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鸟鸣涧

发布时间:2024-02-27
1 鸟鸣涧原文及翻译带注释
原文及翻译带注释
鸟鸣涧
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 。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查看更多
2 王维最有水平的一首诗《鸟鸣涧》,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王维最有名的诗
王维的古诗
王维的诗

在唐诗的满纸烟霞中,怎能不提及王维笔下的那些名篇?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透着那么一股静谧,又带着几分禅意,读起来如同清流般让人心醉不已,其实,喜欢王维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晚年是信佛的,佛家讲究清、静,因此王维诗作也难免带有静的意境了,这也难怪后世将王维称为“诗佛”。

以静谧、恬淡的诗风而著称的王维,在大唐诗坛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就像下面要品读的这首唐诗《鸟鸣涧》,全篇主旨是写山涧夜晚的宁静,换做一般的诗人或许会直接去描写山涧是如何如何的宁静,这就难免落入俗套,显得毫无水平可言。而王维却跳出传统的窠臼,运用了几种动态意象,来成功的反衬出了环境的宁静,也就是以动写静,当真是写出了很高的水平,不凡的笔法让人很难超越,下面就一起走进这首诗。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读起来你只觉得一股静谧的气息扑面而来,而有如此美妙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诗人连用了桂花凋落、明月升空、山鸟啼鸣,一系列动态意象,来反衬出一个“静”字。那么,王维是怎么做到的呢?让我们继续来深入品读。

“人闲桂花落”,山涧中有桂花儿在无声地凋落。一般而言,桂花凋落是很难觉察到的,而由于山涧中相当宁静,所以诗人才感觉到花儿落下的瞬间,而这种感觉的先决条件是环境的宁静。

试想,假如四周嘈杂声不绝于耳,又怎么会感受到桂花凋落的那个瞬间呢?所以说花落是动态,而反衬出的却是一个静谧的境界。

再举一个例子,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夜晚的时候家里的钟表滴答滴答声都能听到,这就是因为周围宁静的原因,假如是在喧闹的白天,估计你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也感觉不到时间流淌的,回到王维这句诗也是同样道理。

而夜晚的宁静又让人产生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所以此处是“夜静春山空”,一个“空”,将夜晚山涧中的那种空灵、空旷的境界表达了出来,相当准确。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的亮光惊起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啼鸣。此处的“月出”亦是一个动态意象,月亮如一个冰轮腾空升起,本来栖息的鸟儿被月光惊动,发出一声声清脆啼鸣。鸟儿啼鸣,又是另一个动态意象。然而末尾二句就是这样连用动态意象,却丝毫没让人觉得有嘈杂的感觉,而是更加让人感受到山涧中的宁静,这便是以动写静,可见王维不凡的笔法。

综上所述,《鸟鸣涧》是王维水平很高的一首唐诗,因为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动态意象来反衬山涧中的宁静,给读者营造了一个静谧恬淡的艺术境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更体现了王维深厚的艺术造诣。而这种以动写静的不凡笔法又让人很难超越,因此这首唐诗也成为诗坛中的精品,而被广为流传。我想,大家在膜拜王维高超笔力的同时,是否也想去亲身体会一下那种春夜山涧中的静谧之美呢?


查看更多
3 王维《鸟鸣涧》古诗背后有什么故事?听着悦耳的鸟鸣,一下子心情就好很多
王维
鸟鸣涧古诗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象过这样一种场景: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你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就想自己找个安静的地方冷静一下,思考一下。于是,你来到了一座山里,那时正好明月初升,你一个人坐在一块石头上,闻着淡淡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一下子心情就好了很多。如果你没有想象过,没有遇到过,也不要紧,唐朝大诗人王维有!

开始的时候,王维在别人的引荐下认识了玉真公主。凭着自己的写作和音乐才华,他让这位皇帝的亲妹妹成了他的粉丝,于是,玉真公主帮王维一番运作,让他成了状元。本来,王维靠上了公主这座大山,飞黄腾达是少不了的了,只可惜,事与愿违。那段时间,王维被安排担任太乐丞,就是负责宫廷中的音乐、舞蹈的制作排练的,差不多相当于国家歌舞团的团长吧。有一天,他手下有几个演员吃饱了没事干,看到有黄狮子挺威武挺好看的,就拿过来舞弄了起来。这一下可就惹祸了,为什么呢?因为黄狮子是专供皇帝使用的,你个小演员私下舞弄,就是大不敬,就是犯罪了。演员被处理是应该的,作为领导的王维也受到了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也就是个管仓库的。你想想吧,这时候的王维是什么心情呢?是不是得找个地方去散散心呢?

于是王维就去了江南,寻访自己的朋友皇甫岳。他住在朋友的别墅里,闲下来就四处转转,有天晚上,他又出去散心,听见鸟儿在山涧里鸣叫,环顾四周,灵感突发,就写了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感到奇怪,桂花不是秋天开的吗?怎么春天还有桂花呢?其实,桂花的品种很多,也有春天开花的品种。闲是安静,悠闲的意思。人闲是说在这山里,没有人在活动,所以很安静,安静得连小小的桂花落下来的声音都能够听到。空在这里指空寂,也是形容山里寂静,好像都空了,什么都没有。王维当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景:没有人活动的山里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非常安静,春日的山谷里似乎空空如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升起来了,惊动了山里的小鸟,它们时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里发出鸣叫。惊是惊动,扰乱的意思。时是时而,偶尔的意思。是月光很亮吗?竟然惊动了睡觉的鸟儿们了,让它们从梦中醒来,发出了鸣叫?

这首诗,前两句就是写静,后两句表面看起来是写动,但其实,这深山里鸟儿的鸣叫声正是以动衬静,归根结底,作者描绘的是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王维意在写静,却用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查看更多
4 鉴赏王维的《鸟鸣涧》,体会王维的禅心
王维的诗
鸟鸣涧王维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岀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首小诗,属于《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一首,是王维去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做客时的作品,也是组诗中最出名的一首。

时值开元盛世,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岁月静好。王维的这首小诗正是一首闲适、静谧的写景作品,没有大的思想寓意,没有所谓志气高昂,只有对山水和自然的入微观察和静心体会。

相对于李白的诗“处处有我”,“字字皆我”的“有我境界”,王维的诗就是“无我”之境。作为一个山水画家,王维深刻地懂得如何构建一幅“诗中画”,或者说如何写一首“画中诗”,他是他作品之外的画家,写作品的时候就凌驾于作品之上,作品完成后则把笔一丢,人已不见。我们读李白的诗代入感极强,会随着诗仙的感情波动起伏,但我们读王维的诗,代入的是画外观者的身份,只会跟随着诗佛的眼光去感触他要表达的一切,至于领悟到什么程度,全凭自己。

《鸟鸣涧》在格式上是一首古体诗。王维的诗基本上都不按平仄关系来,读起来却通顺清朗,抑扬顿挫,毫无发音滞塞的问题。在格律刚刚形成的盛唐,这非常正常。因为平仄格律是一套不完全归纳法,多的是四声标注平仄搭配合理的发音组合未被收入平仄四套基本格律中去的情况。

我们从作品可以看出来,王维基本上是不甩格律的,而杜甫是格律的重要旗手,至于李白,他可能自己也搞不大清楚,反正有没有格律对他写诗毫无影响,写七绝他是高手,写歌行他更是高高手。这三位大诗人正是盛唐诗坛乱象中诗人们的三种态度代表。最终是杜甫一锤定音,决定了中国诗坛的走向。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赏析王维的诗,讲究的是用心体会。

“人闲桂花落”,这一句一直以来有歧义,因为下一句是“夜静春山空”,那么春天里哪来的桂花呢?这里有几个说法,一说是“春桂”,也就是山矾,这种解释是最务实的。另有一说就是文艺修辞了,认为艺术高于生活,金桂飘香,唯美至极,有何不可?但是这里还真不可。因为这是组诗,在内容上是写实的,不能全凭想象造成逻辑混乱。你要这要说的话,我还认为“春山空”也就是因为觉得这山太美了,就用“春”字来形容呢?

所以我们这里应该理解为“春桂”,文学想象在意识层面上可以汪洋恣肆、纵横九天,但是在世俗事物和自然景观上面必须要务实、细致,建立起基础的逻辑可信,才能说高于生活。李白的天姥山之文神鬼莫测、虚无缥缈,可他不也要在标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写清楚只是一场梦嘛,文艺创作高于生活,但绝不能脱离生活。

不过不管是什么“桂”,王维都没看见。因为这是深夜,他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在用声音写景色。他是听到的。此时的诗人应该是进入了冥想的阶段,因为实在太安静了,落花这种无声的变化都被他感知到了,从侧面描写山里的寂静。同时,用“春山空”这种春喧的意境反衬出“空”了之后的静谧。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这里就很有“禅心”的味道了。

后两...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