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大将军魏延并不想撤军,他认为自己能够带领蜀军继续与魏军作战,可是长史杨仪并不这样认为,于是两人开始了无休止的“扯皮”战斗。不过,魏延最后还是中了诸葛亮的毒计,被杨仪、马岱两人给搞死了,魏延死后他的手下也全部投降了,而对于魏延与杨仪两人之间的故事正史上也有确切的记载。魏延死后杨仪南下回到了蜀国,可是经常在蜀国朝堂上大放厥词,最后被刘禅罢官回乡、郁郁而终。
那么斩杀魏延的另一位大将马岱去哪了呢?
马岱是 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从弟,前期一直跟着马超南征北战,虽然一直活在马超的光环下鲜有出彩的地方,但是并不能否认他的才能、武力比较低。公元211年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当时马岱跟随马超参加了潼关大战,兵败后又随马超去了汉中,最终在公元214年跟随马超投奔了刘备。马岱南下后西凉南下蜀川的道路被曹操切断,所以马岱和父亲马翼、弟弟马抗失去了联系,马翼带领马抗沿着古丝绸之路到了亚美尼亚地区,马抗的后代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后,成为了当地最有名的马米科尼扬家族,后来更是成为了亚美尼亚的民族英雄。
原本在刘备的阵营中马岱也属于二三流的将军,但是在诸葛亮计杀魏延这件事情中马岱却是大放异彩,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就北伐的问题产生分歧,两人相互指责对方要谋反,魏延更是烧毁了蜀军南回汉中的通道,随后杨仪便让“卧底”马岱杀掉了魏延(马岱是诸葛亮安排的卧底)。原本马岱斩杀魏延等于是立下大功,在蜀汉阵营中也可以享受到不错的待遇,但是他却一直主张攻打魏国(估计是想要回到西凉)。
奈何在北伐的过程中被牛金打败,从此之后历史便没有了对他的记载,有可能是不久之后郁郁而终了,而最大的可能便是被“雪藏”了。因为在诸葛亮死后掌权的蒋琬等人主张休养生息,而马岱却主张继续对外战争,再加上对魏战争新败,所以他很有可能被解除了兵权、不再重用。
历史对马岱的再一次记载便是他的死亡,马岱死后被葬于四川省新都县,这个地方是在成都的内部,由此可见马岱对魏国战争失败后并没有被派去地方镇,从这一方面来讲他确实被收了军权,最终在成都去世了。
查看更多刘备还在世时,特别器重魏延,封他为镇远将军。而魏延也不负刘备所托,与曹军对峙十年,牢牢护住汉中。刘备登基后,忙于其他,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魏延成为蜀汉大将。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按理说刘备器重的人,应该多些看法。然而,诸葛亮却是怎么看魏延,怎么不顺眼。甚至,诸葛亮在临终前还留下一计,害死魏延。魏延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诸葛亮如此厌恶。
魏延有本事,魏延不仅武艺高强,在佣兵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之处。刘备慧眼识珠,提拔他当汉中太守后,他镇守汉中十多年,面对强大的曹魏军事集团硬是没有丢掉一寸土地。这足以证明了魏延的卓越的军事能力。面上还是不敢得罪诸葛亮,这是因为,他是诸葛亮跟定刘备后,才投降蜀汉军事集团的,论才华不仅诸葛亮。魏延和诸葛亮对这个问题都心知肚明,都没有说破,诸葛亮也欣赏他,一直在用他,南征与北伐都带他前往,就是证明。
魏延的这种天生反骨的待遇想必并非仅在蜀国如此,而是不论在哪个势力集团,都不大可能得到重用。毕竟和忠诚比起来,武力值不值一提魏延投靠刘备时,诸葛亮就建议刘备杀了魏延,并说,魏延这人天生反骨,以后肯定会造反。刘备由于身边没有可用之才,没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坚持重用魏延。诸葛亮也没法,让魏延保住了一条命。
魏延谋反,这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疑案,关于这一段历史,有很多看法,有人说魏廷忠心耿耿却无辜被害;也有人说魏延是乱臣贼子,死有余辜。更有人说,这是诸葛亮一手筹划的圈套,那么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魏廷究竞有没有谋反?
魏延,三国名将之一,蜀汉后期当之无愧的国防中坚。史载他性情剽悍,武艺娴熟,更难得的是此公胸藏韬略,智勇双全,绝非骁勇寡谋的匹夫一个,因此将他比作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似也不为过。魏延虽然精通兵法,勇猛绝伦,但诸葛亮的挚友杨仪却对魏延不屑一顾,而魏延多次想杀杨仪,仔细想想是他为他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而魏延败给了杨仪最大程度上是违背了诸葛亮撤军一令,继而将私人恩怨算上攻击了杨仪,并且先开始动手打自己人,火烧栈道,并且在撤军路上充当"断后"一职却反过来打自己人。被大家误认为想要谋反,可以说是魏延是极其冤枉的。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眼见他就给魏延,套下了他日后必反的心。在后面也是处处针对魏延。这也是给造反埋下了伏笔。
魏延为什么造反呢?事前诸葛亮接触的时分就喜好自己布置好,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魏延喜好自己思索,所以每当和诸葛亮意见不一样的时分,就喜好顶嘴诸葛亮,诸葛亮估计以为他挺烦的。至于最后魏延为什么会造反呢?
其实魏延根本没造反,他完全就是被杨仪这个小人给谗谄的,是政治上的夺权。
魏延是个将才。但干事深谋远虑,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例子,这个地方地势险峻,这样冒进的打法完好是拿将士的身价生命做赌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刘与诸葛在隆中对的时分就定下来的国家大计,是要从全盘去思考的。后来造反就为这件事,可见贰心里完好没有“君为臣纲”这几个字的,怀有这样的思惟很风险
魏延维护战士,骁勇善战,也很有军事才华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优点.然则他横行霸道,孤芳自赏,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角色。跟同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通俗人对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立场,不敢搪突他。然则,至少有两集团不买他的帐,这也构成了他跟这两人的矛盾极端恶化,一个是刘备的宗亲刘琰,一个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至于魏延之死,其义务更不在诸葛,这是杨魏争斗的结果其主要义务照样在魏延自己,虽然说他反叛确实冤枉。但他在诸葛死后违其遗命,以私愤率先攻杨仪,而士卒不从。皆因他自大高傲,审时度势不明,这变相给了杨仪一个机遇,使其自取其祸而已。
可以说,魏延在肯定程度上是被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如今,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欲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昔时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集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暗里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害怕",使自己奇志难酬
魏延为什么造反呢?和诸葛亮确实有肯定的关系。以诸葛亮的智谋和才学,好多次魏延献策多是可行的可诸葛亮就是不采取。这样时间久了魏延心里必定不是滋味,心头造反的念头也是一日一日加深。
查看更多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著名将领,在刘备奠定基业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可以说是蜀国少有的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尤其是在蜀汉后期的军事中,魏延更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未被列入五虎将之中,但是其军事能力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共同认可,当年刘备入蜀,魏延以部曲的身份投奔刘备,后来为蜀汉镇守汉中之地,保证了蜀汉的军事安全,可以说是为蜀汉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或许很多人都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对魏延这个人物形象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尤其是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更让很多人对魏延产生了偏见,实际上魏延对蜀汉王朝是非常忠诚的,在对魏作战过程中,魏延常出奇策,大败敌军,论忠诚度和军事能力,魏延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是和姜维有一拼,魏延本以为诸葛亮死后,自己理应被当作诸葛亮的继承人,全面负担起伐魏的事业,但是魏延却大错特错,甚至因为这个想法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诸葛亮对于魏延并不是完全信任,当然不信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谨慎了一辈子的人,又因为有识人之明被后世赞颂,又怎么会因为此事放弃魏延呢?实际上诸葛亮真正不信任魏延的原因是因为魏延做事非常冒险,而且脾气和当年的关羽有些像,军事能力很强,但是却为人孤高自傲,甚至还有些叛逆心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愤青刺头,魏延对自己过于自信,所以常有冒险之举。
诸葛亮伐魏过程中魏延曾多次提议要兵出子午谷,一举拿下长安,但诸葛亮却十分反感这种做法,因为实在太过冒险,一旦魏军在子午谷设伏,蜀军定然是尸骨无存,而魏延因为诸葛亮屡次不听自己的建议感到非常气愤,很可能在诸葛亮面前也说了一些比较过激的话,所以诸葛亮对魏延实际上是相当不满的。
魏延为什么会造反?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真的造反了吗?
诸葛亮死前曾经密召杨仪,费祎等人商量退兵的事情,曾经想让魏延断后,又怕魏延不听从号令,于是就让杨仪等人自行退兵,逼迫魏延断后,但是诸葛亮忘记了让杨仪领兵实在是非常错误的选择。
因为杨仪和魏延本是政敌,让杨仪命令魏延退兵,魏延十有八九不会答应,再加上几次伐魏,徒劳无功,魏延自然也非常气恼,他本想接过诸葛亮的担子,趁势追击,结果却被自己的政敌命令自己退兵,魏延的叛逆情绪又来了,为了报复杨仪,干脆引兵想攻打杨仪,夺过兵权,但没想到杨仪回去也反咬一口,说魏延要造反,结果魏延兵败后逃亡,被杨仪抓住,并砍下了头颅好好取笑了一番。
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如果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估计魏延可能真的会心灰意冷,转而投降魏国。
在《三国演义》当中,里面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
蜀国之中,除了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还有另外几位英雄人物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武双全的姜维,功勋卓著的魏延,以及关兴、张苞等人。
在这其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当属魏延。
魏延简介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魏延作为蜀国当中第一流的大将,从刘备撤离荆州时,就想跟随刘备,但是几经变迁,才在长沙时加入了蜀国的队伍之中,可以说是对刘备集团一往情深了。
只是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一见他,却说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生异心,甚至请求刘备立刻斩了此人,这不禁让人大吃一惊。
魏延主要成就
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指挥下,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
魏延为什么会反
而最后魏延的结局仿佛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这句话,那么历史上的魏延在加入刘备集团之后,一直都怀有异心还是无奈之下才造反的呢?
第一,魏延怀才不遇
魏延作为蜀汉大将,在刘备时期曾经遭到了重用,但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却对此人不置可否。
最后,诸葛亮一方面是担心自己去世之后,无人可以压制魏延,二来也想帮助姜维更好的接管军中事务,所以开始对魏延加以限制,这就导致了魏延的反叛。
第二,魏延能力有限,却又自恃清高
刘备曾经封魏延为汉中太守时,问魏延担此重任,有何打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愿意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当时的魏军占据了整个北方,势力强悍的很,可是魏延却根本不把对方看在眼里,虽然有豪装之意,但是眼光却过于清高。
除此之外,魏延反对诸葛亮稳扎稳打的北伐战略,提议出兵子午谷,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和诸葛亮的矛盾。
而且,我们从一些小事中可以看出,魏延和其他将领的关系也并不好,曾经在议事之时拔剑逼问同事,这说明此人并不容易相处。
综合来看,魏延最后选择了造反,应该是有外面的一些因素的,个人的才能迟迟得不到发挥,这让魏延感觉十分憋屈。
魏延墓地
魏延被杨仪遣马岱追杀于汉中北门外,就地葬在今汉中城北2公里石马坡(或名石马堰)。墓早已为平地,仅存墓前物石马1匹,1973年移存汉中博物馆。石马原在汉中市石马镇黄家塘村唐姓房前约150米处,有枣树1株为记。
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魏延祠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西出梓潼县,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约15公里,就到了三泉乡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远,就看到路边的“魏延祠”石碑。 ...
查看更多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驻葭萌。魏延为什么造反?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魏延造反。
魏延功勋卓著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琰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魏延造反介绍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魏延为什么造反?
魏延的身死,其死因是他背叛蜀汉,欲率领军队投降敌军。说魏延造反的主要人物是杨仪,也是魏延的仇敌,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魏延与杨仪便多次产生冲突,魏延甚至经常一怒之下举刀想要杀死杨仪。刘备与诸葛亮非常重视这两个才智过人的人,所以经常调解这两个人的恩怨。王学圻怎么读
但诸葛亮身死后,魏延因为不满诸葛亮的遗命,即让魏延断后方便蜀军退兵。但魏延认为诸葛亮的死亡对战争的胜败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有他这样的大将在军中,蜀汉有什么好怕的。
但杨仪率领蜀汉军队开始撤退,魏延冲动之下不顾诸葛亮的命令,抢先杨仪的军队回到汉中,并且一路给杨仪使绊。杨仪与魏延的仇怨失去了诸葛亮的压制,终于爆发。两人都向刘禅上书说对方是背叛蜀汉的人,但一来魏延的人缘一直不好,二他撤兵的方式以及给杨仪大军使绊的行为惹了众怒,所以众将领一直认为魏延才是造反的人。
所以魏延率领兵将跑出了汉中,但杨仪的大军也随之而来。魏延其实并不是真的造反了,而是他的坏脾气以及坏人缘导致了他最后兵败身死的后果。
查看更多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蜀汉的北伐大军在撤退时,发生了著名的“魏延谋反”事件。魏延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返回汉中,烧毁栈道,然后向蜀主刘禅上书说杨仪谋反。与此同时,杨仪向后主上书说魏延谋反。最终,魏延被大将马岱所杀,惨遭灭族。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为何却走上谋反之路呢?
魏延跟随刘备参加了入川之战,期间立下不少战功,因此被封为牙门将军。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安排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当时人们都觉得非张飞莫属了,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的。然而,刘备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此后,魏延的官越做越大,“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魏延率军进入羌中,大破魏将费瑶、郭淮,“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在诸葛亮病死之前,魏延在蜀汉军中排在第三位。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诸葛亮,他身为丞相,掌握着蜀汉所有的军队;排名第二位的是刘琰,他当时的官职是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不过刘琰“不豫国政,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 建兴十年,刘琰因与魏延不和,被诸葛亮遣回成都。所以说,在诸葛亮死后,军中地位最高的当属魏延!
那么魏延为何会谋反呢?其实魏延根本没有谋反,所谓的“魏延谋反”事件不过是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而已。以魏延的资历、能力,完全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可是诸葛亮在世时,就不断压制魏延。比如说诸葛亮生前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临终前做出的决定,也没有与魏延商量。
蜀汉政权中,地位最高的当属荆州集团,而荆州集团内部也产生了分化,一方面是以诸葛亮为首的文臣,另一方面则是魏延为首的武将。诸葛亮生前,安排蒋琬、费祎等人接任自己的位置,完全将魏延排除在外。蒋琬、费祎等人很明白,自己的资历、官职比魏延要低,他们想坐稳位置,必须除掉魏延。
诸葛亮生前,明知魏延与杨仪有矛盾,还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结果,魏延闻讯大怒,“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当时,魏延就想和前来打探消息的费祎发布联名书,通告全军,结果魏延被骗了。
如果魏延真的反叛,应该向北投降曹魏,为何选择南下呢?“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结果魏延没能杀死杨仪,反而被人所杀。所以魏延谋反事件是蜀汉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按照魏延的资历、职务,应该由他接掌蜀汉的军权,然而他却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惨遭灭族。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魏延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指挥下,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魏延是个将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例子,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这样冒进的打法完全是拿将士的身价性命做赌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刘与诸葛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来的国家大计,是要从全盘去考虑的。后来造反就为这件事,可见他心里完全没有“君为臣纲”这几个字的,怀有这样的思想很危险。
魏延爱护士兵,骁勇善战,也很有军事才能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优点.但是他飞扬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角色。跟同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一般人对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不敢得罪他。但是,至少有两个人不买他的帐,这也造成了他跟这两人的矛盾极度恶化,一个是刘备的宗亲刘琰,一个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
至于魏延之死,其责任更不在诸葛,这是杨魏争斗的结果其主要责任还是在魏延自己,虽然说他反叛确实冤枉。但他在诸葛死后违其遗命,以私愤率先攻杨仪,而士卒不从。皆因他自大狂妄,审时度势不明,这变相给了杨仪一个机会,使其自取其祸而已。
可以说,魏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
当初,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诸葛亮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翘楚,担任蜀汉丞相的时候,可以说鞠躬尽瘁,为了恢复汉室正统,数次北伐曹魏,由于实力上差异,人才上的不足,导致诸葛亮事必躬亲,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
然而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很快迎来了一场叛乱,那就是魏延的反叛,那么魏延为什么会作乱反叛?原因其实很简单。
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些魏延,或许不少人看《三国演义》非常的入迷,觉得魏延是天生反骨的存在,肯定会造反,还有啥原因,当初是反叛韩玄投靠刘皇叔的。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至少在正史记载中,没有说魏延天生反骨。而且魏延是刘备的部曲身份,一直就跟着刘备,而非反叛别人投靠。
而且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身份是部曲,刘备的私兵,入川作战有功,很快升迁为牙门将,后来在汉中作战中,魏延的表现不凡,在刘备称汉中王后,竟然提拔魏延为都督汉中的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当时别人以为张飞是最合适不过,没有想到是魏延,故而“一军尽惊”。由此可见,魏延是深得刘备信赖的爱将。
《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除此之外,魏延还是诸葛亮非常器重的大将,诸葛亮北伐基本依仗的魏延了。在北伐之前,就先提拔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北伐中,也用战绩报答了丞相的信任:“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魏)延大破之。” 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偏师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战略构想,虽然被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但是不失一个谋略。
为何诸葛亮要拒绝呢?魏延的建议是奇招,是风险性高、收益也高的项目,但绝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诸葛亮之所以不愿意冒这个风险,不是他承担不起偏师万人的损失,而是他承担不起损失魏延。魏延是蜀汉屈指可数的军事天才,统兵大将,深感人才匮乏的诸葛亮,不愿意把自己的王牌牺牲掉,不是很自然的选择么?
说到这里,魏延就是一个武艺高强,但略逊于关、张之辈,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深得领导信任大将,为什么会在诸葛亮病逝后反叛呢?其实原因可以归结一下几点:
第一:位高权重,想独揽大权
诸葛亮死后,军中的地位,就魏延最高了,已经是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认为应该自己理应接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能够成为第二个丞相,执掌蜀汉权柄。故而在诸葛亮病逝之后,首先想做的就是违抗诸葛亮的遗令,接掌军权。
第二:与杨仪水火不容,矛盾升级爆发
杨仪,诸葛亮丞相长史,心胸特别狭隘,跟魏延是死对头。而诸葛亮的遗令是让杨仪率军还回,自然是不会接受魏延来执掌军权继续北伐的,他和大家商量后,决定按照诸葛亮的撤退方案,班师回朝,并且散布魏延要北降的谣言,“张言延欲率众北附。”(《魏略》)魏延看到杨仪竟然自行撤退,而且跟自己交好的费袆也选择了杨仪,于是乎冲动的的魏延选择了公然作乱,自行率军先南下,“所过烧绝阁道”,并且和杨仪互相攻击...
查看更多三国,是一段英雄辈出、猛将如云的历史,经常为人津津乐道,尤其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后,就更为引人入胜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很多说法都靠不住。比如,据它所载,诸葛亮死前料定魏延会谋反,就设计让杨仪、费祎等人在他死后,除掉魏延,以绝后患。
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有的人认为,魏延确实要谋反,而诸葛亮神机妙算,猜出了他的心思;可有人却说魏延之案乃天下奇冤,他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坚定不移的反曹魏者。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在北伐途中,临死之前下了一道命令,让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密不发丧,令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听的话,大军就直接班师回朝,不要管他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杨仪就让费祎到魏延那去打探消息,看看他怎么想。魏延却说:”丞相虽然死了,可我魏延仍在呀,怎么能因丞相一人就坏了北伐大计呢?更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他杨仪断后?“说完,魏延就跟费祎商量着,要联合起来通知三军,继续北伐。费祎以跟杨仪周旋为由,告退了。后来,费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杨仪,说魏延要谋反,杨仪就领着三军返回蜀汉。魏延得知后,就立马去追,并率先赶到南谷口。杨仪派何平去击杀魏延,两军对峙。王平说:”丞相尸骨未寒,你魏延居然就要图谋不轨,岂有此理(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说完,魏延部队自知理亏,纷纷放下了武器。魏延见势就逃跑了,最后被马岱所斩。
这大概就是故事的梗概。也就是说,魏延谋反是有点根据的,毕竟在古代,将领以服从主帅为天职,魏延不服从丞相的命令,终归有点说不过去。
但就凭此说魏延谋反,也查无实据。
如果魏延要谋反,为什么不直接投降曹魏,反而南归,去追击杨怡等人,这样做岂不是多此一举?
《魏延传》也说,魏延那样做,无非是想要追杀杨怡,替代诸葛亮,不便于背叛。(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不便如此。)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试想假如魏延真的要谋反,杨仪可是立了大功,一定会加官拜爵。可结果呢?杨仪仅仅被拜为中军师,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位,没有一兵一卒。杨仪对此愤懑不平,旁人都若无其事,只有费祎安慰他。杨仪跟费祎絮絮叨叨,说早知如此,就干脆听从魏延的算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往者丞相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
史学大师陈寿认为魏延是被冤枉的。
但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却认为,《魏延传》记载不实,此事另有真相,他说诸葛亮是暴毙而亡,临死之前压根没下过那样的命令,他还补充道:”岂有和杨仪、费祎、姜维私相计议,置先锋军于不顾之理?“
而史学大师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却认为,魏延谋反一事是诸葛亮一手炮制出来的,魏延并无反意。
这可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同意《三国志》的观点,就要冤枉杨仪;而如果同意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就要冤枉陈寿;但如果同意张作耀先生的观点,可就要冤枉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