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魏延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指挥下,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魏延是个将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例子,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这样冒进的打法完全是拿将士的身价性命做赌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刘与诸葛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来的国家大计,是要从全盘去考虑的。后来造反就为这件事,可见他心里完全没有“君为臣纲”这几个字的,怀有这样的思想很危险。
魏延爱护士兵,骁勇善战,也很有军事才能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优点.但是他飞扬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角色。跟同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一般人对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不敢得罪他。但是,至少有两个人不买他的帐,这也造成了他跟这两人的矛盾极度恶化,一个是刘备的宗亲刘琰,一个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
至于魏延之死,其责任更不在诸葛,这是杨魏争斗的结果其主要责任还是在魏延自己,虽然说他反叛确实冤枉。但他在诸葛死后违其遗命,以私愤率先攻杨仪,而士卒不从。皆因他自大狂妄,审时度势不明,这变相给了杨仪一个机会,使其自取其祸而已。
可以说,魏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
当初,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
与“历史上魏延为什么会反?一代猛将魏延到底是忠臣还是反贼”相关的文章
魏延可谓是刘备集团的一员猛将,其名声仅次于同一阵营的关、张、赵、马、黄(亦即小说中刘备集团的五虎大将)。除了勇武,魏延还给人以狂傲的印象,也因此后世对魏延的评说不一。虽然魏延是一个颇负争议的人物,但历史上刘备却对魏延青眼有加,曾在自称汉中王后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授予其督汉中之权以镇汉川。据史载,刘备在公布对魏延的任命后“一军尽惊”,可见刘备集团的众人对魏延的认可度并不高。历史资料也表明,魏延在领汉中太守前确乎没有多少表现。而小说《三国演义》在描述魏延任汉中太守时,并未援引历史上的这段记载,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到了任命。不过,相比于历史,小说中魏延在任汉中太守前表现则较为活跃。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
一、荆州时期(208年——211年)
历史上,并未清楚地交待魏延在荆州时期的表现,《三国志 魏延传》在人物的表字后就直接介绍了魏延在随同刘备入蜀时(211年——214年)的简要情况。可以说,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历史记载不明(从“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记载中推测,魏延甚至有可能是在刘备征蜀时期才加入刘备集团的)。
小说中,对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有了详细地描述。首先是魏延的初次登场。小说第四十一回,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但蔡瑁、张允不放刘备等人入城,此时魏延出场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后经文聘阻拦未得成功。其次是魏延正式归降刘备。小说第五十三回,关羽奉命进攻长沙并与黄忠鏖战,后长沙太守韩玄猜忌黄忠,魏延当众救下黄忠并斩杀韩玄向关羽献城,至此,魏延正式归顺刘备。当然,在魏延归顺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即诸葛亮指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欲杀魏延,后经刘备解劝才作罢。而魏延的“反骨”之说也从此处埋下伏笔。最后是这一时期魏延参与的几次战役。小说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中,诸葛亮设计二气、三气周瑜,魏延曾作为诸葛亮的伏兵两次出现。
可以看出,虽然历史并未交待魏延何时、何地投身于刘备集团帐下,但小说却根据魏延的个性为其虚构塑造了投奔刘备的曲折过程。
二、征蜀时期(211年——214年)
历史上,魏延随同刘备入蜀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即“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里对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用了“数战有功”四个字进行了概括,然而魏延具体参与了哪些战役,历史上却无详细的记载。
而小说中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可以说较为出众。首先,魏延是作为主力将领随同入蜀。小说第六十回明确指出的四名入川将领为黄忠、魏延、刘封、关平。其中黄忠、魏延是作为主力将领随同入川的。其次,魏延在取川中有诸多表现,小说的第六十回至第六十五回,都有魏延的身影。
第一,小说第六十一回,在涪水关饮宴上,魏延遵照庞统和法正的计谋,登堂舞剑意欲趁势击杀刘璋,但因张任等阻挡,未果。
第二,小说第六十二回,在庞统计取涪水关,魏延和黄忠一道按照庞统的安排擒捉了涪水关守将高沛、杨怀随军的将士。
第三,第六十二回至第六十三回,...
查看更多与“三国猛将魏延厉害吗?历史上这三个时期他做了怎样的贡献”相关的文章
魏延,被认为是西蜀政权中仅次于五虎上将的猛将,也是后主时代蜀军的支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社稷重臣,却始终背负着“反贼”的骂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来看一看魏延有没有“反”的动机。对于魏延的“反”,有几种说法:
其一,也是演义中表面上的“正统”解释,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相信这种说法没有几个人会真当回事,毕竟识人不是相面,坏人脸上也不写字,这只是一个拙劣的借口而已。
其二,魏延在孔明手下不受重用,心怀不满,故欲反蜀投魏,这才是罗老想让世人以为的魏延必反的真正原因。罗老可谓处心积虑的设置了种种铺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魏延献计奇袭长安被孔明否决后,“怏怏不悦”。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很荒谬。翻看魏延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在西蜀政权历任重职。刘备进位汉中王之时,魏延就力压诸多德高望重的老将以黑马姿态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俨然已和关圣人平起平坐;到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他在从军武将中排名第一,那时他的头衔已经变成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赵云死后,他已经事实上成为蜀汉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以这样的身份和履历,孔明之后兵权将毫无疑问的落入魏延之手,即使诸葛亮更赏识他的嫡传门生姜维,可此时刚投蜀不久的姜维又怎能与魏延相提并论呢?放着这样的锦绣前程不要,而去反蜀投魏,孟达和黄权的例子就在眼前,投魏大不了也就是“累官故不失州郡”的下场,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鸡头不做非得冒着极大风险去作凤尾吧。所以这条理由也不成立。
至于与杨仪不和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不可能成为魏延“谋反”的理由,所以魏延本来就没有“反”的动机。
那么魏延有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呢?
首先,一个人如果想要谋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掌握兵权,笼络人心,培植亲信,以图举事。魏延位高权重,如果真有不臣之心,即使有诸葛亮压制,想要暗地里搞个反革命集团也是易如反掌。可按书中所述,魏延谋反之时,刚一交战,被对方一个无名小卒一番话,部下就“大喊一声,散去大半”,竟连一个亲信也没有,只留下个不知心腹的马岱相随,最终还被其所杀,这哪像是谋反,分明是伸着脖子让人家砍。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魏延平时确实兢兢业业,根本没有非分之想,导致临时事发之时一点准备也没有,才会中了杨仪的诡计。
其次,从孔明死后魏延的反应来看也证明他根本没有反意。按常理判断,魏延若反,孔明病重,必然安插耳目探听消息,孔明一死头等大事就是攻杀杨仪,夺取兵符,收回兵权,到那时无论是投魏还是杀回成都自立为王都不费吹灰之力。可演义所述,魏延直到第二天杨仪姜维收兵回蜀以后才从前来探营的费祎口中得知孔明的死讯,还天真地等着老奸巨滑的费祎把兵符送来,导致此后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最终事败。一个叱咤风云戎马半生的猛将就是这样策划攸关自己生死存亡的“谋反大业”的,真不知罗老是在嘲笑魏延的智商还是读者的智商。
总而言之,魏延既无谋反的动机,也根本没有谋反的行为,...
查看更多与“都说蜀军猛将魏延是反贼,有谋反的证据吗?”相关的文章
魏延,被认为是西蜀政权中仅次于五虎上将的猛将,也是后主时代蜀军的支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社稷重臣,却始终背负着“反贼”的骂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来看一看魏延有没有“反”的动机。对于魏延的“反”,有几种说法:
其一,也是演义中表面上的“正统”解释,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相信这种说法没有几个人会真当回事,毕竟识人不是相面,坏人脸上也不写字,这只是一个拙劣的借口而已。
其二,魏延在孔明手下不受重用,心怀不满,故欲反蜀投魏,这才是罗老想让世人以为的魏延必反的真正原因。罗老可谓处心积虑的设置了种种铺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魏延献计奇袭长安被孔明否决后,“怏怏不悦”。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很荒谬。翻看魏延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在西蜀政权历任重职。刘备进位汉中王之时,魏延就力压诸多德高望重的老将以黑马姿态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俨然已和关圣人平起平坐;到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他在从军武将中排名第一,那时他的头衔已经变成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赵云死后,他已经事实上成为蜀汉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以这样的身份和履历,孔明之后兵权将毫无疑问的落入魏延之手,即使诸葛亮更赏识他的嫡传门生姜维,可此时刚投蜀不久的姜维又怎能与魏延相提并论呢?放着这样的锦绣前程不要,而去反蜀投魏,孟达和黄权的例子就在眼前,投魏大不了也就是“累官故不失州郡”的下场,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鸡头不做非得冒着极大风险去作凤尾吧。所以这条理由也不成立。
至于与杨仪不和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不可能成为魏延“谋反”的理由,所以魏延本来就没有“反”的动机。
那么魏延有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呢?
首先,一个人如果想要谋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掌握兵权,笼络人心,培植亲信,以图举事。魏延位高权重,如果真有不臣之心,即使有诸葛亮压制,想要暗地里搞个反革命集团也是易如反掌。可按书中所述,魏延谋反之时,刚一交战,被对方一个无名小卒一番话,部下就“大喊一声,散去大半”,竟连一个亲信也没有,只留下个不知心腹的马岱相随,最终还被其所杀,这哪像是谋反,分明是伸着脖子让人家砍。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魏延平时确实兢兢业业,根本没有非分之想,导致临时事发之时一点准备也没有,才会中了杨仪的诡计。
其次,从孔明死后魏延的反应来看也证明他根本没有反意。按常理判断,魏延若反,孔明病重,必然安插耳目探听消息,孔明一死头等大事就是攻杀杨仪,夺取兵符,收回兵权,到那时无论是投魏还是杀回成都自立为王都不费吹灰之力。可演义所述,魏延直到第二天杨仪姜维收兵回蜀以后才从前来探营的费祎口中得知孔明的死讯,还天真地等着老奸巨猾的费祎把兵符送来,导致此后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最终事败。一个叱咤风云戎马半生的猛将就是这样策划攸关自己生死存亡的“谋反大业”的,真不知罗老是在嘲笑魏延的智商还是读者的智商。
总而言之,魏延既无谋反的动机,也根本没有谋反的行为,...
查看更多与“猛将魏延的谋反之名,其实是被人陷害?”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