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凉州词

发布时间:2024-02-26
1 凉州词原文(附注释)
凉州词
凉州词原文
原文附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

查看更多
2 凉州词课件(集锦十二篇)
凉州课件

下面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州词课件”,是指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在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老师们亲自编写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成果的评价和提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希望您能在本网站中获得您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祝您收获满满!

凉州词课件(篇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凉州词》语文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概述

《凉州词》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首古诗。《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理解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二是通过诵读古诗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三是提高阅读及理解古诗的能力。授课时间:40分钟。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六个会写的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大概内容,体会使人表达的情感。3.情感目标: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誓死如归的豪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虽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了不少古诗,但这只是学生接触的边塞诗。学习古诗的方法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古诗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时点拨即可。在本组教材背景下,让学生品读悟诗情,想象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战士们用于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凉州词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

查看更多
3 凉州词古诗原文及翻译
凉州词古诗原文
凉州词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我们现在所处的和平年代难能可贵,古时候战争频频,却没有人生来就是士兵将军,冲锋陷阵的都是深受征兵之苦的普通老百姓们。今天,就随好工具小编一起来看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来体会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吧。

凉州词古诗原文

凉州词

王翰 〔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1.夜光杯: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2.欲:将要。

3.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所用的。

4.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6.君:你。

7.征战:打仗。

赏析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作者介绍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集十卷,今存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六)。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常以很好的礼遇相待,王翰则自做歌并于之舞,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很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种毫纵的意兴。

查看更多
4 唐代的边塞诗《凉州词》,旷达豪纵的背后,总有别的意义
唐代边塞诗
著名边塞诗
边塞诗有哪些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诗人王翰的边塞诗《凉州词》,王翰在后世知名度并不高,《全唐诗》中仅记载了14首他的诗,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今天这首《凉州词》是边塞的葡萄美酒,旷达豪纵的背后,总有别的意义。

在古诗词史上,边塞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唐朝是它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收录的边塞诗多达两千多首,而在此之前记载保留的不到两百首。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白、岑参、王昌龄和高适等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大多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更是教科书里的常客。

下面是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原文。

《凉州词》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开头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便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读者的面前有一场五光十色的宴会正在举行,“美酒”“夜光杯”是这场宴席的主角,酒香四溢的宴上“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的意思并不能简单的字面上分析。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可能只是一种渲染宴会气氛的描写。

后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结合上一句来看,是在宴席上有人劝酒,这样来理解在整个诗意上就可以融会贯通了。“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难看出这场欢聚畅饮的宴席背后,战士们厌战的心态。曾有人说这两句:“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但是作悲伤语读便浅,全诗并没有说战争的可怕,没有讲将士们的苦。看看那人人畅饮的场面,听听那犹如金戈铁马之声的琵琶声,将士们只是你斟我酌,痛饮之后,满身醉意,豪情万丈不怕马革裹尸。


查看更多
5 《凉州词》古诗背后王之涣的小故事,还有谁写了首《凉州词》?
凉州词古诗
王之涣

凉州词,不是诗的题目,是指为《凉州曲》配的歌词。凉州曲,是盛唐时流行的曲调名。据说,唐开元年间,时任河西节度使的杨敬曾率领优秀乐工、舞伎、倡优,浩浩荡荡前往长安进献《凉州大曲》,深得唐玄宗赞赏。而后,凉州都督郑知运又搜集了一批曲谱进献给了唐玄宗。所以,凉州曲在当时颇为盛行,很多诗人也喜欢凉州曲,为其填词,抒发边塞豪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两首:

凉州词

黄河远山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一般俱言写的是戍边战士清苦和思乡不得还乡的怨情。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若如此说,“春风"可指圣恩了,不能泽被边塞,怨念则又深一层了。但是,通篇读下来只感此诗悲壮慷慨,悲凉而不凄切,所以每每都读出豪情来了。

关于此诗还有两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一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齐名,一次,三人约定以歌姬讴歌中诗入词多者名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第二人唱的为高适,第三首唱的仍是王昌龄。此时,王之涣站起,指着最好的歌姬说,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此生不与你们争了。果然,这位歌姬唱的就是这首《凉州词》。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是:说是清朝的风流才子纪晓岚奉命为乾隆皇帝写扇面,结果漏写了“间”字,乾隆要治他的罪,机灵如纪晓岚当下说,这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我根据凉州词改写的,说着就给乾隆念了起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非常机智了。

还有这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凉州词也是诸多解释,虽说边塞诗描写征战,多为悲凉,无不透出征战的艰辛和战争带来的痛怆。但是,我却总是读出豪气冲天的悲壮。军人的铁骨铮铮,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首诗在畅快淋漓的豪饮中,发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低吼,你若觉得悲惨实也情理之中,但是我总感到马革裹尸还的豪气。

白玉杯映着潋滟的葡萄酒,在节奏明快,慷慨激昂的琵琶声中豪饮,就是醉卧沙场又如何,自古征战沙场之人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当然,这仅是我喜欢并愿意解读的意思,不是答案。大唐之久远我们只能考证写作的背景,以解读诗人的意思。但是,读诗的人换一种心情就换一种感悟。或许这就是诗词在如今还感动着我们的原因吧。


查看更多
6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真正的千古绝唱
凉州词古诗
王之涣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曲嘹亮、苍凉而又悠远的笛声,在我们的心头萦回了一千二百余年。只要《凉州词》的诵读声响起,我们立即就会想起古丝绸之路上那恍如昨日的青春畅想。《凉州词》——真正的千古绝唱。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代表着这前无古人成就的首推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诗的首句即神思飞扬、气象万千,汹涌澎湃、源远流长的黄河由近及远滚滚滔滔流过大漠荒原,奔向白云飘渺的地方。这是何等广漠壮阔的境界,诗人脱口就是千古奇句。紧接着本诗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出现:“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白云,青山万仞,是这座塞外孤城的美学背景。远川、高山,益见孤城一片的险要、孤单。不经意间诗人已经悄悄切入戍边征夫的离愁别绪了。

此刻,羌笛一曲由天外传来,响彻大漠孤城,响彻戈壁荒原……那笛声分明是戍边征夫最熟悉的《折杨柳》:悲壮、哀怨、悠远、苍凉。一曲《折杨柳》触动着戍守者的离愁别恨,所以诗人不说“闻折柳”,而说“怨杨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诗盛行折柳赠别。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晚青,诗人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可能,直比折柳赠别更难堪,而诗人却以“何须怨”给以宽解,委婉、深沉、耐人寻味,充满浓浓的诗意。

诗意浓郁中,一句绝唱油然而生:“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总是吹奏那曲哀怨的《折杨柳》,何处又可见那杨柳青青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

王之涣的《凉州词》由悲壮、苍凉,透出超越时空的豁达、豪迈。那是个人的胸襟,也是时代民族的胸襟。一曲笛声寄托着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复制的自信与美学精神。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今山西新绛县人,曾漫游黄河南北。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名动一时。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为盛唐代表作。

这座雄姿仍在的残垣就是中国汉代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最后一个要塞——玉门关。始建于公元前121——111年间的汉武帝时代。距古城敦煌90余公里,当年它与阳关南北对峙,成为人类文明与生命的枢纽。直到数百年后的大唐,由于丝绸之路的衰颓,一代雄关逐渐沦为废墟,诗人才有了“春风不度”之慨。我们在两千年的汉唐遗风中,拜谒一代雄关和一个伟大的记忆,搜寻那些匆匆逝去的足迹。双脚踏上大戈壁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雄奇、神秘,什么是宁静、苍凉,一曲笛声由天外隐约传来,悠远、迷人,笛声中我们悄然拂去一滴珠泪,永远记住了玉门关的满天彩霞……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