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楼》是由范成大所创作的,诗中出色地描绘了武昌的繁华的都市风光。此诗前三联写中秋之夜所见南楼及江、城形胜;尾联抒发思乡归隐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鄂州南楼》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鄂州南楼》原文
宋代:范成大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鄂州南楼》译文
谁在中秋的夜晚吹奏着玉笛?黄鹤飞回时不会认不得旧游之地。
汉阳的云树依然多情地横布在长江北岸,江水默默地环拥在南楼楼底。
夜已深街市仍旧灯火通明照亮天空。舳船罗列,旌旗把月光搅动了。
可笑我这鲈鱼乡里的钓鱼翁,竟然因为武昌鱼好吃,就滞留在此地!
《鄂州南楼》注释
鄂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治所每江夏(今武昌)。
南楼:指武昌黄鹤山上的南楼。
汉树:汉阳的云树。
蜀江:指长江。
烛天:灯火照彻天空。
摇月旌(jīng)旗万里舟:形容船舰之多,旌旗把月光搅动了。
鲈乡:莼鲈乡,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菇菜(茭白)、莼羹、鲈鱼脍,即弃官南归。作者是吴郡人,故云。
垂钓手:作者自谓。
武昌鱼:盛产樊口。即樊口鳊鱼。又称“缩项编”。吴主孙皓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市),陆凯上疏切谏,引用《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作者亦引此以自嘲未得归隐。
淹留:停留,久留。
《鄂州南楼》创作背景
公元1175年(宋孝宗淳熙二年)六月,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作为封建王朝的高级官吏,被委任“知成都府”、“权四川制置使”,诉江经武汉去四川,两年之后,卸任回临安,又经过武汉,当时正赶上中秋节,登上武昌南楼写下了这首诗。
《鄂州南楼》赏析
诗中出色地描绘了武昌的繁华的都市风光。此诗前三联写中秋之夜所见南楼及江、城形胜;尾联抒发思乡归隐之情。此诗多用典故,化而不露,气势亦较为遒壮,语言清丽,风格温婉,意境超脱。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句点出游南楼在中秋,并闻歌管之声。借用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意。一句从听觉写实,二句由视觉写虚。古人写吹笛常甩“弄”字,以表现吹笛人娴熟的技艺、勃勃的兴致和曲调的悠扬变化。“弄”字写出吹笛者缓吹闲赏、边吹边赏之态,和游者的心情合拍。不说笛声如何美妙动听,却说连“一去不复返”的黄鹤都被笛声吸引回旧日游过的地方,这种衬托手法的运用比直说效果更好,而且以无作有,以虚写实,以虚衬实,增加了诗的情趣。这一联笔调飘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写南楼形胜。南楼隔江遥对汉阳,西面、北面为长江所怀抱。“汉树”句自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化来;“有情”,加重感情色彩;“横北渚”,贴切形势。“蜀江”句,即《吴船录》所谓“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无语”除加重感情色彩外,又渲染夜静。“横”字、“抱”字,锤炼有力。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写鄂州城市和江面的夜...
查看更多与“鄂州南楼原文及翻译(含注释)”相关的文章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在炎热的夏天——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这时的诗人背着的不是酷暑,而是对自己以后的担忧。愁意之中不乏对现实的恨,更不乏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炎热的夏季已经不期而至,正当我们想要摆脱整个冬天与春天的“闷宅”而到外面寻觅一些盼望已久的畅然时,热辣辣的太阳阻挡了我们的脚步。
如此炎热的天气在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虽然酷暑难耐,但是毕竟有风扇、空调帮我们短时间消暑;可是对于千百年以前的古人而言,除了扇子以外,想要真正得到清凉也就只能依靠自我安慰式的“心静自然凉”。就像白居易在《消暑》中所描写的那样:散热由心静,凉坐为室空
对于作者黄庭坚,我们对他已经很是熟悉了,他是“苏门四学士”中的大弟子,由于其诗文风格与苏轼最为接近,因此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在文学诗词中的另一贡献是开创了江西诗派。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宋朝诗词作品更多地被冠以“吟书斋生活,重文之推敲”。
黄庭坚一生命运多舛,因为自己在个人立场上的问题被他人诬陷,曾多次被贬。写这首诗时,黄庭坚刚再次被贬至鄂州地区。说来有趣,由于历史的演变,现在的武汉在古代时名为鄂州(这也就是湖北省简称为“鄂”的原因),而现如今的鄂州在古代时叫武昌。历史总是这样的有趣!
这首《鄂州南楼书事》是诗人在鄂州闲居时的,在一个夏日夜晚登上南楼乘凉时所写。整首诗在写法上与其他描写夏日乘凉的诗词作品有所不同,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知道,其实积压在诗人身上的不是酷暑,而是对自己生活、仕途不顺的烦闷与担忧。黄庭坚在多次被贬后,来到鄂州南楼上纳凉,站在高高的楼台之上看到天上的明月,耳边吹过徐徐清风,不禁愁上心头,愁意之中不乏对现实的恨,更不乏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前两句是说:登上南楼,清爽无比,放眼四周,山水相连,我悠然地倚着栏杆欣赏着水面上的菱角、荷花。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武汉更是湖泊众多,想必在黄庭坚的时代,大自然的初始设置还没有被人类过多地干涉,湖泊一定比今天更多。炎热的夏天在高楼上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感受凉风吹来的惬意,再热的天此时也会凉掉很多。前两句水相接、十里花香多么高远、清新的画面,短短14个字既交代了本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等基本要素,更勾勒出了一幅仲夏夜美图,令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用所有可以调动的器官来感受着这样的一幅动人的画面。
后两句的意思是:天上的明月在此时诗自由自在的,空气中的清风更是无人可看管,风吹来了凉爽、带来了花香,它与皎洁的月光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南楼顿时凉了下来。
前两句的视觉与嗅觉做铺垫,这两句中扩展到了味觉感受,如此一来,黄庭坚的这首诗,便是将可以调动起来的感觉统统调动了起来,统统融被调来欣赏、品味这南楼的夜景。
细读之下,最后两句体现了黄庭坚的内心之畅然与闲适。当时的黄庭坚可以在如此不堪的境遇之中,还感受到...
查看更多与“黄庭坚在夏天写下的诗《鄂州南楼书事》,愁意之中不乏对现实的恨”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