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戊戌六君子

发布时间:2020-05-30
1 没想到戊戌六君子里的他们还有这样的背景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的背景

戊戌变法虽然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但也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当时想要改革的人的很多,当康有为振臂急呼,自然而然响应的人就多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康有为的观点,比如说在戊戌六君子中,有四个人是光绪皇帝钦点的章京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这四个人是变法的干将,但是只有谭嗣同一人真正赞成康有为的观点,其他三个都各有背景。

军机章京也被称作小军机,主要负责军机处的文书档案工作,职责相当于秘书。杨锐是张之洞的第一号弟子,跟张之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是张之洞安插在朝廷里的重要耳目。虽然杨锐也认同变法,但是更认同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在他心中最合适的变法领导人也应该是张之洞。刘光第跟杨锐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张之洞的弟子,他也是张之洞和陈宝箴一起推荐的,对康有为十分不屑。

林旭跟前两个的情况又不一样,他是晚清重臣沈葆桢的女婿,而且在变法之前一直是在康有为的政敌荣禄府上做幕宾,虽然十分钦佩康有为的学说,但他也不是那么纯粹的信奉康有为的学说。

谭嗣同是一个官二代,父亲是前任的湖南巡抚。自己也有些学问,很年轻的时候就写下了《仁学》一书,他十分拜服康有为的政治理想,无论是卖地换经费,还是兵变发难慈禧太后,他都十分赞同,可以说康有为的一切行动他都深深参与其中,也是康有为思想的执行者,有些东西包括康有为自己都没法实行,也只有他真正跟康有为是一条心。

现在看来,康有为一生鼓吹的戊戌变法,在有些层面可能更像是一场闹剧,更像是他成名一种工具,就像现在的炒作。

查看更多
2 被斩首的戊戌六君子里可能就是他最冤了吧,他只能在狱中大哭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里他最冤

甲午战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让西方列强看得着实眼红,对中国的领土也越来越索求无度。为了摆脱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当时清朝的光绪皇帝试图效仿日本,实行变法维新。因为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又称为“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我们在此不再详述。而变法失败后,光绪一系的人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报复。光绪本人被慈禧囚于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师徒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场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据史料记载,戊戌六君子临刑前,都是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彰显了变法先驱的精神和气度。

尤其是为首的谭嗣同,作为湖北巡抚的儿子,他本来也可以和梁启超那样出逃保命。但为了中国变法自强的大业,谭嗣同选择留了下来,试图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麻木的国人。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南社诗话》中记载,戊戌六君子入狱时,看守他们的狱卒刘一鸣,描述了六人在狱中时的情状。其中谭嗣同“意气自如,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后世流传下来的谭嗣同诗歌,大约就是这个时候所作。

不过这六人中,却不是每个人都像谭嗣同这样镇定。其中一人在狱中“以头撞壁,痛哭失声”,大喊冤枉,他就是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

这被逮捕入狱的六人中,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是光绪新提拔上来的军机章京,是参与戊戌变法的主力军,自然逃不开干系;杨深秀则是在慈禧发动政变后,“抗疏请太后归政”,自己撞到了枪口上,因此也被抓捕。

但康广仁,他一没有直接参与变法,二没有上疏陈词,本来整件事情都和他无关。就连康有为逃亡之后,康广仁也觉得自己没有参与其中,没有想着逃跑,结果却不明不白当上了替罪羊。

所以在《南社诗话》那个狱卒描述的故事中,康广仁在狱中大哭,说道:“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

可见康广仁自己也知道,自己被捕入狱,只是因为哥哥逃跑后慈禧迁怒于己,代兄受过而已。

当然,上面的记述,与我们以前所读的历史有所出入,孰真孰假不好判断。

一方面,我们所读到的康广仁生平事迹,多是戊戌六君子被处决后,他的哥哥康有为所记述的,不排除康有为落笔时有为死者讳、为亲者讳的嫌疑。另一方面,上面《南社诗话》中的记载,也主要是当年汪精卫入狱时,与狱卒聊天所听到的故事,其真实性有待验证。

但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戊戌六君子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是不争的事实。康广仁在狱中表现如何,并不影响历史对他的评价(邓颖超语,“康广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

我们读史之人,需明白这些为变革而牺牲的人,并非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因此对于历史人物,我们无需对其过分神化。对历史真相秉笔直书、直言不讳,或许更能体现这些牺牲的真实和可贵,也更加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查看更多
3 当时戊戌六君子们被捕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六位君子乃中国社会改革先驱
戊戌六君子们被捕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六君子是中国社会改革先驱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少时博览群书,好读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遍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6年入资为江苏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8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荐,被征入京。9月5日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遇害。临刑绝命词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公推为戊戌六君子之首。所著《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书中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纲常名教”,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思想,从世界的不断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能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戊戌六君子年龄:谭嗣同34岁,康广仁32岁,林旭24岁,杨深秀50岁,杨锐42岁,刘光第40岁。

根据梁启超的查正,六君子被捕各有原因:

杨锐、刘光第

杨锐、刘光第:杨锐及刘光第乃康有为的得力助手,慈禧太后的助手荣禄亦恨他们最深,自然要求慈禧太后最先拿下他们。刘光第幼年时,父死家贫,母亲王氏在艰难竭蹶中,咬牙送子读书。虽然家里穷得每天只能买三文钱豆渣作菜,但她仍对刘光第督学极严,刘光第亦发愤读书,往往是三更回家,鸡鸣即起。光绪六年(1880年),二十一岁的刘光第参加县考,为案首(童子试第一名),得到县官陈锡囹的赏识和帮助,得以继续攻读,游学于成都锦江书院。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授刑部广西司主事。

刘光第在刑部供职达十余年。此间,他在北京南西门外修复了一座废圃和几间旧合作为寓所。那里风景诱人,屋外柳树下有一醴泉,泉水清澈如珠,蜂蝶翩翩而至,环境十分幽静。刘光第居此期间,除上班例行公事外,不交往权贵,不应酬筵席,常是闭门读书,埋头著作。在刑部任职十多年,京中知道他的人还很少。当时刑部受贿成风,刘光第却从不接受,而且办事十分谨慎,一丝不苟。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贿某案.要他“枉法之”,遭到拒绝,因而得罪了上司,失去升官的机缘。这使刘光第看清了朝政的腐朽。

谭嗣同

谭嗣同:谭嗣同不想像汉朝张俭一样,四处望门投止而连累志士与好友。他亦希望以血唤醒国人变革的希望,故一心求死,拒绝逃亡。

林旭

林旭:林旭于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后,为报光绪帝知遇之恩,不顾安危,向慈禧太后力谏,保存光绪。最后惹至慈禧太后大怒,被掷入黑狱。

康广仁

康广仁:康广仁为康有为之弟。康有为及梁启超逃亡时来不...

查看更多
4 为何慈禧会这么快就把戊戌六君子给杀了?慈禧是害怕什么
慈禧把戊戌六君子给杀了
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有一个细思怪异的事情。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引导光绪帝进行了大变革,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结束。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1898年9月28日(农历8月13日),朝廷下达杀害“六君子”之上谕,称:“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

戊戌六君子被杀十分迅速,而且是“不审而诛”。按说,戊戌变法主谋之人是康有为,康有为逃走后,剩下的六君子群龙无首,只是出谋划策而已,并不掌握军队,对于政变后的慈禧太后一干人等并无实质性威胁。更何况,戊戌变法因为伤筋动骨,触动了大量政府官员的利益,受到大规模的抵制,戊戌六君子也并没有多少“党羽”可言。慈禧戊戌政变夺权,立即诛杀六人,连朝廷的司法程序都不走,这是何故?

慈禧斩杀六君子之迅速,让当时朝中大臣都觉得不可思议。六君子中杨锐是张之洞心腹,被捕后张之洞想法设法营救,八月十三日下午六君子匆匆被斩,张之洞得到密电,“内旨迫切,于午刻迳由刚相奉密旨立办,措手不及”。张之洞身为地方督抚,不在中枢之内,掌握消息或有迟滞。就连身在军机处的王文韶听闻六君子要被斩一事,也“错愕不胜”。六君子之国在当时人看来,并不至于这么仓促杀死,那么,慈禧那里到底有什么非杀他们不可的理由?

其实,这与坊间流传的讹言有关,指出了扎在慈禧心头的两把钢刀。第一把刀是洋人的干预,坊间传闻外国公使要对戊戌政变进行干预,戊戌变法在一众大臣看来无异于变更体制,一边倒向西方。政变刚刚平息,慈禧断然不希望外国势力卷入朝政,在戊戌六君子审判一事上做文章。

第二把刀更为慈禧忌惮,戊戌政变名为康有为、张荫桓这些人主导,实际上没有光绪帝的“乾纲独断”“热血沸腾”,戊戌变法不可能大规模推行,也不会激化朝廷中维新党与顽固派的矛盾,从而将慈禧太后从幕后请到台前来制止光绪帝的“胡作非为”。更为可怕的是坊间传言,光绪帝给了康有为密诏,要派兵包围颐和园逼宫,此事迷雾重重,慈禧自己当时也未曾能够分辨真伪。如果真如此,戊戌变法就包含了光绪帝谋害慈禧太后,从慈禧手里夺权的政变意味,此乃皇室内斗,宫中忌讳。一旦经过审判,戊戌六君子把光绪帝扯进来,激化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后果不堪设想。

这两把刀一把比一把让慈禧太后痛心,她当机立断,“不审而诛”,让外国使节无法干预戊戌六君子的审判,也让六人就此封口,把光绪帝真真假假的派兵逼宫一事压了下来。

查看更多
5 带你了解戊戌变法六君子里,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了解戊戌变法六君子
戊戌变法六君子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清末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至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康梁逃亡,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历时103天,因此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死于变法中的谭嗣同、杨深秀、林旭等六人青史留名,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个称谓始于梁启超,当时他侥幸逃脱流亡日本,急于将事情公诸于世。关于朝中具体情况只能听信传闻,感慨追思英勇就义的同袍,挥毫泼墨写下了《戊戌政变记》。为增加宣传效果,文章难免有所溢美。后人则因袭其说,统称谭嗣同等人为“戊戌六君子”了。

按孔夫子的说法,君子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君子尚勇,以行仁、行义为己任。

谭嗣同等六人符合这个标准吗?他们是不是君子大家来评定好了。

一说起“戊戌六君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谭嗣同,据《清实录》记载,在慈禧的眼中,六人的排序是这样的: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

康广仁是个替死鬼!

之所以将康广仁排在首位,并不是因为康广仁是首犯,而是因为他是康有为的胞弟。

政变之初(八月初六),清廷要抓的是康有为、康广仁兄弟二人,三天后才陆续抓的谭嗣同等人。在此之前,为避免与守旧派矛盾激化,康有为被光绪皇帝打发到了上海督办官报局,中途受英军舰保护去了香港,最终躲过一劫。没有抓到康有为,罪魁祸首跑了,只好拿康广仁顶缸了,何况康广仁本来就是变法派的。

康广仁生性懦弱,做过最出格的事情也就是在澳门办过《知新报》,曾经写过一些鼓吹变法维新的文章。据梁启超回忆,康广仁学过西医,当年进京是为了给他治病。

来到北京时,正是变法派与守旧派势同水火之时。康广仁“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慈禧),决无成功,何必冒祸”苦口婆心的劝兄长离开是非之地。

康广仁被抓后关在刑部监狱,每日以泪洗面,不停的用头撞墙,抱屈喊冤,苍天啊、大地啊,哥哥的事,怎么要兄弟来承担?狱卒过来提牢,他吓得号啕大哭,刘光第见状哭笑不得,温言安慰他,这只是提审,不是杀头。

康广仁怕死,监斩官索性成全,第一个血溅菜市口的人就是他了。

老而弥坚杨深秀

排在第二的是山西大儒杨深秀,与谭嗣同、林锐等人新晋不同,维新运动兴起之时,杨深秀已经是宦海沉浮二十多载,年近半百的老人。

子曰“五十知天命”,混迹封建官场,到了杨深秀这把年龄早已经是圆滑世故,少开口、多磕头的老油条了。

哪知道杨深秀却是老而弥坚,清末官场的另类。当光绪被囚、慈禧重出江湖的时候,朝堂之上万马齐喑,惟有杨深秀上疏请慈禧撤帘归政。

他的儿子看到他的奏章,苦劝父亲不要作死触了慈禧霉头,无奈杨深秀只是不听,到后来老头怒了,“厉声叱之退”。

看到杨的奏章,慈禧的反应可想而知。加上杨深秀一贯主张变法,在任御史时数次替康梁维新派代笔上疏,早已经是守旧派官员的众矢之的。

坊间传言,杨深秀曾经提议以三千毛瑟枪围颐和园,欲效仿徐敬业讨武曌。传言无法证实,但上疏请慈禧归政却是白纸黑字的事情。这一番,杨深秀是...

查看更多
6 在当时百姓眼里,他们是怎么看戊戌六君子变法的?
当时百姓是怎么看戊戌六君子变法的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秦有商鞅变法,最后被五马分尸;明有张居正变法,后被万历皇帝刨坟;清有戊戌变法,康有为逃之夭夭,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呜呼哀哉。

戊戌变法始于自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终于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在近代史中影响深远。

戊戌变法的起源

公元1895年,康有为带领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廷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知道虽然千人上书,但光绪皇帝一定看不到。为何康有为还要做这件事呢?

因为公车上书这件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读书人都知道康有为是他们的头,大清如要强大,改革变法势在必行。

果不其然,康有为一下子成了读书人在民间的意见领袖,他的影响力大了,清廷看不下去了,不能让他在民间胡言乱语。怎么办呢?只能将他安排到体制内,让他来到北京,暗中操作让康有为中了进士,封了个六品的工部主事。

康有为创立强学会

康有为上任后,他也不正经上班,反而开始在京城宣传变法,这次被朝廷封官,相当于他有了合法的身份。

他又创立强学会,顾名思义,大清现在很弱,我们要变强,欢迎大家踊跃参会,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她的哥哥智睿来入会了。珍妃和锦妃在娘家的老师文婷也来入会了,未来赫赫有名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也来入会了。

最关键的一个人,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也来入会了,但李鸿章没亲自来,派家丁送文银两千两,算是入会费,让我加入强学会吧。

康有为知道后,义正言辞地将李鸿章的家丁赶了出去,你家老爷是“卖国贼”,你家的钱也是脏钱,你你你……一顿污言秽语把李鸿章的家丁给骂了出去,大家都拍手称快。

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分析出,康有为只是一个呈匹夫之勇的人,他完全不懂晚清的政局。康有为的一些变法和改革措施,好多都是不着调的。

如果他能邀请李鸿章入会,有李鸿章在他背后指点一二,他定不会这么幼稚,如果李鸿章指点他要紧密团结在以慈禧为核心的太后周围,不要跟着那个没权力的光绪身边瞎转悠,清朝的改革可能就成功了。

李鸿章当了一辈子的官,堪称官场上的不倒翁,他历经了几代帝王,可以说在官场上经验丰富,几乎成为官油子了。康有为把这么一个宝贝驱之门外,加以侮辱,这表明康有为这个人政治水平还有待提高。

戊戌变法失败

强学会开始后,康有为等人联合光绪皇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戊戌变法。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晚清的朝廷内部,真正的掌权人是慈禧太后,老太太也支持变法,但有一底线,就是不能触动她手中的权力。

然而,涉世未深的光绪帝,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开除了慈禧身边的重臣,触怒了慈禧。

慈禧老太太从一大早从颐和园赶到紫禁城,光绪帝连忙跪地认错,老太太怒责曰: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光绪哆嗦着说:儿臣不敢,呸!老太太一口大浓痰吐光绪脑袋上。老太太又怒曰:时而今日无我,明日焉有汝乎?戊戌政变结束,一共两句骂街一口吐沫。

最后弄几个太监把...

查看更多
7 戊戌变法六君子其实只有四位乃真君子也,另外两位令人大跌眼镜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六君子

1898年清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可这个变法,像襁褓中婴儿一样,仅仅经过103天就遭到了以慈禧为顽固派势力的疯狂镇压。

最终光绪皇帝被囚禁,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海外。有六位参与变法的维新人士被残酷的杀害,他们就是“戊戌六君子”,有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和康广仁。

可六君子被捕时的表现各不相同。谭嗣同被捕前他本有机会脱险,但他没有走,大义凛然的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知,请嗣同始。”,在狱中他从容不迫,常在墙壁上题诗明志。临行前,他高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激动的像赴宴一样。

林旭被捕后,泰然自若,不时微笑,要杀头时,神色也没有变化。杨深秀在狱中就写下了络线到头真不悔,未知谁复请长缨的豪迈语句。刘光弟就刑时更是淡定自若,打死也不跪。

世人都赞叹这四人,乃真君子也,为万世所敬佩。可有两位老兄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杨锐是张之洞安插的亲信,在变法形势严峻的时候,杨旭动摇了,感到了害怕,想抽身而退。被捕时他大呼冤枉:“我当差才5日,还没有上过一道奏折,就惨遭此横祸,我是冤鬼啊,临死前他还想向慈禧表明心迹,要申诉,可是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要说有冤死鬼,康广仁才是真的冤。他本来就反对他哥哥康有为的戊戌变法。他觉得有慈禧大权在握,毫无兵权的维新派容易致祸。被捕后他在狱中成天大喊大叫,用头撞墙:“天哪,哥哥债要用弟弟得人头来承担,又不是我做的!”

查看更多
8 革命先行者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义,身后事令人落泪
戊戌六君子有谁
戊戌六君子被斩顺序

1898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风雨如晦,杀气阴森。

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这里引颈就戮。

是日,从清早开始,京城万人空巷,围观民众水泄不通,许多人怀里揣着准备蘸血的馒头。

近午时分,监斩官刚毅在监斩台入座。载着“六君子”的囚车来了,他们在衙役的推推搡搡中走上断头台。

药店鹤年堂出于人道,曾制麻醉药鹤顶血,犯人服下此药,周身麻木,受刑疼痛不觉。

鹤年堂掌柜王圣一对“六君子”十分敬重,从坛中取出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阳下肃然而立,侧望苍天,并无一人接受。

第一个喋血的是31岁的康广仁,此时,他本要向刚毅喊话,喉绳紧勒,无法作声。其头颅落下,热血喷涌如虹。

第二个是33岁的谭嗣同,他下囚车时质问刚毅:“变法何罪?为何不审而斩?”刚毅无言。在头颅被砍前,谭嗣同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第三个是23岁的林旭,因为是封疆大吏沈葆桢的孙女婿,故受优待,穿官服受刑。临刑前,他请求监斩官刚毅允许他说几句话,刚毅扭头充耳不闻,扔下斩令,林旭脸不变色,从容就义。

第四个是杨深秀,在喉头绳紧勒下,无声受刑赴死,时年50虚岁。

第五个是四川绵竹人、41岁的杨锐,他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学生与幕僚,居京向张报告政治动态。下囚车时,杨锐问刚毅:“怎么不审问呢?”不久行刑,他说:“糊里糊涂地死,真是死不瞑目。”

最后是39岁的四川富顺人刘光第,他在刑部任官多年,深明刑部典故。6人未经审讯,按惯例,犯人自东门出则赦罪,出西门则杀头;故囚车一从西门出来,他就已经知道此行必死,其他5人尚不知将被押赴刑场。

他刑前高呼:“吾属死,正气尽。”刘光第尸身不倒,观者惊惧不已。

从午时三刻开始行刑,到刘光第人头落地,法场血迹旋即以黄土掩盖,人渐散去,太阳已落下地平线。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落下苍凉的帷幕。

从“六君子”被逮捕审判,许多此前与他们来往密切的京官噤若寒蝉,多所避忌,就连他们的亲友故旧也深恐株连自己,吓得多日闭门不出。“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时,此日,他们的知交好友无一人前往。

康广仁就义后,暴尸两日,才由广仁善堂为之盛殓,抬棺到荒郊,葬于义冢,广东南海会馆为之立一无字碑。

八国联军入北京,才有人在碑石上凿字曰:南海康广仁之墓。后以维新同志沈荩之力,才返其遗骨于故乡。

谭嗣同的遗体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管理员)刘凤池收殓的。刘凤池在谭嗣同行刑当天自始至终在场,谭嗣同被杀之后,他趁着午夜无人之际,用芦苇把谭嗣同的遗体盖上,扛回到了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又花了纹银60两购买棺材,把谭嗣同遗体收殓。到翌年,谭嗣同的亲属进京将其遗骨运回家乡浏阳。

林旭英勇就义后,其夫人沈鹊应痛不欲生,她欲入京为夫收尸,被家人劝阻,林旭父母早亡,其叔父等亲属入京收殓其遗体运回福州安葬。

林旭以身为福州人而骄傲,但福州愚民却不以他为骄傲。当林旭的棺...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