝说李佑率兵叛乱,要说这世上小人还是不少的,舅舅坑侄子还是第一次见,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你率兵叛乱不是找死吗,他作为唐朝皇帝可是民心所向,这个李佑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就被镇压了。
被镇压是小的,这个事却把太子李承乾彻底的拉了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朝廷在审查齐王反叛的案子是,有个颇得太子信任的宦官为了活命,把李承乾也想谋反的说法拱了出来,这个事就大了,在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震惊,但是也觉得匪夷所思,作为太子,为什么要谋反呢?这个事情要扯到李世民了。
李世民曾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去平定高昌,但是因为侯君集滥杀无辜,这不是最重要的,他还私吞了高昌的国宝(兄弟,李世民就这么大度吗?),被李世民打进了监狱,经过朝廷大臣的一众劝说,李世民也是念及旧情,所以由把他放了出来,但是这个侯君集确是因此把李世民记恨上了。
而为了自己的前途,侯君集也是把宝全部压在了李承乾的身上,也是经常劝说李承乾谋反,但是这个时候齐王李佑先率兵反叛了,但是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对此李承乾说:“我宫西墙距大内不过二十步,与卿(爱卿,...
查看更多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搞得是热火朝天,为什么最后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李治获取的皇位?”相关的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在他统治的那个时段唐朝可以说非常的繁荣昌盛。但是有一点确实让他遭人诟病,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他上位的手段是不太光明的,可以算得上是有点儿无耻了。毕竟当初唐高祖并没有选他当太子,而是选了李健作为太子的人选,但是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并且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不仅如此连他们的后代都没有放过,可以说从这点看他绝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
不过作为想统治江山的人肯定是不能优柔寡断的,而且在皇室之中这种事情发生的也不少,只有斩了自己的后患才能让自己的皇位坐的更加的长远。只不过等到李世民要传位给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同样碰上了相同的状况,按照传统的惯例来说,本来是应该传给太子李承乾的,但是因为李承乾治理国家的想法和李世民可以说是大相径庭,所以说他对于传位给他是非常有顾虑的。而这个时候他却发现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泰很有才能,变想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没想到这一想法也是惹怒了李承乾,两个儿子开始明争暗斗的也是非常的厉害,为此作为皇上的李世民也是伤透了脑筋,他深深的思考,究竟如何把太子之位传给一个有才能的人呢?
也就是在李世民对于太子究竟该给哪个儿子飘忽不定的时候,他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他第九个儿子,叫做李治,而这个九皇子是个头脑聪明的人,并且他为人也很谦虚和蔼,心地善良,做事更加的稳妥,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在那个时候李世民几个儿子争夺皇位的现象也非常的严重,李世民如果传位给李治,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几个皇子相互残杀的局面,毕竟父亲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内斗啊,而且李治为人忠厚老实,所以说李世民相信他不会干出那种残忍伤害兄弟手足的事情,所以说他选择这位九皇子作为皇太子。
其实长子李承乾也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他就想通过一些阴谋手段,将自己的父皇下台来,想让自己早点登上皇位,曾经他还私底下密谋策划过政变。李世民其实内心是非常明白的,所以说他才会把他的太子之位给去掉。而他另一个看中的儿子李泰也是个安分的人,很早就在朝廷上聚集了很多的势力来对抗李承乾,这也是为了夺得皇位。他还在李世民面前保证过自己登上皇位以后不会伤自己的兄弟。想必李世民就是如此登上皇位的,他肯定是不想历史再重蹈覆辙了。
李世民非常看重李治,还有当时的朝中大臣长孙无忌也非常支持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作为皇上身边的重要臣子,他说话的分量非常重,其实他之所以支持李治做皇帝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如果李泰上位的话,长孙无忌这一波人不会重用,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这个范围内并没有长孙无忌。并且当时李治年纪尚轻,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势力范围,所以说将来他成为皇上以后比其他的几位皇子要好控制一些。所以如果长孙无忌可以帮助他当上皇上,那么想必将来李治一定会对她感激万分,那么将来长孙无忌的前途还是无量的。
也是因为长孙无忌为李治在唐太宗面前说了很多的好话,经过一番...
查看更多与“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废除太子传位给李治?说说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帝的原因”相关的文章
见到“上官仪”这一姓名,不了解历史的人应该会想起武林上的帮会领导者吧。事实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墨客,也是唐代第一代科举考试出的宰相,因文采出众,善于作诗、写奏章而备受唐太宗唐高宗两代皇上的赏识。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前一刻還是宠臣的上官仪,后一刻就被他的主人李治完全抛下了,落的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官仪是唐代根据科举考试挑选出来的第一代宰相,在科举考试中,他考了全国第三,但因为文采出众且年龄尚轻,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点,使他当上弘文馆直学土,在诸多侍臣中,上官仪是最年青也最招太宗喜爱的,每一次宴席臣子,他一定会随身携带上官仪,让其在宴席上吟诗作对,上官仪都没有让太宗失望。据历史资料记述,他为文情调华美,丰腴清雅,意旨超逸,不但太宗钟爱,臣子也莫不敬服。
可以说,唐太宗便是上官仪的贵人,沒有他的科举考试选才规章制度,就沒有上官仪高居庙堂的机遇,沒有唐太宗的爱才惜才,上官仪纵使有一肚子才气,也会由于他的真实身份不会受到高度重视而被淹没。终究,上官仪虽然有才,也远远不如诗仙李白,因此李白能够鄙弃名利,过着逍遥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上官仪却不行。作诗,他不如李白,可是写奏章他比李白强多了,这注定了他的才华要与政治为伍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拥有唐朝皇室这一强劲的后台,拥有唐太宗的器重,他才荣幸变成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御用文人”,然而,这却为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
因上官仪极受太宗赏识,太宗死后,李治将其升级成文秘少监,以后又将其升级成西台侍郎。太宗当政时,上官仪尽管得宠,但也只是是以一个文人墨客的身份罢了,那时候他的最大造就便是参加了《晋书》的撰写。来到唐高宗李治这里,上官仪早已进到最大领导干部中枢,参加政务。
古时候知识分子的最终理想是什么?便是根据科举制度“一举成名天下知”,然后“治国平天下”,归根结底,便是为了参政。上官仪能轻轻松松有这等荣誉,该令那时候多少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羡慕呐!然而,福兮祸所依,大家都了解,伴君如伴虎,今天朝廷上的宠臣,明天就将会变成利刀下的亡者。
实际上,高宗李治针对上官仪的器重和宠溺,并不是完全受父亲太宗的影响,他自己也是一个文学发烧友。此外,在婚娶武媚娘,也就是之后的武则天时,上官仪拟好的谕旨为他装饰了“乱轮”这一客观事实。
武媚娘原是李治父亲太宗的嫔妃,太宗去世以前,李治与其有了感情。即位后,李治提前准备册封她为王后,指令上官仪拟好谕旨。上官仪一生写谕旨成千上万,以他的文笔,要帮皇上写一篇立后的谕旨当然不是什么难题。但这一次却让他为难了,由于按辈份算起來,李治即将婚娶的王后是自身的庶母,这不是乱伦吗?一旦说出来世人将怎样看待李家皇室?
自然,上官仪也绝非庸常之徒,对这一难点一番寻思后,谕旨就拟好啦。赠给李治过目,他也直夸写的好,为什么?原来,在谕旨中,上官仪恰当地应用了一个历史典故,说的是汉宣帝就曾把内宫的王政君赐予皇太子...
查看更多与“上官仪深受唐太宗、唐高宗赏识,为何会被武则天斩头?”相关的文章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争议比较大,主要就是因为武则天这个女人的出现,让原本可以安然度过一生并且留名青史的李治,成为千古以来人们议论纷纷的人物之一。
关于他的议论当中,废除发妻王皇后一事,占据分量很大,让人十分疑惑,他废除王皇后难道仅仅就是被武则天迷惑,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么?似乎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一、李治废王立武
在李世民去世时,曾叫诸遂良、长孙无忌和徐茂公担任托孤大臣,共同辅佐李治管理国家。三人一直以来兢兢业业,唐高宗李治时期也出现过短暂的“永徽之治”,继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
可惜一切好景不长,李治对自己小妈武则天十分着迷,还在当初李世民生病他去照顾李世民时,就与武则天眉目传情、暗送秋波。
等到李世民去世,李治在感业寺见到武媚娘,更是所有思念袭上心头,一发不可收拾。王皇后当时跟随李治一起,所以对李治的心思很清楚,她知道李治明显对武则天有情。
当时的王皇后,正处于特殊时期,她不会生孩子,被萧淑妃争了宠,所以十分担心害怕。她想要借助武则天之手,对萧淑妃进行压制。
同时也为了讨好皇帝,王皇后将武则天从感业寺带到宫中,希望武则天能够帮忙一起收拾萧淑妃,夺回宠爱。
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很快皇帝李治就不喜欢去萧淑妃那里了,而是经常宠溺武则天,让王皇后完全懵圈。
时间一久,李治对武则天越来越宠爱,还生下孩子,武则天地位越来越高,一度威胁到王皇后与萧淑妃。
等到王皇后意识到这一切,已经来不及。一次武则天生下女儿,王皇后作为后宫之首去看望武则天,看完之后发现武则天女儿去世了。
李治看到女孩去世,又只有王皇后看过孩子,就将责任追究到王皇后那里,觉得就是王皇后害死孩子,至此,王皇后的地位江河日下,岌岌可危,皇后位置逐渐不保。
终于李治最后决定废王立武,前往寻求三个托孤大臣意见,托孤大臣中长孙无忌与诸遂良均不支持李治的做法,只有徐茂公支持,最后结局很明显,长孙无忌与诸遂良都被贬官,李治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废除王皇后之时,曾说王皇后被废理由是“无子嗣,罪大莫过于无子”,仅此而已。
二、废除理由
1、不会生育
通过上述事实经过,我想不难发现其中最简单的废除理由就是王皇后没有孩子,毕竟在古代,人们对子嗣十分重视,一旦一个老婆不会生孩子,即使在民间,也可以作为休妻理由,何况是皇帝家。
2、被武则天迷惑
武则天通过制造很多巧妙的意外事件,让李治对王皇后十分不悦,故而想废除王皇后。从这个角度而言,王皇后被废的原因就是李治已经被武则天迷惑,听不进去别人建议。
一个人一旦被迷惑,脑袋里总会傻乎乎的,正如现在人们所说的,在爱情里的人智商为零。
3、政治需要
李治当时处于一种特殊时期,他的江山是舅舅长孙无忌支持他坐稳的,可是长孙无忌的势力也直接影响到李治,李治如今羽翼丰满,想要独揽大权,不需要托孤大臣帮忙。
所以李治借助废王立武一事,很好地做到杀鸡儆猴,将长孙无忌等人进行打击,达到君主集权,让自己真正成为天下之主。
结语
这个世界很有趣,有时候人们以为自...
查看更多与“李治废王立武不简单,不要小看一朝君主”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