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我国古代

发布时间:2020-05-30
1 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金钗之年指什么
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金钗年华指哪个年龄段

古代女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仪式,而且每个年龄阶段有特定的称谓,古代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要带上金钗,梳子好发髻,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一起来看看吧。

金钗之年是指我国古代女子多少岁

12岁。

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金钗之年是指古代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金钗之年出自哪里

金钗之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职称的鞋子。

/uploads/image/2020/11/13/timg (8).jpg

因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因此,女子在十二岁到十四岁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开始打扮自己,以求能嫁得如意郎君。

后来,金钗之年是指代女子十二岁的年纪就一直被后世沿用。

古代女孩子成年叫及什么礼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

笄礼是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代女孩子自称什么

一、古代未嫁女子对自己的称呼:小女、小女子等

小女和小女子:小姑娘,小女孩子,女儿对父母尊长自称。旧时对自己较为谦卑的称呼。

形容在自己丈夫的庇护下,相夫教子,对自己丈夫言听计从,不敢有半分怨言(意外表柔弱的女子)。现代指娇小的女人,多为可人,娇气,傲气,骄气,稚气等女子的爱称或尊称。

示例:①(小女)“那公主走近前,倒身下拜,奏道:‘父王,乞赦小女万千之罪。’”——《西游记》第九四回

②“小女子毋多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二、古代已婚女子对自己的称呼:妾身、奴家、贱妾等。

1、妾身

妾身,是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示例:“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三国 魏曹植《杂诗》之三(女子在家中空守闺房,男子外出从军。)

2、奴家

奴家是古时女子或者妇女的自称。

示例:《水浒传》第三回:“奴家是东京人氏。”意思是我是东京人。

3、贱妾

位次低下的姬妾,也指古代妇女谦称自己。

示例:清 蒋士铨《香祖楼·觞芰》:“贱妾蒙老爷夫人这般恩意呵!”

年龄称谓来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查看更多
2 我国古代名医扁鹊本名叫什么
我国古代名医扁鹊本名叫什么
扁鹊是我国什么时期的人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什么

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医,传说扁鹊以其绝世的医术治好了一个将死之人,号称起死回生,扁鹊的医术真的这么高明吗?扁鹊真的姓扁吗?我国古代名医扁鹊本名叫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神医扁鹊的真名以及他三兄弟的故事吧。

我国古代名医扁鹊本名叫什么

秦越人

扁鹊(约dao前401年-约前310年),原制姓秦,名越人,一名缓,号卢医、扁鹊,中国战国时代医师。生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传说中东周战国时期姜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人。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中医学之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均佚。相传《难经》亦为扁鹊所著。学界一说扁鹊乃古代良医的称号,非特定一人。

/uploads/image/2020/11/13/timg (6).jpg

扁鹊的医术有多好

扁鹊年轻的时候,一直生活在河南任丘县,这个地方是古代的交通要塞,人来人往,各地赶车出游的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于是,年轻的扁鹊就在这个地方开了一家客店,用于供给往来客人吃饭,住宿或是其他服务。扁鹊待人十分真诚,很善良,所以客店的生意很好,方圆百里都十分出名。

中医的切脉诊断之法,就是扁鹊所奠定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医学之先驱,在后来甚至盛传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其实这一说法虽然是夸大了些,但并非空穴来风。一日扁鹊路过虢国,听闻虢国太子死了,便询问原因症状。后来扁鹊断定其实太子并没死,只是“尸蹶”而已。扁鹊便以绝世医术,以针扎热敷疏通其气血,后来太子就恢复正常“活”过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传说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的原因。虽然现在看来并非真的起死回生,但在当时来说,也是极了不起的医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乡两城山出土的4幅东汉画像石《扁鹊针灸行医图》,为一半人半年之状。同期出土的汉墓彩绘帛画《老妇问医图》所绘神医扁鹊为人身鹊首之状。

扁鹊三兄弟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说:“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故事。

那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对于我们平时的自身健康保养又有什么启示呢?真正的健康保养需要始终遵循“营养均衡,控制热量,作息规律,多喝水勤运动,并以预防疾病为主”的方针,这是听从扁鹊大哥建议一类人—智者 的做法;查隐患,重保健,发现有亚健康的问题及时处理,把慢性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际,这是听从扁鹊二哥建议一类人—聪明人的做法;等出亚健康问题转化为慢性疾病了再处理,请高超的医学...

查看更多
3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姓什么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姓什么
西施姓什么真名叫什么

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家都知道西施盛世美颜,倾国倾城,但很多人不知道西施的真实姓名是什么,其实西施不姓西,那么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姓什么呢?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还不清楚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姓什么

西施姓“施”

西施,子姓施氏(9月19日出生,农历八月二十五,具体生卒年不详,一说卒于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uploads/image/2020/11/12/timg (5).jpg

中国古代美人西施简介

1、生平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一说七术 )”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 ,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

2、结局

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画像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四大美女排法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蝉再次,杨玉环为末。

1、西施:沉鱼西子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辖内今浙江诸暨人,姓施名夷光别名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溪边綄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2、王昭君:昭君出塞

西...

查看更多
4 古代的匈奴多次扰乱我国境地,匈奴人到底是哪个民族的?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有非常大的威胁,特别是2000多年前经常侵略中原人民的游牧匈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们的战斗力强,作风凶猛,自秦朝以来,为了抵御匈奴修建长城,所以曾引起古人如此头痛的匈奴,现在又是哪个民族?

众所周知,匈奴是北方的胡人部落,他们没有经历过农耕文明,所以他们一直信奉丛林的生存规律。匈奴通过武力将沙漠中的所有游牧民族统一起来。随着他们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开始入侵中原,因为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农业社会,资源丰富,所以匈奴开始燃杀和杀戮。

勇敢的匈奴曾经辉煌了一段时间,但到了汉代的时候,发生了内乱,分为两个部落:北方匈奴和南方匈奴。南匈奴通过依附汉朝打败了北匈奴,但后来南匈奴在中原发动了战争混乱,北匈奴被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南匈奴在中原被汉化。后来,在五胡十六国中,有些国家是南匈奴的后裔。

隋唐以后,史料已经完全没有匈奴的名字。通过专家考证,有些匈奴由于长期居住在中原而完全汉化,而有些匈奴则留在北方。经过考察,发现蒙古人确实有与匈奴有相似的东西,可见匈奴是蒙古人的祖先,北匈奴曾移居欧洲。因此,许多欧洲国家的人民也是匈奴的后裔。

王莽建新朝后,把汉宣帝颁给属国的金质“匈奴单于玺”索回,另发给乌珠留单于“新匈奴单于章”,蓄意压低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王莽企图用武力树立威信,分匈奴居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以削弱匈奴的势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满,战火再起。

匈奴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

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


查看更多
5 这样写,才能拥有我国古代的“正史”
史书
正史
野史

中国古代的历来有所谓的“正史”和“野史”的区别,当然啦,对于一般人来说,野史往往和不靠谱挂钩,但是正史往往和“胜利者”挂钩。而在“正史”系列之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自然是乾隆钦点的“二十四史”。

那么正史真的是和“胜利者”挂钩,野史就是不靠谱的代名词吗?其实还真的不是这样。

野史并不野

对于我们来说,野史往往等于是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但是实际上史家眼中的野史则是一些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自从孔子修“春秋”以来,野史就是古代正史的重要来源,史失求诸野。如果一旦正史记载出现不足,自然需要“野史”来补足,所以野史从来都不是和正史对立的,正好相反,野史是正史的重要来源,甚至可以比正史更加“正史”。

比如清代修四库全书的馆臣曾经评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为南渡以来野史之最详者,言宋事者当必于是有征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虽然是一部名义上的野史,却是那个时代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所以实际上野史的概念最关键并不在于其可信度,而是在于其是否出自“官方”亦或是“大儒”的手笔。

而且野史往往存在一些说正史不能说的话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末清初等特殊时期的历史记录。由于清代对于南明的历史讳莫如深,所以修撰南明历史的那些史家往往就不得不以“野史”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著名的《罪惟录》也就是《明书》的蓝本,干脆就直接砌进墙里面,因为这些内容确实对清廷来说刺激极大,直到民国时期这本奇书才从墙里面被翻出来。

其实对于野史的野,往往也体现出古代学者们的一定偏见,但是正史的正,却也不是那么正的。

正史未必正

对于正史来说,其界定最主要是两条。

第一条就是要“官修”也就是有官方的修史许可。

比如著名的《资治通鉴》虽然未能入选二十四史,但是司马光是在官方的力量之下完成的修史,所以也是正史系列,而比较特殊的是《汉书》,其修撰虽然是出自私人,按照当时的法律是不允许的,但是由于班固的强大影响力,这本书仍旧进入了《正史》系列,算是强行转正。

第二条就是要“正本清源”。

史书想要被列正史,其体例一定要有史书的体例,不是纪传体的标准就是编年体的标准。总而言之要写的有官方史书的样子,同时一般正史都是团队写作,不会出自一人之手,这样就保证了权威性,且追求所谓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往往以几个字来论褒贬。对于帝王有一定的袒护,所以往往被很多人认为是“胜利者的历史”。

但是实际上,正史的内容往往并不能说完全客观,甚至很多地方经常出现颠倒黑白的部分。比如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记述杨玉环和安禄山的时候就来了一首所谓“杨玉环洗儿”:

“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购衣服……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对于这个说法,清代的《历代御批通鉴辑鉴》里曾明确地指出:通鉴(事)考...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