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兵车行

发布时间:2024-02-27
1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带注释)
兵车行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带注释

兵车行是一首政治讽刺的古诗,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诗中内容批评性深刻,让人阅读时十分动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兵车行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兵车行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5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去的时候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兵车行注释

辚(lí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萧萧:马蹄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旗子、儿女的并称。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耶,同“爷”,父亲。

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干(gān):冲。 

过者:路过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15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营田:即屯田。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与裹头,给他裹头巾。新兵入伍时须着装...

查看更多
2 杜甫最经典写悲的诗《兵车行》赏析,诗人的悲,是心系天下的怜悯之悲
杜甫写的诗
杜甫最经典的诗
杜甫的诗句

悲伤有很多种,有怀古之悲、有悼亡之悲、也有相思之悲,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是悲,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是悲,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悲,但在我看来,最悲的诗人莫过于杜甫,他的悲,是心系天下的怜悯之悲。

来看这首《兵车行》,太长,之节选首尾两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先看开头,兵车战马,士兵腰间挎着弓箭,仿佛是一派雄赳赳气昂昂出征的气势。接下来, 写道爷娘妻子相送,车马扬起灰尘,遮蔽天日,望不见咸阳桥,家中男儿出征,亲人相送,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也是人之常情。

但紧接着的描写就有点奇怪了,相送的亲人,为什么要拦路而哭,哭声震彻云霄?这些人未免有些不懂事了,为国出征,抵御外敌,不也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吗,真是一群刁民啊!

作者路过此地,看到此番景象,心中也十分疑惑,于是问旁边围观的人,回答说:行人但云点行频——原来,不是百姓太刁蛮,而是征兵太频繁。

前面说“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唐朝称父亲为爷,从这一句就能看出,这些被征兵的人,有些上有年迈双亲,有的下有妻子儿女,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被官府征兵,那家里剩下的爹娘妻儿,又该怎么生存下去呢?

再,“点行频”三字说明了,官府征兵之频繁,也就是说,这些百姓家庭,被征兵的壮年男子,根本不止一个,照你这样征兵的频繁程度,我天天在家啥也不干只顾生孩子,也不够你们用的啊。

所以,相送的耶娘妻子才会“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实在太精妙,你看,牵衣、顿足、拦道、哭,七个字四个动作,表达的是绝望、悲怆、愤怒,而且有一种仓促感,大概率事先没有通知征兵消息,而是突然袭击抓壮丁,才会造成这种混乱又悲伤的场面——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杜甫的“三吏三别”也有抓壮丁的描写。

可见,官府这种征兵行为,对普通老百姓人家带来了多大的负担。

接下来中间部分描写了这些被强制征兵的壮丁的悲惨生活,这里没有摘选,就不赘述了。

至结尾,杜甫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说生个女儿,好歹还能嫁人生活下去,男孩子却只有上战场的命运,死在战场上,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普遍现象,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特指生儿子,因为按照古人的观念,只有儿子才能传承香火,然而就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下,竟然让人发出男子不如女的感叹,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连年打仗,那战场上,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被抓走的男子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既然生了儿子反正也活不下来,不如生女孩儿少操心呢。

这可谓是诗人的血泪控诉。

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倒不用深究了。唐玄宗后期穷兵黩武,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开始,盛唐的骨子里就已经坏掉了,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轰然倒...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