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圣人,所以我们常常会有看不惯的人。
唐代宗就很看不惯他家的管家:大太监李辅国。
李辅国原本不叫李辅国,而叫李静忠,四十岁以前,跟他的名字一样,只能在宫里想静静。当时的大明宫是高力士的天下,李静忠同志不过是宫里的一个小渣渣。
感谢安禄山,搅浑了大唐的水池,让小杂鱼也能伪装成青龙。
安史之乱,李静忠跟着太子李亨跑路。跑到一半,李静忠跟太子李亨说咱不跑了,咱们回头跟安禄山干。干了两天,李静忠又说,咱上班不能没有上岗证,既然皇帝已经脱岗,就失去了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咱们另起炉灶吧。
于是 ,李亨当了皇帝,是为唐肃宗,李静忠也不必静静了,改名为李护国。
打倒安禄山,国不用护了,于是,李静忠正式成为李静忠3.0:李辅国。紧接着他又扶持唐肃宗的儿子李豫上位成为唐代宗,李辅国就此成为了两朝阉老。
李辅国个性是比较张扬的,谁也不放在眼里。他甚至欺负过唐玄宗。
有一天,已经升级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跑到勤政楼,他在楼上看风景,楼下的人看玄宗。百姓自发聚集在勤政楼下高呼万岁,朝野震动。是为勤政楼事件。
李辅国力揽狂澜,让唐玄宗赶紧下楼,还把唐玄宗迁到了深宫内院,为了保证搬迁活动的顺利实施,李辅国搞了武装拆迁,将唐玄宗吓得从马上掉了下来。
李辅国还欺负过前辈高力士,把高力士打发到蜀地。将一个太监打发到美女如云的四川,用心之险恶,不言而喻也。
当然,唐玄宗是太上的皇,欺负也就欺负了,但李辅国竟然连唐代宗都欺负上了。
李辅国跟唐代宗提了一个意见。
“皇上,你以后就坐在宫里呗,外面的事情我帮你搞惦了。”
啥意思,这个家就是你当家作主,我就坐吃等死了?
唐代宗点点头,好,你办事,我放心,外面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第二天,唐代宗发了文件,指示大家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先汇报李辅国。过两天,又封李辅国为尚父。没过一个月,再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
李辅国感觉不能再好了,领导对他完全放心,没有任何不满。
一个月后,李辅国的嚣张连同行都看不下去。另一位大太监程元振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帮助唐代宗。于是,唐代宗解除了李辅国行军司马跟兵部尚书的职位,让程元振接管禁军,又让李辅国搬出皇宫。
考验人品的时候到了,如果李辅国社会关系好,应该会有人替李辅国说话。
李辅国打个报告,请求退休,这是老招数。只要唐代宗一否决,李辅国就可以告诉天下,我老李还是有势力的。
可是,唐代宗马上批了。
老子现在很明白地告诉你,我不爽你很久了,因为我现在随时可以弄死你!
李辅国当时还不知道,一大早跑到中书省上班,结果被拦在门外,说你已经下岗了,不能再进这个门。
李辅国又气又怕,跑进宫,跟唐代宗摊牌:“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
唐代宗还是比较有风度的,客客气气地请李辅国放心,不要想太多。
没必要对一个将死之人发脾气。其实,我们从来不发脾气,因为我们搞不过别人时,发脾气没用,搞得过别人时,直接搞死别人,没必要发脾气。
一个月后的深夜,一个武林高手潜入李辅国的家里,砍下了李辅国的脑袋跟...
查看更多与“唐代宗李豫为什么会杀害这位太监?原来李豫早看他不顺眼”相关的文章
唐代宗李豫出生在乱世之中,本应该是吃香的喝辣的。但是他遇到了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所以从小便流离失所。一直到公无758年的三月被封为王,四月被立为太子。公无762年即们当上皇帝。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才正式搬回长安。
唐代宗李豫当上皇帝以后,其实也是一个傀儡皇帝。本来皇后要除掉他,另立别人为皇帝。多亏了大臣李辅国、程无振通风报信。他提前囚禁了张皇后,才得以当上皇帝。但是,他当上皇帝以后也没有掌握大权,当时的兵权掌握在李辅国手中。有一次李辅国竟然对唐代宗李豫说,陛下还年轻,只需呆在宫中就行了,有啥事老臣就替皇上办了。唐代宗李豫这一听,心中一惊,这是要取代我啊。没办法当时李辅国手中握有兵马大权。唐代宗李豫只好听从李辅国的安排。终于有一天,唐代宗李豫找到了机会,他安排人刺杀了李辅国,假装成盗贼。这才从李辅国手中夺回了兵马大权。
唐代宗李豫终于真正的掌握了皇权。他亲自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李适为兵马大元帅。他要开始清理这些年留下来的叛军。大唐王朝在这些年的历史动荡中元气损伤太大。从以前的中央政府管理变成了现在的地方政府管理,好多事唐代宗李豫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但是唐代宗李豫他明白,国家领土的完整,必须要国家先统一。他还是坚持清剿叛军。到了公元763年叛军将令李怀仙杀死了史朝义并把他的头颅献给了唐代宗李豫,这才真的的终结了唐朝长达几年的安史之乱。
唐代宗李豫也是一个英明的帝王。在他统治时期,关中的百姓吃不饱,缺少粮食。他需要粮食。当时的粮食主要是由漕运来运输,但这么多年的战争,使漕运都中断了。他要改革漕运。于是他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贵人刘晏。这刘晏本来是一个地方官,他对人百姓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于是他主动上书朝延他要改革漕运。就这样他才走马上任,管理漕运。他先清理河道。以前是直接运输,人力物力都很大,最主要是每一段的河道宽度不一样。有的地方太小了,大船过不去。有的地方太大了,用小船运输太浪费资源。于是他想到了分段运输。这样大大的节约了资源,也合理的利用了资源。他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立了粮仓。实行分段运输。当第一船粮食运到长安后。皇帝亲自到码头迎接。
唐代宗李豫做的第二件利民的事就是改革了盐政。唐朝一开始是不限制盐业自由买卖的,后来改为政府来经营,被政府垄断后的盐政那叫一个乱呀,政府贪污腐败,经常让百姓帮着运盐还不给钱,更过分的是,政府还经常提高盐价,老百姓苦不敢言。唐代宗李豫上台就改革了盐政,首先精简盐政的从事人员,国家统一来采购盐,再加价批发给各地的盐商,为了防止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就这样子盐价大幅下降。百姓得到了实惠。
公元779年,宫中传出唐代宗李豫生病了,病得很重,都无法上朝了。没多久唐代宗李豫就去逝了。
唐代宗李豫虽然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但他在统一完国家后,还是为百姓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利国更是利民。要是多...
查看更多与“唐代宗李豫掌握实权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也是一位最为百姓办实事的皇帝”相关的文章
太子命苦,并非嫡出
李亨的太子名叫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可惜的是,李豫并非张皇后所生,按照礼法,他不是嫡子。封建王朝,在继承人的选择方面一般按照周礼实行,嫡长子的身份说最尊贵的,属于天子的合法继承人,如果没有嫡长子,那么首选嫡子。这么一来,李豫的处境也就比较微妙了,因为,后宫里还有个皇后,视他为眼中钉。
说到这里,也得介绍一下张皇后的来历。安史之乱爆发时,李亨还是太子,他的太子良娣张氏甚得他的敬重。为什么用“敬重”一词呢?因为,她当时所做之事还真是可以用贤良淑德来形容,如果不发生后面的政变,估计张皇后也会被尊为皇后中的劳动模范。
马嵬坡事变之后,李亨决定带着仅有的人马前往灵武重整旗鼓,张良娣也是随从人员。在此期间,她的表现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每次住驿站,身怀六甲的她总是冲在前面,主动睡在榻的外侧,把比较安全的内侧留给李亨。李亨不解,问她缘故,她说:如今乱世,意外较多,如果一旦发生危险,妾身可以抵挡盗匪,殿下就能趁机脱离危险。娶妻如此,哪个男人还会有抵抗力呢?除此之外,张良娣在灵武期间,不顾自己身体,多次带头为将士缝制衣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所以,作为回报,李亨继承皇位后,就将张氏立为皇后。
这么一来,矛盾就来了,李豫作为长子,多次挂帅出征,威望较高,而张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她的儿子自然成为了嫡子,也就成了法理上的皇位继承人。对于立太子这个事,李亨也不是没有犹豫过,他屡次征求群臣的意见,得到的答复都是赞成李豫为太子。毕竟张皇后的孩子太年幼,如今时逢乱世,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嘛。经过权衡,李亨最终还是立了李豫为太子,可是,这并不能保证张皇后心里能够平衡。
贤淑的妇女,不安分的心
如果张氏不当皇后,或许她的人生会比较平淡。可是,上天偏偏让她当上了皇后,这就赋予了她更多的野心和地位。有些朋友总说,假如自己能够手握大权,一定不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事实上,得到权力之后,人都会变。张皇后也不过是个凡人罢了,所以,她也难以逃脱这个魔咒。
李豫当上太子之前,张皇后确实四处张罗,收买朝臣,为自己的儿子铺路。要说此时朝中谁最得意,当然要属李辅国了,所以,张皇后和李辅国还是有过一段非凡的交往的。李辅国也确实帮了她一些忙,不过,在太子选择这件事上,但李豫的地位逐渐稳定后,李辅国变卦了,她转而投到了李豫的麾下。
这也怪不的李辅国,和李豫的势力比起来,张皇后无论是韬略还是人才队伍都差了不少。李辅国是贫寒出身,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高位,他自然会非常珍惜,为了自保,他选择站在李豫一边,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随着李隆基和李亨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张皇后并没有安分起来,反而好像是看到了丁点希望似的,四处奔波,为自己的儿子唱赞歌。如此一来,她事实上就是在做一件事:找死。
李隆基驾崩,李亨病危,亲人们却兵戎相见
公元762年四月五日,大唐王朝的标志性皇帝李隆基驾崩于神龙殿,享年七十七岁。而此时,李亨却只能躺在被...
查看更多与“唐代宗李豫刚上位就遇到了这些精魄人心的挑战,然后还重用了一位大宦官”相关的文章
李豫不仅是安史之乱的终结者,也是一位痴情的皇帝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忽闻平叛捷报后,欣喜若狂、兴致勃发,被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该诗意境风驰电掣,结构行云流水,既是诗人喜极而泣的真情涌动,也是对唐代宗力挽狂澜的由衷赞颂。叛乱平息了,愁闷多年的杜甫可以轻松地和妻子放歌纵酒了,而安史之乱的终结者唐代宗,却因战乱期间两次被“弃妻”,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苦楚之中。
在历史上,唐代宗李豫不仅是安史之乱的终结者,同时也是一位鲜有的痴情皇帝。李豫,原名李俶,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唐朝第九任皇帝。李豫十五岁时,封广平王。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由唐玄宗做主,将秘书监沈易直之女沈氏,赐给李豫做侍女。沈氏的母亲是李豫的乳母,沈氏与李豫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由于出身微贱,李豫无法将沈氏立为王妃。成为李豫女人的次年,沈氏生下长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沈氏虽非嫡妻,但李豫对她却宠爱有加,二人相濡以沫十五载,感情甚笃。然而,安史之乱却把他们拆散开来。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告危,唐玄宗仓皇西逃时,李亨、李豫父子随行,“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多陷于贼,后(沈氏)被拘于东都掖庭”。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在洛阳,李豫找到了失散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沈氏。当时,李豫“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仍将沈氏安置在洛阳。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叛将史思明再次攻占洛阳,沈氏又陷贼手。闻此噩耗,李豫悲痛万分。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也就是“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洛阳收复,叛军溃败,李豫再次进洛阳寻找沈氏,但“失后(沈氏)所在,莫测存亡”。(见《旧唐书·后妃传》)
沈氏两次被弃,一次身陷囹圄,一次飘渺无踪。李豫不是薄情汉,两次被迫“弃妻”,均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从大量史籍并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李豫第一次“弃妻”,是出于无奈;第二次“弃妻”,则另有苦衷。唐玄宗决定幸蜀时,事发仓促,时间紧迫,不可能顾及到一个“良家子”出身的孙媳妇;再者,李豫当时只是一个皇孙,身轻言微,也没办法决定谁去谁留。等到李豫再次见到沈氏时,虽成为皇太子,但张皇后却一心要除掉李豫,好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李豫身处险恶,也决不敢把沈氏送到长安这个政治漩涡。史籍中的“从幸不及”和“未暇迎归长安”,显然是史官的春秋笔法。
天涯两茫茫,不见归路,一片痴心向谁诉?沈氏的失踪,让李豫愁闷一生,苦楚一生。没有心上人与他温馨相拥相伴,没有心上人跟他分享成功喜悦,李豫即使登上了帝位,也未免终日唉声叹气,寂寥缠身。沈氏虽然无觅处,但李豫对她的思念却没有停歇。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多方“遣使求访”沈氏的下落,但杳无音讯。
当时,李豫已经有好几个儿子...
查看更多与“唐代宗李豫在战场上有着赫赫战功,但痴情也是他的标签之一”相关的文章
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李豫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东都上阳宫,是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太后吴氏 。初名俶,十五岁时封广平郡王。唐玄宗有孙百余人,唐代宗是嫡皇孙。史载代宗“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 。
安禄山叛乱,京城陷落,李豫跟随唐肃宗搜兵灵武,任天下兵马元帅。至德二年(757年)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即将打响。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唐军得到战报,李豫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安史叛军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
起初,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回纥叶护要按约定执行。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跪下来捧着广平王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当时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广平王李豫只是拜没有跪,而回纥叶护太子立即又拜又跪)。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广平王李豫,都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汉夷各族的主人!”肃宗得知后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于是广平王李豫整军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
查看更多与“唐代宗李豫为大唐立下哪些卓越战功?原来他之前是天下兵马的大元帅”相关的文章
安史之乱将沉浸在太平繁华美梦中的大唐猛然拉下神坛,老朽没落的唐玄宗在无奈失落中死去,悲愤的唐肃宗苦苦支撑了六年也一命呜呼,这爷俩将一个超级大乱摊子扔给了唐代宗李豫。
宝应元年(762年),专权的宦官李辅国杀死了张皇后,唐肃宗也受惊吓而死,李俶于唐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时年36岁,是为唐代宗。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唐代宗虽有抚平战乱创伤的意愿,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受挫。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时过境迁,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
唐代宗的成长注定是不平凡的,他虽然在治国上留下很多缺憾,但是在治家上却很有方法,值得赞赏。唐代宗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颇具几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仅局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他为人特别宽厚、仁义,孝敬长辈、爱护兄弟、关爱老婆、优待亲属,甚至连对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他对祖父玄宗,父亲唐肃宗都做到了生前尽孝,死后怀念,是一位仁孝至极、亲情笃厚的大好人。据史载上元末年,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合谋迁移太上皇玄宗于西内,太上皇大为气恼,不久病重。
当时,唐肃宗虽泫然泣下,对父皇深表同情,却无可奈何,自己亦因怏怏不乐而身染重病,此时身为太子的李豫,冒着太子之位可能不保的风险,不顾张皇后,李辅国的淫威,不分黑夜、白天往来奔跑于祖父和父亲的两宫,侍奉于祖父和父亲的病榻旁,躬身药膳,衣不解带者久之。唐代宗即位后,对张皇后与李辅国耿耿于怀,因为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唐代宗表面尊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以报祖父和父亲被害之仇。宝应元年十月,唐代宗利用李辅国和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夜间派一名有忠义之勇的武士,窃杀李辅国之首级和一臂而去。唐代宗将李辅国的另一臂送至泰陵,祭奠祖父,以慰亡灵。
唐代宗虽自幼丧母,但登基之后怀念生母恩重,故对外祖父家封赐甚厚。他追赠外祖父吴令桂为太尉,任命吴令桂母弟,宣城令吴令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吴令桂另一母弟,中郎将吴令瑜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封元舅,盛王府录事参军吴溆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后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唐代宗另一舅父吴溱与吴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
唐代宗对教育过他的老师也十分尊重,国子博士张涉为东宫侍读,他登基当晚便请老师进宫,事无大小皆咨询请教,后来又拜老师为右散骑常侍兼任翰林院学士。
唐代宗对兄弟的手足之情也极为重视,他的三弟李倓颇具才能,但是因为张皇后和李辅国陷害,被唐肃宗赐死,事后他每与四弟李佖谈到李倓时,总是流涕不已,他一继位就立即下诏,追赠李谈为齐王,后来到了大历三年五月,这哥俩又谈论到了李倓死得冤屈的事,李泌建议仿照玄宗追赠岐王李范为惠文太子的前例也追赠李倓为太子,唐代宗却哭泣说:“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歧岂有此功,竭...
查看更多与“唐代宗李豫的为人处世与和谐治家的理念,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与称道”相关的文章
大唐是一个颇为国人骄傲和向往的王朝,可那只是在前期的辉煌,及至安史之乱后,那大唐便悲催得不行不行的了。从玄宗第一次从长安开跑算起,唐朝皇帝被迫或被挟持跑路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七次之多。
不要觉得这当了皇帝就很是享福的事,其实在唐安史之乱时,当皇帝还真是件辛苦的事,这肇事的唐玄宗自然是不管了,当他的太上皇去了,但却苦了他的后继之人了,尤其是他的孙子唐代宗李豫。不但苦苦地收拾他那留下的那一堆地烂事,并且还学他一样,当了回跑跑。
唐代宗李豫,生于726年,初为广平郡王,于763年登基,是为广德元年,在位17年,逝于779年,享年53岁。
他玄宗时在宫中当皇孙应该是享过几天福的,及至跟着这亲爷爷跑上了路便一路地悲催了起来。他是肃宗李亨的长子,也是唐王朝第一位以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其母亲为李亨的妃子吴氏,吴氏系罪臣之后,地位卑微,命运堪怜,只后来被李豫追封为章敬皇后。
李豫自幼性温和敦厚、相貌出众、才情过人。虽然,李亨并非是玄宗最宠爱的儿子。但是,对于这个长孙,玄宗却是宠爱有加。对于自己的父亲并不是特别受祖父所信任,而自己又格外受到父亲的正妃张良娣的排挤。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李豫获得祖父的青睐,无疑与他自身的修为是分不开的。史上称李豫在“百孙院”中为佼佼者,万众瞩目。
他是帝王中少有的同时为对祖父、父亲尽孝和治丧的皇帝,特别是在那还充满着变数的乱世之时,他不顾及自己的危险,始终留在祖父和父亲身旁服侍左右,以尽儿孙之道。
在大唐所有皇帝中,他可以说是最累的一位,他父亲唐肃宗即位后,他以太子的身份投入到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他戎马一生,也痴情了一生,战乱让他同娇妻分离,寻找十年未果,终日郁郁寡欢。他父亲未能看见战乱平定的那一天便离世,他登基后,面对乱波未平,百废待兴的一片乱象,开始了疲惫忙碌的皇帝生涯。
依他的才能来说,当然不能同其先祖太宗相比,同早期的玄宗也差了不少,但他却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在平定战乱后,努力恢复数年战争的创伤,将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豫三十岁,他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东征西讨,平定叛乱,可以说,他是一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储君,这同现在我们看见那些清宫戏中的阿哥们,在宫内勾心斗角那是有本质区别的。
他的祖父和父亲留下的不仅有大唐国土的满目疮痍,而且在宫廷内也遗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这就是宦官专权。当时专权的大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权倾一时,这是代宗即位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表面对其尊之以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他利用李辅国和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终于找到机会派人将其刺杀,告慰了先祖先父之灵。
他在历史上还是位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颇具几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仅局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他为人特别宽厚、仁义,孝敬长辈、爱护兄弟、关爱老婆、优待亲属,甚至连对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妻子的情感...
查看更多与“一代贤君唐代宗李豫为何会如此多愁善感?带你纵观唐代宗的一生”相关的文章
公元777年秋,唐朝中原地区连降大雨,洪灾泛滥,庄稼颗粒无收。最让唐代宗头疼的是,中原盐池让洪水给淹了。这是唐朝的主产盐区,支撑国家的大部分财政。一场大雨将盐池冲了个稀里哗啦,那税收就一个子儿也收不上来了。正在代宗手足无措时,河中府的盐户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减税。
这时,主管全国税收征管工作的财政部副部长(户部侍郎)韩滉坐不住了,唯恐盐户要求减税,影响自己的收入和前程,便快马加鞭地递上了一份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说,中原地区是下了很大的雨,但据调查,对河中盐池并没有太大影响,所以,该收的税还是要收的。而最让代宗兴奋的是,韩滉接着说,一定是皇帝您的德行感动了上苍,那地方还生出了一种显示灵瑞的天然盐。
韩滉的这招欺下瞒上、企图发“灾难”财的做法,使其他官员也都蠢蠢欲动。这样的好事儿,不能让韩部长一人干了啊,大家都来凑个份子吧。于是,渭南县长刘藻及时跳出来配合韩滉。他在写给代宗的报告里说,大雨虽多,但有皇帝您的龙威庇护,我们渭南县境内连一棵青苗都没有受损,不信,您来看看吧。刘藻之所以敢睁着眼睛说瞎话,他是这么想的:下这么大的雨,没有人会真跑来搞什么灾情调查。
但代宗这回还真较真了。这出想象力超群的童话演得这么热闹,这般神奇,不能不怀疑一下,也必须验证一下。“代宗疑其所奏,遣巡御史赵计、谏议大夫蒋镇前往视察”。代宗派出调查组分赴两地,调查两个奇迹的真实性。不久,调查结果就出来了。估计两位组长拿了不少好处,最终的调查结论竟惊人的相似。“渭南青苗事件”调查组组长赵计回来汇报说:刘藻县长说的一点不假,那儿没有受灾,百姓该干吗还干吗,舒坦着呢。“河中盐池事件”调查组组长蒋镇也回来汇报说:皇上啊,真是神奇得不得了,河中那儿的“瑞盐”真如韩滉说的,一片一片的,白得晃眼啊!至此,这出联想丰富的童话剧除了韩滉和刘藻在前台吹拉,又加入了新成员赵计和蒋镇在后台弹唱。阵容越来越豪华,声势越来越强大,内容越来越神奇。
在台下欣赏童话剧的贵宾代宗心里就犯嘀咕了:渭南离我这儿也不是很远啊,下这么大的雨,京城里的好些大树啊房子啊都被雨水冲倒了,难不成渭南的庄稼都是钢筋铁骨?代宗觉得这事儿比较离谱,比较雷人。于是,他又派出了以御史朱敖为组长的第二拨调查组,去渭南调查。这一次,朱组长知道皇帝不相信刘藻说的话了。所以,他不敢帮腔了,如实奏报代宗:刘藻和赵计之前所说都是糊弄皇上您的,渭南县受灾面积高达3000余顷。被下属忽悠的代宗这回动怒了,将正在台上表演得起劲的刘藻轰回了老家,跟在刘藻后面起哄的赵计也被踢出了京城。
奇怪的是主演韩滉,他的想象力远比刘藻丰富,牛皮也远比刘藻吹得大,但却什么事儿没有。为什么?虽然“瑞盐”事件在民间成为尽人皆知的丑闻,但韩部长超群的想象力却击中了最高领导人代宗的知识真空。代宗不知道盐是怎么来的,他坐在龙椅上还以为那白花花的盐巴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所以他不怀疑。领导都不怀疑,其他人就更不...
查看更多与“史上最早发“灾难财”的朝代,这些官员都做了什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